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36個歷史人物故事

36個歷史人物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導語:我們中國的歷史很厚重,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曾經涌現出無數的歷史名人,他們留給整個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編輯的36個歷史人物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36個歷史人物故事

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着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爲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爲“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爲“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爲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着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爲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着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衆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裏,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爲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裏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擡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纔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乾淨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纔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爲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莊子的故事:有用和無用

莊子行走在山林間,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卻坐在樹下休息,並不砍那棵樹;莊子就問:“眼前就有—棵大樹,你們爲什麼不砍呢?”

“大是大,卻一點用也沒有。”伐木工人說,“它長得彎彎曲曲的,做棟樑不合適,做傢俱也不合適。”

莊子感嘆道:“這棵樹因爲形態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呀!”

下了山,莊子去拜訪住在山腳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見了莊子十分高興,便叫童僕殺只鵝來款待莊子。童僕問道:“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殺哪隻?”

主人說:“會叫的留着看家,不會叫的沒什麼用,就殺它好了。”

過了一天,莊子的學生就這兩件事很疑惑地問莊子說:“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樹,因爲形態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現在,主人的鵝卻因爲不會叫而被宰殺,在有用與無用這兩者間,老師您要選擇哪一個?”

莊子笑着說:“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有用與無用之間,看起來好像近似於道,其實不然,所以還是難免有牽累。如果真能順乎自然而遨遊於世事之外,就不會這樣了。

不受稱譽也沒有非議,應世時或顯現如龍或屈曲如蛇,跟着時勢變化,不願爲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處世時或進或退,與自然相和順,自在地遨遊在萬物的根源;主宰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哪會有什麼牽累呢!這是神農、黃帝治世的法則呀!

“至於萬物的私情,人類的習慣對此就不是這樣了。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損,有銳利就有挫傷,有尊貴的就有被排擠的,有有作爲的就有有欠缺的,賢能的人會遭到算計,不肖的人也會被欺侮,所以怎能偏執於任一方呢?悲哀呀!學子們要謹記,只有順乎自然纔是理想的境界呀!”

項羽

滾滾烏江東逝,匯成一段歷史。公元前202年,一頭雄獅在這裏倒下,漢王朝從此擡起驕傲的腳步,一路奔跑。

人傑鬼雄,英名千秋難慰一腔熱血;拔山蓋世,壯歌一曲盡抒萬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氣未斂,本該東山再起,何言無面?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爲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爲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爲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爲,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

荊軻

荊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爲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爲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計劃進展得很順利,當荊軻獻地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爲秦侍衛所殺。荊軻是個英雄,他不畏強大的秦國勢力,毅然刺殺秦始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何等的豪言壯語,何等的氣魄。這便是上古的“俠”,爲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將生命置於度外。這便是“俠”的動人心魄的悲壯。

信陵君

信陵君中國戰國時期四君之一。本名魏無忌。戰國時魏國貴族。他禮賢下士,廣納門客,據說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趙王求救於魏王。剛開始魏王派晉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國,又令禁止,故晉鄙率兵只到鄴。信陵君竊虎符,殺晉鄙,率軍救趙,打敗了秦國。後留在趙國10年。

信陵君無忌雖身爲王子,卻禮賢下士,急人之困倦,俠肝義膽。致力抵抗秦國,拯救魏國。不顧個人安危救之與危難之中,竊符救趙,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也因此讓他名聲大噪。信陵君無論是智謀,還是膽量都可以傲視當世,以至於強大的秦國,在信陵君當政期間不敢出兵於魏國。歷代君王也對信陵君推崇備至。漢高祖劉邦登基以後,爲戰國各個國王及秦始皇等的陵墓設立十家守護者,不是國王,而設立守墓人的只有信陵君一人而已。司馬遷對信陵君的評價可謂最高:信陵君之賢,誠不虛也。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司馬遷

縱觀中國歷史,不憚於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爲了理想而忍受塵世摧殘的英雄卻少有。

司馬遷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顆。他以肉身的殘缺修得了精神與著作的雙重圓滿,他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憑着一個文人的良心寫下一部偉大的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包羅歷史的傲慢與偏見、光榮和夢想,並從此領跑着中國文化。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着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着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孫臏:身殘志銳的智慧化身

