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白夜行》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白夜行》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28K 次

《白夜行》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白夜行》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白夜行》出版之後引起巨大轟動,使東野圭吾成爲天王級作家。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劇,與圖書一同爲作家帶來了如潮好評,使他成爲日本、韓國與臺灣等地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幾篇關於這部小說的精選讀後感三篇,以供各位讀者的需要,希望你們能喜歡!

《白夜行》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喜歡買書,尤其05年之後幾乎完全採用了網上購書模式,不僅因爲方便、實惠,更因爲可以大量瀏覽挑選的感覺。

正是這種習慣,在購書網站熟悉了一個作家,名叫“東野圭吾”,日本人。因爲其大量的推理偵探小說,在該類目,總位於暢銷榜,並且因爲高產,幾乎佔據了榜單的大半壁江山。

偵探推理類小說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但在很長時間內,我卻從未訂購過這位號稱大師的作品,許是因爲心理一直存在一種未必合理的觀點:“高產作家往往難以創作出真正的精品。”

不過,直到今年7月,終於還是沒忍住好奇,有了嘗試的衝動。第一次選擇,挑選了東野圭吾公認的巔峯之作——《白夜行》,從書名來看,一部完全不知所以然但卻名氣甚大的作品。

結果,兩天時間讀完。

實事求是講,尚沒有一口氣讀完的酣暢淋漓感,但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故事結構及講述方式,給人一種厚重、精妙感。

故事從頭到尾,橫跨將近二十年。兩主人公11歲登場,直至30歲落幕。期間童年、少年、青年各個階段充滿詭異、辛酸和矛盾,卻唯獨缺少浪漫、溫情和善良。這是整篇作品的基調,也是令人直至最後爲之動容的所在。

人物出場頻繁,但卻相對突兀;故事情節順序描述,但卻並不連貫。初看,有如一個個碎片,雜亂無章,其實卻內在邏輯嚴謹。

其以人物和情節的點滴呼應勾串而起,而勾串手法則是遍佈通篇的伏筆,猶如散落但卻依然串着的珍珠一般,保持着核心線索的若隱若現,令讀者既不徹底迷失,又不至缺乏懸念。對於分寸感的拿捏,不失爲大師水平。

其次故事注重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帶入,而這往往是大師與業餘的最大差別。

大師級作品,哪怕是鬼故事都一定存在大量有血有肉的價值集合,以便於各種的預設的離奇、荒誕又都能合情合理,發人深省,該部作品正是這樣。

依本人看,本書所謂的案件懸念,並不特別出彩,比較出彩的反倒是對人性的推理。

從頭至尾最引人懸念的,不是情節而是人物。爲什麼男孩、女孩,會有那麼詭異的童年,那麼冷漠的少年,乃至極具城府的成年?

這種無法遏止的種種猜測和質疑,就像毒癮一樣,引人入勝的同時,也越發渲染出主人公的神祕、糾結以及深深壓抑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着情節展開,也伴隨着主人公的成長展開,同時痛苦自身也在成長。從起初單純的恐懼、憤怒乃至報復感,逐漸生長出枝枝蔓蔓的複雜性格、心態和氣質,並由此滲透入成長的經歷和記憶,進而扭曲了自己、傷害了別人。

兩個案子中,分別失去親人的孩子,均堅強的生存和成長起來,他們就像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個風光迷人,一個晦澀陰沉。但十數年來每每出現的離奇、詭異,卻又讓你總能時不時感覺到二人之間似是而非的一種關聯,可這種感覺卻又無法真實捕捉,直到最後真相大白的一刻。

然而,那一刻又真的真相大白了嗎?二人的交集被證實了,可是過程到底又是怎樣?無限聯想留給了讀者,無限回味也留給了讀者,好作品的典型特徵。

20年前男孩爲了解救女孩,行兇殺人,對象就是自己的父親,那年他才11歲。此後,男孩、女孩實際成爲彼此最爲默契和信任的親人,她們相依爲命,她們相互成就,她們相互奉獻,她們相互保護。

