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歷史英雄人物故事

歷史英雄人物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歷史英雄人物故事

歷史英雄人物故事

導語:愛國英雄給民族帶來光榮,專制暴君給民族帶來災難。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歷史英雄人物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歷史英雄人物故事

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世界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和他的後繼者開創的元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版圖面積第二大的帝國,疆域面積最大時達到三千三百萬平方千米。而他也因爲一系列豐功偉績,被譽爲“一代天驕”。

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難河上游的一個蒙古部落的首領家中。他的父親名叫也速該,是乞顏部族的首領。這天,也速該在出徵塔塔兒的戰鬥中俘獲了他們的首領鐵木真,因此他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名“鐵木真”,以紀念戰鬥的勝利。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九年之後,塔塔兒部落復仇,毒死了鐵木真的父親。從此,鐵木真和家人受人排擠和背棄,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幸運的是,這種艱苦的生活不僅沒有嚇倒鐵木真,反而使他下定決心,爲父報仇,重振部族昔日的雄風。靠着這種信念,鐵木真慢慢地成長起來,他苦練本領,有意識地招攬各種人才,慢慢地他的名字開始在草原上傳揚開來。

然而磨難接踵而至,鐵木真所帶領的部衆不僅遭到蔑兒乞人的偷襲,而且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新婚妻子孛兒帖被擄走。面對着這一變故,鐵木真虔誠地對着不兒罕神山下拜九次,併發誓道:絕不做待宰的羔羊,而是要做奮起的雄獅,救回自己的妻子,威震四方。

鐵木真迅速行動起來,尋找可靠的外援和夥伴。但是誰能夠幫助自己呢?鐵木真苦苦地思索着,他最後決定向脫裏罕——父親的老朋友求助。

鐵木真帶着孛兒帖的嫁妝——一件珍貴的黑貂皮斗篷,來到土倫河畔,這裏是脫裏罕部落的營地。

鐵木真被帶進脫裏罕的大帳,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正中上位的老者。他趕緊上前,單膝跪地,單手抱胸,恭敬地行禮道:“鐵木真拜見尊貴的大首領!”

脫裏罕哈哈大笑着站起,走過來邊扶起鐵木真邊說:“好!好!快起來吧!”

賓主落座,鐵木真正思量着怎樣才能從脫裏罕那裏得到援助。還 沒等鐵木真開口,他就聽見脫裏罕長長地嘆了口氣。脫裏罕回想起和也速該共同抗擊塔塔兒部落的日子,要不是也速該,自己別說汗位,恐怕連性命也不保了。想到這裏,脫裏罕不免有些黯然神傷。

鐵木真從脫裏罕的嘆息聲中,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的父親還 存有深厚的感情,對自己也厚愛有加。於是他趕緊獻上禮物,並述說起父親與脫裏罕的深厚情誼與自己的打算。脫裏罕看到鐵木真聰慧機敏,打心底裏喜歡他,欣然接受了禮物,還 收鐵木真做了義子,告訴他說:“放心,我會幫你把離散了的百姓和舊部重新聚集起來。”

從此,勢單力薄的鐵木真有了一個強大的部落做支持。不僅如此,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鐵木真的隊伍中來,他們被鐵木真的豪爽和義氣所吸引,成爲鐵木真的忠誠下屬兼夥伴。不久,鐵木真又得到朋友札木合的幫助。終於,鐵木真在大家的齊心幫助下,徹底打敗了蔑兒乞人,救回了心愛的妻子。

鐵木真這次的勝利,不僅報仇雪恥,力量也得到了壯大,而且他在草原上的聲望與日俱增。

後來,鐵木真憑藉着自己傑出的謀劃能力和正確的戰略戰術,在草原霸主的爭奪中取得了勝利。1189年,鐵木真繼位稱汗,成爲各部落的首領。

自此以後,鐵木真的鐵蹄橫掃各部,完成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統一。1206年,四十四歲的鐵木真被推舉爲全蒙古的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意爲“海洋”或“強大”。

建立蒙古帝國以後,成吉思汗隨即滅金、南宋。後又率軍西征,衝破中亞、南歐各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輝煌的帝國。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戰場上去世,巨星隕落。

在成吉思汗五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共進行了六十多次戰爭,僅一次戰敗。他招攬大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以雄才偉略和軍事天賦創造了震撼世界的功績,令全世界稱奇和讚歎,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

