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飄》讀後感1000字五篇

《飄》讀後感1000字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31K 次

《飄》讀後感1000字五篇

《飄》讀後感1000字五篇

導語:《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2018年12月21日,《飄》入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書單。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1000字的《飄》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飄》讀後感1000字五篇

讀後感一:

這是一部有關戰爭的小說,但作者瑪格麗特沒有把着眼點放在戰場上。除了亞特蘭大失陷前五角場上躺滿傷病員那悲壯的一幕外,其他戰爭場景並沒有花費作者過多的筆墨。作爲第一部從南方女性角度來敘述美國內戰的小說,瑪格麗特着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裏的婦女飽受戰亂之苦的體驗和感受,從戰爭伊始對戰爭懷有崇敬心理、對戰爭全然的支持,到因戰爭而帶來的失去親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於失敗的命運以及戰後立志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戰爭失敗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鬥志,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面對戰後支離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則克服了失敗的心理,凜然面對嚴酷的現實,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難、重新前進在生活旅途上的強者。

《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着自己的土地,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爲“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關於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爲,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論我也有點同情郝思嘉,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或許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爲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爲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媚蘭也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可能這其中是出於對衛希禮的愛而愛屋及烏,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蹟。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讀,並不能體味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穫吧。

讀後感二:

《飄》又名《亂世佳人》,全文是圍繞女主角斯佳麗的一生展開的。從她的少女時代開始敘述,一直到她初爲人婦、喪夫以及再婚,這過程中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斯佳麗也在不斷地成長、成熟。而從斯嘉麗的成長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啓示,相信這些收穫也將幫助我更好地成長……

《飄》是米切爾的一本也是唯一的經典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在南北戰爭的殘酷的時代背景下,命運並沒有十分眷顧斯佳麗。戰爭使她成爲了寡婦,戰爭使她不得不面對飢餓、貧困、社會地位的變遷。她要保護自己的陶樂莊園,她要讓家人和衛希禮一家生活下去,當然,她還想自己能過上好日子。她果斷地拋棄了母系血統南方貴族小姐嬌滴滴的表象,露出父系愛爾蘭人強悍的本色。這本書隨情節跌宕起伏,刻畫了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塑造了斯佳麗那堅韌而又美麗的女性形象。

斯佳麗像火焰一樣絢爛、像烈火一般光亮的女孩,彷彿就在我們面前,用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希望,雖然她不完美,但是瑕疵成就完美,成就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她行事果斷剛絕,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的家園的北國佬做生意,毫不在意作爲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斯佳麗在面對生活的轉變時,那種敢於改變自己的勇氣,怎能不令人感到欽佩呢?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峯跌落時,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會跌得絕望,會跌得失去生存的勇氣。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須要爬起來,迎合這巨大的改變。無可置否,《飄》的確是一本好書,即使跨越了那麼長的時間,也依舊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形式。面對轉變而敢於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於改變自己的思想的勇氣是無論哪一個時代都非常需要的,而斯佳麗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同時,她也是堅強勇敢的,在亂戰的局勢下她勇敢地承擔起照顧一家人的責任,拋卻富家小姐的嬌弱變身爲整日操心勞作的鄉野婦人。她又敢於作爲,在女主內的年代裏,她不顧他人異樣眼光,自己獨立經營木材廠,像男人一樣賺錢,證明女人與男人擁有同等能力。然而,最令我印象爲深刻的是她那句經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啊,明天是展望新的未來,若沒有好好把握住機會,那一切都隨風而去了。

斯佳麗教會了我什麼叫堅強勇敢,什麼叫敢於作爲,什麼叫行事果斷,在面對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向時,不管結果有多糟,都會用心地與自己說一聲:“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並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不是悲觀地等待,更不是絕望時的自我開解,而是懷惴着對現實的感激與珍惜,寄予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明天,會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每個人都應該相信明天!相信明天會更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是種種困難才使斯佳麗有破繭成蝶的蛻變,斯佳麗的精神品質也將影響我的人生道路。

讀後感三:

郝思嘉,任性如小孩,夢幻如女孩,堅韌如女人。她的存在,是偶然的湊巧、宿命的必然。

作爲《飄》中當仁不讓的女主,她的身上不單有普遍女主有的閃閃發光的優點,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還拋棄了那些只有虐死人不償命的女主光環,致力於“一生只做一件事”,使得郝思嘉性格更加矛盾多面,也使我漸漸對她轉恨爲愛、轉惡爲憐。

16歲以前的她,是一個出生於南方種植主家庭的所謂“富家女”,生活似乎從來沒有對不起過她,捧於衆人掌心中,萬衆矚目,於是傲嬌甚至任性。她認爲漂亮的衣裙和清秀的面孔是征服命運的武器,而她擁有了這一切,便註定常駐於成功,直到得知自己的夢中情人衛希禮要與他的表妹媚蘭結婚的消息,她第一次嚐到受挫的滋味,在遭到他的拒絕、逃婚後,賭氣地嫁給了媚蘭的弟弟查理。然而,美國的南北戰爭間接導致了查理的死,但這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傷悲,唯一遺憾的是她有了遺腹子並且有了寡婦的稱號,而之後又因貧窮勾引了妹妹的未婚夫並間接導致他的死,之後又嫁給了一直默默愛着她的白瑞德。

