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1945年,羅斯福第四次連任美國總統。一位記者採訪他,請他談談感想,總統微笑着沒有回答。拿起一塊三明治,很客氣地請記者吃。記者受寵若驚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羅斯福繼續微笑着,請他吃第二塊。他肚子已經飽了,但盛情難卻,又吃了下去。不料總統又請他吃第三塊。他實在吃不下了,但還是勉強吃了下去。沒想到,羅斯福在他吃完之後又說:“請再吃一塊吧!”記者一聽啼笑皆非,因爲他已經有要嘔吐的感覺了。羅斯福說:“現在,你不要再問我的感想了,因爲你自己已經感覺到了。”

羅斯福讓記者一塊接一塊吃下三明治,目的就是讓他親身體驗自己此時的感受。當同一個問題被問很多次以後,不僅失去了回答的興趣,甚至一聽到這個問題就會有嘔吐的感覺。羅斯福的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超限效應。這種心理現象是因爲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的逆反心理或不耐煩的情緒。

它的緣起和馬克·吐溫有關。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有這樣一段經歷。他去一家教堂聽牧師演講,當天牧師講演的內容是呼籲大家積極救助非洲某地災民。牧師講的是聲情並茂,讓人頓時產生同情之心。馬克·吐溫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準備一會兒在募捐活動中捐出去。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喋喋不休地說下去。馬克·吐溫覺得有些厭煩了,他決定只捐十美元。牧師的演講實在是太冗長了,馬克·吐溫只看見他的嘴巴在不斷開合,至於他在說什麼全聽不進去了,剛開始產生的憐憫之心也慢慢消逝。等到他終於閉上嘴巴的時候,馬克·吐溫煩躁至極,甚至已經惱怒起來,最終他非但沒有捐出一分錢,還從盤子裏拿走五美元。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話說三遍淡如水。不管多麼精彩的話語,一連說上三遍也會變得淡然無味。因爲人們對它已經失去了新鮮感,甚至已經厭煩它了。連續簡單的重複不僅起不到強調的作用,而且還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這種刺激一旦強烈,很容易激起人們的逆反心理,人們會與這種理論對着幹。這也就是大人在一邊喋喋不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不要貪玩,而孩子寧可被嘮叨,也要我行我素的原因,同樣,這也就是妻子勸丈夫戒菸,每次總要把吸菸的壞處說上數遍,而丈夫抽得更狠的原因。

所以說,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在別人身上起作用,一定不要喋喋不休,一定要抓住核心問題,語言要簡短有力,最好是一針見血,只有你的語言有力度,別人才願意聽你的。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話從來不遭人厭煩,就是因爲他的語言簡短有力,寥寥數語就能振奮人心。

1948年,丘吉爾應邀在牛津大學演講,主題爲“成功祕訣”的專題講座,面對充滿期望的牛津學子和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丘吉爾作了一個極爲簡短卻寓意深刻的演講:

“我的成功祕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

會場一片凝重,丘吉爾以最簡潔的語言、最執著的意志,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聽衆在沉寂了足足一分鐘後,對着已經沒有演講者的講臺,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如此生動的演講,鼓舞人心、鏗鏘有力,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不管是公司開會作報告,還是交流經驗,不管是朋友之間辦事兒,還是上級批評下屬,只要是與人打交道,千萬不要婆婆媽媽,繞大彎子,不斷重複相同的刺激。要知道,考驗別人的耐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這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從而破壞彼此的交往。

【感悟】

人在接受相同的信息時,都有接受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同樣的話重複多次,效果就如同戰場作戰,一鼓作氣勢如虎,再而衰,三而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