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蔡元培的主要事蹟

蔡元培的主要事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03K 次

蔡元培的主要事蹟

蔡元培的主要事蹟

100年前,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風雨如晦的近代中國,他幾乎以完美形象矗立潮頭。然而少有人知道,左右時代之人的苦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6年,教育總長範源濂的急電驚破了蔡元培在法國的寧靜時光,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範源濂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

這不是美差,而是挑戰。在他之前,北大已走馬燈似的換了四任校長。個個是俊傑英才,包括嚴復這樣的大家。

1916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親自頒佈委任狀,任命蔡元培爲北大校長。

當時的北大烏煙瘴氣,歪風橫行,被戲稱爲“官僚養成所”:學生不務正業,整天打牌喝酒逛窯子,混文憑撈官位;老師不學無術,講課敷衍、無心學術、師德敗壞;有錢的老師學生經常流連於花街柳巷“八大胡同”。很多朋友紛紛上門勸蔡元培不要趟這個渾水:“北大太腐敗,整頓得不好,反而影響名聲。”蔡元培撂下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十幾天後,他寫信告知妻子:“船票已買得,十月初二日午後開。”這個燙手山芋,蔡元培似乎沒猶豫便接過了手。他在歸國途中給汪精衛寫的信透露了他的心聲:“如果能夠培養出一批傑出的人才,中國就有希望。”

在中國,蔡元培最早提出並實踐“教授治校”。信奉學術至上,提倡思想自由,開創了中國教育新紀元,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大學者,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如何將這所在軍閥盤踞下的衙門式舊學堂,改造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

在就職演講上,他一開口就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不再以升官發財爲目的,而以學術研究爲天職。一舉拉開了中國現代大學的序幕。

一接到委任狀,蔡元培就直奔北京西河沿的小酒館,找到從上海到北京出差的老友陳獨秀。蔡元培直截了當對他說:“來北京吧,我請你當北大文科系長。”

陳獨秀在上海辦《新青年》辦得風生水起,自然看不上北大這個“臭蟲窠”,當即謝絕了邀請:“我得回上海。”然而蔡元培求才若渴,不願放棄,天天往小酒館跑。有時候來得很早,陳獨秀還在睡覺,他就吩咐門房不要叫醒,自己搬了把凳子坐在房門口。經三番五次造訪,陳獨秀才被他的誠意感動。但陳獨秀說:“我沒有學位頭銜。”於是蔡元培爲他編造了東京大學畢業和曾任安徽高校校長的履歷。公函才呈上去不到三天,教育部就批了下來。

➊《新青年》於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初名《青年雜誌》。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宣傳倡導民主、科學和新文學。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爲北大文科系長後,《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至京城西側北池子箭桿衚衕9號的陳家。

➋ 蔡元培的北大時代,大師雲集,各種思想刊物、研究學會、社會團體迭出。

爲了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蔡元培對教授的選聘可謂是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實學,不在乎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破格聘請還沒上大學的梁漱溟爲印度哲學講師,只因爲賞識他發表的一篇關於佛學的論文。所以當時的北大可謂羣星璀璨、百家爭鳴。有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思想激進的分子,有留着辮子的前清遺老辜鴻銘、國學大師劉師培

亦有“除了替釋迦、孔子發揮外,不做旁事”的梁漱溟。

蔡元培的主要事蹟

古今中外派,只此一人

一羣思想主張各異之人湊在一起自然會有“爭端”,卻在北大奇異地兼容。同爲章太炎門下的錢玄同與黃侃分屬新舊兩派

黃侃講着講着會大罵起對面教室的錢玄同來,錢玄同則每每裝作沒聽見,繼續講自己的課。

在各派思想學說的激盪下,北大學子的眼界和頭腦都被打開了。在蔡元培的推動、鼓勵和資助下,各種思想刊物、研究學會、社團迭出,除了激進的《新青年》和提倡傳統的《國故月刊》,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還創辦了《新潮》雜誌。蔡元培甚至批給他們3000元的印刷經費,他用“道並行不悖”爲中西、新舊之爭正名。北大師生由此笑稱他爲“古今中外派”。