艱難裏,他從不放棄,用銳利的智慧打開一道道塵封的門,終於迎來了人生的道道曙光。龐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華的釋放,臏腳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腳步。孫臏,你的大智大勇,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指明燈。他是一把倚天巨劍,被歷史的烈焰淬練過,被人世的無情鍛造過,但是,只能讓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讓我們中華文化有了圍魏救趙的傳奇。

孫臏是春秋時期戰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幹,於是暗地裏派人請孫臏來,設計陷害他。孫臏忍受被剜去膝蓋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動了齊使,並在他的幫助下回到齊國。孫臏隱居在田忌幕下時就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後於“田忌賽馬”後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成爲齊國的軍師。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危急,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想任命孫臏爲將,孫臏婉言推辭說:“一個受過刑的人不能爲將。”於是任命田忌爲大將,任命孫臏做軍師,讓他在有帷幕的車上坐着出謀策劃。在這場戰役中,孫臏運用非凡的才智屢出妙計,最終使得魏軍大敗,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圍趙救魏”的光輝戰例。後來孫臏又在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之時與龐涓鬥智,使龐涓死於萬箭中。孫臏因戰出名,世世代代也相傳他的兵法。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着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爲“二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爲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牀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發明毛筆的大將軍蒙恬

傳說,毛筆是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由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領兵與楚國交戰。爲了讓秦王及時瞭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定期寫戰況遞給秦王。

在蒙恬那個時候,紙還 沒有發明,筆也沒有完全成形。人們用竹籤蘸了墨將字寫在絲做的絹布上,這種“筆”稱作“聿”。“聿”硬硬的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聿”的念頭,現在,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鬥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營,由於打的兔子多,拎在手裏沉沉的,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扭扭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後,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着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布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 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了。他一氣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進了門前的一個山石坑裏。

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無意之中,他發現了山石坑裏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發現兔毛溼漉漉的,毛色變得更白了。他心中一動,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裏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定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

由於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筆”。

想一想:發明來源於創意和靈感,只要你不斷的觀察思考和想像,你就會有所收穫的。只要你堅持着這個好習慣,什麼都有可能。

秦始皇

天下六合鑄就大秦瑞氣,巨星隕落化爲一聲嘆息。你長袖一揮,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報怨;你訣世一去,良將勁弩不見當初豪氣,金城千里盡失昔日威嚴。萬世霸業,竟從內裏崩潰,千古功過,任由世人評說。

越王勾踐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爲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吳國侍候吳I。勾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侍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爲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勵,鍛鍊鬥志,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

曹操

三國羣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呂布,謀不如孔明,工不如滿寵……可是又有誰可以超過曹操?超過這位三國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說。吾無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憑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國舞臺長袖善舞,獨領風騷。

司馬光

砸碎的水缸走出一個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國古代政治和史學的一股新泉。司馬光一生篤誠好學,以儉爲德,清直仁厚,死後“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所著長篇鉅製《資治通鑑》,文字優美,格調古雅,自成一體,爲“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岳飛

岳飛他是抗金名將,他的文治武功舉世無雙,絕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岳飛作戰絕大多數是以少擊多,每戰必勝。生平大小130餘戰無一敗績。南薰門之戰等戰役甚至以八百壯士擊潰50萬敵軍,可稱爲戰神!

岳飛個人魅力相當之大,心胸開闊基本不計前嫌。以至於岳飛的不少敵人都成爲了他的部下和戰友。岳家軍也是這樣成長而來的,如岳家軍第一猛將楊再興、太行山樑興、江西曹成等人。岳飛和他指揮的岳家軍不但在抗擊金兵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保護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免於遭受金兵的蹂躪,而且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人民的愛戴。岳飛是一位真正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爲了偉大的文學家。

關羽:驍勇赤膽的忠義巨人

在天下大亂之時,你奮勇而起,追隨劉備,爲興復漢室,貢獻一生。關雲長,你是中華民族的鐵血男兒!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武藝嚇破曹軍膽,忠義敢爲萬夫雄。你的勇敢熱血,是中華民族赤膽忠心的魂,永遠不屈屹立!你的執着信念,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將不滅永生!

