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諸葛亮北伐是否合理,爲何必須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否合理,爲何必須北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諸葛亮北伐是否合理,爲何必須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否合理,爲何必須北伐

諸葛亮北伐,準確地說是伐“曹魏”,而不是伐“曹操”,因爲當時曹操早已經去世了。回到問題本身,從曹操病逝、關羽被殺、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的北伐,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主題曲了。考慮當時蜀漢面對的局勢,諸葛亮北伐,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開始北伐曹操,據正史《三國志》記載真正的伐魏只有兩次,第二次,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的軍營中, 諸葛亮爲什麼北伐?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完成劉備的遺願

劉備的一生的夙願,是完成統一大業,光復漢室江山,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僅僅兩年之後就去世了,可以說劉備是帶着遺憾走的,走的是那麼的心不甘情不願,魏國的曹丕於公元220年稱帝,劉備一看曹丕稱帝瞭如果自己再沒有一點行動,那就間接的承認了曹丕的地位,以後如果光復漢室大業希望會更加的渺茫,所以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在成都匆忙稱帝,國號還是“漢”劉備又是在蜀地,所以也稱蜀漢,三國之中,蜀國相對弱小,不佔據天時,地利,只能弄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人和,劉備是不不會甘心的,諸葛亮跟隨劉備多年深知劉備心思,劉備在彌留之際,又臨終託孤,還讓後主劉禪管諸葛亮叫做“相父”諸葛亮感動的稀里嘩啦,誓死要完成先帝的遺願,打敗曹操統一中原,光復漢室。

第二,魏國身處江北,國力雄厚,又兵強馬壯,如果這個時候再不打它,讓它有喘息之機,蜀魏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甚至最後魏國會直接吊打蜀國,滅了蜀國可以說在頃刻之間,諸葛孔明別無選擇,必須一條路討伐,自己如果養足精神,敵人的精神會養的更足。

第三,收買人心

諸葛亮既爲“相父”必須輔佐兒子的江山啊,蜀國上下那麼多眼睛可全盯着諸葛亮一個人,諸葛亮還是別無選擇,仗早晚要打,先下手爲強 後下手遭殃,哪怕是雞蛋碰石頭也要碰一碰,就像《亮劍》裏說的:面對強大的對手依然選擇亮劍,諸葛亮爲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是後人的楷模。

第四,確保政權的正統性

劉備在鼎盛時期,是可以和曹操正面抗衡的,但可惜,等到劉備稱帝時,蜀漢早已經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之所以能夠保持爲一個政權,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劉備打着“漢室宗親”的稱號,要討伐曹魏,興復漢室。

因此,諸葛亮當然知道蜀漢的國力不夠,可難道要選擇偏安一隅嗎?如果是這樣,那蜀漢的合法性就被大大削弱了。

在中國古代史上,正統的政權,通常都是像曹魏一般,佔據中原核心地帶,百姓不懂戰爭和政治,但他們肯定不會喜歡一個偏在西南角落裏的皇帝。

第五,縮小敵我雙方差距

有書君認爲,諸葛亮北伐,是通過戰爭的方式,去延緩北方經濟的正常恢復和發展,而這種行爲,恰恰可以縮小蜀漢與敵方的差距。

儘管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交通不便、地形崎嶇,在農業時代,根本沒法和中原地區相比的。

如果雙方保持和平,互不侵犯,那麼可能的結果就是,北方的經濟越來越好,而蜀地則因爲土地有限,不能保持那麼快的發展速度。等到曹魏覺得實力足夠,發兵南下,那麼蜀國就只有亡國的命運了。

第六,人才後繼乏力

同樣是因爲蜀地偏遠,相比於北方中原,教育是比較落後的。

因爲劉備當年入川,是外來戶,因此對於益州的地方勢力,是拉攏和打擊並存的。所以地方的士人,並沒有得到絕對的信任,也沒能被充分地挖掘潛能。

同時,曾經劉備賴以生存的智囊團和五虎將,也都漸漸老去,諸葛亮其實心知肚明,蜀漢的人才資源是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抗衡的。

而對比一下曹魏,且不說司馬一族的人才輩出,更有鍾會、鄧艾、郭淮等文武雙全的人才,而這些都是後期讓諸葛亮非常頭疼的存在。

總結:諸葛亮 27歲前隱居村野,但是他絕對不是淡漠名利之人,他自比管仲,樂毅,想成就一番大事,是劉備給了他這個機會,他必須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啊。所以諸葛亮必須趁自己還沒老去之際,進軍北伐,圖謀中原。綜上所述,諸葛亮的北伐,是悲情大於霸氣的,這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下,而被迫的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