1919年1月1日,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等北大學生創辦了《新潮》雜誌,刊名由蔡元培題寫。《新潮》旨在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雜誌社於1920年10月結集出版了《蔡孑民先生言行錄》[]。

這位知識界的“好好先生”,如同一塊磁鐵,把一幫個性、氣質和思想主張各異的人聚攏起來,然而蔡元培身上書生氣頗重,自謂“不宜於政治”,身處此位,不得不打理好各方關係,自有爲難。

➊ 蔡元培設計的北大校旗,其中的“北大”篆體校徽由魯迅設計。

➋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爲中國培養出衆多優秀留學生,其中就有成爲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得力助手蔣夢麟、胡適,以及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三人後來都擔任了北大校長。

請辭人生

總覽蔡元培一生,辭職就不下24次。

24歲中進士,26歲成爲翰林院編修。蔡元培卻辭官而去,回紹興辦起了學堂。1912年,他受孫中山之邀出任教育總長,後來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而辭職。袁世凱以“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相留,蔡元培脫口而出:“元培亦以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如此膽大!

他執掌北大十年,期間就請辭了八次。在理想與現實無法調和時,他便以此明志。五四運動爆發,事態不斷激化,出現了罷課遊行、痛毆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等事件。蔡元培一邊與政府周旋,緩和局面,一邊安撫學生,勸其復課。經過多次交涉,32名被捕學生被釋放。

1919年5月4日,來自北京十幾所高校的大約三千多名學生上街遊行,高喊“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懲辦賣國賊”、“誓死不承認和約”等口號,奔向使館區。學生出獄後,全體師生歡慶勝利。蔡元培卻在此時向教育部提交辭呈

他悲痛的是,大學裏本應以求學爲最大目的。他支持學生的愛國熱情,但學生被捕不能坐視不管。爲此,北京教育界發起了“挽蔡”運動請回了蔡元培。

然而返京復任的他卻對未來充滿擔憂:“今後將不易維持紀律,學生們很可能爲勝利而陶醉。”果不其然,校園裏出現了許多令人憂心的現象。一些學生無心向學,臨考時集體提出“免考”。更令人傷腦筋的是,學生或教師稍有不滿,動則以罷課、請願等極端方式作對抗。

還有一次,是因爲幾毛錢的講義費。國家動盪,教育經費被一再拖欠。北大校方只好向學生徵收少量講義費,沒想到數十個學生衝到校會計室恫嚇、謾罵教職員。蔡元培挺身而出,挽起袖子,揮舞拳頭喊道:“你們這班懦夫!有膽的站出來與我決鬥!”學生們大吃一驚,紛紛作鳥獸散。蔡元培痛心疾首,當天就辭職離開北大。

經胡適調停,歷時一週的“風潮”才告平息。一邊是學生們的政治訴求,一邊是他所堅持的大學真義,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於激烈的紛爭中。

1926年他請辭校長後再不願回到北大,因爲那早已不是他理想中的北大。

1919年5月4日當天,蔡元培沒有參加遊行,但他同情學生。他反對學生沉溺於政治運動,但仍以北大校長的名義營救被捕者。

世間再無蔡元培

1916年被任命爲北大校長時,蔡元培就對外界說:“我不涉政界”,實際上他卻不得不橫跨政、學兩界。在紛繁複雜的政局中,他的聲望和影響力,令他成爲各政治勢力延攬和利用的對象

“九一八”爆發瞭如火如荼的學生遊行,享有威望的蔡元培被委任爲“救火軍”。然而他還沒說上兩句話,即被學生拖下毆打。

1927年,擔任中國民國大學院院長的他,決定推行“教育獨立”,避免官員插手學界。然而當時南京政府政治根基未穩,經費不足,歷時一年的大學區制試驗以失敗告終。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死後無一間屋、一寸土,還欠下了千餘元醫藥費,入殮時的衣衾棺木還是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代籌的。不愧屋漏,不避刀俎,清貧得叫人落淚。

蔡元培的一生傳奇,也佈滿艱辛。身居無數要職,卻從不得安穩。寬容雅量、領袖羣倫,卻淪陷在時代的洪流。崇尚自然、追求個性,卻行走於歷史的夾縫。諾大的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世間也再無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