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無人區觀後感(精選10篇)

無人區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K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無人區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人區觀後感(精選10篇)

無人區觀後感 篇1

《無人區》是一部很容易看得懂的電影,黑色不失凝重、戲虐卻不誇張是我的觀感。

相較於當下電影的小資小愛,通篇的西部蠻荒、叢林法則給影片注入了十足的血性。對比花拳繡腿般的擺酷電影風潮,這部影片帶給觀衆的是再真實不過的真實。公路電影特有的流動場景和盤根錯節的敘事方法,一掃小格局電影的窒息感。

但這些並不是《無人區》的全部,在我看來最精彩的部分來自“匪夷所思”和“黑色幽默”的拿捏。片中的小道具“打火機”可以做爲《無人區》精彩絕倫的註腳。

片中“打火機”每每出現時,幾乎都是非常戲劇性的橋段,時而黑黑的幽默一下,時而讓片中人物的命運發生戲劇性的改變。通過幾次巧妙的安排,打火機已經成了觀衆腦海裏揮之不去的黃金大龍套,甚至隨着劇情的發展,對觀衆形成了心理暗示,“打火機”又該出場了。然後就是果不其然,打火機成了笑料,轉幾個鏡頭,它又成了殺人武器和救命稻草。不得不說,打火機運用的稱得上精彩絕倫,一個新的經典道具從《無人區》孕育而生!

《無人區》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正常的,不多見的,好的國產電影。相對於大多數故事背景發生在公路上的電影,它其實已然節奏明快,懸念製造的幅度合理,人物性格塑造得充分,動機合理,情感遞進昇華讓人信服,西部片裏原本就有的黃金配角,在這裏也夠多管飽。

更爲重要的是,走出了自己的安全區域,放棄了擅長的多線敘事的甯浩,並沒有讓故事散掉,他最好的節奏感和故事氛圍的把握,仍抓在手裏,考慮到轉型一刻翻陰溝,永遠只有一招鮮的中國導演如此多,這點尤其寶貴。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明明知道是煽情了,卻還是有點小小的動容了——我覺得,僅憑這點,說明《無人區》是合格的類型電影,點贊。

看完心裏會有點壓抑,不過壓抑了是好事啊,代表着我確實有被電影打中。衝着導演,我來到了電影院。甯浩帶來的的確是部好的國產片,好演員,好劇本,當然還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西部景色。雖然我中途也打了幾次哈欠,可是還是擋不了我對它的點贊。電影甚至也可以叫做“蠻荒時代”,在那樣一片無人區中,文明是最不應該出現的東西,當它和野蠻或者是人類表現出的動物本能產生強烈的對比時,我還是被驚到了。其實想想,竟然還會有些真實的害怕,因爲縱然我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的社會下,身邊還是會有這種最不該出現的所謂的爲了錢可以不惜一切的事情發生。看了下影評,其中不少說甯浩複製好萊塢大牌導演複製的過分,其實好的東西是可以從複製開始的,到最後說不定還會超越它,不到最後誰又知道呢?覺得黃渤演的角色給了其他人,還就是演不來,演技大讚。反派一號的眼神也有秒到我哦,對於這種粗獷型的,導演刻畫的還好啊

無人區就像是一隻雛鳥,羽翼雖然尚未豐滿到可以翱翔,但你可以看到,它會長成鷹隼。《無人區》的鏡頭還受限於三秒一切換的規則,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個人風格,所以,我用“距離大師,一步之遙”來形容。這一步,可長,可短。

《無人區》不是喜劇,但會讓你發笑,被它的黑色幽默感染,笑得前仰後合。

《無人區》不是悲劇,它不會用黑暗籠罩大地,你仍能見到文明的火光。

《無人區》不是心靈雞湯,它不會不痛不癢的慰藉你。

《無人區》不會讓你大徹大悟,它像是大師往茶杯裏倒水的過程,最終你得到了什麼就是什麼。

無人區觀後感 篇2

剛剛從電影院歸來,很多人看了《無人區》,表示失望。但我沒有失望,首先片子保持了很好的質感,我們去電影院是看電影的,不是去看剪接的電視劇的,電影的背景一直是宏大而廣漠的沙漠戈壁,首先我們能夠看到場面。另外故事也是很流暢,沒有覺得邏輯不合的部分,矛盾衝突以及爆點都很合適。

