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消極情緒的處理:抱怨有底線,不能踩過線

消極情緒的處理:抱怨有底線,不能踩過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4K 次

消極情緒的處理:抱怨有底線,不能踩過線

消極情緒的處理:抱怨有底線,不能踩過線

人無完人,就如同麥爾頓曾經說過:“提升自己的要訣不是靜靜地原地不動,而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首先要有不滿足於現狀的心理。但是,僅僅不滿足是不夠的,你必須要決定好以後即將行走的路程,否則,你就是個整天只會抱怨的人。”

抱怨在我們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就如同趙本山說過的:“這個可以有。”然而,如何處理好抱怨,讓它成爲我們生活中的佐料或者說是調劑工作的小插曲,這是一門相當高深的科學,其中的尺度註定要把握恰當。做得好,可能你的小小抱怨一經說出,立即事半功倍;說得不好,久而久之,你在大家心目中就成了愛抱怨的人,那麼無論是人品還是修養,在他人眼中,勢必會大打折扣。

說到底,會不會抱怨,能不能抱怨,其實是個技術活兒,正所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現實中往往就是這樣,付出和得到經常難成正比,於是乎,催生了抱怨的怒氣,也屬於理所應當。我們抱怨自然是因爲內心不平,但追根究底,抱怨並不等同於潑婦罵街,甚至有的時候將抱怨使用得宜,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消極情緒的處理:抱怨有底線,不能踩過線

黃侃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一職,他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黃侃作爲章太炎門生,學術深得其師三味,後人有“章黃之學”的美譽;其稟性一如其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然而卻又有着自己的底線和尺度。

黃侃爲人比較隨性,在生活上對一些瑣事不甚計較,他在北大主講國學的時候,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因爲他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還是一位朋友去家裏探望他,纔將此事當作笑談爆料出來,由此可見,黃侃爲人粗獷的一面。

田炯錦在《北大六年瑣記》中回憶:“有一天下午,我們正在上課時,聽得隔壁教室門窗有響動,人聲鼎沸。下課時看見該教室窗上許多玻璃破碎,寂靜無人。旋聞該班一熟識同學說:黃先生講課時,做比喻說好像房子要塌了。說完,他拿起書包,向外奔跑,同學們不明就裏,都跟着向外跑。擁擠得不能出門,有的同學急中生智,破窗而出,黃侃的這種率性而爲,成了同學間永遠的笑談。”

黃侃作爲北大人一直因爲特立獨行而被學生們擁護,他在上課時,經常會穿着黑緞子馬褂,頭戴瓜皮帽,腰間露出一截褲腰帶還是白綢子的,而且,每次講課到精彩處,他一定會戛然而止,幽默地抱怨說:“想往下繼續聽的話,這裏面蘊含着一個祕密,北大給我的工資這麼低,唉,我實在沒有辦法講下去,要不,這樣吧,你們請我吃頓飯如何?”同學們都明白黃侃是在說笑,自然也就沒人會計較其實他是在抱怨。而對黃侃來講,他聰明地知道,所謂抱怨,一定是要有底線的。

就如同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有自己的方法,那麼被我們抱怨的事或者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底線,找準對方的命脈,在最恰當的時機把內心的抱怨表達出來,這纔是我們需要領會的。

王陽明曾經說的“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就是在提醒我們,如何對待抱怨的心態,不得不說這句話蘊含着深刻的哲理。他並不是在告誡我們要對一切事情聽之任之,而是在提點我們,做人應該學會適可而止,否則,就算我們據理力爭,抱怨得有禮有節,也不見得會得到雙贏的局面。

(1)每一份工作都會遇到很多困難的任務

每個人每天都有可能產生抱怨的情緒,如果我們首先存在抱怨的心態,那麼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除了我們自己。所以,面對挑戰我們抱怨的同時,我們如何地選擇去面對,這決定了我們將來的人生方向。在困難任務面前,有的人選擇退縮逃避,最終碌碌無爲,一事無成;有的人迎難而上,最後成就了一番事業。這也就好比我們面對想要抱怨的事,是選擇閉口不言,還是有的放矢,則完全要看我們內心的正面情緒。如果說,抱怨真的是需要技巧來完成的話,那麼,我們有那些時間,大可以做一些比研究抱怨法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何苦在這上面精心專營,浪費自己的大把好時光。

(2)“玉不琢,不成器”

想要做一塊美玉,尚且需要反覆打磨。我們作爲成熟的人類,與其反覆糾結在抱怨與否以及抱怨的底線上,莫不如放開心胸將抱怨之心拋在腦後,徹底忘掉這種壞情緒,將心態調整好,用陽光而磊落的態度去迎接嶄新的明天,必然也會在他日收穫到屬於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