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8篇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8篇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8篇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8篇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導讀:沒有人要求你必須卓越,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一步到達卓越,只需每天進步一點點。下面是小編爲你推薦的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8篇季羨林散文讀書心得筆記讀後感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1

暑假,我閱讀了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很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季老散文的風格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爲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非常真摯,細膩。他的文章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點。

季老執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爲一種性情、一種風範、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僞劣的東西,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總之一句話,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讀季老的書,我領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2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着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裏,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着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着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着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前幾天,我讀了《季羨林散文精選》中“爽朗的笑聲”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作者認識一位老幹部,並對他懷有敬佩之心。作者願意對他談自己的思想。他爽朗的笑聲給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場“暴風驟雨”般的運動使他們都不會笑了。有一天作者在醫院遇見了正在看病的老幹部,雖然作者很擔心他,但不敢打招呼。直到有一天,烏雲逐漸散去,陽光普照,爽朗的笑聲又回到了他們身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童年裏大部分都是充滿笑容的:考試得一百分時,我會開心的笑;受到表揚時,我會害羞的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時,我會無拘無束的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裏面作文提到宇宙和生命,讓我想起了先後去世的爺爺和姥爺,他們生前都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一想到這裏,我很傷心。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我想如果人活着還要死去,那麼活着還有什麼用?宇宙是不是無限大的?無限是什麼概念?時間是不是永遠存在的?在那段時間裏我幾乎每天臉上都沒有一點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媽媽以後也會死去,我會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我就特別傷心,每到這時候,爸爸媽媽就會耐心地開導我。

慢慢地,我明白了:我們要珍惜時間,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在有限的生命裏做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有愛,一個人永遠不會死,TA會一直活在我們的心裏。笑容也回到了我的身邊。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3

今年暑假,我買了一本簡裝版的《季羨林作品集》,淺青色的封面,頗具古色古香的淡黃紙張,一行行用小楷書成的文段散發着淡淡的墨香。書很普通,但每當我閱讀時總覺得季老那雙慈祥但又深邃的雙眸正靜靜注視着我。

正所謂,文如其人,季老先生的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樣,讀一遍,看似平凡,無華無採;讀兩番,方覺文中箇中詞句用得精妙,描寫細緻入微;讀再三,才能領悟出文中所深藏着的哲學內涵,纔會欽佩於季老的良苦用心了。

季老曾長期致力於梵文和佛典研究,因此讀他的文章你會感覺彷彿在於智者對話,你會情不自禁地靜下心來,拋棄憂樂,縱身到季老營造的大化意境中去了。

若說《季羨林作品集》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幾篇文章?我想非《聽雨》和《清塘荷韻》莫屬,這兩篇季先生後期的代表作品,飽含了他對於人生的思考。

“聽雨”這個題材,古今中外寫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季老先生的文章卻因爲其深刻的立意卓爾不羣。聽雨是抽象的,是很難在文章裏重現的,但季老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它描繪了出來“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骸起。”短短的一百字左右的描寫,打通了我全身感官,讓我身臨其境。還有文章那深刻的立意,一位身處城中居室,潛心研究學術的人當他聽到雨聲叮咚,竟能神馳千里,爲田地裏的農民而喜悅,那種心繫天下的胸襟不正是大師獨有的嗎?

若說《聽雨》彰顯了季老廣博的胸襟,那麼《清塘荷韻》就表現了季老的精神魅力。

《清塘荷韻》一篇可與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是在季老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作者講述了幾顆洪湖蓮子是如何由幾片綠葉繁茂成成片荷花池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寫有這樣一句話“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可見作者不只是在寫蓮了,而是再詠歎萬物的生命,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可見蓮不就是季老人生的一個寫照嗎?蓮用了四年從渺小的蓮子長成滿池的蓮花是張揚生命的強者,而老季用了九十幾個春秋使自己成爲了徹悟生命的智者,蓮與季老可以說是知己了。結尾作者將殘荷之事一筆帶過,說殘荷正做着春天的夢,並引用了“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可見季老是悟出了人生真諦的,那種樂觀與豁達正是季老如今仍筆耕不輟的原因。

讀季老的散文,你不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達觀睿智,還能學到“謙虛”這彌足珍貴的品質。記得《聽雨》中季老時不時稱自己爲俗人,一個學貫中西的東方學大師稱自己爲俗人其謙遜由此可見。這不免令我想起“感動中國”頒發給季老獎項時,他反覆唸叨着“不敢當”,那種季老獨有的謙虛令我感動不已。

季羨林的書就像一面鏡子,當你面對它時,總會發現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當你虛心求教時,鏡的那一頭季老也總會循循善誘地向你傳授人生之道。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4

對於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於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於戰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戰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爲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於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雅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着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並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於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着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着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九十述懷》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託着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既住過總統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讀着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裏流出的潺潺清泉,字裏行間飽含着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着優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着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對於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於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於戰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戰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爲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於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雅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着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並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於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着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着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九十述懷》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託着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既住過總統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讀着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裏流出的潺潺清泉,字裏行間飽含着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着優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着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5

讀了季羨林的散文之後,自己內心激動不已收穫頗多,無論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或是爲人處事的態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來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是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正如鍾敬文所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羨林的作品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應爲他真誠。”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在傳統文化方面,季老主張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但卻又不要求我們因循守舊,老守着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而停滯不前,他鼓勵創新,順着歷史的長河發展規律的同時將老祖宗的好東西保留下來,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

