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營銷勵志故事

營銷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在進行營銷時需要一些勵志的故事來激勵自己,那麼都有哪些勵志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營銷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營銷勵志故事

營銷勵志故事1:滲入石縫戰勝你

1980年,美國人鮑勃·斯蒂勒被一位咖啡店老闆邀請去品嚐新品咖啡。他對這種醇和香濃的咖啡讚不絕口,立刻就愛上了它,最後經過一番談判,將其成功收入手中。

完全是外行的斯蒂勒,憑着滿腔的狂熱,就此涉足咖啡產業,並於次年創立了綠山咖啡烘焙公司。但畢竟隔行如隔山,此後三年,他虧損了100萬美元。但倔強的他沒有放棄,決心向高端市場遷移,出售高品質的咖啡豆,同時專注於升級流水線。功夫不負有心人,綠山咖啡逐漸擺脫了危機,到1993年銷售額突破千萬美元,分店擴到第9家。

但之後,綠山咖啡遭到了咖啡巨頭星巴克的強大阻擊。在20世紀90年代,星巴克幾乎主宰了美國整個咖啡零售業。一個個挑戰計劃均告失敗,但斯蒂勒並不甘心:“我要開闢比星巴克更大的戰場!”大家都嘲笑他瘋了。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一位員工抱怨:每次去客戶公司都要被迫喝難以入口的速溶咖啡!剎那間,他靈光一閃:爲什麼非要跟星巴克死磕呢,其實還有很多更小更新的市場等着我們去搶佔呀!

“爲什麼非要坐進咖啡店喝咖啡?我要無時無處都喝到美味的咖啡。爲什麼一次非要衝一壺咖啡呢?我要讓大家每次只喝一杯就夠了……”斯蒂勒開始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給星巴克挑刺,以此發現還待開發的新市場。他果斷地將辦公場所作爲新的主攻市場,並與辦公用品供應商史泰博合作,將綠山咖啡陳列到北美600家辦公用品超市中,很快售出了超過45萬公斤的咖啡。

挖到第一桶金後,斯蒂勒更清醒地認識到:以綠山咖啡之力正面攻擊星巴克,註定像雞蛋碰石頭。既然直接進攻不行,不如改變姿態去開發佔領新的市場,化作無數滴水滲進石頭間,搶佔星巴克遺留下的空白市場。於是他果斷地關閉了旗下所有的咖啡店,開始與其他行業的成熟批發商合作,藉助它們更廣的渠道來出售咖啡,這樣既能節約運營成本,又能避開星巴克。2001年,綠山與石油巨頭美孚公司簽署了爲期5年的合同,順利進入到其旗下的1600個便利店;2003年,它又與Stop&Shop超市合作,進入到其300多家店中。

爲了方便合作客戶在任意場所都能經營綠山咖啡,斯蒂勒找到專業生產K杯和單杯咖啡機的克里格公司,成爲其首個合作伙伴。所謂K杯,就是方便消費者一次衝一杯咖啡的包裝,而單杯咖啡機則是與K杯配套,把K杯置入其中,一分鐘後即可沏成香氣騰騰的咖啡。通過與K杯和咖啡機結合,綠山咖啡無需經過碾磨咖啡豆、稱量、衝配等複雜程序,就能保持絕佳口味,且輕鬆做到無處不在,超越了星巴克“唯有進咖啡店才能喝到”的經營模式。此後,綠山咖啡又與咖啡機和K杯一起進入到機場、車站甚至家庭,成爲大衆隨時隨處的享受。

到了2006年,斯蒂勒在創建起廣闊的銷售網絡後,收購下克里格公司,同時經營起綠山咖啡和咖啡機、K杯的業務。他將咖啡機賠本出售,藉此培養客戶消費K杯綠山咖啡的忠誠,同時允許其他咖啡、茶或熱可可生產商採用K杯包裝在咖啡機上使用,收取6美分使用費。憑藉捆綁消費的新方式,僅前三季度綠山咖啡就售出了6.83億個K杯,並獲得4372萬美元的授權收入。

在外行人看來,綠山咖啡仍無法與星巴克相提並論,但事實上,藉助K杯生意,綠山咖啡的業績已遠遠超過星巴克。僅最近4年,它的股價就狂飈了9倍,成爲全球排名第2的增長速度最快的企業。在被問及如何能在星巴克壟斷下的市場中獲得巨大成功時,斯蒂勒說:“這完全得益於那個已不再神祕的問題:當一個杯子被裝滿石頭後,能否繼續裝東西?當然能,不是石頭,而是沙子和水。”

營銷勵志故事2:立普頓金幣

立普頓是風行世界的立頓紅茶的開山祖師。立普頓原本是位農夫,當他有了一點積蓄後,便開設了一家小雜貨店,販賣各種食品,因爲善於做各種心理宣傳,小店逐漸建立起良好的聲譽,立普頓很快就成了一個食品批發商。

有一年的聖誕節前,立普頓爲了讓自己代理的乳酪能夠暢銷,便依照歐美傳統——“如果誰在聖誕節前後吃的蘋果中有一枚6便士的銅幣,則表示他一年隨時都吉利如意”,想出了奇特的.銷售方法:在每50塊乳酪中選擇一塊裝進一枚金幣,同時在空中散發傳單,加強宣傳並擴大聲勢,招徠顧客。