表演上,感覺徐崢是主角,演的很好。多布傑老師演技爆表,把這個人物演活了。另外,黃渤死而復生那段,拿着槍指着徐崢和余男那段,也是演技爆表的一段,氣場強大,把那個人物的暴戾、心狠手辣都演出來了。

總而言之,值回票價,可以打九分,絕對是今年最好的片子。就像甯浩他們說的,粗礪而真實,黑色而男人。一部非常男人的電影!

這才叫中國的西部片。

雖然徐崢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無人區》也不是《荒野大鏢客》,但這就是中國的西部片,因爲同樣有狂野的西部,同樣的俠骨豪情。而這也不是《西風烈》、《決戰剎馬鎮》之流只會自我標榜爲西部片,實則粗劣山寨不倫不類的電影所能比擬的。

電影中那種來自西部的發自骨子裏的狂野,自然而奔放的展現出來,堪稱暴力美學。而主角的俠義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人性的爆發,則更感震撼。而做出這些出色掌控的正是影片的靈魂導演甯浩。當然徐崢、余男以影帝影后級的表演做出了對角色完美的詮釋,黃渤爲代表的一干配角也都光彩奪目。甯浩還不失他慣常的幽默,使影片成爲一部有笑有淚的經典。

而且我相信電影的一些橋段,必將成爲膾炙人口流傳的經典橋段。拿着GPS騎馬,捆綁經營,跟你說實話,我原諒你,人和猴子的區別是人會用火,決鬥方式是撞車。

無人區觀後感 篇3

今天下午從長沙到了武漢,參加即將在武漢大學舉辦的全國首屆文化心理學論壇暨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湖北省心理學會年會。歐陽廣也從北京趕來,我們兩個晚上去看了新上映的電影《無人區》,看完之後做了交流和分享,因此,想要寫一篇觀後感分享給朋友們。

“人在囧途”三部曲

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被視爲“囧系列”的第三部。爲什麼這樣說呢?首先,《無人區》和《人在囧途》、《泰囧》一樣,都是在旅途中發生的一系列囧事,劇中的主角用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爲,應對這一系列發生的事情和過程。

其次,三部電影有遞進的關係。第一部“囧”透過過程告訴人們,今天的人們正生活在衝突和迷失的邊緣,只有自己珍惜現在的生活,才能夠順利應對一些不良事情的發生,然後找到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囧”透過過程和故事背後的故事告訴人們,向外尋找心靈的寧靜,也許不是唯一的途徑,當我們可以放下一些的時候,也許離自己更近,當我們離自己近的時候,就有機會可以走進自己了。這種透過“二文化”表達出當今社會“二B青年”的心聲的藝術,和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是一致的,所以,電影自然受到歡迎,這不關乎藝術本身。

如果說第一部是在生活層面談價值觀,第二部就是在追求層面談人生意義了。而作爲“囧三”的《無人區》,試圖在告訴人們,無論在“有人區”還是在“無人區”,我們都是在修行,無論是做律師,還是在做殺手、盜賊,我們也都是在修行,只不過有的人選擇的路不同,自然也就結果不同了。我更原因在這裏把修行用“成爲一個人”來代替。事實上,整個電影過程,也是在反應所有人的“人生囧途”,以及應對方式,方式不同自然結果也就不同了。

“心理合作社”時代的來臨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對比,讓我想到一個自創的詞語“心理合作社”。社會的發展總是以合作爲主要形式的,這是人類進化自然而然的選擇。合作本身的目標和內容,會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們爲了吃飽飯,開展了以生存爲目標的“農業合作社”。解決了溫飽之後,人們的需要發生了變化,於是,又開展了以發展爲目標的“經濟合作社”。走到今天,人們的追求已經到了“有錢難買我樂意”的新階段,可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有時候和心臟的距離正好是反比。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度,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合作,也就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了。

