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血戰鋼鋸嶺》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一部戰爭歷史片,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血戰鋼鋸嶺觀後感,歡迎閱讀!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一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爲引誇張的佈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蹟,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着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勳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爲荒誕,但梅爾·吉布森卻以此爲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爲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就前段鋪墊來說,電影爲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冗長,但隨着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沖繩時看着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爲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着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爲人如坐鍼氈感受着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真實的奇蹟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爲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着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布森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範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爲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二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裏,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裏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迴歸,似乎預示着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衆的視覺衝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爲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裏,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啓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着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衆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着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戰場上的地獄與天堂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爲倒敘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冗長繁複,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爲觀衆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裏,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裏,在空中的索道里飄蕩,成爲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裏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你說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戶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衆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戰場上的宗教選擇權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衝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爲保衛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衛,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爲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着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裏,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裏,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基督教。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遊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干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裏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僞裝堅強。作爲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爲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爲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爲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佔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衆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爲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而Doss成爲了那個,當個士兵們被戰爭、被集體拋棄後,躺在地獄的邊緣無人理會時,他選擇上去拉你一把,只要你還想堅持活下去,他就會把你送回家的那個存在。你前一秒還在英勇的拼殺,下一秒你可能就需要Doss的救助。而他會對你說:“你要相信我,我會帶你回家。”,他還對上帝說:“請再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就像得到了神的旨意,瘋狂的穿梭在敵軍佔領的高地上,撿回一條又一條殘缺的生命。以至於,第二天的衝鋒前夕,大家都要等着Doss禱告結束才能出發,因爲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下一秒的生命,可能就要靠他來挽救了。畢竟大多數人,在這一刻,選擇了放下信仰,拿起武器,而只有令人羨慕的Doss,堅持不碰武器,手握聖經。只能說,用信仰做武器的人,不想成爲傳說都難。

完整的人物成長曆程

影片131分鐘的長度,給了導演相當大的空間去控制情節的發展。以至於故事的前半部分,有着充裕的時間交代男主角:Doss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以及戀愛過程。只有把這些都交代清楚,一個人何以有那麼強烈的信仰根基,才能被人們所理解。Doss堅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個想法是從哪裏來的?影片從Doss的童年開始,講述了他與哥哥的兄弟之情,他父親的酗酒與家暴,以及他在童年時期的一場打鬥中,知道了暴力與死亡的關係。在成年之後,又在一次救人的經歷中,認識到了生命的重量。

緊接着,他就在醫院遇到了自己的摯愛,美麗的護士:Dorothy Schutte。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想做醫護人員的志向,並向女友索要相關的知識書籍,在哥哥參軍後,自己也決定加入戰地醫療隊。直到他發現自己被錯分部隊爲止,導演用了大量的時間去塑造Doss的童年陰影,單純的兄弟情,以及同父親之間的隔膜等等。當Doss一個人在堅持信仰和體制抗爭時,家庭永遠是他背後的支柱,善解人意的未婚妻,重整旗鼓的父親,一向柔弱的母親,但每個人都是站在他那一方的`,一家子虔誠的教徒,讓Doss最終得以堅持了自己的信仰。

當Doss進入了軍營,影片又呈現了一套完整的視覺語言去講述軍旅生活,教官與戰友,排擠與欺凌。老牌導演:梅爾.吉布森,可以用幾個場景,就刻畫出嚴厲的教官排場,痛苦的軍事訓練,以及新兵宿舍裏的明爭暗鬥等等。影片從幾個角度,顯示出Doss優秀的體能和聰明的頭腦,他對於武器與衆不同的態度更是很快就被展現了出來。從他拒絕碰槍開始,劇情就轉入了緊張壓抑的階段,飽經虐待也沒有選擇退出的Doss最終獲得了大家的尊重。而那一本夾有未婚妻相片的袖珍聖經,也成爲了他的象徵,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後。

感受老牌導演的激情發揮

這部《血戰鋼鋸嶺》在信仰的主題下,兼顧了戰爭片的全部要素,完成的超級漂亮,戰地大小場景一個都不少,大場面和小空間的追逐戲並重,人物性格與情感戲表現十足,期間還不乏對於敵軍,也就是日本人的刻畫。吊死的士兵,無助的逃兵,切腹的將軍等等,滿足了大家對日本人在戰場上的各種想象。雖然Doss在槍林彈雨中,主角光環加身,無論是跪地祈禱、逃入敵人堡壘,還是腳踢手榴彈,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是令人感動,影片的尾聲字幕,是Doss晚年,以及當年被他救助的老兵訪談,這樣的故事真的太適合梅爾.吉布森來拍攝。

