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長征中鮮爲人知的故事

長征中鮮爲人知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80年前,紅軍如滾滾鐵流,長驅數萬裏,戰強敵、跨激流、翻雪山、過草地,完成震驚世界的萬里長征。長征故事數也數不清,以下爲您蒐集整理了長征中鮮爲人知的故事,歡迎瀏覽!

長征中鮮爲人知的故事

長征中鮮爲人知的故事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軍委縱隊及紅軍主力分三路,從湖南汝城南出發,沿大坪、新橋、界頭、延壽等鄉村進軍宜章。這三路進軍路線都在崇山峻嶺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難。

紅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當時,蔣介石已經基本弄清中央紅軍主力突圍的大方向是西進,與湘西賀龍領導的紅軍會合。因此,任命湘軍頭子何健爲“追剿”總司令,指揮湘軍和蔣系薛嶽、周渾元部16個師,專門追擊紅軍。紅軍在汝城遭到敵軍的頑抗,迫於形勢只好放棄汝城,翻過大山向宜章進軍。汝城有一個文明鄉,過去叫文明司。11月6日,紅軍先頭部隊進入文明司。11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給在文明司擔任衛戍司令的李維漢發電,命令他率部繼續鉗制敵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前進。紅軍就是這時經過了一個叫沙洲的村子。

11月6日,三位女紅軍住進村裏的婦女徐解秀家裏。當天晚上她們四人一塊睡在廂房裏,蓋的是她牀上的一塊爛棉絮和一條紅軍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紅軍要走了。爲了感謝徐解秀,她們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了一半送給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紅軍說:紅軍同其他當兵的不一樣,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打敵人就是爲了老百姓過上好生活。

在她們互相推讓的時候,紅軍大部隊已經開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蘭芳送她們走過泥濘的田埂,到了山邊時,天快黑了。徐解秀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爲是小腳,走路困難,就讓丈夫送她們翻山。丈夫當時和她講好,送紅軍翻山追上大部隊後就回來。誰知道丈夫當天沒有回來,跟三位女紅軍一樣,從此沒了音訊。年年這幾天,她都要在與丈夫和女紅軍分別的山腳下等好久。

1984年11月7日,我在沙洲村見到了已經年過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她問我:“你能見到紅軍嗎?”我答:“能見到。”她說:“那就幫我問問,她們說話要算數呀,說好了,打敗敵人要來看我的呀!”她說到這裏,臉上已流下了淚水。

丈夫和三個女紅軍走了,徐解秀苦苦等了50多年。那間廂房的陳設也一直是原來的樣子。徐解秀還記得臨別前女紅軍對她說過的話:“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勝利了,我們會給你送一條被子來,說不定還送來墊的呢。”徐解秀抹着眼淚說:“現在我已有蓋的了,只盼她們能來看看我就好。”

紅軍離開沙洲村後,敵人隨後趕來,把全村人都趕到祠堂裏,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給徐解秀的半牀被子也被搜走了,還把她拖到祠堂裏跪了半天。徐解秀說:“雖然那辰光爲了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吃了點兒苦,不過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叫紅軍,什麼叫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給窮苦人半條的人。”

採訪徐解秀老人後,我當即寫了一篇文章《三位紅軍姑娘在哪裏》。七天後,《經濟日報》頭版發表了鄧穎超、康克清、蔡暢看完這篇文章的談話:“悠悠五十載,滄海變桑田。可對那些在革命最艱難的時候幫助過紅軍的父老鄉親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請羅開富同志捎句話:我們也想念大爺、大娘、大哥、大嫂們!”並表示: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徐解秀老人要找的三位女紅軍姑娘和她的丈夫。

後來我到北京,也跟這三位老紅軍彙報過。很多老紅軍都說,我們會繼續找她,但是在找到她之前,你先代我們去送一條被子過去,感謝她當年對紅軍的幫助。可是,1991年當我拿着被子趕到這個地方時,老太太幾天前已經去世了,所以我就跪在那裏,我說:“大娘,我來晚了!”後來她的孫子告訴我,老人臨走時還說:“你爺爺回來告訴他,不是我不等他了,我等了快60年了,每年都到山邊去看,看不來,我不拿紅軍的被子都可以,他們肯定是老了來不了了。一定要把路修好,黨和政府是最好的,一定要把這些話給後輩傳下去。什麼叫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