郝思嘉毫無疑問是一個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的人,她沒有理所應當地成爲大家閨秀,甚至對南方上流社會的條條框框嗤之以鼻,她的一系列離經叛道的行爲帶來了止不住的流言蜚語,而她卻並不對此十分在意。她是社會的反叛者,又是自我的犧牲品。她虛榮自私,爲了自己的目的,在三段婚姻中,葬送了別人的幸福,卻不爲此深感抱歉,戰亂後一切都面目全非時,卻可以因爲金錢使一些卑劣的狡詐伎倆,無情地間接害死了好幾個人[]。

然而,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全然的壞人,郝思嘉也並非沒有可敬之處。歷來爲人稱道的是她在戰爭中體現出的堅韌。她一直信守着當初對衛希禮的承諾,冒死保護媚蘭母子,熱了回憶,卻不讓承諾變冷。回到塔拉後,發現精神支柱沒有了——媽媽去世,爸爸之後也瘋了,兩個妹妹大病初癒,家裏還有兩個聲稱只幹家務不幹農活的黑人,她還要撫養韋德、媚蘭母子,全家的重擔全壓在了郝思嘉肩上,然而她卻沒有棄大家於不顧,並努力保住父親口中唯一永恆的東西——土地。

在我看來,她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她的獨立,當時社會要求女孩做個“柔軟無助、依賴性強,有着小鹿般眼睛的可人兒”,但她卻自己經營鋸木廠,公然與這個“男人的世界”反抗。

書中還有兩條爲人矚目的感情線——她與衛希禮、她與白瑞德的感情糾葛。她一直以爲自己愛的是衛希禮,而正如瑞德所說“她愛他只是因爲她得不到他而已”,而她的本性根本無法容忍一個男人愛上別的女人而不是她自己,她的這份愛,就像一個小孩子要東西吃,要馬騎,要一張柔軟的牀一樣,既簡單明瞭,又不可理喻,而她卻不瞭解他,否則不會愛他。同樣她也不瞭解白瑞德,不然就不會失去他。相比衛希禮,白瑞德不是那種公認的紳士,他嘲笑甚至欺辱郝思嘉,但這卻是因爲他愛她,甚至瞭解她,他說他們是同一類人,郝思嘉是他所認識的女人中唯一一個用實用眼光看問題的機會主義者,然而,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最後他心灰意冷,選擇離開……

小說的最後一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引人遐思,“所有隨風而逝的都屬於昨天,所有歷經風雨留下來的纔是面向未來”,是郝思嘉,教會了我們堅韌,更教會了我們要珍惜當下,希冀未來。

讀後感四:

殘陽如血,在鄉間寧靜的暮色中,一個女人站在空蕩的房間裏沉默着,無聲地目送那個身影行遠,沒有一句蒼白的語言。當她在決然中擡頭仰望,希望卻從她眼中星星地燃起,蔓延,漫過了一切。

她,永遠相信明天!

我第一次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書的標題上如此之久——《飄》,無論是從漢字上的“飄”與“風”,還是原文的Gonewithwind,都是隨風流浪,隨風而逝之意。其中隨風流浪的是斯嘉麗的命運,而隨風而逝的是白瑞德對她的愛情。在美國南北戰爭的亂世風塵裏,她的生命如同葦草般被風拔起,在風中飄蕩。後來的電影譯名《亂世佳人》,這隻滿足了吸引觀衆目光的需要,根本不如“飄”帶有一絲悲哀的美感。

斯嘉麗絕對不是善良或有品德的人,她任性、自私,冷酷又不擇手段。先後爲了錢與虛榮心搶走艾希禮妹妹與自己妹妹的未婚夫,爲了維持生活向白瑞德出賣自己,允許工頭僱用犯人並折磨他們來獲得利潤。可她同時又是勇敢而堅定的人,在自己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幫助自己討厭的梅蘭妮平安生子,在戰後滿目瘡痍的故鄉像黑奴一樣在毒辣的烈日下幹農話,想盡辦法,禱告上天,讓家人不至於捱餓。

她是堅毅的,儘管戰爭推毀了她所擁有的一切,她卻固執而拼命地在傷痕累累的大地上活着。她顧念着家人,能放下自己曾經的小姐身份,跟奴隸一起下田,也體現了她對人世的執着與頑強。人總是渴望生,儘管許多時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氣,但人本性中對未來的希望,對明天的期望永不死去。

在烽火硝煙裏,第三次結婚的斯嘉麗與一直在她身邊的白瑞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對艾希禮的餘念以及對白瑞德的忽視卻永遠地傷害了他。最終白瑞德在女兒夭折後徹底失望與疲乏,死心地離開了斯嘉麗。