我把這種以幸福和意義爲目標的合作稱爲“心理合作社”。

第一部“囧”告訴我們別人(重要他人)很重要,第二部“囧”告訴我們我自己纔是一切的根源,我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囧”告訴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但這時候的“我”已經不僅僅只是指我的身體和事業,還包括了背後所追求的更爲珍貴的東西,也就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所有的東西。透過這樣的視角,我們可以窺見電影的製作者的自我成長曆程。這也說明了一個假設,一個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對社會、生命及自身認識的結果。畢竟所有藝術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參與者的投射。這些信號正說明,已經有一小部分人開始思考一些我們正遇到的問題,也在試圖尋找解決之道。向外追求和向內追求並重。我很重要,別人也很重要;別人很重要,我也很重要。這些都是具有積極的導向和意義的,我想我們的社會會有更多的人開始停下來原來的腳步,直至轉身。這也許就是另一個電影導演馮小剛先生所說的“用藝術干預生活”的一種體現吧。

“成爲一個人”的旅程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先生有一本書叫做《成爲一個人》,這本書對我從事心理學工作影響很大,包括後來我從事了團體心理學的研究。一個人長大了,他是社會的、法定的一個人了,但他真的是一個人嗎?如果再做一些成長的工作,是不是更接近一個人呢?或者更爲接近我們想要成爲的那個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運,他有機會成爲了人們認爲的一個人。在一次特殊旅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讓他又有機會成爲了我們理想中的.一個人。他的人生旅途不虛此行,經歷了兩種“成爲一個人”,最終實現了“成爲一個人”的目標,可以說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虛此行。

影片中的舞女也很幸運,在第一次成爲一個人的過程中,她沒有能夠成爲人們認爲的一個人,俗氣一點說就是“沒有長好”。可是,她遇到了一些人,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她有機會再次完成“成爲一個人”的歷程,她成功了。

影片中的盜獵團伙頭目,是“成爲一個人”的反面教材,他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魔道”,所以,修煉的越賣力,就會離“成爲一個人”越遠。這種所謂的“魔道”,在現實社會中啓示就是價值觀的錯誤問題。一個人不相信真善美,以利益爲導向,爲了自己的私利,可以傷害所有的人。和現實中那些唯利是圖的人何其之象,嚴重違背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真理模式。正驗證了那句“起頭都沒有起好,註定不會有好結局”的話。

影片中的殺手,也代表着社會中的一部分人,這部分還不少。沒有是非判斷,不知所做爲所何。儘管是一個人,但只有低級需要,沒有任何的高級動機和需要,好像進化沒有完成一樣。這種人再活十次,也只能是別人的“陪練”。

影片中爲傻兒子買媳婦的媽媽,只有100、50的臺詞,以及那種自以爲很聰明的笑容。這一羣人的種種行爲,更加告訴我們“成爲一個人”的真正含義。社會教育的步子如果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就不一定是越快越好。並不是經濟越發達,人類文明的速度就越快。他們全家讓我想起,我在鄉村行走時候,見過的那些談論如何靠自己的小聰明躲避掉正常責任的人,那些看着“民間流傳”的下流二人轉,笑的前仰後合,見到鄰里鄉親卻形同陌路的人。

在當下這個時代,自尊可能比自強更爲重要。保留也許比創新更爲重要。

不能只看到利益,而不計較失去的東西。

永遠要相信,生命向上,人性向善。

無人區觀後感 篇4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片中徐崢不斷地在發問,最終他用一把大火給出了答案:“人類會用火”。我們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認爲動物是靠本能行事,而人則懂禮義廉恥,有着一套行爲規範來決定其可爲或不可爲。此規範是國法,是家規,也可能只是主流社會所認定的一些道德觀念。但古人又云:“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從這點上來看,似乎人和動物又離得不是太遠,善與惡的一線之差也許就在於環境允不允許,誘惑夠不夠。

