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61K 次

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在當下的文章中,往往強調他忠厚長者的一面,因爲他確實與蔣介石、魯迅、胡適等人均保持了終身友誼,卻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於世故、工於心計的一面。

畢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場中,沒有起碼的技巧,是很難屹立不搖的。

1、兼收幷蓄帶有其他含義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長北大時,提出了兼收幷蓄的方針,這被認爲劃時代的貢獻,但事實上,不能僅從教育本身來看這四個字,蔡元培先生這麼說,還有其他含義。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嚴復幫”把持,這些人多有舊學功底。嚴復本人科舉屢屢失敗,他的文章寫得不好,他的《天演論》幸得名師吳汝綸的潤色,吳是桐城派大師,嚴復曾跟着他學古文,遂使《天演論》一炮走紅。

吳汝綸是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曾爲嚴復補習古文,經他潤色的《天演論》傳誦一時,據周作人說,他和魯迅經常背誦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嚴復雖是近代啓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對舊學充滿自卑感,反而成爲舊學的忠粉。

“嚴復幫”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鴻銘等,此外還有以林損爲代表的溫州幫。

蔡元培提出兼收幷蓄,其實是放出明確信號:他嚮往新學,但不會打擊“嚴復幫”,二者可以並存。

今人多誇張辜鴻銘之怪,辜鴻銘本在張之洞幕下,但長期未得提拔,進入北大後,成爲嚴復的班底。此人說話誇張,自稱拿了21個洋博士,會10幾種外語,還是八國聯軍頭目瓦德西的師傅,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其實均是胡說,辜鴻銘只有碩士文憑,會英、法、拉丁等語言,瓦德西比他還大,且瓦德西出身貴族,怎麼可能給他當學生。蔡元培長北大後,辜鴻銘甚至給學生開小竈,生怕自己教的學生成績差,可惜後來還是被排擠出北大,因收入銳減,晚景淒涼。

辜鴻銘神話多是林語堂上世紀30年代才編出來的,因林與辜是老鄉,且經歷相似。

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另一面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擠“嚴復幫”

蔡元培進入北大後,重點發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陳獨秀爲代表,有胡適、劉文典等。

浙派則有周作人、湯爾和、沈尹默、馬裕藻、馬敘倫、沈兼士、錢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們努力下,特別是在陳獨秀的衝擊下,“嚴復幫”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話文的,清末時還曾參與白話報的主編工作,在1919年前,他雖然以文言文著稱,但被認爲是文壇領袖。

在陳獨秀不斷的挑釁下,終至林琴南方寸大亂,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寫小說惡罵蔡元培。蔡元培雖表面上未予追究,但從心理上對浙派更加倚重。

湯爾和將蔡元培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利用謠言將陳獨秀轟出北大,在日據時期,他積極參與僞北大建設,被時人視爲漢奸。

然而,蔡元培比較誠實,遠不如湯爾和、沈兼士、馬敘倫等人老謀深算。到後來,浙派關起門來成爲一個小團體,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後來將陳獨秀轟出北大事。

嚴復先生曾說:“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於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識其時之未至,則人雖良士,亦與汪精衛、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諸公同歸於神經病一流而已,於世事不但無補,且有害也。”

3、蔡元培並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爲人不喜細務,所以能被湯爾和等人所利用。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爲抗命,憤然辭職。

當時蔡元培的頂頭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書家,時任教育部長,而魯迅正在教育部當僉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師圖書館看宋版書,最後還了盒子,卻沒有書。當時魯迅負責,嚇得夠嗆,忙追問,幸傅增湘尚未出圖書館門,他轉頭斥責自己的奴僕:讓你們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賬。

魯迅至少兩次在文章中寫到這件事,只是用F來替代傅增湘。這就是著名的“盜書”典故。

魯迅反感傅增湘,還有一層原因,魯迅也藏書,一度缺錢,求人收購,傅增湘看了,給了一個奇低的價錢,魯迅大怒,以後與傅增湘的關係遂不睦[]。

對於盜書,魯迅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中國的東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會將它偷完,不懂行的會將它毀壞完。

