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白說白巖鬆經典語錄

白說白巖鬆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1、智商決定對手,情商決定結果。

白說白巖鬆經典語錄

2、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3、沒辦法,這個時代,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

4、如果傳媒只剩下解悶,時間長了,觀衆就該去解手了。

5、智商決定你有資格與誰競爭,而情商決定最終誰能贏。

6、我也曾經擁有一個成爲富二代的機會,但是我爸沒珍惜。

7、無私爲大私;上海之所以遼闊包容,只因其甘願處於最低。

8、我從來不願聽到人們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談論道德。那沒有意義。

9、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慮、交織着絕望、希望和挑戰的時期。

10、我四十歲的時候寫給自己十二個字—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11、朋友圈裏的很多東西都是感觸完了立即表達,沒什麼價值,壽命很短。

12、當全世界都向你背過身去的時候,音樂不會,依然會固執地守在你身邊。

13、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

14、因爲人生淡,年輕的時候味道少,他需要用更強烈的味道,去給自己一種觸碰。

15、傳播有一個重要規律:沒有細節就沒有公信力。細節是一切文化產品的立命之本。

16、任何源自糟糕過程的“好結果”,也不該被認爲是好結果。總有一天你會因此而吃虧。

17、三十年,有時候連一個逗號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句號,頂多在回憶當中留下一個感嘆號!

18、與人生最相似的體育項目是什麼?我說是跳高:你一定要以最後一次的失敗,來宣告你的成功!

19、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鬥爭、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

20、也許會有人說,互聯網時代了,世界的門可以隨時打開。是的,沒問題,但打開也是有代價的。

21、面對現實說話,你的困擾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選擇是:無論風怎樣動,樹靜。

22、現在你或許可以吹父母,吹金錢,吹吹小鮮肉般的外表,但那個時候要吹的是你又讀到什麼新書。

23、將來,社會迎接你的禮物,就是無數個打擊,而你能做的準備,就是在校園裏練就一顆堅強的心臟。

24、“偶爾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這些文字裏,似乎有着對醫生這個職業更爲深遠的定義。

25、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認爲這個“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練的事,也當作第一次去面對。

26、在一個衆聲喧譁的時代裏,或許可以篡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7、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療技能和心理上的撫慰加在一起,才構成“醫者仁心、治病救人”這八個字的全部含義。

28、海子寫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是海子最偉大的一句情詩,依然是大白話,但是它有我們最凝練的情感。

29、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了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30、中國人有兩張道德面孔,一張面對熟人,一張面對陌生人。這兩張面孔反差巨大,我們自己,就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羣。

31、學生畢業時,我會每人送他們一套《傳家》,那裏,有中國人的日子與趣味。在扉頁,我寫兩行字: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32、很多年前,龍永圖告訴我:“談判是雙方妥協的藝術。”人生就是一場談判,與夢想談判,與時代談判,與身體談判,要懂得有所妥協。

33、我採訪過一位企業家,問他喜歡什麼樣的司機,他說我喜歡出過車禍的司機。爲什麼?出過車禍的司機比其他人更懂得安全駕駛的重要性。

34、懷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敗,試着弄明白,這是不是老天爺在提醒自己,要開啓某種更好的人生?成敗與否,不在當下,往往需要歷史的追認。

35、幾年前,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會讓你的孩子子承父業,也幹新聞嗎?我的回答斬釘截鐵:我有多恨他才這麼幹啊?不會的。

36、總有人願意說起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不起,也許路不拾遺和夜不閉戶,是因爲實在沒什麼可偷的。

37、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從事公益事業,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對於中年人是奢侈品,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38、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讓人性“變好”,而是約束人性中的負面慾望、揚善棄惡。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爲準則,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線。

39、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誰的話也不能一言興邦或一言喪邦,自己的聲音不過是千萬聲音中的一種,爲別人的生活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哪怕小小的作用。

40、過去的很多年,中國人看美國,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被這個望遠鏡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41、志願者的行動,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甚至是一個人對一個人。只有讀懂了人性,將心比心,你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語言,去傳遞你想表達的內容

42、有一個觀點我想與大家共勉:任何只是由“**決定腦袋”的人,做一件事情一定做不到真好,能及格就不錯了;而想要做到真好,一定是由“內心指引腦袋”。

43、有時誤解撲面而來,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氣,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可不管前者還是後者,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就總是遙遙無期。

44、做人,要有一種心理準備:歷史上見,時間上見,不能總是當下見。當你一門心思,只想成爲現實中的成功者,也許就會失去歷史和時間,甚至成爲歷史的階下囚。

45、剛纔工作人員讓我給市民大講堂留一句話,我寫了一行字:從市民到公民。成立特區三十年的深圳一定有一些困惑:現在的特區“特”在哪兒呢?還能向哪兒走呢?

