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諸葛亮北伐的三大理由

諸葛亮北伐的三大理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諸葛亮北伐的三大理由

諸葛亮北伐的三大理由

應該說,諸葛亮爲何北伐曹魏,因爲當時曹操已經死了。諸葛亮北伐的動機何在,我們還是從他自己寫的《出師表》裏去尋找答案。

以下我結合對《出師表》的理解,來說說諸葛亮爲什麼堅持要北伐。

第一,出於報恩的心理

以當時時局論,魏強蜀弱很明顯,作爲弱者的一方,爲什麼要去攻打強者的一方呢?我想諸葛亮心裏一定很糾結。且不說攻魏,在劉備勢力最強時,連吳國都打不過,那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全軍覆沒,諸葛亮用新組建的軍隊,就有把握打敗魏國麼?

我想,諸葛亮未必有這種把握。

那麼,他爲什麼執意要攻魏呢?

首先,這是出於報恩的心理。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多次流露對先帝劉備的感激之情,比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蓋追先帝之殊遇”。如何報恩呢?就是完成劉備未了的心願。劉備生前當了皇帝,重新扯起“漢”的旗幟,把北方的曹魏當作“漢賊”。諸葛亮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最好的手段,當然是滅了曹魏,奪取天下。

第二,劉禪不是雄才偉略的君主

按理說,諸葛亮只是丞相,上面還有一個皇帝劉禪。那麼,爲什麼是諸葛亮來包辦北伐之事宜呢?其中重要原因,是劉禪確實不是雄才偉略的君主。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多次對劉禪進言,敦敦教導,這些教導的背後,可以看出劉禪的不足。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他很耐心地教導劉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出劉禪是個沒有主見,沒有決斷力的皇帝。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劉禪能領導蜀國軍隊光復中原嗎?諸葛亮絕對不敢這樣想。

既然劉禪不可能實現偉大的事業,諸葛亮只好替他包辦。

在他看來,北定中原,光復漢室,把四百年的漢帝國完整交到劉禪手中,這纔是對先帝劉備知遇之恩的最大回報。這時的諸葛亮四十六歲,當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將領們死的死,老的老,青黃不接,他再不去做這件事,可能沒時間了。可以說,諸葛亮是報着一種僥倖的心理進行曠世豪賭。

第三,諸葛亮有賭的本錢

諸葛亮爲什麼敢賭呢?

應該說,他有一些優勢的條件。

首先,他是蜀國真正的掌權人。在劉備去世前,關羽、張飛等人都死了,諸葛亮在蜀國的權力,基本上不受掣肘。整個蜀國的軍政,基本上是諸葛亮一人說了算,因此,他有能力動員一切必要的力量,投入北伐。

其次,蜀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蜀道難,難以上青天”,蜀國位於四川盆地,中間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四周則高山環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這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

從中國歷史來看,川蜀之地是比較難攻克的。比如說東漢初期劉秀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就是憑恃此險要地利,成爲最後一個被消滅的軍閥。在南宋滅亡時,位於川蜀的釣魚城,也是最後才淪陷的。乃至到了二十世紀的抗日戰爭,國民黨政府一敗再敗之下,也是退到川蜀,才穩住陣腳,因此,可以看出川蜀易守難攻的地利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諸葛亮的想法,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國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北伐最糟糕的結果,也就是退回固守蜀地,這與不進取沒多大差別。倘若幸運的話,能夠略定中原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即便不能,佔據關中,從而據有從潼關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也足以同魏國分庭抗禮。

儘管後來諸葛亮發動的幾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他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大方向應該說沒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我退回來,你也沒我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