看完影片後恰巧看了篇文章《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此文列舉了盧旺達大屠殺:胡圖族人在短短3個月內殺死了80~100W原本是他們朋友,鄰居,同事圖西族人,僅僅是因爲被告知圖西人是壞人,然後軍隊發放了武器;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隨機抽取的斯坦福大學學生角色扮演獄警和囚犯,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內,實驗中包括髮起實驗的教授(典獄長)在內的所有擁有特權的階層,都無一例外地變身爲魔鬼,開始虐待囚犯。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講法,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會變得很變態並不是這個人的性格特質的問題。相反的一個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溫厚的人也可能成爲兇手。是一些情景,是某種的場景,某種的環境,某種的背景使得一個人忽然墮落,墮落成爲撒旦,這就是所謂《路西法效應》。

而《無人區》則是以徐崢一個年輕有爲的知法懂法的律師,卻墮落成爲一個企圖毀屍滅跡的罪犯來應驗了這一法則。你我皆是普通人,也許有着各色各樣的小毛病,但自覺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捫心自問,當你碰到徐崢所處的困境,一邊是牢獄之災,一邊則是錦繡前程,你會不會做出更爲正確和理性的抉擇?而墮落通常是連鎖反應,一步錯導致步步錯,直至墮入地獄。值得慶幸的是,余男的出現給了徐崢機會,讓他克服自身的恐懼,貪婪和怯懦,最終拯救了對方,同時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挺身而出和一把大火驗證了:“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人。”

片中徐崢名叫潘肖,英文名叫肖恩,十分巧合的是此片的某些場景設定和肖恩潘主演的西部片《不準掉頭》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烈日炙烤下的西部,不見盡頭的鄉村路,滿懷惡意的小鎮居民及身處絕境對人性的考驗。也許這也是甯浩導演對此片的致敬吧。

看完《無人區》心情非常激動。總所周知,中國電影起點低,又有較爲嚴格的審查制度,以這個標準,《無人區》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影片了。雖然和國外一流的影片相比,某些方面還略顯欠缺,例如結局稍嫌突兀。導演或許是想通過余男由於徐崢的犧牲而最終獲得新生來拔高立意,但過於直白,與整個電影的基調不太相符。不如《泰坦尼克》中,我們可以從老年Rose身邊的那些照片中推斷出Rose雖歷經劫難,但最終還是如Jack所希望的那樣過上了自己嚮往的生活,這樣會顯得更爲含蓄和高級。另在黑色幽默部分有生硬和用力過猛之嫌,雖然觀看過程中很多觀衆被逗樂了,但那種苦澀感還不夠深刻。無論如何這是繼《讓子彈飛》之後第一部讓我熱血沸騰的中國影片,讓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讓我們爲甯浩導演鼓掌!

無人區觀後感 篇5

貌似最近看了挺多的電影了,但是沒什麼感覺,也沒有什麼可以寫點什麼的衝動。今晚看完了《無人區》,心中有那麼一絲的衝動,即使挺晚了,也想寫點什麼。

《無人區》的導演是甯浩,其實對他沒什麼印象,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吧。不過拍的這部片子確實挺好的。先說這部片子的主題吧,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人性。人性惡,這裏沒有體現人之初,卻更多的來渲染人性本惡。片子開頭大肆的渲染人性的醜惡,不是唯利是圖就是逃脫犯罪,在這裏讓人感到殺個人都沒有能知道,想想500公里的無人區,有的只是荒漠,就是在那死了,沒有個十天半月的誰會知道。

無人區這個環境給了犯罪分子可以猖狂的條件。其實我想說的並不是人性本惡,我想說的是人性惡中還殘存的那一絲的善良。無人區中發生的事,在我們看來能逃避就逃避,誰還願意扯進這些恩怨中呢。片子在死了幾個主要人物以後,逐漸達到了高潮。其實這部片子的人員並不多,沒有那種多人海波瀾壯闊,要是說這是一部大片的話,我想只有可以稱得上壯美的背景了。