46、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

47、何況相當多外國朋友,對世界的瞭解十分有限。千萬別以爲他們除了火星哪兒都去過,相當多的美國人一輩子沒離開過他那個小鎮,你能指望他對中國有一個清晰的判斷?

48、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爲其中蘊藏着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49、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諮詢與知識極其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可能是現代人都盯着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50、擁有多餘東西的人,要與其他人共同分享。這種多餘不僅僅指物質的多餘,還包括精力、精神、情感、信仰等。《道德經》裏明確地說,“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天之道。

51、中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由追求物質目標的改革向追求非物質目標的改革進行轉變,由一個效率優先的改革向公平優先的改革進行轉變,這是中國志願服務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

52、我還要說,“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有點絕對了。相當多的時候,“堅持就是失敗”,因爲堅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從中享受樂趣了。爲了堅持而堅持,怎麼可能帶來勝利呢?

53、比如說佛山一家養老院就曾經抱怨,平常八天也見不着一撥志願者,重陽節那天,一天來八撥,老人們得洗八回腳。其實這恰恰提醒我們,怎樣通過有序有效的組織,把志願服務做得更好。

54、你看,說評書也好,說相聲也好,凡是高手,節奏都把握得好。馬三立的單口,用他的節奏把你繞進去:一個小紙包打開一層又一層,打開一層又一層,最後告訴你,“撓撓”,所有人都樂了。

55、我既不同意更不反對大學期間談戀愛,但是千萬不要因爲提早走入二人世界,而錯過了再也無法複製的集體生活—那種一大羣人一起騎車踏青、一起踢球、一起喝酒、一起熬夜準備考試的記憶。

56、我們剛一出發的時候就是爲了去人民幣裏找信仰嗎?去權力裏找信仰嗎?當然不是。我們是爲了幸福而出發,爲了讓人生有價值而出發,爲了那些無法用數字衡量的指標而出發。爲什麼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呢?

57、我已經第一次嘗試過可口可樂,而且喝完可口可樂之後,會覺得中美兩個國家真是如此接近,因爲它的味道幾乎跟中國的中藥是一樣的。我也已經開始狂熱地喜歡搖滾樂,那正是邁克爾·傑克遜還長得比較漂亮的時候。

58、傳媒原本應該具有五種功能:解悶、解惑、解氣、解密、解決。解悶需要娛樂,解惑需要知識,解氣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奮和時代進步,解決需要影響力和耐心。如果傳媒只剩下解悶,時間長了,觀衆就該去解手了。

59、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爲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60、當今社會,除了物質捐贈,我們很少提倡思想捐贈、時間捐贈、愛的捐贈。我們只理解“硬慈善”,一提到慈善,都以金錢和物質來衡量,而缺乏對與人交流、心理支援、提供就業模式、幫人走出孤獨等“軟慈善”的理解。

61、“泰坦尼克”的沉沒一直是個謎,有很多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它遇見了冰山,並且以最不可思議、也是最糟糕的角度撞了上去。但是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瞭望員沒有帶望遠鏡。否則提早看到,悲劇就躲過去了。

62、的確,做主持人風險小,各方點讚的多;而當了評論員,就不是喜鵲而是啄木鳥,今天說東明天說西,你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說的都是讓好多人不高興的話,不得罪人不可能。但當時我豪邁: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人合格嗎?

63、至於在當下,我給它翻譯成另外八個字,“做人要正,做事要奇”。“奇”不是走極端,而是出奇制勝。二者也別弄反,如劉再復先生所說:學者最好是思想深邃、做人簡單,可事實剛好相反,很多學者是做人深邃、思想簡單。

64、爲什麼有的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收入還很低,比爾·蓋茨整天飛來飛去、看起來優哉遊哉,卻那麼富有呢?因爲前者的工作隨時可以被取代,任何人經過短期培訓都能做到,而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

65、好的工作,和好的戀愛、好的婚姻類似,可遇不可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很浮躁,帶着功利心去賭,成功的概率很低,你確定你一定有好運氣嗎?不如踏踏實實做好眼前事,把四年後的事交給四年後去解決,好過程必有好結果。

66、沒錢,是窮人;有錢沒閒,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錢都是。有一些錢又有一些閒,纔有可能讓生命多些有質量的色彩。但有閒不會閒,只是爲了打發時間,也依然離成爲生命的貴族太遠。把有閒,當成對生命的獎勵與激勵,我們還需要時間!

