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紅樓夢》原名《石頭記》,以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爲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下面是有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不朽的著作的一些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喜歡!

《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着《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着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戶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爲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爲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麼?黛玉爲何生性鬱鬱寡歡,喜散卻不喜聚?因爲作者正是借這個悽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鬱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說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着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脫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爲之一顫。

雖說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脫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爲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內涵;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第二篇】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複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麼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着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裏麼?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爲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爲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爲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纔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爲世界本就如此。認爲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爲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着。

她的作爲,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着認爲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着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爲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爲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爲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癡癡傻傻的寶玉時,因爲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爲的[]。王夫人說“看着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着,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許更爲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於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第三篇】

怡紅別院駐在煙雨樓前,停在臺階攔我越走越遠。一角的天,滿眼的弦,奈何不了前世的緣。

——題記

窗外的落紅已是滿眼,桌上的書已成山,只是那紅樓韻卻又神似地穿透出來,揭開了那塵封的泥,爲我引一段線。

最愛她似笑非笑的迷人眼,最愛他似懂非懂的勾魂顏。最怨她捂臉葬花情已傷,最怨他撐臉開盒吃胭脂。最愛他們的幼稚,最愛他們的叛逆。

是第幾次,翻開那厚重的書頁,淡淡的書香拂過鼻尖,已記不清。

只是,那些捧書細讀,字典在旁的朝朝暮暮,像是蒙上了一層細細的輕紗,從眼前掠過。此刻,霧裏看花。

太白小時不識月,竟呼作白玉盤。而小時的我,不懂紅樓,卻也真真地落了淚。

是太小了吧?還未經世事,不問悲歡離合,不管七情六慾。只是生離死別,大概還是懂了的。

漆黑的夜,呼嘯的風,她斜臥在榻上。陣陣白煙像是幽靈,一點點允吸着她的精魂。淚似乎已經流乾,只剩下澀澀的痛。那熊熊烈火吞噬着她的情,他們的曾經。那些娟秀的字體,情意的詩句終將燃成灰燼,獵獵作響。

雪似的手絹,冰似的人兒,終在這火熱的情中融化。突兀的留下了那格格不入的紅,嘔心瀝血的紅,她終究還是放手了。

用一世的淚,還了他的滴水之恩。遂了願,了了情。

在學堂的第三個年頭,少不更事的我,爲這段情,這個人,流了淚。不懂愛,不是因爲愛,只是那份至死的執着,箍緊了我充血的心臟,絲絲入扣。

到了此刻,我已不會爲了那份純真的年少情而落淚。只是,心中還是會有些抑鬱,揮之不去。

身處紅塵,只是過客的我,已明白,往事如煙,不必憂愁。

只是,還是愛捧着書傻笑,望着天思念,還是會幼稚得像天上純潔的雲。不過,我們還是被時光的風磨出了些許棱角。我們已習慣了反抗老師,頂撞父母,我們叛逆得像草原上馳騁的馬。

對於寶黛,有人感動於他們的愛情,有人感動於他們的悲劇。而站在十幾歲的尾巴上的我們似乎已學會了感動於他們的真實。

他們不會掩飾自己的悲傷,他們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悅,他們有勇氣翻看開那本罪惡的《西廂》。但他們最真實的莫過於他們躲不過人世的網,再怎樣躲避,逃脫,不過是自己織網,獨自死亡。

但至少,他們曾努力過,努力衝出那銀絲的網,卻已足夠。

都道“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非也。於我“不求結局如願,但求有過奮鬥!”這已足夠,這便足夠。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捧一杯紅茶,夢一回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