二、《悲情英雄丁汝昌》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戰爭歷經平壤之戰、遼東之戰、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歷時九個月,最終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雖然清政府戰敗了,但在陰霾、屈辱的歷史天空下,仍然涌現出許多熠熠生輝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硬漢的錚錚鐵骨,有英雄的堅貞不屈,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悲情英雄,雖敗猶榮。在這些人物當中,就包括甲午海戰的悲情英雄——丁汝昌。

丁汝昌,安徽廬江縣人,出身貧寒,雖然只上過三年私塾,卻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爲此,他積極投身軍旅,轉戰南北。參加淮軍後,跟隨劉銘傳立下戰功,後升任提督。

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掀起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丁汝昌被調往北洋水師任職。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組建軍隊,丁汝昌出任海軍提督。他治軍有方,對北洋水師的建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爲北洋水師培養了諸如鄧世昌等將領。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事,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鎮壓,日軍也趁機開進了朝鮮,並蓄意挑起戰爭。至此,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在與日軍的激戰中,清軍節節敗退,前線告急。清政府命令丁汝昌於9月16日率北洋水師主力護航運輸船,裝運士兵到朝鮮增援。

9月17日拂曉,大東溝外海,天氣晴朗,海面風平浪靜。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水師完成護送任務,正處於返航途中。指揮艦“定遠”艦上,丁汝昌和士兵們一樣,早早地起牀,到甲板上巡視。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深知,一旦與日軍的主力艦隊相遇,將不可避免要決一死戰。丁汝昌很清楚,北洋水師連年經費不足,武器設備陳舊,艦艇裝備落後,航速奇慢,一旦開戰,將如“紙老虎”般一戳就破。可是即便如此,他也要率領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讓丁汝昌擔心的事情還 是發生了。中午12點,“鎮遠”艦瞭望手發現塗裝成白色的日本軍艦。丁汝昌聞言,知道一場惡戰已經不可避免。他立即下令,讓北洋艦隊準備開戰。聞名中外的黃海海戰即將拉開序幕[]。

北洋艦隊一字排開,“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居中。戰艦早已是臨戰狀態,艦上的官兵鬥志昂揚,充滿了戰鬥的激情。特別是水兵,一個個都盤起大辮子,挽起袖子,迫不及待地站立在甲板的火炮旁,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爲豐島海戰中犧牲的“高升”號官兵報仇雪恨。

緊張的情緒瀰漫在風平浪靜的黃海海面。突然,一枚炮彈呼嘯着從日軍艦隊上空飛過,繼而一聲巨響,在艦隊的左邊船舷落入海中,頓時騰起數丈高的沖天水柱。是“定遠”號發出了第一發炮彈,向全隊發出進攻的信號。緊接着,日軍開始還 擊,激戰開始。

不幸的是,“定遠”艦上的飛橋被日軍炮彈打斷,丁汝昌身負重傷。重傷後的丁汝昌沒有絲毫退卻,仍然不顧危險,坐在主炮後方的甲板上鼓舞士氣。衆官兵看到主帥如此英勇頑強,信心大增,士氣高漲。可是,“定遠”艦上的信旗裝置被日艦炮火擊毀,整個北洋水師失去指揮,各自爲戰。

海戰持續到下午,日軍旗艦“鬆島”“赤城”“西京丸”等艦受到重創。但北洋水師損失更爲慘重,“超勇”“揚威”兩艘艦艇被擊沉,繼而,“致遠”號被敵軍擊沉,艦長鄧世昌壯烈殉國。

經此一役,北洋水師遭受巨創,損失六艘戰艦,死傷官兵無數。丁汝昌也因爲在戰前沒有確定代理指揮和代理旗艦,以致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指揮職能而自責不已。

1895年1月,日軍海陸兩軍偷襲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炮臺,而李鴻章避戰求和,致使威海衛失守,北洋水師被困劉公島,陷入絕境。丁汝昌邊指揮北洋水師頑強抗敵,邊等待救援。

日軍見戰局已定,便勸丁汝昌投降,但丁汝昌不爲所動,決心誓死抵抗。此時的清政府被打怕了,打算議和,全然不顧丁汝昌等人的生死,遲遲不發援兵。丁汝昌手下的幾個將領也貪生怕死,希望他投降。內外交困,勢單力孤的丁汝昌已無法挽回敗局,無奈之下,他於2月12日自殺殉國。