今年幾位老導演:奧利佛·斯通的《斯諾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薩利機長》都是正常水平發揮,作品完成度都很高,而梅爾.吉布森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令人感覺更加的飽滿,血脈噴張,又十足的煽情,讓人又找回了十年前,觀看老派美國大片的感受。而下一個值得期待的戰爭題材電影,可能要等到2017年7月,克里斯托弗·諾蘭即將爲我們帶來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了,相信那又會是另一番,對於戰爭片的新嘗試。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三

信仰是人精神意義上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我們平衡物慾的工具。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更容易生存下來的信仰。而如果選擇偏離主流的信仰,我們爲了捍衛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這條路也會坎坷崎嶇。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媽以前總叮囑我的一句話:人不能太怪。雖然多年來一直被這麼警告着,我還是選擇做了一個怪人:內心深處,比起來自社會的評判標準,我更相信通過自我審視得出來的一套理論。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槍林彈雨救了幾十條人命,成爲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裏也一樣只是個普通的怪人:身爲一個軍人寧願蹲監獄也不肯拿槍。不瞭解他的人只會簡單地把這個信仰誤解爲懦夫行爲。

每個人不同的經歷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們不同的信仰,各種各樣的信仰又讓我們成爲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時候打架用磚頭砸暈自己兄弟後彷彿接受神諭一般正好看到了牆上的十誡之一:不可殺人。長大後他對醉酒施暴的父親舉槍,雖未按下扳機,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氣的可怕。這些經歷讓他堅定了從此絕不碰槍的信仰。經歷的不同多少讓我們成爲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嚴格執行自己不殺人的原則,到底要的是什麼,也許他自己也無法說出個究竟。是反對暴力嗎?不盡然。你也許會注意到:其實Desmond並不反對戰爭,並不反對他人殺人。他上戰場做醫療兵雖是救人性命,但實質上也是爲殺人的人服務。有段情節更能說明這點,在救援負傷的中士時,Desmond用一塊布拖着中士,一邊自己在前飛奔帶他撤離戰場,一邊讓他開槍射殺追上來的日本人。這有點“救命我來,殺人你去”的態度。可見他理解戰爭的意義,並不絕對反對殺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爲這是他自己的信仰。

說起來有趣,信仰似乎並不是理性的,有時候也沒有邏輯,但正是這種不完全理性讓信仰成爲了我們自由意志的證明。很多時候我們堅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剛好夠說服自己一個人而已。所以Desmond並沒有成爲向世界宣揚非暴力的聖人,也並不去阻止他人殺戮。“不殺”只是他給自己一個人定下的原則而已(同時也是他作爲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的教條,但並不矛盾)。這些信念讓我們成爲了和別人不同的人,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隨着社會既定程序運行的一個零件。

我們身在社會中,特別是影片中戰場這樣極端的環境,爲了服從秩序,個人的信仰就變得難以捍衛。社會對每個人的行爲有預設的期待,軍營更是需要絕對服從的地方。過於縱容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導致社會運行的低效,這個道理誰都懂,不過多討論。

但我仍相信社會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們寧願看到那些閃耀着人性光輝卻稍顯離經叛道的信仰被溫柔以待,而不是每個人都道貌岸然地標榜一致的道德標準,內心深處卻各懷鬼胎。我也可以預料到會有一堆熱血軍事宅會在評論區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縱容聖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蹟就是給這些絕對化的論斷一個響亮的耳光。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偏離主流的個人信仰,仍然可以通過執行者的誠意和努力被主流社會認可。因爲這種個人信仰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爲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終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時刻地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戰爭的目的是爲了和平。作爲戰爭片,Hacksaw Ridge所展現的戰場上宛如地獄般的殘酷氣氛和以往戰爭片所渲染的緊張刺激感是風格迥異的。我相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就是爲了告訴我們:戰場不是一個爲了展現英雄主義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們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用戰爭手段來捍衛和平。正因爲善良的人們秉持着這樣的信念走上戰場,Desmond的不殺信念才能在夾縫中最終生存下來,也讓他最終有證明自己的機會。