萬里無人的荒漠,黃沙漫天,真有一種大漠孤煙直的感覺,那種場面,我想足以震撼人心了。單單場面就給人以荒涼,人心惶惶的感覺。想想在這種場面下能發生什麼事情,其實可想而知。每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他內心中的慾望以及醜惡的一面必定暴露無遺吧!但是,人性中僅存的那一絲的善良也在高潮中到來了。

主人公爲了一個其實與他無關的女子,在自己命大活下來的那一瞬間,他並沒有置身事外,在得知那個女子的命運將是被殺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去救那個女子。在那個女子命懸一瞬的情況下,他毅然的用自己的命換回了女子的生。其實我感覺片子到這應該算完了,片子的結尾反而用了一羣天真的孩子來結束,我想這是用善良的孩子們來反襯人性的醜惡吧!也或許是說明人性的醜惡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社會的逼迫,社會的誘惑導致的!

其實我感覺每個人看這部片子,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是是非非自有人評判!

無人區觀後感 篇6

讓影迷等待幾近4年之久後,甯浩導演的電影作品《無人區》終於在2013年歲末來臨之際正式登場亮相。用萬衆矚目這一詞語來形容中國內地觀衆對於該片的期待絲毫不嫌誇張,當期待如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那是否恰好正是你期待之中的甯浩?

影片從一則有關猴子生存之道的寓言的旁白開始,畫面的調色上便呈現出了明顯的屬於西部片的標誌色調,粗獷、野性、蒼涼的大漠的主場背景隨即映入眼簾,各個主要角色人物的亮相簡單而令人印象深刻,你幾乎一瞬間就可以感知各個人物的性格。對於此前6次傳出定檔最終又杳無音訊後的各種解讀而言,我認爲傳聞和揣摩之中太多的觀點看法對影片本身而言都是過度解讀,儘管種種議論使得影片獲得了長久的關注,但無疑也爲觀衆憑添了更高的期待值,過高的期待對於影片之作用如同雙刃劍,這需要看最終的市場的收成才更好定義。

自從“瘋狂系列”大獲成功之後,甯浩一度肩負了國產電影的希望和未來,這對他而言,這既是電影業界和觀衆的肯定和信任,但同時也會是一個沉甸甸的揹負。這時候的甯浩需要面臨的是絕對不能重複自己,也遠不止於拓展並超越自己,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之下,《無人區》從立意到最終完成的成片,可以看得出這是一部集想法、野心於一體的作品。

假若我們借用文學裏的命名和定義方式來界定《無人區》的話,這屬於一部“新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故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點,但場景和服裝以及道具等均可以作出旁證。早前我們用“第二歷史”去討論文學及繪畫作品時,是通過作品的內涵特徵和其中的意向、暗喻等去查詢屬於那個時代的蛛絲馬跡,再交叉比較所謂正史及野史,就會得到更爲接近的真相,作爲工業時代誕生的電影藝術,承載的“第二歷史”的功能會更爲明顯,信息容量也更爲龐大。

當然,中國電影被過度解讀的時候比較多,事實上是即便是有限的對抗,導演們對於體制的對抗是在行爲上,在作品中並沒有真正的對抗,更缺乏有效的對抗。準確來說,《無人區》對於拜金主義的批判是非常明顯的特徵。人類告別相互取暖的原始社會後,對於物質和財富的追求便與日俱增,無論什麼主義之下的社會,慾望都是使人扭曲和變異的基礎,而正值改革當口和社會轉型呼聲同樣高漲的當下,對於物質的追求和慾望的擴張已經讓太多人失去了美好的情操和追求,更不要說什麼公平、公義。

在“第二歷史”屬性的表達上,甯浩提供的是一個社會的局部切片,從“瘋狂系”到《無人區》,他最拿手的其實是幽默和區別與前輩電影人的敘事方式,在《無人區》裏,他卻並沒有去使用自己最擅長的手法,這與前面說到的超越自己和揹負有很大的關聯。《無人區》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儘管有不少讓人遺憾之處,但這恰好也說明甯浩還有足夠的空間和可能,他仍然值得最期待的導演之一。

