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古人是怎樣尊師求學的?

古人是怎樣尊師求學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時間:2021-06-08 10:24:55

1、要有見面禮。物質的和儀式上的(精神上的)都要有。

古人是怎樣尊師求學的?

孔子時規定見面禮是十五束脩也可以說是學費。學生束脩時叫“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以芹菜寓意爲勤奮好學,以蓮子心苦,寓意苦心育人,紅豆寓意鴻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決心拜師心意。

師長在收下束脩後回贈《論語》丶蔥丶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誦《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丶授業丶解惑"的重大責任。

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三個程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父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傅訓話,宣佈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師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2、確定終身關係。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春節拜歲,結婚見禮師傅均在父母之前,一生保持與師傅禮尚往來。

現在是社會主義新社會,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古時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我們還是可以借鑑的。我們現在尊師可以按我們現在的條件做到誠心誠意就行!

尊師求學,向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不僅僅是在古代,在當代也是如此。

父母給與了我們在世的生命,然而只有生命,沒有生活得技巧或者技術,也是徒勞無功。而授予我們這些技能技巧的,就是師。所以不論是父母教會我們生活技能,做人得道理,還是老師教會我們學習的知識,或者是工作上的技術,都是應當予以尊重,也就是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古代更有對德高望重的帝師有亞父之美譽。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在古代,有不畏窮冬烈風去求學,拜訪老師的宋濂。有張良月下爲老人拾履的美談,也有子貢爲老師孔子守墓,陪伴老師六年之久的事蹟。師的重要性,從典故可知,從日常行爲和拜師之禮上也可見一斑。

從入師時的拜師禮。有人引薦,再去考察學生的德行舉止,然後參拜祖師爺,以求祖師爺庇佑,簽下約定文書,送上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就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十脯,以此表示對老師授業的感謝之意[本站:lizhigushi_com]。然後再向師父,師母奉茶,表示尊敬。接着是師父給弟子一份見面禮,表示對弟子的期望和祝願。

現代的拜師學藝已經簡化了很多,但是在有的傳統行業依舊還是行祖規,表示對這門行業的尊崇。比如在傳統相聲行業的拜師禮,還是循規蹈矩,不怠慢分毫。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是這份尊師求學的美德還是是傳下去。這既是一份美德,也是我們五千年開不可逾越的規矩。

古人拜師學藝的規矩:

拜師儀式舉行的時間、地點,一般都是由師父定的。時間要麼與師父的生日重合,要麼就是另外的喜慶吉利的日子,地點一般都在飯莊,當然也有在家裏的。如果是在飯莊,儀式一般在上午八、九點開始,中午一、二點結束。如果是在家裏,一般就在晚上進行了。很明顯,前者的聲勢要相對大得多。

究竟怎麼辦,要根據師徒雙方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並無完全確定模式。以前在舉行拜師儀式時,師父或者師母要將本行當的道具賜給徒弟一套,如說書藝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說相聲用的裝白沙子的布袋。當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準備好了的,也有的說是道具是徒弟出師時由師父賜予。

拜師儀式中,聽家門大義,讀拜師帖,聽引保代諸師的訓示和莊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對徒弟一個不斷重構和再塑造的過程。古代的拜師儀式要複雜的多,這尤其體現在拜師帖的內容上。 拜師帖又稱門生帖、寫字或字據,如: “師道大矣哉,入門授業投一技所能,乃系溫飽養家之策,歷代相傳,禮節隆重。今有XXX(師賜藝名XXX)情願拜於XXX門下,受業學演XX。X年期滿,謝師效力X年。課藝期間,收入歸師,吃穿由師供給。自後雖分師徒,誼同父子,對於師門,當知恭敬。身受訓誨,沒齒難忘。情出本心,絕無反悔。

空口無憑,謹據此字,以昭鄭重。”下面是藝徒簽字畫押,引保代師簽字畫押。X年X月X日立。有的還寫有“死路生理,天災人禍,車軋馬踏,投河覓井,懸樑自盡,各聽天命,與師無涉。中途輟學,賠償X年膳費”。拜師字據一般都說明了拜師學藝的正當性,規定了授業內容、學藝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應負擔的責任,承認了師父的絕對權威。同時,也隱示了師徒之間既如父子、又如主僕的複雜關係。

對於尚是幼童的徒弟來說,或許他已知曉學藝的辛酸,但多數是把希望寄予在將來有一天,能像師父那樣掙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