雖然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了,但以丁汝昌爲首的愛國將領身上表現出來的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卻永遠不會被湮沒。

三、《左宗棠外御強虜》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環伺,國家內憂外患,有一人卻毫無畏懼,迎難而上,領兵收復了中國近六分之一的疆土,成爲那段灰暗歷史中的一抹亮色。這個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晚清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左宗棠生性聰穎,對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許多方面都興趣濃厚,喜歡結交有經世致用學問的學者。

1832年,左宗棠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在隨後的六年中,左宗棠三次參加會試,均沒有考中進士。但他很快釋然:“讀書就應當追求經世致用,考取功名只不過是讓自己獲取高官厚祿罷了!”

於是,左宗棠放棄考試,潛心研究經世致用的學問。起初,他雖沒做官,但他淵博的才學卻爲朝野內許多人所熟知。有一次,林則徐途經長沙,點名要見在家隱居讀書的左宗棠。

左宗棠很早就聽說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蹟,對這位心憂國家、民族的英雄有一種發自肺腑的敬仰。他們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從經世治國到行軍打仗,從平定內亂到外御強虜,無所不聊。

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欣賞,於是將自己整理的新疆地圖交給左宗棠,低沉地說:“我已經老了,空有一腔抵禦沙俄的志向,卻時日不多。多年來,我留心人才,希望有人能完成我的志向。現在發現能夠完成我志向的也只有你一人了。”臨走時,林則徐意味深長地對左宗棠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左宗棠深深感受到林則徐那份殷切期望。於是他投筆從戎,從參謀做起,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展現。因戰功卓著,五十一歲時左宗棠已升任閩浙總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多地發生叛亂,匪首各自稱王,宣佈獨立,俄國乘機佔領了伊犁。一時間一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新疆脫離清廷掌控,大片國土岌岌可危。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驚。可李鴻章卻對慈禧太后說:“新疆土地貧瘠,茫茫沙漠,人煙稀少,伊犁落在俄國人手裏,不值得花大筆開支去收復。”李鴻章權傾朝野,而且朝堂上多數官員貪圖安逸,不願打仗,許多人立刻附和。

左宗棠斷然反駁說:“天山南北物產豐富,礦藏儲量巨大,怎麼可以拱手讓給他人呢?”左宗棠又從戰略上分析說,“我大清定都北京,有蒙古保衛北方,所以幾百年來纔沒有受外族侵擾。蒙古與新疆相鄰,因此保衛新疆就是保衛蒙古,保衛蒙古也就是保衛京城。況且現在與以前不同,俄國人正大肆開拓疆土,而俄國又與我國北方相連,僅僅有蒙古從中段隔開,會很容易威脅到京城的安全。因此,我們必須準備好對策!”

慈禧太后聽了左宗棠的懇切言辭和理性分析,終於採納了他的意見,於1875年任命他爲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從地方軍隊抽調士兵,組建了一支六萬人的軍隊,指揮練兵。那時清政府軍隊的作戰能力十分低下,軍官荒婬無度。左宗棠見士氣不振,首先將那些不思進取的軍官全部撤換。他對將士們說:“我大清強盛數百年,疆土廣袤,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朝見。而現在國家烽煙四起,列強欺辱,各國都在我們的土地上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現在,朝廷將收復新疆的希望寄託在我們身上,那我們就必須拿出男兒的血性。”說着他抽出馬刀刺向天空,對天盟誓,“不收復新疆誓不還 朝!”將士們見左宗棠一頭銀髮卻壯志凌雲,頓時大受感染,齊聲喊道:“收復新疆,收復新疆!”

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左宗棠向新疆進發。由於他練兵有素,用兵如神,短短兩年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而後,左宗棠揮兵進攻伊犁。當時的他已經六十八歲高齡,卻抱着一往無回的氣勢,命左右將士擡棺出征,誓要與沙俄決一死戰。但終因南方沿海戰事緊急,他被召回京城。雖然左宗棠人不在新疆了,可他誓死要收回伊犁的壯舉卻震懾了沙俄,也鼓舞了國人。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清政府終將伊犁收回,在晚清歷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

1885年,正在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幸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嘔心瀝血,大半生都在與外敵抗爭,少有敗績,使得西方列強聽到他的名字就喪膽;他收復了新疆,於國家、於民族來說,功績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