許多人獲悉後,在立普頓的這種宣傳攻勢及金幣的誘惑下,紛紛涌進立普頓乳酪的經銷店。此漲彼消,立普頓的促銷手段立即招來了同行們的聯合抵制,他們向有關方面控告立普頓的做法有賭博的嫌疑。

然而,聰明的立普頓並沒有因同行的抵制與警察的干涉而退卻,而是採取以退爲進的方式在各經銷店門前張貼了這樣一則廣告:

“親愛的顧客,感謝大家享用立普頓乳酪,如果發現其中含有金幣,請將金幣送回,謝謝你的合作。”

結果不出立普頓所料,顧客不但不退還金幣,更加踊躍前往購買乳酪。不久,警方認爲這純粹是娛樂活動,便不再加以干涉。可是,立普頓的同行仍不罷休,他們又以安全理由要求當局取締立普頓乳酪的促銷活動。

警方迫於壓力,不得不再次介入調查。於是,立普頓乳酪又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由於警方又有新的指令,故請各位消費者在食用立普頓乳酪時,注意裏面的金幣,不可匆忙食用,務請小心謹慎,以免誤吞金幣造成危險。”

立普頓的這則廣告表面上看來是應付警方及同行的抗議,實際上卻是一次更厲害的廣告妙招,從而使得其他同行在立普頓的妙招下幾乎無還手之力,眼睜睜地看着消費者從自己的經營圈子中漸漸流失……

營銷勵志故事3:傳銷式追星

粉絲在狂戀一個人的時候智商會變低,同時有一種羣體效應,當她處於周圍都是狂躁性支持者的氛圍時,如果她說出稍微理性的話,就會被羣體排斥。

過去我們常常嘲笑廣電總局出臺一些逆天而行的呆傻政策,最近有一件事讓我覺得有時“姜真是老的辣”,睿智的廣電總局其實看出了某些風不可漲——比如選秀的大行其道。

有項調查表明,有90%的孩子把職業理想定位在將來當明星。在我上學的時代,的確也有很多人暗暗存有這種心思,當科學家、醫生那是糊弄語文老師的。誰不想萬衆矚目?誰不想無本萬利?在普通人的視野裏,明星的職業最接近於“不勞而獲”的概念。但明星也是有門檻的工作,而選秀,用電視臺粉飾過的話說就是“讓普通人實現夢想的舞臺”。

如果自己無法成爲明星,就會把希望寄託在喜歡的明星身上。我小時候,追星的消費有:買相關雜誌、磁帶、看電視,最有錢的人會去追隨演唱會。時過境遷我才知道,原來明星的合同贖金也可以是粉絲贊助。有人針對張傑的事調查了一下他後一屆幾位選秀藝人的QQ羣和貼吧,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那裏面充斥着傳銷式語言,恩威並施,有蠱惑、有語言暴力,大意就是讓學生粉絲省下飯錢或者去借,不管錢的來路,只要你付出、付出、無休止地付出。比如這句“不要說什麼拉不下那個臉來借錢。演唱會的事好像比面子更重要吧,”還有“某某隻是一個剛剛發行唱片的新人,紅歌有沒有都不能指望,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爲他沖銷量!只有銷量高,公司纔會認爲他有市場潛力,纔會重視他,用心打造他!公司重視他還愁沒有紅歌、沒有資源嗎?美好的未來就擺在我們眼前,有什麼理由不去抓住?!”

滿篇充斥着驚歎號,看後你會以爲自己誤入黑傳銷窩點,這些發出怒吼的人多是貼吧吧主、QQ羣主,也就是所謂的高層粉。我很懷疑這些人的身份,會不會是經紀公司的臥底,或是和明星有利益牽扯?好吧,就算他們是絕對純潔的粉,明星會不知道有人在替他們向沒有經濟和獨立行爲能力的小孩子惡性乞討嗎?至少他們在默許這種事情吧。

這些明星需要錢的地方太多太多,打榜、寫真集、彩鈴、CD、巡演、歌友會……真想爲粉絲慶幸,幸好明星們的身體還算安健,幸好他們家暫時不用買房、他爸爸的同事的表姑母沒有得絕症、他目前還沒和公司鬧崩,不然這無底洞要填到何時?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有人愛你,願意爲你花錢,你可以假裝無辜地說:“我不知道喔,那是他們太愛我了。”但是你的演唱會坐不滿,你的唱片賣不完,那是你的魅力不夠,幹嗎逼迫一個小粉絲買你幾十張專輯四處送人呢?有本事就多讓一些人喜歡你,心甘情願購買你的產品。

我知道粉絲在狂戀一個人的時候智商會變低,同時有一種羣體效應,當她處於周圍都是狂躁性支持者的氛圍時,如果她說出稍微理性的話,就會被羣體排斥。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賑災捐款絕大部分人會掏錢,即使知道有些錢進不了災民口袋,在那一刻也不敢提出質疑,因爲會被羣體斥責冷血,王石就嚐到過這種集體暴力。同理,有部分人追星不是真喜歡那個明星,而是喜歡和歌友會的朋友們聚會,這些人被迫裹挾着不敢思考。秀粉們又多是中小學生,父母對他們溺愛多於嚴厲,怕他們委屈,怕他們叛逆。家長在不懂事的孩子眼裏遠沒有明星親切,只能在青春期順着他們。多年前蔡明、郭達演過一個極爲傳神的諷刺追星的小品,至今仍有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