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關羽從不忘記自己的道義,對兄弟不棄不離。中平元年,劉備組織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就在其中。他們桃園結義,情同兄弟,常一起同牀而睡。一生追隨劉備,不辭辛苦,隨身守護。關羽智勇雙全。與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爲護得皇嫂周全,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爲前將軍。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救援。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大破敵軍,威震華夏。他忠義兩全,爲報曹操恩義,放他敗走華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的天下大業,用自己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敘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周瑜:歷史長河中的不滅星光

談笑間,羽扇輕搖,破敵百萬;沙場上,徵袍染紅,血戰南郡。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忠誠與智慧的真正含義。國家危難,他力排衆議,強據曹魏,盡顯名士風采;赤壁陣前,他泰然自若,拔劍相迎,破百萬曹軍。他短暫的一生確如高山般讓人仰止!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與孫策是摯友。他盡心輔佐孫策,爲孫策東渡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孫策死後,周瑜又效力孫權。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令孫權送其子爲人質,衆大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周瑜力挽狂瀾,分析利弊,最終說服羣臣。周瑜對孫氏忠貞不二。他拒絕了曹操派人的遊說,態度堅決。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三十萬會獵江東。周瑜英勇不懼,說服衆人,與曹決一死戰。面對三十萬曹軍,周瑜展現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擁有的豪邁。一句“操直送死”,一計“火燒曹軍”,一場“赤壁之戰”,成就了他的輝煌。這場大火使曹元氣大傷,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愛國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赤壁之戰後,他爲了擴張東吳的勢力,主張攻打南郡,在那場戰爭裏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頭傲立的風姿,依然讓人仰望。他將一生都奉獻於東吳霸業,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曾倒下。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羅英魂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在有些人看來,處世不必過於認真,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爲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浮沉。然而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願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塵埃。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國土,於悲憤交加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讓人嘆惋?

戰國時楚國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他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合齊國,抗擊強秦。在同反動派鬥爭中受誣陷而丟官離職。頃襄王時被放逐,但因此卻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對黑暗現實十分不滿。後因楚國的日益腐敗,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離騷》《九章》等,這些著作文字華美,體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貴族的虛僞、昏庸與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賢才的行爲,看清了社會的種種不仁……他的主張,體現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以及爲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屈原的死是對當時黑暗勢力的一種嘲諷和揭露,是一種無言的反抗與鬥爭,同時也是向後世發出的一個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勢力! 他的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時珍:用堅持譜寫中華傳奇

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你就是以這樣謙遜的姿態和輝煌的成就爲中華歷史寫下一部傳奇!一介農夫,懷揣執着上路,走進大山,風雨兼程,親嘗百種藥草,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綱目》一起刻入歷史的記憶。

李家世代業醫,但由於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不屑於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棄科舉做官之路,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最終同意了兒子的要求。李時珍認爲,“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後人爲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表現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民和漁夫。李時珍爲了瞭解藥物,並不滿足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羅列諸品,反覆諦視” 。例如他在寫到白花蛇時爲了真實細緻地瞭解這種劇毒蛇而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終於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李時珍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並編著了中國藥物學的空前鉅著——《本草綱目》。

李煜:詞人皇帝

四十年的短暫歲月,他無悔度過,有過榮華與富貴,也有過艱辛與無奈。一生的追求,永遠在歷史長河中定格,詞人皇帝——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一帝。軟禁磨滅不了他的意志,苦難摧毀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澆灌自己的夢想種子,終於綻放出詞帝之花。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無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苟安於江南一隅。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爲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靡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並不是他嚮往,他甚感空虛無奈;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李煜詞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主前期詞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爲千古詞壇的“南面王”。

霍去病:橫空出世的熱血青年

強大的敵人沒有退卻他的步伐,他爲國憤然殺敵;成功的名利沒有遮住他的雙眼,他依然視國難爲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爲?”他是曠世英雄。他憑藉着一腔血氣驍勇,將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裏奔馳殺敵,以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打了一場場漂亮的戰役。他是漢軍中的一代楷模。

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常遭受匈奴的侵擾。匈奴幾乎把以農耕爲生的漢王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面對匈奴的侵犯,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率八千精騎,直衝敵營,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後又兩次率兵北征,對匈奴進行大圍剿。他的驚奇出世讓匈奴人聞風喪膽。漢武帝爲他建造的豪華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並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豪言壯志。他在抗擊匈奴、保家衛國的戰場上度過了戎馬一生。

