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張作霖重要事蹟

張作霖重要事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張作霖重要事蹟

張作霖重要事蹟

寄語: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出身貧寒的張作霖,有着東北人的豪爽,性格直率。從一個窮小子成爲一個土匪,再成爲東北王,直至手握軍權統治整個東三省,“東北王張作霖”重要事蹟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割據東北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張作霖被任命爲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又被封爲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爲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被任命爲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爲奉系首領。

1916年4月22日,張作霖已經當上了奉天督軍兼奉天巡按使,掌握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成了邊疆大吏,有了相當地位,同以前小小的師長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更加引起日本當權者的注意。然而,儘管張作霖一個勁地巴結日本人,但在日本統治集團的軍政兩界,對張作霖卻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

這些看法是和當時日本極力推行的“滿蒙獨立運動”緊密相關的。所謂“滿蒙獨立運動 ”,其實就是日本人推行的要把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的運動。日本妄想把內蒙東部和整個東北變成一個實體,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建立滿蒙王國,由日本託管。一派認爲,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依靠宗社黨和內蒙叛匪。而宗社黨的頭目就是清朝的肅親王善耆,1912年1月25日,清廷舉行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決定清帝退位。宗社黨堅決反對。他們爲了保存實力,肅親王善耆等一夥六十餘人,在北京守備隊隊長日本顧問菊池武夫的協助下,於2月5日密潛到旅順,被日本人保護起來,待機而起。宗社黨是一個以復辟清朝爲宗旨的反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動組織,其成員都是清朝的宗室貴族,遺老腐儒。他們積極投靠日本,企圖東山再起。日本也正想利用他們,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派是日本參謀本部(二部)、日本關東都督和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等。他們認爲,張作霖是實現“滿蒙獨立運動”的最大障礙,必須除掉。

另一派認爲,實現滿蒙獨立,應該利用張作霖,張作霖是日本的最好幫手,應該鼓動張作霖獨立,日本便可兵不血刃地佔領東北。這一派是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田中義一、日本外務省和日本駐奉總領事等。兩派互不聯繫,各自活動。

川島浪速一派在策劃第一次滿蒙獨立失敗後,賊心不死,張作霖 張學良於1916年又策劃了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川島浪速在前清時,曾擔任過民政部尚書善耆的警政顧問,他們是拜把兄弟,關係十分密切。川島浪速以浪人的身份在華活動。這是當時日本干涉別國內政的一個普遍作法。

他們表面上是私人身份,不代表政府。但實質上,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日本侵略別國的間諜。這一派的日本統治集團,在計劃、財政、人員、武器等方面,都做好了在東北舉事的準備,但後來由於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矢田七太郎等人認爲“極爲不妥”。他們認爲,如果不能成功,便會有“暴露意外醜態之虞”。不如策動張作霖進行“滿蒙獨立”,較爲穩妥。這個看法,得到了日本外相石井和軍部參謀次長田中義一的支持。於是,大規模的武裝暴動便沒有舉行,而是採取了策動張作霖獨立的作法。

但是,川島浪速一夥暴徒企圖殺死張作霖,然後趁亂奪取省城奉天,使東北成爲宗社黨的天下,日本便可趁機操縱之。1916年5月中旬,“(日本)土井少將(現役聯隊長)在瀋陽滿鐵附屬地內召集日方有關的軍職人員,密商幹掉張作霖”。會議決定由伊達順之助、三村豐預備少尉(少佐)等組成“滿蒙決死團”,刺探消息,磨刀練兵,執行刺殺任務。他們選擇了一個張作霖必定出現的機會,那就是5月27日。

這一天,日皇之弟閒院宮載仁親王從俄都返日經過奉天,“張作霖督軍爲對閒院宮的經過表示尊敬”,就到奉天車站去迎送。爲表示敬意,張作霖還特率其部下二十七師五十三旅旅長湯玉麟等乘5輛豪華俄式馬車,在騎兵衛隊的護衛下,大張旗鼓地趕往車站。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矢田也到車站迎送。

張作霖送走貴賓後,在歸途中,於小西關附近,突然遭到炸彈襲擊。炸彈是從一層樓的窗口裏投擲出來的。刺客是時任日本陸軍少佐三村豐等人。但是,他們沒有見過張作霖,看湯玉麟煊赫的氣派,把湯玉麟誤認爲是張作霖了,炸彈就投向了湯玉麟。剎那間,小西門大街,硝煙瀰漫,亂作一團。但由於刺客驚慌失措,投彈不準,湯玉麟等人只受了輕傷,在後邊護衛的衛隊士兵被炸死了五六人。

坐在後邊馬車上的張作霖正路過小西邊門外,突聞炸彈聲,情知有變,就機智地跳下馬車,躥上馬背,以極快的速度同衛兵互換上衣,在馬隊衛兵的護衛下,繞道從衚衕穿過大西門馳回將軍行署。但在途經奉天交涉署時,又遭到炸彈的襲擊。張作霖在路經大西城門裏的奉天圖書館時,突然從圖書館門洞裏跑出來一個人,手拿炸彈向張作霖扔去。但張作霖是玩馬的出身,騎技嫺熟,馬馳如飛,炸彈在張作霖的身後爆炸,氣浪只炸掉了張作霖的帽子,人並沒有受傷。可那個刺客卻被炸彈的彈片擊中要害,在大街上滾了幾下,就死了。