一個通過美色套取商業機密,一個通過機密實現地下創富,併兼用暴力手段爲對方掃清障礙。

男孩子的愛是真摯,深沉的,從最初11歲就敢冒謀殺罪名保護女孩,至十數年來甘作一個影子悄悄守護在女孩身邊,乃至最終30歲甘爲保護女孩(不被抓住犯罪證據)奉獻自己的生命,無不體現得深刻,體現得壯烈。

女孩子我無法斷定是否存在一樣的愛情,但至少她是心存最徹底的感激和信賴感的,就像女孩子所說,他的人生從來都是行進在沒有陽光的夜色當中,男孩是她在黑暗中,內心中唯一的太陽,“白夜行”之意,至此明朗。

一段無法拿在太陽下晾曬的愛情,是扭曲的,它註定了悲劇式收場;但也註定感人肺腑,因爲它克服了足夠辛酸的苦與痛。

那麼追根溯源,這一切又是如何產生,扭曲的根源又在哪裏?

這一切還要追溯到20年前。一雙雙罪惡之手伸向一個只有10歲的小姑娘,更令人不可思議的竟是由其生母主導,而母親那種爲了家庭的迫不得已感,令小姑娘無論從能力還是道義上都失去了反抗機會,這種童年的扭曲經歷,給出了成年後扭曲人格的最佳註解。

也許正是這種沁入內心深處的冷漠,使得她最終連暗夜最後一顆蠟燭的熄滅也可以表現得淡定、漠視。

最後,面對男主人公從高樓的一躍而下,她的漠然轉身,雖然或許保全了自己,卻也就此澆滅了靈魂的最後一絲餘溫。

【第二篇】

有些人的作品讀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那裏你會感到閱讀的歡愉,好像冰的融化,花的盛開,會感受到愛與美,希望,比如那些精緻淡雅的散文,周作人,冰心,梁實秋,餘秋雨,席慕容與張曉風。我想大多數作家都是如此吧。然而,另外一些人的作品就是截然不同的,魯迅的犀利黑暗痛苦,李承鵬,王小波,杜甫屈原,雖然冷峻,嘔心瀝血,也自有其偉大與令人敬佩之處。這次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的作品。

早年雖然也看過羅生門和第五十一條龍,對日本作家這種幽暗的風格有所接觸,但我也知道,這樣陰冷的風格不會是我所喜歡的,包括源氏物語那種的風格。諸如紅樓夢,它前半部分還是洋溢着青春,愛與關懷,即使全篇也從未失去過對那種美好的讚頌。

但是白夜行,這本書給我帶給我的是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也是因爲一篇評論《黑夜之長,豈知白晝之光》,去看了全書[]。

全書的基調陰森灰暗,間或會閃現一抹亮色,但隨後更大更重的陰霾便壓上來,給我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與對人性的思考。

但是仍然不得不說東野是大師,它寫出了社會現實的黑暗與無情。寫出了低層市民階層的生存狀態(雖然不是重點),它也寫出了兩個孩童到成人最悲劇的生存狀態,當然也有周圍一干人的生存狀態,這樣的狀態離到達和諧社會很遠很遠,也有着遠非柯南這樣的動畫片能夠反應出的社會真實。

可能因爲習慣,喜歡在安靜中寫作思考,我還是不能在嘈雜中寫作。

東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人生如在白夜中行走,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雖然一個在陽光上,一個在黑夜裏,卻感覺都在白夜中行走,生命黑暗沒有陽光,只有自己製作的人造光。

日本真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能夠這樣真實地反映真實,可能是在譏刺社會,但是書中又何嘗不是包含着一種對正義平等的弘揚與追求。

我很慶幸我是先看了書再去看的電影。

我們語文老師讓我們只要記住兩句話,莊子的“夏蟲不可以喻冰矣”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想我們很多人也是這樣一種夏蟲吧,蟬過了夏天就死了,當然無法理解寒冰是什麼,我們生活在這個看似安逸幸福的生活裏又怎麼會知道那樣一種黑暗的社會現實。象牙塔裏的我們要過多久才能成熟與成長,粉飾太平的思想空間裏又何處能誕生自由的火花。

