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勵志書籍:《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

勵志書籍:《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插圖第12版)》分爲“看入人裏”、“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部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本書籍吧!

勵志書籍:《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

內容簡介

《溝通的藝術》分爲“看入人裏”、“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本書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7大專欄、超過100篇文章,讓你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新增超過50部熱門美劇、電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讓你可以輕鬆印證作者在每一章總結的溝通準則,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r) (美國)拉塞爾·F·普羅科特(Russell tor) 譯者:黃素菲

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r),以溝通寫作爲專業。除本書外,還著有六本書,主題涵蓋商務溝通、公共演講、小團體溝通、獨斷力以及社交技巧。在寫作和教學之外,他還幫助專業和商務人士改進他們在職場中的人際溝通技巧。

拉塞爾·F·普羅科特(Russell tor),北肯塔基大學教授。於1990年在一次溝通會議上與阿德勒相遇,兩人就使用故事片作爲教學用具達成了共識。多年來,他們圍繞溝通這個主題廣泛地撰寫文章、四處演講,併合作出版了許多教材。

譯者簡介:

黃素菲,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曾擔任東吳大學專任講師,並在臺北商專、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學院、東吳大學、實踐大學、輔仁大學、海洋大學等學府擔任兼職講師和輔導老師。現任陽明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讀者評論:溝通是不可複製的,但卻可以學習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當《溝通的藝術》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還是被嚇了一大跳。好傢伙,竟然有大半個磚頭厚。我忽然就開始變得氣餒起來了。說老實話,雖然薦書的人靠譜,我也未將這本書高估到這個程度。當初,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覺得,最多,作者下點功夫,蒐集些不人云亦云的各種所謂溝通絕招,外加一點自己心靈雞湯式的體驗,了不起了。所以,我對這本書根本沒有做好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準備的。待到看到封面左上角“插圖修訂第14版”的字樣後,我的心一沉。多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一本能再版14次的書,不會是一本爛書。

翻開書,看《譯者序》,第一句便是:“本書初版至今已經超過30年了。”我就知道,我將會有一些美妙的夜晚和清晨,奉獻給這本書了。果然,自第一段讀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兩週的時間了,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又擔心我在讀書時,不時冒出的一些想法因時間長忘掉,所以我打算把兩週來,讀這本書寫在書眉上以及夾在書頁中小貼紙中的感想和感悟整理出來,以備他日重溫和翻閱。

這本書被作者定位爲大學生接觸人際關係課程的最佳讀本,主題包括肯定訓練、社交技巧、商務溝通、公共演說技巧、小團體溝通等內容和章節。但一路讀下來,我覺得,這本書也完全可以做爲像我這種 在職場浸泡了十幾年,在管理崗位上也待了超過十年的工作人的溝通教材來用。因爲作者理論與實用並重,深度與廣度兼具,外加書中穿插的各種專欄文章,每章後所附的各種電影和美劇的案例,更加使得書裏所講的東西,立體豐富,生動有趣,非常易於消化和接受。以下我所記的感悟,以及與教材的對應,大多都基於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也許理解上偏頗,但卻也是實實在在的收穫,或可值得借鑑。

第一個收穫:信息失真原來與溝通者的背景與溝通時產生的噪音有關

我在多年的工廠現場管理工作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同一件事情,兩個人(或部門),如製造部與質檢部,反映同一個問題,質檢部總會誇大,而製造部卻總會輕描淡寫,往往就會有較大出入和偏差。爲此,我沒有少傷過腦筋。怎樣解決這種信息傳遞失真,是作爲管理者最爲頭疼的。因此,過去我採取的措施是,有問題,我一般都要求兩個(或者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在現場溝通,如果需要我裁決,我就去現場拍板,而不輕信任何一方的信息。

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法雖然有了,但從更高層次和理論角度,我一直不明所以,也就沒有總結出更加有價值的東西。直到看到書中作者給出的交流溝通模式圖(評論裏傳不了圖,可以看我日記中的圖)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在傳遞信息給我判斷的過程中,兩個部門告訴我的同一個問題和現象的時候,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報告人與我自己背景的影響。我分析了以下,覺得應該包括以下因素:

部門立場

知識結構和水平

觀察角度

經驗

語言表達能力

我用經驗和想象力還原的影響

......

2)噪音的影響。以我的經驗推測,我覺得應該包括以下因素:

製造部想大事化小,少惹麻煩

質檢部想小事放大,儘量引起注意

解決的人不想讓上司關注,免得留下無能印象

質檢部迫於品質的壓力,想盡量少出次品

控制的人想把問題全檢出來,向上司展示自己的能力

......

作者說,溝通雙方重疊的部分越小,溝通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如果要溝通順暢,解決的速度快,那自然是要追求重疊的部分變大。怎樣才能讓重疊的部分變大呢?我採取的都到現場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有效的,實際上是在力求減少溝通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增大大家重疊部分。但顯然,這還不足夠,我還需要去教育他們,怎樣有效去減少溝通中的噪音和偏差。當理解到這個程度,似乎可以在更高層次抓住這個問題了。

