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9K 次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1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諮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週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於接受和成長。

可是週末的兩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爲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爲對社會有益的棟樑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後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遊戲,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電視節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着各種遊戲,孩子的心裏會怎麼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閒,這樣孩子的心裏會有一種平衡感,也願意寫作業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纔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輕鬆。

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泄,並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着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2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不管作爲父母還是老師,教育之“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畫面、每一段對白都讓我五味雜陳,都牽動着我的思緒,也讓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把孩子當人,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作爲老師和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瞭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影片中家明對父母的“聲聲控訴”也讓我淚水雨下,懺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剛當班主任時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更沒有一顆寬容之心,擺出的完全是一副嚴肅的面孔,只要發生了一些事情,對學生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忽略了一個高年級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點,沒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他們有時下課打鬧也是宣泄的一種方式,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他們需要這種身體的碰撞以宣泄自己這種生理的成長的需要。後來通過自己的學習,才深深的意識到那時的孩子並不是逆反,所謂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了。後來自己又教高年級時,我完全換了一種方式對待這樣的孩子。

記得剛送走的畢業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我自己認爲處理得較藝術。一位學生頂撞學校的保潔人員,班裏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現象,不尊重別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裏?這個班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帶着,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背誦國學經典,並讓孩子踐行,儘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認爲非常重視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讓孩子先做人後做事,再學習。六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簡單的說教似乎對他們的心靈沒有觸動,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害怕一會兒,有的孩子甚至會暗笑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老師拿我沒有什麼辦法?不就是發一頓火嗎?俗話說“教不嚴,師之過,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定是我這個當班主任的沒有教育好學生。於是我馬上讓學生把保潔阿姨請到了我們教室,首先我代表學校對保潔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感恩他們讓學校變得如此美麗、整潔,並向保潔人員一鞠躬。然後讓全體學生向保潔人員鞠躬,表示感恩。最後讓頂撞的學生向奶奶道歉,此時的學生鴉雀無聲,靜的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見,此地無聲勝有聲。我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孩子的思想、行爲、價值觀;希望通過我的以身示範,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勇於承擔責任,做錯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據理力爭。自此以後,我班孩子再也沒有出、發生過這樣不尊重保潔人員的現象。我想這樣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讓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爲的過程,而是應當是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不斷擴大自己的格局,接納、寬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顆滿滿的愛心,改變自己,滋潤、澆灌孩子的生命,讓生命成爲生命本身,只需靜待花開。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3

大致把央視拍的《鏡子》這部紀實的紀錄片看完了。總長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的信息含量是相當大的。

有點題外話,這部紀錄片已經相當震撼了,能夠把很多不忍直視的問題披露出來,這個相當難得了。而且是在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是不是說明有關方面已經對當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開始了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啊!所以說是首都的一部分學校甚至聽課來看這部片子。其實這部片子跟我們大武漢有很大的關係,片中的這個學校就在咱們武漢,裏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漢的孩子,很多場景畫面都讓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這塊。不知道我們武漢的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有沒有看過這個片子,咱不停課看一看?其中的澤清的爺爺還是湖北大學的副教授,與我也扯的上一點點關係。可能這樣的片子的負面信息太大了,讓咱們武漢有點丟臉?也許吧,無論如何,這部紀錄片確實是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讓家長反思,其實裏面包含的內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應該是值得整個社會的反思。

這個學校收錄的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逃學,叛逆,迷戀網絡等等。家長和學校已經束手無策了,只能藉助於第三方力量。而從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對父母的控訴,這個是主線。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其實不光是片子中的這些家庭的問題,應該來講是代表了我們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維模式。

只是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況比較嚴重而已,走了一點極端而已,與他們的個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其實不用慶幸自己的孩子沒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樣,個人感覺這個比例不會是少數,而心理問題都暗藏於很多類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沒有一個誘因和條件來爆發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點。我們只能說是感到慶幸吧。而目前的所謂的“安全問題”形式的嚴峻,已經是我們當前教育的“警報”在拉響了!如果長此以往,只能會讓家長和學校焦頭爛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復雜的問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4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爲。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着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爲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裏,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爲感慨,作爲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爲——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羣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衆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國內知名實用心理諮詢專家張久祥在石家莊二中《鏡子》的活動中說:“這是我在央視看過的最有落地的節目,和心理學有關。它直接指向父母和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靈魂深處的穴位,最親密的接觸。”以下是我在《鏡子》上的親身經歷:

首先,父母應該重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學校每週的五天教育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孩子容易接受和成長。但週末的兩天,孩子很容易被家裏的父母寵壞,學習生活不規律,忘記了在學校培養的五天好習慣。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蓬勃地成長,才能長成能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爲有益於社會的棟樑。

第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是受父母影響最大的。你叫孩子不要扔衣服,回家就扔在沙發上,一直叫孩子整理衣服。孩子們會照你說的做嗎?不允許孩子在網上看電視和玩遊戲,但是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在盯着放大了音量的電視節目或者坐在電腦旁邊忘我地玩各種遊戲。孩子心裏是怎麼想的,覺得平衡嗎?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最好的辦法是陪孩子做作業,或者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父母安靜的看書看報做點家務,讓孩子覺得父母做作業不清閒,這樣孩子心裏會有一種平衡感,願意做作業。

第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即使很忙,父母也應該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聊天,聊天,給孩子講故事。親子溝通要注意科學的方法:第一,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他們的想法、關注和需求,才能給他們有針對性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以後的交流更容易。孩子告訴你開心的事,你應該開心;孩子告訴你不開心的事,你要讓他發泄,表示同情;當孩子告訴你一個你不感興趣的話題時,你要耐心地聽,以示你注意到了他的對話。這樣孩子纔會願意和你說話,父母也能更多的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6

下午觀看了社會與法頻道的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感觸良多。

其中有一個孩子沉迷於網絡,不與外界溝通。父親墨守成規,教育上過於刻板,父母經常吵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基本上在看電視,不關注孩子。因爲知道機構會有“家長課堂”,才答應參加機構的訓練營。他在片中說了一段話:我覺得實際上要待81天的是他們,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這位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確實是需要改進。一個問題孩子後面,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和有問題的家庭教育。表面是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長。片中的訓練營設置“家長課堂”是很有必要的,這對家長觀念的改變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訓練營結束後一小段時間內,爸爸改觀是蠻大的,但是沒多長時間肯定又會恢復到原樣,畢竟四十多年都這樣,怎麼可能通過6天的“家長課堂”就完全改正。

確實是這樣的,改變一個人觀念不容易,何況是幾十年來堅信的觀念,而且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觀念。那單單把孩子的問題歸結到父母身上又有什麼意義呢?

作爲一個已經長大了,還只是孩子、未爲人父母的我,知道父母觀念難以改變這個事實,也完全瞭解他們肯定是愛我的,只是他們在愛的方式上可能不太正確。但是我要擁有我想要的生活,這就要靠自己了。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遺傳因素大家相差的不多,環境我們難以改變,但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我們要去做什麼,我們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片中的一段話: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爲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抱怨父母,我們要去理解父母的這種愛、客觀地去認識父母。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最主要的是在於自己。所以作爲孩子,要把成長的動力迴歸到自身,爲自己的成長負責,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片中還有一段話: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來,每一個家庭都在承載着獲取物質的壓力,似乎我們都像連軸轉的機器和齒輪一樣,必須奔跑在獲取金錢的道路上。而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成果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精神的構建是滯後了。

這或許也是我國主要矛盾變化的一個原因。2012年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看來心理學專業的前景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