可是雪穗與亮司卻被迫用一個童年,用一個瞬間去長大,去成熟,這是一個悲哀。我感動的還有東野圭吾寫的愛情,以前從未看過能夠如此不着一字,未有一次直接描寫兩名主角相知相識與相處,連絕別都顯的那麼無情,然而這卻是一段最深刻與感人的感情,一段持續20多年,一段相互犧牲,保護慰藉的愛情,一段都將對方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與骨髓的愛情,原來童年時的竹馬青梅的純真美好,青春年華的美好,在這段愛情看來都只是不可觸碰的水晶,支離破碎的倒影。

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愛。毀滅性的愛與悲哀,這讓我想到了張愛玲與魯迅,然而張愛玲的冷峻灰色卻從來寫的不是愛情,只是人士炎涼與滄桑,人性悲哀。從這一點上,我認爲東野高明,這不啻於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猶如梁祝苦命的生死相依,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有神父與信童爲他們送信,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有四九與銀杏幫他們傳情,張生鶯鶯還有紅娘,寶黛還有紫鵑晴雯,還有那麼一些人去理解,去同情幫助他們和他們不爲世俗所容的愛情,然而雪穗與亮司呢,就像兩個連載一起的與世人的絕緣體,周圍的人與父母同學,似乎都是仇敵,這是一對被孤立的人,處在一個缺少愛的環境的兩人。悲劇的開始或許只是偶然,但悲劇的持續總是有着令人深思的社會根源。

愛在他們這裏是自私的,亮司和雪穗爲了愛情,爲了生存,殺害了一個又一個人,罪惡一旦開始,不再源頭上制止,便會像病菌疫情一樣蔓延,他們被人傷害,過早承擔了無法想象的痛苦,這樣的經歷使他們具有攻擊性,進而報復那些敵人,可是並不止於是,他們還傷害了那些無關的,善良的生命。

聽美國舞蹈家鄧肯說過,一個孩子在他童年的時候認識到了什麼是美,他以後就會用一生去追尋美。那是童年的一片花海,那是真善美。而白夜行就是這句話的反面證明,看完之後,誰又能不爲之感嘆惋惜呢?

【第三篇】

這本書其實是在講人性。東野圭吾好像是在索引人性可以在黑暗中勇往直前到什麼程度。很多人在講,雪穗和亮司是受了傷,可他們後來完全不必走向這個結局啊。這麼想的話,就是在judge了。世界上很多事沒有爲什麼,人性可以延伸到多麼無窮無盡的地方,那極遠處是花朵還是毒汁誰也看不清。就好像,最近發生的輿論聲討最多的兩件事,江歌案和三原色,誰能爲作案的人背後的動機找出合理的解釋?所以我們覺得他們就是奇葩,反社會,變態u,沒人性,可是這世上的確存在有些人就是沒有心地活着。這個例子不可類比本故事,本故事的主角不是沒有心的麻木之人,而是心裏的溫暖角落僅此而已,舉這個例子是爲了說明人性有太多面了,這個故事探索的是其中一面,告訴我們,人性的絕望可以有多麼強大,亮司是絕望的,雪穗是絕望的,以至於完全不在意其他人帶來的溫情即使它存在,比如養母和江利子都是真心實意愛着雪穗的人,但都被她傷害;還有,人性中有絕望,但只要沒去死,就是有希望、有期盼,比如雪穗之於亮司,安全感之於雪穗,都是人性中的希望。但由於絕望太深,期盼太專注,絕望就如同地獄之火一般焚滅一切,最終也毀掉了期盼。但焚燒的灰燼依然讓你感動,爲什麼?因爲你感覺到了人性,那是人類存在的印記。