暑假,我閱讀了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很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季老散文的風格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爲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非常真摯,細膩。他的文章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點。

季老執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爲一種性情、一種風範、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僞劣的東西,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總之一句話,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讀季老的書,我領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6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着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裏,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着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着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着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前幾天,我讀了《季羨林散文精選》中“爽朗的笑聲”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作者認識一位老幹部,並對他懷有敬佩之心。作者願意對他談自己的思想。他爽朗的笑聲給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場“暴風驟雨”般的運動使他們都不會笑了。有一天作者在醫院遇見了正在看病的老幹部,雖然作者很擔心他,但不敢打招呼。直到有一天,烏雲逐漸散去,陽光普照,爽朗的笑聲又回到了他們身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童年裏大部分都是充滿笑容的:考試得一百分時,我會開心的笑;受到表揚時,我會害羞的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時,我會無拘無束的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裏面提到宇宙和生命,讓我想起了先後去世的爺爺和姥爺,他們生前都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一想到這裏,我很傷心。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我想如果人活着還要死去,那麼活着還有什麼用?宇宙是不是無限大的?無限是什麼概念?時間是不是永遠存在的?在那段時間裏我幾乎每天臉上都沒有一點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媽媽以後也會死去,我會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我就特別傷心,每到這時候,爸爸媽媽就會耐心地開導我。

慢慢地,我明白了:我們要珍惜時間,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在有限的生命裏做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有愛,一個人永遠不會死,TA會一直活在我們的心裏。笑容也回到了我的身邊。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7

今年暑假,我買了一本簡裝版的《季羨林作品集》,淺青色的封面,頗具古色古香的淡黃紙張,一行行用小楷書成的文段散發着淡淡的墨香。書很普通,但每當我閱讀時總覺得季老那雙慈祥但又深邃的雙眸正靜靜注視着我。

正所謂,文如其人,季老先生的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樣,讀一遍,看似平凡,無華無採;讀兩番,方覺文中箇中詞句用得精妙,描寫細緻入微;讀再三,才能領悟出文中所深藏着的哲學內涵,纔會欽佩於季老的良苦用心了。

季老曾長期致力於梵文和佛典研究,因此讀他的文章你會感覺彷彿在於智者對話,你會情不自禁地靜下心來,拋棄憂樂,縱身到季老營造的大化意境中去了。

若說《季羨林作品集》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幾篇文章?我想非《聽雨》和《清塘荷韻》莫屬,這兩篇季先生後期的代表作品,飽含了他對於人生的思考。

“聽雨”這個題材,古今中外寫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季老先生的文章卻因爲其深刻的立意卓爾不羣。聽雨是抽象的,是很難在文章裏重現的,但季老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它描繪了出來“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骸起。”短短的一百字左右的描寫,打通了我全身感官,讓我身臨其境。還有文章那深刻的立意,一位身處城中居室,潛心研究學術的人當他聽到雨聲叮咚,竟能神馳千里,爲田地裏的農民而喜悅,那種心繫天下的胸襟不正是大師獨有的嗎?

若說《聽雨》彰顯了季老廣博的胸襟,那麼《清塘荷韻》就表現了季老的精神魅力。

《清塘荷韻》一篇可與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是在季老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作者講述了幾顆洪湖蓮子是如何由幾片綠葉繁茂成成片荷花池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寫有這樣一句話“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可見作者不只是在寫蓮了,而是再詠歎萬物的生命,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可見蓮不就是季老人生的一個寫照嗎?蓮用了四年從渺小的蓮子長成滿池的蓮花是張揚生命的強者,而老季用了九十幾個春秋使自己成爲了徹悟生命的智者,蓮與季老可以說是知己了。結尾作者將殘荷之事一筆帶過,說殘荷正做着春天的夢,並引用了“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可見季老是悟出了人生真諦的,那種樂觀與豁達正是季老如今仍筆耕不輟的原因。

讀季老的散文,你不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達觀睿智,還能學到“謙虛”這彌足珍貴的品質。記得《聽雨》中季老時不時稱自己爲俗人,一個學貫中西的東方學大師稱自己爲俗人其謙遜由此可見。這不免令我想起“感動中國”頒發給季老獎項時,他反覆唸叨着“不敢當”,那種季老獨有的謙虛令我感動不已。

季羨林的書就像一面鏡子,當你面對它時,總會發現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當你虛心求教時,鏡的那一頭季老也總會循循善誘地向你傳授人生之道。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8

對於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於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於戰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戰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爲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於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雅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着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並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於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着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着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九十述懷》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託着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既住過總統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讀着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裏流出的潺潺清泉,字裏行間飽含着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着優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着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對於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於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於戰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戰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爲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於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雅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着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並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於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着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着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九十述懷》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託着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既住過總統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讀着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裏流出的潺潺清泉,字裏行間飽含着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着優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着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篇9

讀了季羨林的散文之後,自己內心激動不已收穫頗多,無論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或是爲人處事的態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來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是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正如鍾敬文所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羨林的作品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應爲他真誠。”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在傳統文化方面,季老主張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但卻又不要求我們因循守舊,老守着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而停滯不前,他鼓勵創新,順着歷史的長河發展規律的同時將老祖宗的好東西保留下來,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