67、如果從對待熟人的這張道德面孔來看,中國人絕對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惜,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的道德面孔是另外一張。我們開始變得自私,愛佔各種便宜,排隊加塞,開車亂併線,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情緒急躁,永遠顯得不耐煩……

68、我現在自辦“私塾”,叫“東西聯大”,收了十一個研究生,每月給他們上一天課,外加課後作業。所謂東西聯大,就是北京東邊的傳媒大學和西邊的清華、北大、人大四所學校,學生們都是這幾所學校出來的。從學新聞的研究生一年級帶起,兩年畢業。

69、你們也看到《新聞1+1》裏的我,在直播,在談論天下,顯得很不平淡。但這半小時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在這之前的很多很多個小時,我在做什麼樣的準備,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讓自己滿意?冰山藏在海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的日子,非常平淡。

70、莎士比亞在他的劇作裏有一句話:“乞丐的身上也有幾件沒用的東西。”這句話寫得很棒。按道理,乞丐除了爲生存而奔波,已經別無選擇,但是他們兜裏卻還有幾件“沒用的東西”,是他的趣味,是他的愛好。如果沒有這些趣味和愛好的支撐,人生多無聊啊!

71、那麼,對於傳媒人來說,什麼是方法呢?比如有些選題,乍一聽好像不能做,問題是你找到能做的方法了嗎?記者是幹什麼的?是陳述過程和記錄事件的。可是現在很多媒體人把它簡化了,上來就想直奔結論而去—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事還是壞事—豈有此理。

72、如果我今天在這兒講話,在座各位有的玩手機,有的聊天,一會兒走了一半,你覺得我會幸福嗎?你們也一樣,如果今天下午懷着去動物園看猴兒的心情,來這裏看我,見到了活的,又覺得某些話講得還有點道理,算是額外收穫,還不收門票,你也能找到一點幸福感。

73、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他對我說: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在這個知識氾濫並易得的時代,智慧常常要向回找。可能是現代人都盯着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74、我也發明過一個“白氏理論”:任何一個單位,只要到了開始強調考勤、打卡、紀律的時候,一定是它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因爲一個走上坡路的單位,人人無需揚鞭自奮蹄。或許員工10點纔來上班,並沒有趕在8點打卡,但卻自覺幹到第二天凌晨3點,不需要監督和催促。

75、在歷史的演進中,人性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環境。如果環境激活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每個人都形成自我約束,展現出更多的道德感,集合在一起就是正能量。反之,就會亂象叢生。我們不要去譴責“惡”,要去反思催生“惡”的土壤,堵住激活“惡”的制度漏洞。

76、人在年輕的時候,對自我的激勵和集體的吶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那些歌詞觸動。但是隨着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的人生閱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複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衝動和慾望、思索與感慨。

77、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媒體人,遠離了原本應該恪守的嚴肅、負責、認真、敬業精神。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互聯網上,被偷拍和主動讓人偷拍的畫面從無間斷。百姓是需要娛樂的,但是當媒體只剩娛樂的時候,很悲哀。

78、養老院的一樓是各種活動場所,每天都有很多年輕的志願者過來,陪老人下棋、跳舞、玩、吃飯、聊天。志願者需要登記預約,每天的接納人數和工作時間都是固定的,所以不會出現老人一天被洗八次腳的情況—其實獻愛心沒有錯,是我們的制度不夠完善,讓那麼多志願者揹負“作秀”之嫌。

79、老人摔倒被扶,爲什麼一瞬間反而要抓住對方說:“你撞了我!”因爲這個老人是“壞人”嗎?倒退二十年,如果大街上兩輛汽車追尾,司機肯定下車就打。爲什麼呢?不打不行!誰打輸了誰賠錢。可是現在,誰還會爲了追尾大打出手?經常是把車靠邊一停,互相遞根菸,把保險號一抄就完了。

80、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爲潮流的時候,它有可能變成一種醜。對於女同胞來說更是如此了,滿大街都穿紅裙子的時候,你再穿紅裙子,會覺得很難堪。別說滿大街了,就是單位裏有另一個人跟你穿了同樣的衣服,撞衫,都讓你很難受。同理,當天下都以某種行爲作爲善的標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現了。

81、廈門的詩人舒婷,很多年前路過神女峯,寫下“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這兩行詩,有哪個字你不認識嗎?沒有。但是她把我們都很熟悉的漢字重新組合在一起,就誕生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境,而且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詩歌裏就存在着這些看似無用、但每天都在重新生長的中文的無限可能。

82、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兒吧?這個開放的時代,誰的話也不能一言興邦或一言喪邦,自己的聲音不過是萬千聲音中的一種,希望能匯入推動與建設的力量中,爲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哪怕小小的作用。想想自己的成長,很多頓悟,常常來自坐在臺下的聆聽,今天有機會走到臺上,也該是對當年臺上人說“謝謝”的一種方式。

