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倒在五丈原上,是諸葛亮的命運

倒在五丈原上,是諸葛亮的命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3K 次

  五丈原這個地方,名氣很大,可每個人提到這個名字,都會不自覺地壓低聲音,收起笑容,彷彿怕驚擾到什麼。這裏是一段傳奇人生的終結,是一個史詩故事的悲壯結尾。
  
  時光飛速倒轉,回到建興十二年(234年)。此時距離上一次祁山大戰已經過了3年,諸葛亮再一次率兵北上,開始了他第5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
  
  這一次他的選擇出人意料,沒有繼續進攻隴西,而是選擇了走褒斜道。可是諸葛亮從第一次北伐開始,就一直孜孜不倦地進行着隴西攻略,爲什麼這次他放棄了先前的辛苦經營,決定直入關中呢?
  
  也許,最大的原因,是他一生的宿敵司馬懿。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心態有十分敏銳的瞭解,他早料到諸葛亮下一步不會去撞隴西的南牆,只能走隴東,尋求主力決戰,以爭取勝機。更可怕的是,司馬懿甚至連時間都推算出來了,諸葛亮要積聚3年的糧草,才能出兵一次。從建興九年(231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正好3年。
  
  所以這次北伐出兵的路線,與其說是諸葛亮的選擇,不如說是司馬懿逼他做出的決定。這和個人才智無關,完全是國力之間的差距決定的。
  
  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蜀漢軍團踏過褒斜道,穿過斜谷,進入關中腹地。早有準備的魏軍並沒有立刻圍上去,而是在觀察蜀漢軍的動向。司馬懿在這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諸葛亮要是膽子夠大,就沿着秦嶺走武功縣東進;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咱們就可以徹底放心了。”
  
  這句話很重要,可以說直接決定了諸葛亮第5次北伐的成敗。它蘊藏的意義,只有登上五丈原俯瞰周圍形勢時,才能一目瞭然。
  
  五丈原背靠秦嶺,距離長安只有區區140裏地。如果諸葛亮出斜谷後東進,貼着秦嶺和渭水一路殺至武功,那麼將會直指長安。司馬懿將被迫放棄死守策略,與諸葛亮決戰。到時候狹路相逢勇者勝,正中了諸葛亮急於主力決戰的下懷——這就是爲什麼司馬懿說如果是勇者就東進武功。
  
  但如果諸葛亮出了斜谷向西駐紮在五丈原,那就是另外一種打法了。以五丈原爲基地,只要北上攻取岐山,就等於把關中盆地攔腰截斷。曹魏的西北防線會被切成隴西、陳倉和關中東部3塊。屆時諸葛亮可以將其切斷分割,從容消化。
  
  這個打法對於曹魏來說雖然很危險,但至少不用急着決戰了——這正中司馬懿的下懷。司馬懿不怕對峙,就怕決戰。所以當他聽說諸葛亮去了五丈原後,他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
  
  打仗這種事,就是要做讓敵人難受的事。現在敵人這麼開心,難受的就只能是自己。
  
  蜀漢軍兵出斜谷,駐紮在五丈原。諸葛亮又佔領了附近的良田蘭坑,從一開始就擺出了要打持久戰的陣勢。而司馬懿呢,沒動,以不變應萬變。
  
  諸葛亮也不急,索性在五丈原附近擺下陣勢,種地屯田。到了5月份,南方傳來戰報:孫權、陸遜、孫韶三路大軍十幾萬人,分攻合肥、襄陽、廣陵三處要害。
  
  這次東吳沒掉鏈子,無論動員規模還是出擊時間,配合得都剛剛好,確實是動真格的了。
  
  這就解釋了諸葛亮爲何不急於東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盤,司馬懿以爲兩軍對峙正中下懷,諸葛亮其實也在等曹魏無暇西顧的時機。
  
  魏明帝也是骨頭硬,咬着牙不讓司馬懿退,自己帶人南下救援。結果,孫權7月在合肥城下大敗而歸,三路伐魏大軍草草收場。
  
  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一口血噴了出來。這樣的局面,都能被東吳的人搞砸,實在是太氣人了。諸葛亮後來的意外去世,與孫權這次失利造成的刺激有很大關係。
  
  最後的希望,就這麼破滅了?
  
  不,還沒破滅。魏明帝還沒回軍,只要在這之前幹掉司馬懿,蜀漢軍還有勝機。於是諸葛亮開始挑釁,堂堂一國丞相,連送女人衣服這招都使出來,他真是急了。
  
  若換了別的將領,可能早按捺不住憤怒,司馬懿可是李宗吾《厚黑學》裏的典型模範,任憑你怎麼折騰,我就是不出戰。不光我不出,麾下諸將誰也不許去。爲此魏明帝還特意派了辛毗持節來堅定避戰之意。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久之後,諸葛亮積勞成疾,在五丈原溘然去世。蜀漢軍悻悻退兵,臨走前還發生了一出分裂的鬧劇。從此之後,關中、秦嶺再也看不到蜀漢的任何一面旗幟。
  
  轟轟烈烈的諸葛亮北伐中原,就以此悲劇落下帷幕,留下一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典故。
  
  諸葛亮的第5次北伐,坦率來說表現很差,至少比第4次北伐時的揮灑自如差很多。他用兵謹慎呆板,毫無靈動性,從始至終要麼被司馬懿牽着鼻子走,要麼等着孫權來配合,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交付於他人之手。
  
  我寧願把這種失常表現,理解爲他那時已經身患重病。《魏氏春秋》記載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諸葛亮的使者去見司馬懿。司馬懿詢問諸葛亮的作息規律,使者回答:“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司馬懿聽了,只說了四個字:“亮將死矣。”
  
  再出色的棋手,如果同時承受了病痛和繁重的工作,也很難下出好棋。
  
  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謹慎和舉輕若重的性格使然。倘若他能毅然東進,未必不能打開局面。如果他能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未必不能扭轉大勢。這些年的戰事雖讓他迅速成長,但終究未能改變其秉性。而性格決定命運,從遞上《出師表》的那一刻開始,諸葛丞相就已經註定要倒在五丈原上。

倒在五丈原上,是諸葛亮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