兩次刺殺,沒有動張作霖一根毫毛,張作霖可謂命大。當然,這和他遇事不亂、沉着應對有關。

張作霖驚慌失措地跑回剛剛建成不久的將軍行署,也就是後來的大帥府。門衛不知出了什麼事,趕緊在門口架起了機關槍,衛隊緊急集合,處於戒備狀態。這時才發現那匹馬通身是汗,後腿正淌着血,馬肚子也受了傷,知道出大事了。督軍署如臨大敵,緊急出動,立刻封鎖了浙江會館、通天街等周圍地區。

過了一會兒,湯玉麟騎快馬趕到了將軍行署,立刻問:“七爺回來沒?受傷沒有?”衛隊長趕忙回答:“剛回來,沒有受傷。”湯玉麟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放下心來。徑直進到府裏,趕快去見張作霖。張作霖氣憤地問道:“他媽拉巴子,誰幹的?逮着沒有?”湯玉麟急忙答道:“跑了一個,死了一個!”話剛說完,衛兵進來報告:“日本鐵道守備隊隊長和日本駐奉總領事來慰問。”慰問是假,探聽是真。

張作霖正在更換衣服,他一愣神,脫口而出:“來得好快呀,讓他們進來!”日本人進入客廳,皮笑肉不笑地說道:“將軍,您受驚了!”張作霖和他們虛與委蛇,表現得若無其事,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似的,聲音朗朗地說:“小事一段,小事一段,不足掛齒,還有勞各位前來看望,真是不好意思。”說完便哈哈大笑,接着又收起了笑容,一字一句地說:“哼,有人打我張作霖的主意,沒那麼容易!”日本人“見張神色自若,不禁暗自稱奇”。事後檢驗那個刺客的屍體,沒有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雖然穿戴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服裝,但他的腳形明顯是常穿木屐的,可以確認是日本人,那就是日本浪人了。這一次炸張,本來是日本人乾的。但是,日本人卻放風說是宗社黨所爲。其實,張作霖也知道是日本人乾的,但由於沒有受到致命的傷害,而且又在日本人的勢力圈內,不得不忍氣吞聲,他也就不再追究,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張作霖爲了儘快平息這起突發事件,故意在一個場合,當衆說道:“算了吧,單從腳形判斷兇手,證據不足,不足!”也就沒有向日本人交涉,把這個事件敷衍過去了。

多年以後,日本最後的元老西園寺公爵的祕書原田熊雄口述回憶錄時,道出了真實情況:“這個兇手是日本人。”“這個陰謀丟盡了日本的臉。”這位日本人倒是能夠面對歷史事實的。其實,第一次爆炸後,矢田總領事立即跑到現場。他看到,爆炸現場血肉橫飛,“真是慘不堪言”。矢田總領事“揀到沒爆炸的炸彈,並帶回給本鄉房太郎上將看,本鄉說:'這是日本特製的火藥。’”當時日本人就明瞭是他們日本人乾的。

這一事件,使得張作霖對日本人有了一定的警覺。他知道,當日本人的傀儡是很危險的。這是日本人第一次炸張作霖。

張作霖重要事蹟

2.直皖大戰,向南發展

皖系段祺瑞們已被逼到極致,他們決心對直系興師問罪。張作霖1920年7月8日,段由團河回到北京,在將軍府召集皖系高層會議,決定起兵討伐曹、吳。會後,段向總統徐世昌遞交一份措辭嚴厲的呈文,在歷數曹吳的種種罪行後,要求“上大總統迅發明令,褫奪曹錕、吳佩孚、曹鍈等三人官職,交祺瑞拿辦”!徐老總統面對咄咄逼人的段,還想討價還價,但段不給面子,“乃以重兵圍公府,強迫總統依允”,無奈之下,徐世昌才蓋下命令。9日,段積極調兵:邊防軍第三師開赴廊房,邊防軍第一師與陸軍第九師、第十三師、第十五師都開向長辛店、盧溝橋、高碑店一帶。在團河設立定國軍總司令部,段祺瑞自任總司令,徐樹錚爲參謀長。但終因倉促上馬,籌備未周。

直系方面,軍心憤激,一意主戰。曹錕於9日上午到天津舉行誓師大會,派吳佩孚爲前敵總司令。吳佩孚宣言,“將親率三軍,直向神京,驅老段,誅小徐。故所部名討賊軍”。保定爲大本營,高碑店爲司令部。摩拳擦掌,着力備戰。