蘇武:茫茫大漠中最堅韌的守望者

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於大漠,孤獨與寂寞伴他左右,但他從沒想過屈服。富貴對於他恰似過眼雲煙,忠心對於他纔是永恆無限。他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時間沒有磨滅他的氣節,孤獨沒有打敗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個日日夜夜鑄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對祖國的忠誠激勵了無數後人。

面對大漢與匈奴關係日益緊張的形勢,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從虞常謀反私會張勝,到虞常兵變失敗,毫不知情的蘇武硬是被牽扯進去。但他爲不失氣節、不玷辱使命選擇自刎。被救活後,衛律的威逼利誘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在大窯中嚼着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在北海邊,他牧着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沒有糧食。他取野鼠所儲存的果實充飢,但手中日夜拿着漢廷的符節,即使節上的犛牛毛全部脫落也沒有放下。他對大漢的忠貞令人感動,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鬚髮盡白地回到大漢。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爲了民族,爲了國家,她甘願犧牲自我,舍小家爲大家,她的出塞換來了六十餘載的和平。昭君讓人們銘記的不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無畏付出。長安花紅,雁門沙黃,只有那南歸的雁羣知道昭君是怎樣放棄一生榮華換來大漢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長風知道悠悠羌笛背後是昭君怎樣綿長的相思和無悔的抉擇。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昭君爲南郡首選,抵達京城卻無緣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她肩負着漢匈和親的重任,別長安,出潼關,度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抵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歡迎。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和睦六十多年。“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歷史記載了那一段時期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後,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爲她修墓並奉爲神仙。她的故事成爲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文天祥爲什麼是英雄值得敬佩?既然元朝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文天祥面對元軍的進攻,組織南宋軍民進行抵抗,保衛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正義之舉;兵敗被俘後,囚禁大都,始終堅貞不屈,最後英勇就義,這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的真實寫照,這種崇高的氣節,已成爲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徵。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比西方的麻醉藥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爲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歐陽詢讀碑的故事

唐代着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郊遊時,偶然發現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跡的碑刻,便立刻下馬來看了一會兒。看完了覺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沒什麼驚人之處。

他牽着馬剛離開石碑不遠,又不放心地回來看了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還寫得不錯,有自己的風格,算得上是一位書法家。

等到他騎着馬走了好一段路的時候,覺得石碑上的字似乎還沒看夠,於是他策馬揚鞭又趕回來,仔細地欣賞起石碑上的字體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癡迷,深深地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依然還不肯離去。

石達開

石達開綽號石敢當,他是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石達開長得高大俊秀,十三歲已“凜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經略四方”,因急公好義,常爲人排難解紛,年未弱冠即被尊稱爲“石相公”。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從容赴死時年僅三十二歲,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對手心有餘悸,在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着他的旗號從事反清運動。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蹟爲後世所傳頌。他短暫的人生迸發出許多閃光點,照亮了太平天國短暫而又悲壯的歷史天空。

譚嗣同

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羣山奔赴若波濤。一百年前,這個爲中華民族的振興奔走呼號的英雄,以青春的揮灑,倔強地挺起民族的脊樑。

死何所懼?就在刀鋒接近頭顱的那一剎那,他已將生命置換成永恆。一種精神執着地閃爍在歷史的天空,燦若星辰。

林則徐

林則徐雖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於職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譽爲“林青天”。在任江蘇廉防使時,他在大堂上書寫一聯:“求通民情;願聞己過。”事事爲民着想,對於漕運、鹽法、水利、農業、制幣、吏治、救災等關係民生的大事,無不予以關注。林則徐確實是我們的英雄,他頂住當時政府的壓力,銷燬鴉片,人民拍手稱快,也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的強硬態度。現在還記得他的兩句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廣東期間,林則徐大舉禁菸,並於1839年6月3日把收繳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虎門當衆銷燬。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帶頭起來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愛國者。他領導的禁菸鬥爭,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鴉片煙毒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表明中國人民是一個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民族,也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改造中國的決心

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往在海邊的一個村莊上。

一天,他約了幾個朋友,輪流踢毽子,大家來比賽。踢了好一會兒,一個年紀大的孩子,踢不過一個小孩子。大孩子惱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孫中山對大孩子說:“你大他小,你強他弱,你不該欺負他!”