2005年我利用假期和報社的同事,又去給徐解秀老人上墳。到她房間的時候,她孫兒把當年徐解秀給紅軍烤衣服的火鉗送給我。她留下這把火鉗爲什麼,一個是爲了想念,另一個是爲了找當年的紅軍。

飛鴻借渡

中央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的200米寬以上的大江大河有24條,其中紅軍浴血湘江,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壯舉,早已爲人們所熟知,而紅軍毫髮無損、飛鴻借渡的史實卻並不爲人們知道。

北盤江位於雲貴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上,是珠江水系中落差最大的河流。1935年4月16日,中央紅軍先遣團十一團的部分紅軍已在貴州省鎮寧縣六馬壩草的花灘渡口過了北盤江。當時,中央軍委給先遣團下達的任務是搶佔貞豐白層渡口,並架設浮橋,保證大部隊通過北盤江。而花灘渡口雖然佔領了,大部隊卻無法動作:花灘渡口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峽谷,坡陡無路。即便偶見懸崖上掛着的小路,也是徑懸磴仄,山復環聳。正因爲此,紅軍幾萬之衆不可能在此過了江,再一個一個地攀巖,而且火炮、馱畜等都無法運上去。

儘管如此,紅十一團先機搶佔了花灘渡口,總是一着好棋:佔了渡口,有了落腳之地,就可接應前邊去搶佔白層渡口的'部隊。從花灘渡口往前,經孔明墳到了白層渡口。我看到,這裏江面雖然寬闊,約有200多米,但兩岸的懸崖深谷中,卻有古人今人不斷開鑿出的通道。只要佔了兩岸渡口,就不愁千軍萬馬在幾天之內越過江去。

北盤江兩岸岩石中白石居多,當地通稱白層河。在白層渡兩岸,這種地質地貌更是明顯,當地人也就把這渡口稱爲白層渡。這個渡口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黔桂鎖鑰”之稱。

當時白層渡對岸的“鎖鑰”是敵人的一個營。按雙方兵力對比,我紅十一團拿下對岸渡口不成問題。問題是渡江強攻會耽誤紅軍過江時間,還會岀現較大傷亡。而且,此刻被我紅軍逼在貴陽城裏的蔣介石已有點清醒過來,催着滇軍和中央軍周渾元部加緊尾追紅軍。此刻對我軍來說,爭取時間就意味着勝利。

紅十一團在團長鄧國清、政委張愛萍率領下,一營作爲先遣營於1935年4月17日凌晨(也有說是16日晚)就祕密地到達白層渡口的東岸一個叫攀枝花丫口的地方。部隊一到,就在被樹叢淹沒的岩石上露宿;營長田維揚即刻派尖兵到渡口一個名叫王砥臣的家裏瞭解白層守敵情況,不久就找到了船工周雲先,隨即叫一名羣衆乘周雲先藏在河灣拐角多日的一條船,把紅軍寫給對岸守敵的信送過江去。信的內容是告誡敵人讓岀渡口,不得阻撓紅軍過江,紅軍只是借道,不會久留,否則毫不留情,統統消滅。

白層對岸敵營長名叫葉清文,這個傢伙懾於紅軍聲威,腦袋還有一點清楚。他早聽說,幾十萬中央軍都擋不住紅軍過烏江、赤水,自己一個營在紅軍面前可能算不上一個麻雀蛋,要是不自量力,非粉身碎骨不可;要是答應紅軍信上的條件,做得巧妙些,或許還可保住一條小命。葉清文思忖一番後,決定派副營長黃鬥章過河和紅軍談判。

談判時間很短,乾淨利落,黃鬥章答應全部照紅軍信上說的辦,同時也戰戰兢兢提岀了一個條件:爲了好向上級交差,請求紅軍像模像樣地放一陣空槍,隨後他們就撤走。紅軍答應了這個條件。等敵黃副營長回到對岸不久,我軍的機槍朝對岸山頭上空連發了幾梭子,接着步槍也不斷響了一陣。敵人也配合得不錯,亂放了一陣槍,就撤出了白層。

