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陶華碧:家喻戶曉的“老乾媽”

陶華碧:家喻戶曉的“老乾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陶華碧:家喻戶曉的“老乾媽”

陶華碧:家喻戶曉的“老乾媽”

一個沒上過一天學、僅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婦女,居然白手起家,在短短的6年間,創辦出了一家資產達13億元的私營大企業!

創造這個新童話的農村婦女名叫陶華碧,今年已經51歲了。說出她的名字,許多人也許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乾媽麻辣醬”,卻幾乎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那麼,這個大字不識的農村“老乾媽”是如何創辦和管理好擁有13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這其中自有“絕招”。

“絕招”一:

因勢利導地抓住機遇就事半功倍

“老乾媽”名叫陶華碧,今年51歲,出生於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於家裏貧窮,陶華碧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嫁給了206地質隊的一名隊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兩個孩子。爲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擺地攤。

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麪。爲了佐餐,她特地製作了麻辣醬,專門用來拌涼粉,結果生意十分興隆。

有一天早晨,陶華碧起牀後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她想:反正拌涼粉的作料有好幾種,缺少麻辣醬也不會耽誤生意。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居然都轉身就走。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麼會這樣?難道來我這裏的顧客並不是喜歡吃涼粉,而是喜歡吃我做的麻辣醬?!難道我這個小店生意興隆,也是因爲有這種麻辣醬的緣故不成?

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機敏的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覆試製,她製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了。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又掏出錢來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到了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她心裏又納悶了:麻辣醬充其量只是一種食品作料,這些人買這麼多回去,吃得完嗎?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醬賣完後,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也沒有了。她心裏憋得慌,就關上店門,想出去看看別人的生意怎樣。她走了10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卻發現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什麼原因?天哪,原來就因爲這些人做作料的麻辣醬都是從她那裏買來的!頓時,她的肺都要氣炸了。

我怎麼能喂肥了別人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再也不單獨賣麻辣醬了。結果,那些買不到麻辣醬的老闆紛紛來求她,還半開玩笑地說:“你既然能做出這麼好的麻辣醬,還賣什麼涼粉?乾脆開家麻辣醬工廠算了!這話一下觸動了陶華碧的靈感:是呀,有這麼多人愛吃我的麻辣醬,我還賣什麼涼粉?趁機開家工廠,我也嚐嚐當小老闆的味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陶華碧捨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於1996年7月借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爲“老乾媽麻辣醬”。

讓她發愁的是,辦廠之初的產量雖然很低,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餘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銷。於是,陶華碧親自揹着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沒想到,效果還真不錯,不過一週的時間,那些試銷商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定心丸。

1997年6月,“老乾媽麻辣醬”經過市場的檢驗,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而且有殺出貴陽的勢頭。精明的陶華碧心想:水深水淺都試出來了,我“老乾媽”還怕什麼?老話不是說要“趁熱打鐵”嗎?索性,我擴大規模,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絕招”二:

“感情投資”擁有超強的凝聚力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工人一下子擴大到200多人。此時,對於陶華碧來說,最大的難題並不是生產方面,而是來自管理上的壓力。

最令她頭痛的是,工廠擴大成公司後,一切都要走上正規,各種規章制度都要出臺,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特別是工商及政府其他部門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行;作爲民營企業,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準備講話稿上臺發言……所有這些,對於沒文化的陶華碧來說,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啊!

沒有規矩哪能成方圓?沒有文化怎麼上“講臺”?望着越積越多的文件,辦着什麼都得試探着去做的公司,陶華碧首先想到的是請能人。她按照自己樸素的感情,制定了唯一的擇人標準: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能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可具體該請什麼樣的能人呢?她想來想去,把自己的長子當作了比較的標準[]。

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是個轉業軍人,當時在206地質隊的汽車隊工作,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當時的陶華碧眼裏卻已經是了不起的“秀才”。李貴山得知母親的想法後,辭職來到了她的公司。

李貴山幫助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貴山讀,陶華碧聽。聽到重要處,她會突然站起來,用手指着文件說:“這條很重要,用筆畫下來,馬上去辦。”幫母親“看”完了文件,李貴山便開始起草規章制度,然後再讀給母親聽。陶華碧聽得極爲認真,聽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更正,然後再由李貴山修改……如此反覆多次,直到滿意,她就在材料的右上角畫個圓圈。李貴山看着這個圓圈哭笑不得,他在紙上寫下了“陶華碧”三個大字,讓母親沒事時練習。哪知,陶華碧對這三個字看了又看,一邊搖頭,一邊爲難地感嘆說:“這三個字,很複雜,很複雜呀!”