無人區觀後感 篇7

今天下午搞到一張電影票,葫蘆給的,決定晚上去看電影。

吃好晚飯,我一個人去看了無人區,這部電影我家寶貝看過了,聽她說不錯,就直奔它去了。不急不忙的到電影院,買好票,時間剛剛好,就進場了。位子不好,最後一排最角落,後來還遇到了同事,好巧。

電影開始了,畫面是一個人在抓鷹,我開始以爲是徐崢,原來是黃渤,然後的對話就是方言,覺得太逗了,電影開始會讓你覺得很風趣,語言上佔了大部分。記得余男在跳舞的那段裏,前面有個小孩喊着說小孩不能看的,我要回家,可愛的孩子。語言上的風趣確實讓我和她一樣會想起瘋狂的石頭。電影在徐崢進入夜巴黎的地方開始對話有了新的高潮,太搞了,捆綁銷售,尼瑪,那大爺,那水平,捆綁銷售都知道。還有一個片段,夜巴黎的兩父子追余男的時候,在路上鋪了釘子,黃渤讓那二貨打他的時候也很搞。

電影裏的瘸腳話不多,但是很暴力。徐崢怎麼就幫他打贏了官司,還有電影了小店老闆娘,翹起食指,先不發生,然後淡定的說“一唄”很經典,還有就是50的保密費,可是最後她卻死於自己的聰明中。

整部片子我認爲語言上下的功夫最多,搞笑點很通俗,讓人直接就能很快的反應出來。題材也很新,故事的情節可能誇張了點,但是線索很簡單,沒什麼壓力,徐崢說的那句話我覺得有雙重含義“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用火”然後他犧牲了自己,救了余男,這個叫前後相互照應,語文的寫作手法。火是人類創造的,別的動物不會,所以我們高於他們,但是人們卻因爲火把自己葬送了,始於火,滅於火。簡單的理解就是,人比其他動物厲害在於會用火。複雜的理解是,人類因爲自己高等,自以爲是害死自己,沒事玩什麼火啊!或許活的還不如動物,受束縛,會火的動物不一定是好事。以上是個人理解,可能我的理解還不到位,請諒解!

無人區觀後感 篇8

5月20日晚,“青春放映廳”在新藏建管部臨時營地放映了電影《無人區》,簡單的零食,愉快的氛圍,黑色幽默式的劇情仿若一支解乏劑有效驅散了連日的疲憊。

一段劇情,帶來反思;一時歡笑,帶走疲勞。大家在感嘆潘肖(徐崢)命運多舛的同時,也在思考着影片的含義?因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這個電影中看到的東西也大有不同,以下就是我們的思考。

影片中以被捕鷹隼開頭,以鷹隼的自由飛翔結尾,個人認爲鷹隼代表了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殺手(黃渤)和盜獵老大(多布傑)爲了金錢誘捕鷹隼,潘肖爲了名利遠赴大漠爲罪犯辯護,他們都在追求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三人最後都是以命喪荒漠結束一生。

潘肖(徐崢)爲了名利遺失了自己思想的自由,遠赴大漠爲罪犯辯護,回程途中一路坎坷,因爲自大得罪貨車司機,因爲擔心承擔責任將車禍的受害者藏在車內離開現場,最後因良心發現用生命救贖了舞女,找回了自己思想的自由,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本來光明的人生,因爲名利遮住了對生命的尊重而命喪黃泉,很是遺憾。但是最後他能夠找回自己的價值,用生命換回舞女(余男)的生命,做到了古語所說的“朝聞到夕死可矣”,這是值得慶幸的。一時的迷失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失自己。