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如果她真正瞭解艾希禮,她就不會愛上他;如果她真正瞭解白瑞德,她就不會失去他。她愛的和她愛而復失的兩人,她一個都不瞭解。她可能從未真正瞭解一個人,而她的錯誤是愛了一個虛無的幻影。

她彷彿失去了一切,因爲她多年的信念在那一刻全數崩塌。回想自己年輕時是那樣輕鬆快活,她嚐到幻滅的痛苦,如同手術後麻木的疼痛。但此時她卻固執地開始了希冀,她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失敗,即使失敗冷冷地瞪着她,她也會翹起下巴。

“我明天到了塔拉再想這一切吧,明天我就能挺住了,明天,我會想出辦法把他搞回來。不管怎樣,明天又是新的另一天了。”

我最爲觸動的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樣的尾句,它是不可磨滅的希望,而這樣的宣言近乎悲壯。她仍像流浪兒一樣赤着雙腳在嶙峋荊棘上鮮血淋漓地走去,一路哭泣一路尋光,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涼與堅強。

斯嘉麗是真正的葦草,或者說每個人活得都像野地裏的葦草。每天無論是被車輪碾壓還是被人踐踏,當暮色的晚風吹拂時,葦草總能固執地從污濁陰暗的泥地擡起頭,仰望天上寥廓的星空,開始對明天莫名的期許。

無論是殘疾孩子,還是孑然一身仍在黃牛背上歌唱的老人,或是用粉筆在街頭賣藝畫虎的乞討者,他們心中永遠活着希望。讓他們在寒風中得以站成葦草的姿態,耐寒的形狀。

“活着”這兩個字的意義遠比實際更廣博,它是一種不屈的精神,是一首堅忍之歌,而希望是流淌於歌中的每一個詞句,每一個躍動的音符。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有的人只看到華美,有的人只能看到蝨子。

讀後感五:

一部偉大的作品,是能衝擊心靈的封印,或給予解脫,或施與重壓,令人慾罷不能。當它完整地呈現時,即便是低沉的哀鳴,也能給人一種向上的張力。你的世界與它的世界無聲地融洽,其他的便都沒了意義,又都有了意義。

而此刻,我的腦海又一次被它俘虜。那是在十二橡樹身着翠綠色低胸禮服,魅力在空氣中擴散的斯佳麗;是在幾乎荒廢的塔拉,用顫抖的雙手扣動扳機,北方佬應聲斃命的斯佳麗;是在木材廠黑暗、陰冷的財務間,倚偎在艾希禮的懷裏,無聲地落淚的斯佳麗;是在自己的第三個新房,眼睜睜望着真愛離去。仍然癡癡等待着“明天”的斯佳麗………這樣,她的青春在風中獨舞,所有幻想在風中逝去,只剩下一個希望的軀殼,伴她等待着“明天”。

她是亞特蘭大最最精明的女性,在商界穿梭,巾幗不讓鬚眉,卻在愛情上單純得可憐,她愛上了一個幻象,用自己的青春和真愛償得了他的真面目,卻也永遠地失去了一切——雖然被永遠停留在二十八歲的她仍然在追尋。

也許每一位讀她的人都會喜愛她,即使她冷酷自私、虛榮任性的性格不可隱匿,但是她的身上散發的美麗絕不僅僅是外表,更是一種堅韌的品質,我們在書裏看到了她的軟弱和被逼的堅強,不由自主地都會心疼,而在她身邊,離她最近的愛人卻未能察覺。瑞特的愛一點一點地殆盡,於是最後他說,“關於你的未來,”“我纔不在乎呢,親愛的。”斯佳麗經歷過肉體的殘酷折磨,一次次都可以站起來與命運搏鬥,但我想,這個時刻的她卻是最無助。沒有什麼比失去一個靈魂的伴侶更痛苦。

愛可以戰勝一切,同時又異常脆弱,它需要表達,它在當下。斯佳麗與瑞特,本當是歷經重重磨難得以結合的一對,卻是在最近的距離相離最遠,終於使感情趨於乾涸。瑞特希望的是事事遷就她,她就會真正屬於自己;斯佳麗卻從未有過安全感——雖然她住着豪宅,駕着良馬。瑞特的愛在斯佳麗看來成了無所謂、放縱,致使她從未理清自己芳心何許。瑞特把愛隱藏得太深,以致斯佳麗對存在感的感知薄弱,所以她另尋出路,仍開着木材廠,把靈魂寄託於他物,卻少了靈魂的根基與最堅實的依靠。

不同於《傲慢與偏見》、《簡愛》等,攀越多個山峯後山迴路轉柳暗花明,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部悲劇,《飄》的魅力在於有了無限多的可能性。我們扼腕嘆息,同時深深希冀,在某一個平行時空,斯佳麗會追回她的所愛,讓風之逝給我們的警醒,讓斯佳麗與瑞特於風中曼舞,永不停止。

太多感動與震撼,於閱讀閃現,難以捕捉,更無法用言語表達,姑且狹隘地將它侷限於“愛”的範圍,讓這種無法用文字闡明的微妙關係有了某種借鑑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