在長子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終於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規章制度,寬嚴並濟,獎懲分明。但是,只有長子幫忙,陶華碧還是深感人才不夠。於是時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個具有本科學歷的青年。怎麼培養這個人才,又怎麼留住這個人才?沒有文化的陶華碧卻有她自己既樸素又獨特的“絕招”。本來,她招聘這個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讓他當辦公室主任,但她卻沒有馬上任命,而是先讓他在公司裏做雜活,用她的話說:“這是淬火!”然後,她又派他到全國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場,這一招用她的話說:“這是磨練!”半年後,她才任命他作辦公室主任……這個人,就是如今“老乾媽”公司裏的第三號人物王海峯。如何管理好公司越來越多的員工呢?陶華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樣既樸素又管用的“絕招”:實行管理親情化,自始至終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

最初讓長子制定規章制度時,她就把這一招視爲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員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陶華碧考慮到公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員工吃飯難,她決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當“老乾媽”公司現今已發展到1300人,這個規矩仍然沒有廢止。這麼龐大的企業,一直這樣實行全員包吃包住,誰敢想,誰又敢做?然而,陶華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卻始終堅持了下來。

她還親力親爲,總是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關心人、體諒人。每當有員工出差,她還總是像老媽媽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爲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把他們送到廠門口,直到看他們坐上公交車後,她這纔回去……

陶華碧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一個人,感動一羣人;關心一羣人,肯定能感動整個集體。果然,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使陶華碧和“老乾媽”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減。在員工的心目中,陶華碧就像媽媽一樣可親可愛可敬;在公司裏,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叫她“老乾媽”。公司的員工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各異,他們每天吃、住、工作、生活在公司,時間久了,互相間難免發生摩擦,但只要陶華碧一出面,問題就迎刃而解。就這樣,公司全體員工在她“親媽媽”一樣的呵護下,團結一心地爲“老乾媽麻辣醬”的迅速發展拼搏起來……

“絕招”三:

“誠信”經營是發展的“硬道理”

公司發展到這個程度後,已經見過了世面的陶華碧,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土辦法”再也跟不上激烈的競爭形勢了,必須與時俱進。她決定來個“他爲我用”,“借智借腦”,把別人的現代化管理引進來!

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開放城市,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她直率地對他們說:“我承認自己‘老土’,但你們別土,企業別土!你們每個人出去後,都幫我拿回一點新東西來!”這一招還真管用,派出去的管理人員陸續回來後,很快就使公司逐步走上了科學化管理的道路。

感情,感情就是凝聚力,感情有時甚至就是生產力!憑着最樸素的感情,憑着企業家最精明的直覺,陶華碧悟出了這種道理。她樂了,也開心地笑了:原來,“老乾媽”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做好做大,就是全憑着感情的凝聚力;原來,最初那套土得掉渣的關心每個員工的原始規章制度,哪怕企業如今現代化了,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啊!

陶華碧辦起事來風風火火、自信、特立獨行。有一次,一位香港客商來“老乾媽”公司考察,他對陶華碧十分敬佩,拿出自己的名片想和她交換。沒想到,陶華碧微微一笑,說:“對不起,我不用名片。”那位客商很是吃驚,接着感嘆起來:“您是我見過的唯一沒有名片的董事長。”陶華碧自信地想:全國各地,能吃辣椒的人有幾個沒吃過“老乾媽麻辣醬”呢?“老乾媽”不就是最好的名片嗎?

如今,“老乾媽”公司累計產值已達13億,每年納稅1.8億,名列中國私營企業50強排行榜的第5名。陶華碧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村“老太太”,把一個民營公司辦到這種程度,創造了新時代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童話。她的成功,令人歎爲觀止;而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當今無論學歷多麼高的人們反思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