殺手(黃渤)爲了金錢誘捕鷹隼,爲了金錢半路截殺潘肖(徐崢),最後命喪傻子的鐵錘之下。全劇中這是一個喜劇角色,也是一個悲劇的人物。爲了生存他受僱於盜獵老大,爲他獵鷹、截殺潘肖,一路坎坷,最後以喪命結尾。居中殺手(黃渤)自持有槍而威脅手持鐵錘的傻子,最後命喪其手,很是悲哀。不要輕視對手,不要用自己的優勢去蔑視別人的劣勢,很多時候趁你不備,別人的劣勢可能戰勝你的優勢。

盜獵老大(多布傑)爲了金錢操縱殺手(黃渤)獵鷹、截殺潘肖(徐崢),爲了隱藏一切殺死警察、老闆娘、傻子等。爲了金錢,他迷失自己、蔑視生命、血染雙手,最後卻一場空,命喪荒漠。他是一個可恨的人物,也是一個可悲的人物,可恨的是他爲了金錢,迷失自己,殺人不眨眼;可悲的是他一直追求金錢,最後卻與金錢一起消失在火海中。不要爲了利益迷失本性,不要過於執着,否則最後受傷的只會是自己。

影片給我們帶了嬉笑的同時也在告誡我們:不要爲了名利迷失自己,不然最後失去的會更多,甚至是自由和生命。

無人區觀後感 篇9

週六和老婆一起看了《無人區》這部電影,是部很不錯的電影,有些自己的感觸,記錄下來。

一、文明來自科技發展,經濟是文明的基石

電影開篇講了個寓言:“一隻猴子去吃桃子,總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險,兩隻猴子發現了一種方法,一個放哨,一個上去摘桃子,老虎來了倆猴都可以跑掉,又都能吃到桃子”,這裏講得是懂得分享和付出纔是人類社會性的基礎。而徐崢提到了火,仔細想來:人類科技發展至今,對火的掌握使用,確實是個關鍵。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類在原始社會時,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當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求時,社會文明纔會有很大進步,人們開始扶老攜幼,進行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從世界上的國家來看,通常來說也是越發達的國家,社會文明程度越高。

“家貧百事哀”就是家庭的真實寫照,從普遍意義上講,富裕的家庭確實要比貧困的家庭幸福和諧(當然富裕不是指導富豪這種程度)。男人是家裏的頂樑柱,爲了能夠讓家庭幸福,努力賺錢致富,確實是一條必走之路。常繞膝於父母身旁,不如出去闖蕩一番事業,更讓父母驕傲;勤奮工作,改善妻兒的生活水平,遠比家長裏短的嘮嗑更能讓妻兒敬佩;而年輕時打下牢靠的經濟基礎和過硬的本領,則能讓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和尊嚴。

二、大隱隱於市,幸福的本質

”生活太安逸了,就會被生活所累“,年輕人經常感慨,生活缺乏激情,缺乏刺激。而當一場車禍,一場變故,當刺激來臨時,大家才能發現原來平淡的生活是如此的彌足可貴。

生活是一種心態,態度對了,同樣的環境,會有不一樣的感觀。電影裏的跳舞女孩,得到一份助理工作,滿懷感恩,對明天的生活充滿了期許,是因爲她之前的經歷。

哈佛大學盛行的幸福課裏講到的人生的四種模型中,既能體會並享受當下的幸福,同時不損害未來利益的人生纔是真正幸福的。現在的很多人失去了體會當下幸福的能力,無非是生活的起落和滄桑不夠。而有了滄桑後,最美好的年華已然逝去。怎麼解決?讀書或看有意義的影視作品。文學大多數時候並不能增加你求生的技能,但是多讀書,能夠讓你短時間內體會到一個完整的人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每本書帶來的感動看似零散沒有規律,卻支撐起你獨一無二的價值觀。從而使自己不會陷入渾渾噩噩,不知所謂的生活狀態,而能讓自己保有意識,耐心品嚐和體驗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這最好的年華里,更顯珍貴。

無人區觀後感 篇10

電影是一門展示矛盾的藝術,法律是解決矛盾衝突的規則,所以法律元素被電影編劇們鍾愛,他們充分藉助矛盾線索設置情節,展示矛盾的多樣性營造戲劇效果。由甯浩執導的電影《無人區》中整合了諸多法律元素,通過法治規則與叢林法則的碰撞,充分展示了在法治荒蕪的曠野中人性的孱弱,其中的法治隱喻令人深思。