傅增湘對蔡元培其實是很支持的,否則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辭職,固然有與學生髮生毆鬥、感覺受辱的一面,也有以進爲退的意思。

蔡元培離開北大時,自稱“胃痾”,是一句靈活性很強的話,此外,當時代理校政的蔣夢麟、英文科主任胡適等人均視蔡爲校長,北大當時會計課負責人是蔡的內弟。其實是欲擒故縱。

民國政府任命詩人蔣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馬上給蔣寫信,慶祝他上任,其實是探口風,蔣當然明白,立刻在《晨報》上發表聲明,稱:“校長之職,雖異仕途,亦決不投身其中,致受牽率。”

蔣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後來民國政府讓胡仁源當北大校長,結果被驅除出校,北大學生拒絕承認他,北大教職員也聲明“除蔡元培外,絕不承認第二人”。

4、爲殺回北大,與李石曾交惡

國民黨有所謂四大元老,即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

他們在國民黨成立、發展過程中做出過較大貢獻,他們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時人視之爲新“商山四皓”。

曾留學法國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國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主導權,和胡適一樣(胡適在英國退還庚款委員會中任職),成爲當時財力雄厚、足以號令文教界的關鍵人物。

國民黨北伐成功後,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張採取法國的大學區制,就是將全國分成幾個大學區,分別設一所大學,一些中學和小學,中學和小學歸屬大學校長統領。

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大大節省辦公經費,後來中法大學即採取了此法。

可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當時許多大學,併爲中國大學,這讓擁有歷史的北京大學極爲不滿。

蔡、李力推大學區制,因爲蔡想回北京當中國大學校長,他沒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隱瞞了自己的想法,到關鍵時刻才攤牌,蔡、李多年友誼因此崩潰。

在關鍵時刻,吳稚暉耍滑頭,突然轉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大學籌備處。沒想到,北大學生衝擊至,將籌備處搗毀,還毆打了相關工作人員。李石曾僥倖逃脫,此議遂罷。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他文章極爲犀利,以罵著稱,遠比魯迅文筆要激烈得多,但營養卻較少。吳稚暉後來曾爲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藉口說:我是希望四人之間不出現分裂。但事實上,蔡元培此後與李石曾來往甚少,胡適對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稱李是“膚淺之人”,併力主蔡元培當中國大學校長。

從此番波折中,頗可見蔡元培先生也並不是毫無主見的木頭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殺前,蔣介石請四大元老提出意見,蔡元培積極支持蔣,其中原因,至今難明,或有迴歸政壇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殺後,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學界、教育界廣有人脈,所以後期行事以人爲善。

胡適整理北大,將浙派一一排擠出校時,蔡元培未再幹預。

魯迅困窘時,蔡元培給魯迅找了個撰述員的閒差,不需上班,也沒有工作任務,每月幹拿100大洋,這筆錢魯迅領了很多年。魯迅後來與宋慶齡等建立聯繫,也是蔡元培幫的忙。魯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說:我對我那位老鄉,其實不以爲然,他糊塗得可以。

蕭伯納訪華時,在蔡元培的介紹下,魯迅和蕭見了一面,當時媒體稱魯迅是“中國的蕭伯納”,後來記者問蕭怎麼看,蕭說接觸時間很短,可能魯迅也是個幽默的人吧。魯迅對這次見面也不是太興奮。

然而,在表面上,魯迅從不曾說蔡元培的壞話,蔡元培幫助很多左派作家脫難,柔石被捕時,魯迅找過蔡元培,後來丁玲被捕,也是託蔡元培幫忙,蔡最終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別是從來不拿民主之類概念壓蔣,這讓蔣介石也很感動,蔡去世時,蔣說,像蔡元培這樣忠厚的讀書人,以後再也沒有了。此話包含了對胡適的不滿。

毫無疑問,蔡元培先生爲中國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過一些糊塗事,提出這些無損於蔡先生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