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親子溝通在家庭教育中絕對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它關係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諧關係,關係到對孩子求知慾的培養以及對其人格的尊重。但是遺憾的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總是被忽視。

父母應該重視與孩子的溝通,這樣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才能更切合實際地爲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成功的家庭溝通,應該注意以下因素:理解、關懷、接納、信賴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雙方能夠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關懷”不但存在於內心,更要切實付諸行動;“接納”要求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個性,懂得欣賞孩子身上的優點;“信賴”是指要做到既信任孩子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孩子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

要建立一種積極健康的家庭溝通交流關係,應該改變父母是決策人、孩子是接受者這樣的家庭角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懂得進行角色交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對他表述的願望予以積極的辯解。通過溝通,可以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養成理解他人的習慣,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1.不能漠視和孩子的溝通

平時大家見面,彼此間常常關切地問:“最近心情好嗎?”可是,卻很少有人這樣問孩子。

根據一家青少年教育機構的問卷調查,孩子對父母的希望是:多和我聊一聊天;對我和顏悅色一些;我感到很寂寞,很孤獨,不要一有錯就認爲是我的原因;別把我當出氣筒,能多陪我做做遊戲。這個調查結果說明,由於有些父母不太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只習慣於教條式的訓導,弄得孩子無所適從,心情壓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及樂趣。

爲什麼相當多的家庭缺少溝通,卻絲毫沒有察覺呢?因爲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批評多於表揚,禁止多於提倡,指責多於鼓勵,貶低多於欣賞,威脅多於啓發,命令多於商量。這樣的背景下,孩子處於不被尊重的地位,怎麼可能產生真正的心靈溝通呢?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每天無論多忙,都應該留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有什麼變化,詢問他們有關學校裏的事,也讓孩子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務中來。有時一個微笑,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就能激發孩子的無限生機和活力。

2.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我們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在孩子尚小,沒有明確的選擇意識時,偏偏讓他們自己做主,比如讓剛滿百日的孩子“抓週”等;等到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意願,想自己做主時,父母們又不幹了:“不行,哪能你自己說想幹啥就幹啥!”

大多數父母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他們不瞭解孩子的愛好和情況,更不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所做的一切,說白了就是爲了他們自己的虛榮和求勝心理,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尊重自己的孩子。父母認爲,即使有些時候教育子女過火一點兒,打罵甚至是挖苦、諷刺、嘮叨一些,不都是爲自己孩子好嗎?換句話說,父母千辛萬苦,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難道還需要尊重嗎?

【正面管教祕訣】

爲了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品質,父母要避免使孩子養成那種凡事皆依賴父母的習慣。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自己並發現自己的力量,纔是父母應該注意的。父母與孩子談話時,可以自覺地運用鼓勵信任的語言,表示相信孩子有能力作出正確的選擇。

3.試着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孩子

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大多數做父母的看見孩子玩骯髒的東西,就馬上把它奪過來,而且還要罵他,甚至還要打他。其結果,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一定不喜歡父母了!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姿態來跟孩子說話,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轉變姿態,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纔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在面對遲遲不肯睡覺的孩子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呀,這東西真好玩呀!可惜時間不早了,乖孩子應該去睡覺了。要不你再玩5分鐘,就去睡覺,好嗎?”這樣既誇孩子乖,又是用徵詢的口氣同他說話,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也許到不了5分鐘就乖乖地睡覺去了。而且這樣也爲父母留下了餘地,即使孩子暫時不聽話,也不至於惹得父母爲了自己的威嚴而去與孩子大動肝火。但父母一旦向孩子發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讓孩子服從的,不然不利於以後的教育。

【正面管教祕訣】

在具體的家教實踐中,父母要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番“研究”,然後想想自己在孩子這樣的年齡,遇到同樣的事時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這樣就可以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孩子,從更高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