由徐崢飾演的律師潘肖在法庭上爲盜獵分子辯護,公訴方及出庭的證人無法拿出確鑿的證據,法庭只能將盜獵分子無罪釋放。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壞人明明做了壞事,因爲缺乏證據,法庭宣佈無罪釋放的橋段,有些入戲深的觀衆義憤填膺,誤認爲法官非常愚蠢、爲虎作倀。但電影不是客觀世界,觀衆在電影中扮演的是全知的上帝,而電影中的角色都是現實中的人,現實中審判只能做到形式上的正義,不可能做到理想化的絕對正義,審判只能以事實爲依據,事實只能通過客觀、真實、合法的證據來體現,刑法中的疑罪從無的原則就是建立在形式正義的基礎之上,任何審判都不可能不顧證據而追求絕對的理想化正義,這就是電影審判與現實審判的區別。雖然說法官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但法官畢竟不是全能全知的上帝,很多觀衆可能對惡人被無罪釋放引發對審判的質疑,雖然這是一種嫉惡如仇的高尚情懷,但也折射出觀衆對審判規律的不理解,當然也給偵查機關的證據意識上了一課。

法律規則對個體的意義在於被嚴格遵守,如果守法底線一旦被攻破,就會跌入無盡的深淵。律師潘肖開着盜獵頭目的轎車在無人區狂奔,遇到不讓道的貨車司機,在超車的時候貨車司機一口痰吐在了擋風玻璃上,潘肖逼停貨車之後,開始對兩位司機講法律,但是被貨車司機一巴掌打在臉上,之後歷經加油被敲詐、貨車司機的報復、無意撞暈埋伏的殺手之後,律師心中的法律火苗被徹底澆滅,竟然爲了消滅證據欲燒燬“屍體”,最後走上以暴制暴的不歸路。律師遵守有人社會的法律規則,甚至是文明理性的象徵,迫使其放棄法律規則的不僅有逼仄的環境,還有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更有對名利的無限追逐,他反覆嘮叨的關於頭條的話題就能說明。現實中有很多的無奈與誘惑,都可能迫使人放棄法律底線,鋌而走險,無數的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結果只能萬劫不復。

整部《無人區》中充滿暴力元素,無論是盜獵分子、還是加油站的經營者、還是放棄法律的律師,都奉行暴力解決問題的法則。這裏的暴力不僅有車撞、開槍、錘擊等硬暴力,還有所謂的捆綁經營、高額諮詢費、保密費等軟暴力。因爲時空的轉移、條件的改變,強者也可能隨時變成弱者,影片中的黃渤飾演的盜獵分子更是從殺手強人到被車撞昏的弱者,再到持槍殺人的強者,最後淪爲客棧傻子的錘下鬼,反觀其他角色莫過於此。沒有法律規制的社會中沒有永恆的強者,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行其道,這種法治真空狀態下的社會十分可怕,因爲你隨時隨地都面臨各種無法預料的威懾,只能活在無盡的恐慌中,欲用暴力捍衛自己的安全,反而會接受更多的暴力。意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曾說過:“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其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在無人區中主持刑罰的政法機關遠在千里之外,犯罪證據的銷燬在廣闊的無人區輕而易舉,這樣在有人社會具有強大威懾力的嚴酷刑罰,在這裏就能被輕易避免,難怪販賣鷹隼的盜獵頭目敢用車撞死一個又一個人。

電影的鏡頭能夠描述故事的全面細節,觀衆就是角色們的全知上帝,入戲太深的上帝們喜歡做裁判的法官,脫離客觀世界下判斷,而需要深思和反省的恰恰是作爲“上帝”的觀衆們。法律存在於客觀世界裏,對於影視劇中的法律現象,要學會落地思考,這樣,優秀的電影才能觸及靈魂,從中汲取守法遵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