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皮囊》讀後感1000字

《皮囊》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皮囊》讀後感1000字

《皮囊》讀後感1000字

導語:《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皮囊》讀後感1000字,希望你們喜歡。

《皮囊》讀後感1000字

讀後感一: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爲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裏,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裏,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爲《皮囊》一書寫的最爲感人的內容是發生在那二百平土地裏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後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後,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儘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爲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爲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讀後感.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着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歷是時代的經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衆,也是不可或缺的羣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麼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讀後感二:

再次品讀蔡崇達先生的《皮囊》一書,已非受益良多所能描述,竟是涕泗交流了。

初看此書,我還正在初二的分水嶺裏苦苦掙扎。在那段可以稱上人生“最低谷”的日子裏,我終日在老師的批評,父母的教誨與同學的安慰中度過,雖知是出於關懷,我卻說不出的彆扭與難過。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走進我那靜寞的夜晚,爲我點亮一盞橘黃色的暖燈。

那時我只是粗粗看了內容,並未深想,卻還是被作者困苦的生活驚到。全文分幾個故事,有兒時,也有青年時期。前期的故事全圍繞着他中風的父親逝去前後展開,家中竭盡全力,窮得揭不開鍋,卻還是沒有將父親從死亡邊緣扯回。作者並未哭天喊地,他用冷靜的文字揭開這血淋淋的過去。明明這一切都與我的經歷沒有多大相似之處,竟不想懵懵懂懂地在那靜謐的夜晚打開了我的淚腺。看着作者在家中鬧劇結束後的自嘲,我心中竟升起幾絲共鳴,震得我心生疼,讓人難過。

那時並不明瞭原因爲何,從未對書過於上心的我也是默默記住了這本特殊的《皮囊》。

現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大變,又一次翻開米黃色封面的《皮囊》,卻還是在同樣的環境,開學考、周測的接連失敗讓我喘不過氣。

靜坐牀頭,亮一盞小夜燈,手捧明燈,我今日雜亂的心靜置下來。再次打開《皮囊》,不禁感慨先生能夠坦蕩蕩地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實在真實,讓人免不了引起共鳴。

靜靜品讀,當我看到,父親死去,而兒子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忽然發現,有點不對了。

是的,我的淚腺受了刺激,有液體分泌,我知道,那叫淚水。

我說服自己,這不值得流淚,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過是、僅僅是人世間每時每刻發生的事。

這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一種刻骨的憤怒,憤怒於,人在受苦,而他竟註定孤獨無助,兒子也幫不了父親,一切皆是徒勞。或許,皮囊的冷酷法則就是,它從不許諾什麼,它不相信奇蹟,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而在蔡崇達這裏,父親出現了,被反覆地、百感交集地寫,這個父親,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着,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爲孩童,最後離去。

父親被照亮了。被懷着厭棄、愛、不忍和憐掛念,艱難地照亮。

在這個過程中,蔡崇達長大了。

這個長大的人,從父親開始,一個一個地,把與他有關、有緣的人照亮。他爲此專門寫了這麼一本書。

西方之巫說: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這就是蘇珊·乘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裏求取意義。

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傷痕累累的心。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這是好的。除非死心,除非讓心死去。懷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僅僅是皮囊。

從書中緩緩回神,已是深夜,外面黑得只剩路燈微弱的光,我卻感到一片光明,溫暖到讓人忍不住落淚的光。

人生還漫長,學生時期的挫折只是開頭,若這般便心灰意冷,又談什麼走下去。不如放下這皮囊,去挖掘深處真正的靈魂,去點亮道路,照亮身邊的人。

這便是我認爲最爲真實動人的燈盞——《皮囊》。

讀後感三:

《皮囊》很親,因爲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爲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纔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爲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皮囊》很親,因爲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爲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纔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爲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