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讀後感

導語: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爲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推薦這本能指點迷津的書的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讀後感

讀書筆記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思考,快與慢》的基礎是作者提出的人類思考框架: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代指人類的非受控或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統1思考或判斷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觀點。但有時系統1可能得不到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人類也經常求助系統2進行更爲複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

但是,上述說法不等於系統1是感性的、系統2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系統2很懶惰,經常疏於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形成的錯誤。

系統1快速,是因爲我們從長期記憶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結論或印象,而它的錯誤則直接來源於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系統2懶惰,是因爲使用工作記憶確實非常費力。至於思考錯誤,長期記憶本身就是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見,當然也很容易讓工作記憶的結論跑偏。但是,通過有意識的、大量的練習,人們可以形成正確的觀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見,也就是說,更爲準確、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的。這當然就是作者寫書的前提。他在書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們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於人類頭腦中的偏見,以及何種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偏見。

書中提到:利用閒談來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對比分析自己的錯誤更容易。所以這本書都在分析別人的錯誤,我們聽一聽別人分析別人的錯誤,再對照一下自己,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穫。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通過徵詢被試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在思考和評價事物時的偏好。當偏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時,它就成爲了需要克服的偏見。關於"球和球拍"這個簡單精煉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系統1給我們的估值是10美分,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快速得到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似乎與生俱來,用不着我們思考,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這個結果。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結果產生了懷疑,系統2就要嘗試

工作了,只要稍稍動腦想一下,就會否定這個直覺性的答案,我們知道球拍實際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這個案例清晰的介紹了我們思考模式的特點,

類似的思考模式已經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和所構成的社會會存在大量的謬誤和偏見。對於人類而言,對於系統1和系統2的切換往往是無意識的。決策時人類最爲複雜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們覺得控制了決策時,在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卻出現了不理性的行爲,這是因爲人無法長期性的按一種系統來運作。數據的累積和方法的引進是容易的,但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卻很緩慢,這同時也是決策的難度所在。

有關"迴歸性"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在商業中,我們常常要做計劃,比如上一個季度各地區銷售額有好有壞,對於未來一個季度業績的預測,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壞的更壞,通常來說,這些區域會向均值迴歸。正如一個小孩子,擁有早熟的智力和閱讀能力,並不代表等他以後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這些都是一種社會正常的均值迴歸的現象。書中提到的以色列空軍對於飛行員的評價。教官說處罰比獎勵更能提高飛行員的技巧和成績,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訓練中,給予表現好的嘉獎後,後幾次反而表現下滑,而對於處罰過表現不的飛行員再之後的幾次飛行中反而表現更好。實際上,飛行員在一定時期的表現,跟教官採取的措施並不具有較大的相關性。這些飛行員的成績無非是再做均值迴歸。這也能解釋爲什麼往往登上知名雜誌的體育運動員在之後一段時間表現可能會下滑,這不過是他們再向平均值靠攏。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們偏見和誤解的重要來源。我們通常通過我們頭腦已有的數據或者印象來做判斷,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範圍和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人們常常根據他們的階層、能力圈、知識結構等限制來描述問題。另外就是錨定現象。這個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意思的抉擇。在自由市場,當我們不知道菜價的時候,對方給予的價錢就是一種錨定,我們如果在對方給的報價基礎上變化,基本是偏向對方的報價有利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給出一個獨立的價格,那麼這個時候相當於我們再給對方一個錨定值。同樣在產品或服務報價等方面,我們都在給對方一個錨定的定價範圍,使得最後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價值。

關於作者對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在面對風險時,系統1還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這樣講到:"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的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想到不同風險的輕鬆程度與其對這些風險的情感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總是特別容易想起那些駭人的想法和畫面,而那些流暢生動的駭人印象又會加深我們的恐懼。"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龍捲風的20倍,我們在面對政策失誤導致的風險時,會恐懼更會憤怒。專家常常通過判斷死亡人數(或壽命)來測定風險,而公衆的區分則更加細緻。例如,善終和非善終,是意外死亡還是在類似滑雪這樣的自願活動中死亡。專家說的也許是客觀事實,卻無力疏導公衆的憤怒,甚至會點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維克的觀點,"風險"並不是脫離我們的思想和文化而獨立存在的,不會老老實實等着我們去測量。人類發明"風險"這個概念是爲了幫助自己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情況。因此,風險的界定亦是一種權力運作。每個政策問題都應包括對人性的假設,尤其是人們可能做出的抉擇和他們爲自己和社會作出抉擇所帶來的後果。桑斯坦認爲美國現行的監管體系暴露出優先處理事件不明確的糟糕狀況,這一體系更多的是對公衆施壓做出反應,而不是謹慎客觀的分析具體情況。 面對越來越成熟的公衆,決策者的善後之舉只能疲於應付,且難以得到好評。一旦公衆的成見形成之後,再想通過種種善後之舉改變其成見,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決策者的委屈之處又在於: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那我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制定者,而對那只是在事後才能明確看出是正確的決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會因此而得到什麼讚揚。不難發現,協調個體內部系統1與系統2的爭鬥已非易事,而在羣體層面的系統1和2的爭戰則更是一場曠日持久、不容閃失的戰役。但是前景應該是樂觀的,正如作者在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一章的結尾寫到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懼情緒,即使這些情緒是毫無緣由的也不該忽略。不管理性與否,恐懼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努力保護公衆不受恐懼情緒的影響,而不是隻保護其不受真實存在的危險的傷害。"

上述這些都是卡尼曼在傳統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正是這樣的研究讓他認識到,

經濟學中經紀人的假設是有缺陷的。人們在選擇進行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效用,是拿未來的預期與現在的擁有進行比較,來做出判斷。人在選擇的時候,

並不是經濟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於個人現狀的得失來進行判斷。系統1和系統2讓人生有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射。第二種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就是系統1給了人一個指令,然後思考這個指令是不是最好的,還有別的選擇嗎?之後再選擇性的行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大多數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統2,當他在情緒下做商業決定時,可能會聽信直覺,但更多時候他會停下來,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而有所反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讀書筆記二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啓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爲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啓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侷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後者則刷新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爲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麼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爲什麼?記錄傳球次數佔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於複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信息量豐富、讚歎不已,儘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說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爲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於大腦的侷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爲正確的範圍後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並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瞭解到大腦的侷限並有意識地去避免,對於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爲什麼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閒談”,讓人感到輕鬆愜意。讀完後,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擺脫光環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