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雙城記》讀書筆記三篇

《雙城記》讀書筆記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雙城記》讀書筆記三篇

《雙城記》讀書筆記三篇

導語:雙城記是英國文豪狄更斯先生的名著,我第一次讀先生的作品。讀罷,我爲小說的開頭而吸引,爲中間的情節而觸動,爲最後的結局而震撼。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雙城記》讀書筆記,大家快來看看吧。

《雙城記》讀書筆記三篇

篇一:

時代的逆流——carton

carton是個很理想化的存在,現實中如果有人如他一般,也很少有機緣巧合如一般存在得這麼“孤獨”,更少有人能看清自己存在的“使命”一如carton在小說中的堅定不移的存在意義一樣,然後目不斜視的走下去。

如果生活中有人如carton一般,除了扛起那個時代、社會和大衆給予的強大逆流,可能還有來自自己家庭和親人的阻難,或許是冷酷的干預,或許是血濃於水的勸說,如果像carton一樣的人,在那個時代要負擔上自己的雙親和兄弟姐妹,一切還會不會如此豪邁、乾脆?如果他仍然義無反顧的堅持自己,那麼因此而帶給至親的悲劇還會不會讓他如此“偉大”?

生活永遠比喜劇複雜難懂,也許就像我們的武俠小說,爲了塑造一個不可能的英雄而塑造這個英雄,於是英雄皆末路,或者終止於“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的生活下去”,或者就終止於carton。

carton代表了一種理想,而要真的去實現這個理想,就非得在現實中七彎八拐,扭曲到最後還是不是能保留這個理想的初衷,答案也許是個無奈的悲劇和妥協……

我一點也不羨慕lousy,不是不想得到這份來自carton的鐘愛,而是不能接受得到這樣一份眷顧和犧牲,還能一如既往的活着,我沒有那麼強大的心智,或者說,我沒有那麼冷漠。也許現實中也有人爲你付出了同樣巨大的犧牲,但是我相信世俗中的付出遠不如carton的純淨而不帶一絲雜質,也許在別人爲我犧牲以後,我依然能找到“苟活”的理由,但是我認爲,lousy找不到,因爲這樣的雜質根本不存在於carton。我當然不能武斷的認爲lousy應該隨他而去、違反carton犧牲的最終目的,但是,lousy也許永遠活在後悔和絕望中,後悔這樣一個人,她未曾及時瞭解,絕望這樣一個人,除了任憑他悄然逝去,自己沒有能力爲他做任何事,即使能給他愛情,卻不永遠能實現他的理想,他的精神和他存在的意義。

篇二:

雙城記是英國文豪狄更斯先生的名著,我第一次讀先生的作品。讀罷,我爲小說的開頭而吸引,爲中間的情節而觸動,爲最後的結局而震撼。感覺自己很受洗禮。我特別欣賞狄更斯先生的人道主義情懷,於文字之間處處閃現人性的光芒。

雙城記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本書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爲背景,圍繞瑪內特一家而展開故事情節,預示了封建王朝必然滅亡,新興的階級必會到來。

瑪內特醫生因受法國候爵兄弟的陷害,而被迫關在巴士底獄十多年。監獄囚禁了瑪內特的身體,同樣也折磨了他的心靈。他出獄後,已經患上精神休克-即有時候會處於無意識狀態,做着一些重複性的工作,就像瘋人一樣。這種病只要他受到刺激就會犯,他女兒結婚及達兒奈被判死刑都會犯。不過多虧洛裏先生等好朋友的幫助,他才逐漸恢復正常人的狀態。瑪內特醫生是一個高尚的人。他竭力爲窮苦的人看病;瑪內特醫生是一個智慧的人,他可以重回巴士底獄救達兒奈,和各種人周旋;他是一個有威望的人,大家都很尊重他。他是善良的。

瑪內特出獄後見到自己的女兒露西。狄更斯在塑造露西時,可以說把人性所有美的優點都給她了。她溫柔,漂亮,富有同情心。對於愛的人深情愛着,對於無法用情愛之心去愛的人,她仍然心存悲憫,從來沒有看不起,如對西德尼卡頓先生。對於陷害她丈夫的人她沒有憎恨,如對德發日和德發日的太太。露西是美麗。

達兒奈先生是侯爵之子。他不像他的父親和叔叔那樣做惡多端,達兒奈爲人正直善良。他不願繼承父輩的財產和爵位,自己在英國教授法語,自食其力的生活。後來他和露西結婚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家的老管家被囚禁了,他義無反顧回到法國營救他,不幸被剛剛獲得自由的公民囚禁起來了。因爲他父輩實在做惡太多,所以他受到牽連,被判處死刑。後來是卡頓救了達兒奈。達兒奈是真誠的。

狄更斯塑造了真善美的這些角色,其實我個人感覺還不是太豐滿[]。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整部小說一定會失色不少。

西德尼卡頓初次登場就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隨隨便便。平時他還是一個酒鬼,總是喝的酩汀大醉。不過他很有才華,是當時最有能力的律師的助手。小說中描述他是胡狼。總是跟在獅子後邊。他第一次見到露西就喜歡上她,對她非常關注。同時卡頓長的非常的像達兒奈。後來他曾經和露西表明心意。他也知道自己不能給露西幸福,因爲他總是喝的大醉,對生活充滿失望。不過他和露西說他願意爲她做些什麼。後來在露西結婚後,他一年也是要來幾次她們家做客。在達兒奈被判死刑後,爲了自己心中的愛情,將自己和達兒奈調包,代替達兒奈去上了斷頭臺——吉羅亭。小說的最後卡頓先生描寫是那樣光彩照人。卡頓從一個散漫之人,漸漸升華了自己的人格,文章的最後,卡頓的一段內心的獨白,他的整個人生得到最高的昇華。我很喜歡卡頓,我們爲了愛,也要有這樣的無畏佈施。

小說中也描述很多不好的人。如侯爵兄弟,德法日、德發日太太及復仇女。一個是舊勢力的象徵,還有就是新形態下愚昧人民。

小說最主要的是使用對比的手法。開頭使用對比的手法:“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非常的驚豔。還有達兒奈及卡頓也是對比的描寫,相似的面容,不相似的內心;善與惡的對比,美與醜,這許都構成雙城記的特色。

篇三: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爲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因爲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僞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