紅軍隨即乘小船渡江並迅速架好浮橋。不久,紅軍主力部隊到達渡口,隨中央軍委源源過江,連續過了3天3夜。

50年後,我經過毛安寨時,老人們還在說:三國時孔明草船借箭,傳揚後世;紅軍在白層用小船飛鴻借渡,天上還有“送行”的“禮炮”,應當刻個碑記。可惜這裏實在交通不便,很少有文人涉足,故而這段精彩的戰史一直鮮爲人知。

弄染結盟

劉伯承與彝族頭人小葉丹在大涼山結盟、借路北上的故事,膾炙人口,而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與布依族首領陸瑞光訂立反蔣協定,給紅軍讓道和引路,保護紅軍傷病員的故事,是紅軍長征史上又一段佳話。

紅軍與布依族頭人陸瑞光訂立反蔣協定的時間是1935年4月16日,地點在鎮寧縣樂紀鄉弄染寨。

弄染是布依族羣衆的聚居區,坐落在黃納河畔,西距著名的黃果樹瀑布100多裏。我在那裏見到了陸瑞光的妻子羅鳳岐,走訪了當年訂立協定的地方,也看到訂協定後,李富春等給中央彙報的電報抄件。

電報是彭德懷、楊尚昆於1935年4月16日7時30分簽發的,是給中央軍委的報告,其中寫道:“沙子周(溝)百數十里,有夷(即布依族)兵約千,有師團營組織,一首領名陸瑞光,我們已與其訂立作戰協定,反蔣(介石)、王(家烈)、猶(國材)國民黨及苛捐雜稅。留有一批傷病員,贈步槍三十六支,並留有一批工作員。”

陸瑞光岀生於一個布依族農民家庭。由於他忍受不了官府的壓迫,30多歲時,率領族人抗捐、抗款、打富濟貧,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動派對此十分恐慌,多次派兵進剿,血染弄染,殺死了陸瑞光的父親和大哥。後來反動派採用招安和離間的伎倆,陸瑞光沒有識破反動派的奸計,在與板樂一帶的布依族人爭鬥中,弄得兩敗俱傷。

正當陸瑞光苦惱彷徨之際,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和政委楊尚昆來找他。那是1935年4月16日,紅軍首長向他講解了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和民族政策,勸告他警惕反動派的反間計,加強民族團結。陸瑞光聽了非常高興,當晚留李、彭、楊等同志住在家裏,與紅軍訂立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協定,商定留下方武先等12名紅軍傷病員在此養傷,並協助他工作。紅軍贈給他36支槍。第二天紅軍離開弄染,向北盤江進發,陸瑞光帶了20多個弟兄一直送到樂紀高山頂上,才珍重道別。臨別時,紅軍領導又取岀紅旗一面、望遠鏡一架、機槍3挺和一些手榴彈贈給陸瑞光。

弄染寨坐落在羣山之中。通向北盤江的一條小路必經弄染。陸瑞光的行動避免了雙方的戰事,爲紅軍爭取了時間。

1985年4月3日,我到達弄染寨。在寨子的山坡下,我看到了陸瑞光的墓。他的家人已搬到8裏外的仁其寨。陸瑞光的妻子羅鳳岐當時已經84歲,身體很好,頭腦清楚。家裏新建一棟瓦房,養着三頭牛、兩頭豬。她對我說:50年前的4月16日,她曾給幾位紅軍首長請菜斟酒。她還告訴我:1936年,留下養傷的紅軍幹部方武先和陸瑞光帶領幾百人,曾準備渡北盤江去廣西,找鄧小平、張雲逸同志領導過的紅七軍,不幸中途遭敵阻擊,只得回弄染。1936年10月,軍閥楊森抓走陸瑞光,1937年初在貴陽把他殺害了。敵人抓走陸瑞光的同時,把100多名布依族、苗族羣衆和留下的部分紅軍戰士都活埋了。老人講得十分沉痛。她說:瑞光被害時只有36歲,50年來,我一直想着他,也想念那幾位紅軍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