83、志願服務不能“想當然”。我們拍攝的這項公益活動,就是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山裏的孩子上學路上就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回到家還得做作業、幹活,根本沒時間讀課外書。可以利用的時間,倒是上學途中。於是他們給孩子們送去存了很多部有聲書的MP3,相當於一個有聲圖書館。而且,書目都是針對孩子們精心挑選的,孩子們特別願意聽。

84、爲什麼總說中國沒有好編劇?我們傳統的文化教育教的不是講故事,而是中心思想和主題彙報。我是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古典音樂當中,翻來覆去不就那些主題嗎?悲傷、愛情、苦痛、掙扎、絕望……但是爲什麼要聽不同的作曲家和不同的作品呢?甚至同一個作品,爲什麼要聽不同的版本呢?因爲細節是不重複的。同一個主題下,總能誕生新的節奏和音符。

85、我們好多人都習慣了焦慮。也是,時代的速度太快了,誰也不敢踩剎車。都想跑,沒辦法,不競爭好像就不是當下的中國人。這是個體焦慮的緣由。而整個羣體,焦慮也是共性。想想中國此時到處是成績,可也到處是問題。有時候都慶幸,這麼多問題的中國,怎麼沒太出事兒地走到了這個地步!焦慮也不會讓目標一步到達,得學會把有些事兒交給時間。解決中國的好多問題,真正的幫手只能是時間。

86、北京有一位老大姐,現在快七十歲了,叫孫洵。志願者行動在中國開展了二十年,而她的志願者生涯已經長達四五十年。她很年輕的時候就患上重症肌無力,醫生宣判她二十幾歲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但她一直活到現在。她走不出自己的房間,但是幾十年來,她通過做電臺節目幫助別人。遭遇心靈困擾的人經常在她的家裏聚會。對別人的幫助,減弱了她自己的病痛,她的帶病生存年限,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

87、我的孩子自己決定,想學歷史,又回到爺爺奶奶的行當中。我不反對,歷史是最好的鏡子,多照照更會準確地瞭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在與未來不會有太多新鮮的東西,大多在歷史中都有。我們總是在重複,尤其是錯誤。不過,我不後悔並慶幸自己的職業選擇。當然,回頭看,就像我在序中說過的:我和同行只是偶爾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大多數時間,都是想辦法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壞。而這何嘗不是一種使命?

88、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關的大悲大落,學業、事業乃至情感歷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過是一段經歷而已。但是,由於你很少遇到真正的挫折,就會把種種“局部經歷”放大爲“人生磨難”,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如果你連這些小小的困境都走不出去,化解不了,未來步入社會以後,心態只會更加不平衡,道路只會更加不平坦。有句話很逗,說的是“越把事兒當事兒,它就越是個事兒”,其實凡事可大可小,全然取決於你自己的判斷。

89、比如我,出身在教師家庭,從小生活的大院裏全是教師,工資差距不過幾塊錢,每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區別頂多是你家孩子的褲子補丁打在膝蓋上,我家的打在**上。所以那時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利益衝突,相處特別融洽。物質上越匱乏,情感上越互助,人與人彼此支撐馳援的本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回憶起那時的生活,依然會感覺溫馨,而相似的場景在今天的物質社會已經消失殆盡,但我並不認爲那就應該是美好社會的終極畫面。

90、我小時候,一放學就跑到電線杆子底下,聽袁闊成、單田芳的評書,一聽就是半小時,聚精會神。現在,你給我講半小時故事試試?你能讓多少人從頭聽到尾?更何況,還是連續一百天,每天半小時。很難。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故事的心態和審美不一樣了。同樣是半小時,過去你可以慢條斯理地講一個長故事,現在卻可能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好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你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能跟着它的故事走。

91、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度過了自己的四十歲生日。那一天我感慨萬千,雖然周圍的人不會知道。因爲時間進入我生日那天的時候,我在直播精彩的比賽;二十四小時後,時間要走出這一天了,我依然在直播。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生日,讓我意識到我的故事背後的中國夢。正是在這樣的四十年裏,我從一個根本不可能有夢想的邊遠小城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可以在全人類歡聚的節日裏,分享並傳播這種快樂的人。這是一個在中國發生的故事。

《白說》簡介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鬆,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一部言語中的心靈之路。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鬆繼《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之後的全新作品,一部言語中的心靈之路。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 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
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爲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絃。儘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嚮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年歲漸長,已有權保持沉默,更何況,衆生喧譁的時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別人嘴裏。
今天爲你點贊,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顯然,話多是件危險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險的事……
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裏的話,是我說的。
——白巖鬆
《白說》新聞人白巖鬆:言語中的心靈之路,與我和我們的未來有關。《白說》在噹噹上市後立刻受到大批讀者追捧,迅速佔據噹噹新書熱賣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