爲什麼我上面提到雪穗之於亮司,安全感之於雪穗,都是人性中的希望之光,爲什麼我沒有說亮司之於雪穗呢?我想探討這個問題,雪穗愛不愛亮司,我的答案是不愛,她需要亮司的陪伴,但那是異於愛的感情,她是離不開亮司,但那不是愛,他們倆的確像老警察所說,更像是一種共生關係。雪穗愛的人,的確可能如書中所推測是一成,我的推測原因是,周圍男人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所迷陷而想得到她,這在雪穗眼裏和小時候要得到她的男人是一類人,唯獨一成是特別的,他似乎對她毫不在意,甚至喜歡上她的朋友,一個普通的女孩,所以這可能激起了她的好勝心,以及,她童年的經歷帶給她的暗示,不想要得到她的人,纔不會傷害她,所以她應該有很大可能喜歡上一成,並且想要得到一成,後面她養母的葬禮,她有過勾引(沒記錯的話?反正書中描寫的就是她如同海妖賽壬一樣迷得人死無葬身之地,也是汗...)

下一個話題,雪穗爲什麼那麼愛錢?交往的都家底雄厚,成長過程中一直和亮司在靠竊取其他公司的技術機密賺錢,錢錢錢,爲啥呢?我的解釋是,錢給她安全感。從小的家庭環境貧困,母親纔會把她賣給男人,那是她想脫離的環境,她要去上流世界,上流社會,想盡一切辦法,被有錢的體面表姑媽收養,賺錢,交往財力雄厚的男人,都是爲了尋找安全感。擁有錢,那麼,她就可以不再被別人支配,她就可以自己掌控選擇,我想大概是這樣。

下一個話題,雪穗和亮司相比,誰更悲劇?我的答案是雪穗。從某種角度來講,亮司是圓滿的,他保護了雪穗一輩子,直到他心甘情願地爲了保護她而死,估計死而無憾。而雪穗,曾經還有個亮司陪伴着她的所有黑暗,從不以真面目對外示人、隨時隨地改變保護色的她,從此只能緘默,那曾經尚存微光的黑暗面,也終於熄了路燈。她好可憐。(街燈已熄,無盡的黑暗,誰對着垃圾桶踢響一個易拉罐,流浪貓喵的一聲,輕聲走遠,依舊高冷漠然......)

嗯,壞蛋也是有苦衷的,這句話,顯然不能以德服人,和你窮你有理啊一樣。但是,但是,就好像你看到壞透了的祁同偉最後的飲彈自盡你也會深受震動一樣,其實你可以接受壞的有血有肉,但不能接受壞的麻木不仁。

============

《白夜行》東野圭吾的小說,讀了差不多一半,作者從一開始就埋下伏筆,一直讀到後面就發現會有一個一個謎團接踵而來。起初的那場殺人命案,以爲會是像福爾摩斯探案那樣的探案本,讀過之後顯然是我輕視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從一開始,東野圭吾先生就佈下一個又一個局,織就絲絲密密的網,將其中的人物包羅在網中。這本書給我從未有的體驗,和那些網絡小說不同,沒有直白的心裏描寫,沒有主角光環的保護,男女主人公不會有露骨的崇拜者,不會狗血到鈔票滿滿,後母惡女一大堆需要男女主的光輝。雪穗和桐原是神祕的,是多面的,儘管所有線索都指向二人,但是仍然不相信雪穗爲了讓自己生活脫離之前糟糕的樣子處心積慮,從而上海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而亮司更有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很想把祕密一個一個解開,但同時又期待有不一樣的發展,對他們兩個人的感情世界也很好奇。

其實謎底不這樣輕易解開,讓讀者在困惑和糾結中體驗,這本書的樂趣也正是這個。我急切而又耐心的看,終於明白雪穗與亮司爲什麼會有殺人之舉,桐原之前的陰鬱的眼神也解釋的通了,我也是在各種矛盾之中看完全書的,不會討厭主人公,甚至會心疼他們兩個,心裏還是隱隱作痛的。除了男女主我還有一個欽佩的人,那就是笹垣警察蜀黍,十九年的事還會有耐心去尋找,這樣的執着和毅力讓人不由得生出敬意,如果不是他就沒有後來謎底解開的那一刻,就不會有完整的白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