第二個收穫:溝通的多不見得溝通的好

過去我一直認爲,好的溝通,就是多溝通。但本書的作者卻說,這是個錯誤的觀點。我對號入座了一下,還真是。我有個活生生的案例可以爲作者的這個觀點來做註腳。

5年前,我去一家公司任總經理。我去時,公司正掙扎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因爲我的努力,第二年便開始盈利,銷售額迅速攀升,從幾乎是零,上升到月超過500萬。但也正是這個時候,我與老闆就管理和經營理念開始發生了分歧。我想的是儘量讓公司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替補團隊,而老闆卻已經在功高蓋主是思維裏打轉。爲了消除他的想法,我就不停的努力溝通。但實際上,我們之間的誤解卻越溝通,越多。而一些原本之前還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東西,卻似乎在某天早上起來,兩個人的看法就大相徑庭了。爲此我曾經多次質疑過我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從5年後,在讀了作者這段話後,重新去思考這個問題,發現,問題還真出在溝通的太多上。其實,在那個時候,老闆已經先入爲主了,他用消極的思維和方式跟我溝通,這個時候,其實溝通已經陷入了泥淖,也許,當時,適時終止溝通,用行動去表達的效果,可能會好過用語言不斷的溝通。那時候的老闆,似乎是像疑鄰的智子一樣,一旦起疑,說的越多,他反而疑得越深。

第三個收穫:成功的溝通並非表示彼此理解

這個觀點,套用現在的網絡式表達,便是:不能同意更多。說老實話,這句對我而言,有點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我總覺得,互相理解是成功溝通的指標,這麼多年來,我也是一直朝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但多年後,我發現,很多我當初覺得很能聊得來的同事,彼此溝通時很多東西都似乎互相能理解的同事,都成了陌路,反倒是有些當初在一起時,覺得不怎麼聊得來的同事,後來偶爾再見,保持了較好的交往關係。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位,是我剛剛參加工作後不久,同宿舍的一位哥們,當時他起點高,我還在員工的時候,他就是車間主管了,我們很能聊得來,對很多東西和問題的看法,我們非常能取得一致的意見,所以我也就與他混的非常熟,幾乎沒有隔閡,後來我也做主管了,我想,我們的溝通理應更順暢纔對,事實上也是,很多東西我一談他就能理解,但我發現,恰是跟他的合作,反而問題更多。即使如今,我還是沒有想明白爲何當初我們的溝通沒問題,而合作很困難,因爲這完全有悖於常理。也許確如本書作者所說,令人滿意的溝通一定關係上取決於理解上的瑕疵。也許,過分的熟悉,瞭解了對方太多超越了普通同事應知的祕密,反而會在工作中帶來更多的誤會吧!

第四個收穫:不說話,也能成功溝通。

作者並沒有直接這樣說。在“溝通的迷思”部分,作者說,有時候,“溝通不在字眼裏”。這個很容易理解。但也不過如此而已。但當我讀到3.5“同理心與溝通”一節的時候,忽然就有一段往事冒了出來。那是我在7年前的往事吧。其時,我在一家公司任品質部經理,來了一位副總,雷厲風行,弄得公司里人人雞飛狗跳。那時候,他幾乎修理遍了公司所有的部門經理和主管,一大半的人都折騰着要跳槽,還有些是直接對抗。但邪門的是,我這個過去在公司裏出了名的暴脾氣,卻跟他沒有發生衝突,他沒有修理過我,我也沒有挑戰過他,我們在很多工作的推進上,事先並無溝通和商量,步調卻非常一致。所以,那時候,我與他之間會出現非常有趣的一幕,幾乎一週他不跟我說一句話,但我似乎知道他需要什麼,所以很多預先做好的東西,過幾天,他就恰好會過來要。

這種沒有溝通但卻奇妙地互補協調配合的情況,在我這麼多年的職業生涯裏,就出現過那麼一段時間,也就只在這位上司在的時候出現過,其後就再也沒有遇到過。這麼多年,這種溝通,這種配合上的默契度,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謎。也許這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同理心?我想,可能有這樣的成分吧。作者說,同理心包含三個面向:一,同理心包含獲得觀點——既嘗試採用另一個人的觀點,將自己的意見放在一邊,同事試着去了解對方。我想,那時候我還真是這樣的,我覺得我能理解當時的變革,確實需要非常的手段,而上司的那些方法和手段,恰也是我期望出現的;二,同理心需要我們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我覺得,當時,這樣的成分也有,那時候我工作的那家企業是國營公司轉制的,懶散的氣氛比較濃,而我真好也是單身一人前往,從零開闢戰場的,遇到同樣情況的上司,他的種種感受不說我也能體驗的到,也許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吧;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是的,我確實真誠地希望他能改革成功,因爲我就對當時公司的種種看不慣很久了,只是覺得自己不具備能力和條件去改革,此時,他來了,他所要推動的,他所期望達到的效果,確實是我也真誠希望能達到的。如此說來,我們當時無言的配合,其實是因爲同理心的緣故吧。這樣說來,有了同理心,即使不說話,行動也會傳遞信息,也會成功溝通!

第五個收穫:溝通是不可複製的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同樣的,溝通也不可能兩次重現同樣的場景,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是溝通的魅力所在,也是溝通的挑戰所在。十幾年職場中的溝通曆練,讓我越發感覺到,溝通對於一個管理人員而言,幾乎就是他能力的半壁江山,沒有溝通能力的領導,個人能力再強,也不會是個出色的領導。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每天在改變,同樣,我們自己,每天也在改變。讀這本書之前,我每天其實是有些怕溝通的,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終於開始將溝通這件事情,調整到了同其它技能一樣,當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來看待。合上書本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甚至開始對即將面臨的問題和要進行的溝通,有點小興奮,有點躍躍欲試。溝通是不可複製的,這可能是我在讀這本書時,最大,也最有價值的一個收穫。想想,每天,你都即將面臨新的不可重複、不可再現的創造,那是怎樣富有魅力和美妙的事情啊,怎可能不讓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