但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從來都不是那麼可以樂觀的事。影片在表現個人信仰與集體秩序的矛盾方面還是顯得有些理想化。其中兩個細節我個人就覺得有點過。一段是全連士兵花十分鐘時間等Desmond做完週六祈禱再發動進攻。一段是在戰局緊張之際Desmond卻堅持讓人幫他取回掉落的聖經。這兩個情節固然體現了Desmond重新贏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過來動搖了集體的價值觀,但從實際情況來說,如果真這麼做,也許會影響戰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覺得這兩點在戰爭中並不是可以向個人信仰妥協的部分。而另一點比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倖免軍事法庭的裁決,其實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戰友的關係。現實比理想還是要殘酷太多,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並不會給偏離主流的個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間。我們應該意識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維護自己信仰的戰鬥中最終消亡或者屈服,並沒有熬到那個讓自己來得及發聲的時刻。

因此作爲少數閃現了信仰光輝的個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爲人傳頌。這樣的壯舉需要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對Desmond來說,信仰和紀律的鬥爭就已經夠激烈了,生命只能遠遠地排在後面。所以當上尉問他你能爲這場戰爭做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經準備好了獻出生命。上尉告訴他:你的命沒法幫我們打贏這場戰爭。 但我想說:他救回來的那些命可以。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四

原本認爲會是很普通的電影,甚至同有些網友一樣,覺得會很low。直到臺灣上映前夕,才從網上的一些評價得知這部電影可不簡單。

和一堆人遊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他們不會浪費一個在任何購物天堂暢遊的機會。我實在疲於閒逛後,決定獨自去看欣賞部電影。

帶着極大的期待值走進了影片。前半段走得是抒情路線,大量的感情伏筆爲影片後半段的奠定了基礎。女主雖漂亮但演技太差。男主父親的教科書式的演技掩蓋了他兒媳的缺陷,特別是得知男主的兄弟參軍後的無奈與失望。那段戲裏,父親先是紅了眼眶,在說出臺詞之餘嘴脣隨之顫抖,真真是讓人動容。影片的內核就是信仰。男主因爲小時候的一些事堅持不碰槍,他受到了大部分人的不理解,作爲觀衆的我也在內心犯嘀咕:一味地突出主角的信仰來表現戲劇衝突會不會成爲本片的敗筆。

關於後半段,我認爲這是迄今爲止我看過的最精彩的戰爭戲。在殘忍的戰爭後,男主一槍不開成爲了英雄,觀衆也和電影裏的角色一樣改變了對男主的看法。影片末尾更是集中展示了信仰的力量---男主身負重傷,依然要拿回自己的聖經,而戰友也毫不猶豫地爲他尋找;鋼鐵嶺失守,日本軍官破腹自盡。伴隨着淒涼、悲壯的配樂,影片落下帷幕。我也不知是第幾次把手拔開眼鏡去擦拭眼角的淚花。

信仰使人睿智,信仰使人謙遜,信仰拯救靈魂,信仰高於生命!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五

一開始是衝着美團9.4的評分去的,只知道關於二戰的真實改編。結果開頭以爲我入錯場了?播的是愛情片?而且哥哥也只是襯托而已,我以爲會有點關於二哥的故事。原來一切是爲了主角光環而鋪路。

在鋼鋸嶺開戰的時候因爲真實感被嚇到幾次,大家撤退的時候主角還留下來救人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心裏想着主角會死的了,會死的了。結果結局卻出乎意料的主角不單隻活着還拯救了很多士兵。當他光榮下場的時候敬佩而感動地留下眼淚。可怕的戰爭讓我們厭惡日本人,日本人極其殘忍的殺戮手段都讓人膽戰心驚的。

然而,這麼一個堅持着信仰拒絕槍支的士兵在殘酷的二戰中存活下來,還拯救了七十多名士兵獲得光榮戰績。

片尾中播放了電影主角的原版片段,讓人無比動容。

我們都知道電影和電視劇總會傳播一些好的思想好的事情,傳遞着正能量。但是當一部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帶給我們的感受又是刻骨銘心的。

就如湄公河行動,都是具有代表性具有意義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