一次許多海盜到村裏搶劫。孫中山親眼看到海盜把一戶人家的門打破,搶去許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孫中山想:“爲什麼那戶人家被強盜欺侮,中國卻沒有法律保護他們:”孫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國的決心。

長大後,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成爲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

忘記打柴的藝術家

齊白石,著名國畫家,1864年生,湖南湘潭縣人,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卓越的貢獻,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曾獲德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榮譽獎和1955年國際和平獎金。

齊白石畢生爲鑽研國畫竭心盡力,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他融合並繼承傳統寫意畫和民意繪畫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不羣的藝術風格。他擅長作花鳥蟲魚畫,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他善於把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他還 畫山水、人物,亦能詩文和篆刻。他在詩文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齊白石是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卓越的貢獻。他繼承了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的傳統,發揮了形神兼備的特色。由於他出生在勞動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於人民日常生活相接近的自然風物,具有健康、樸素的色彩。他主張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爲媚俗,不似爲欺世”。他的篆刻初學浙派,後多取法漢代鑿印。佈局奇肆補茂,單刀直下,勁辣有力。

齊白石的父親是一個老實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說一句怪話,見了人規規矩矩,做起事來實實在在。齊白石的母親既勤勞又賢慧,既會操持家務,又很孝順父母。公公婆婆常常誇獎兒媳婦心靈手巧。這樣的家風很利於齊白石的成長。

齊白石幼年非常聰明,4歲時,就學會了數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畫在地上教給他的。六七歲時,齊白石在外祖父的坐館裏讀了半年書。這以後,他就失學在家,幫助家中挑水、打柴、澆菜等,幹着不少雜活。勞動的餘暇,齊白石抓得很緊,出去放牛打柴,總是帶上書本,抽空自學。有一次,他讀書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憐愛孫子的祖母一頓責備:“你好學,可惜來時走錯了人家。”從此,齊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撿足糞,再取出書來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時機,跑到鄰村的外祖父家去請教。雖然沒有良好的學習條件,但困難從來沒有難住勤奮上進的齊白石。除去讀書、寫字,他最大的興趣就是畫畫。山清水秀的鄉村景色,妙趣橫生的小說插圖,都是齊白石繪畫的題材。畫畫用的紙是從舊賬簿上撕的,筆墨是家裏以前剩的。

父親看見齊白石身體單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讓他學習養家餬口的手藝。經過多方說情,託人薦舉,齊白石開始在一個老木匠門下學藝。起初,他幹些雜活,後來專學雕花的工匠活計。這自然用得上畫畫的技藝。他與師傅一起鑽研,改進刀法,創新了不少花樣。苦學兩年,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師了。一出師,作爲長子,便責無旁貸地挑起供養家庭生活的重擔。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資全部交給母親,而每過一處,都留下手藝高強的聲譽。

張愛玲

一個世俗女子,爲了金錢而寫作;一個脫俗之人,隱居在城市高樓之上。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鑽人心。她悲天憐人,卻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卻我行我素;文章裏家長裏短,生活中卻獨標孤高。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暗灑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飛揚。她的人生,怎一個“傳奇”所能詮釋?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爲一代繪畫大師。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爲“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_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歐陽修對散文文體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辭賦和四六也是他擅長的文體。首先,歐陽修對前代的駢賦、律賦進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韻的兩重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其名作如《秋聲賦》,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爲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強了賦體的抒情意味。歐陽修的成功嘗試,對文賦形式的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次,歐陽修對四六體也進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襲唐人舊制,西昆諸子更是嚴格遵守李商隱等人的“三十六體”。歐陽修雖也遵守舊制用四六體來寫公牘文書,但他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故事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給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隨州錢相公啓》、《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歐陽修的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在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別開生面。例如《醉翁亭記》的開頭一段,語言平易曉暢,晶瑩秀潤,既簡潔凝練又圓融輕快,毫無滯澀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當的議論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語氣,娓娓而談,紆徐有致。這種平易近人的文風顯然更容易爲讀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後宋代散文的發展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着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着《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着,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着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牀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爲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爲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爲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着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着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爲“醫聖”。在河南省南陽市還爲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