直系還得到了奉張的支持。張作霖在7月9日,從軍糧城回到了奉天。他先用電報宣傳自己的主張,闡述了率軍入關的原因:“作霖爲戴我元首,衛我商民,保管我路線,援救我軍旅,實逼處此,坐視不能,義憤填膺,忍無可忍。是用派兵入關,扶危定亂。”他的率軍入關,完全是爲了人民。這是欺世盜名。10日,張又進一步闡明奉軍入關是爲了“清君側”:“作霖反覆焦思,忍無可忍。如有敢於倒行逆施,居心禍國,即視爲公敵,誓將親率師旅,剷除此禍國之障礙,以解吾民之倒懸。然後請罪於大總統、我督辦之前,以謝天下。”這裏的“公敵”是指徐樹錚,“督辦”是指段祺瑞。從側面給了皖系一記“重拳”。

12日,張又發一通電稱:“奉省偵獲由北京派來姚步瀛等13名,親筆供認曾雲霈等指派,並有定國軍第三軍委任,給予大洋十二萬元,來東省招募匪徒,在山裏或中東路線一帶擾亂東省,使奉軍內顧不暇,牽制奉省兵力。”既然你皖系派奸細到我東省搗亂,我就更有理由出兵打你。此電最後說:“作霖此次出師,爲民國誅除奸黨,爲元首恢復自由,拯近畿數百萬人民於水深火熱。倘國難不解,黨惡不除,誓不旋還鄉里也。”

張作霖一面發表通電告之全國,一面派出大軍進關參戰[]。奉軍由張作霖率領,第二十七師師長張作相帶兵先期入關,其後奉軍陸續西進,以軍糧城爲中心,集結於天津、北倉附近,約有七萬餘人,給皖軍造成巨大壓力。

7月10日,段祺瑞下達總攻擊令。14日,直皖雙方正式開戰,到19日停戰,首尾加起來一共6天,真正打仗只有3天。直勝皖敗。

18日,在保定曹錕府第光園,舉行了曲同豐等將領向曹錕投降的獻刀典禮。曲同豐解下軍刀,雙手捧獻曹錕,說道:“鄙人今天願意向貴經略使投降,特將軍刀獻上,宣誓決不再與貴軍爲敵。”曹錕接刀後,又將軍刀發還,說道:“本使今天願意接受貴司令投降。貴司令作戰勇敢,本使深爲敬佩。特將軍刀發還,仍請佩戴。本使當按照優待俘虜條例予貴司令以最優待遇。”曹錕將這個受降過程專門發了一個通電,通告前敵各軍,起到了瓦解皖軍的重大作用。當天,曲同豐也發出通電,勸告邊防軍“共起討賊”。曲同豐是段祺瑞的兩個愛將之一,另一個就是徐樹錚。曲同豐的投降對皖系的打擊是致命的。皖系將領看到段祺瑞的心腹愛將曲同豐都束手就擒,甘願降敵,於是也都無心戀戰,不想賣命了。西路軍很快就全線崩潰了。東戰場,由於奉軍協助直軍作戰,戰鬥力大大加強。在廊房擔任指揮的統帥徐樹錚,畏敵如虎,丟下軍隊,不戰逃回北京。東路邊防軍失去指揮,隊伍大亂,只好投降。19日,參戰督辦段祺瑞看到大勢已去,建議停戰,通電辭職。大總統徐世昌照準。段祺瑞此時痛苦地承認了四條:懲辦徐樹錚;解散邊防軍;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國會。直皖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爲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並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1年5月兼蒙疆經略使,節制熱、察、綏三都統。同年12月支持樑士詒組閣,竭力控制北京政府,與直系矛盾激化。

3.直奉兩戰,鬆齡倒戈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張作霖與孩子”推舉自己爲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佈東北自治。在二次直奉之戰前,作爲序曲,爆發了江浙戰爭。江浙戰爭,表面上是江蘇督軍齊燮元和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的戰爭。其實,是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之間的戰爭,也是直係軍閥的後臺英美和奉系軍閥的後臺日本之間的角鬥。江浙戰爭的爆發是由於兩個焦點問題。一個是爭奪上海的控制權。上海本來屬於江蘇地盤,但長期以來,一直被盧永祥控制。1915年,盧任陸軍第十師師長兼淞滬巡閱副使。1917年,升爲淞滬巡閱使。1920年7月,兼任浙江督軍;12月,去淞滬巡閱使職。雖然盧永祥不再兼任上海的官職,但由於經營有年,實際上仍然控制着上海。上海是富庶之地,齊燮元早已垂涎三尺。江浙之戰,不可避免。

一個是對盧永祥擴軍的恐懼。1924年,盧永祥接納了閩軍臧致平和楊化昭部,他們由贛入浙。而這兩支部隊,是被直係軍閥從閩地趕出來的。盧永祥將接納的這批部隊,改編爲浙江邊防軍4個師1個混成旅,擁有一萬餘人。盧永祥的大力擴軍,引起他周圍的4個省的極大不安。於是,蘇、皖、贛、閩4省聯合起來,制定了圖浙的計劃。由於以上兩個原因,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江浙問題關係到反直三角同盟的命運,因此,張作霖不能袖手旁觀。他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就發表致曹錕通電,痛斥直系,聲援浙盧。電文謂:“今年天災流行,饑民遍野,弟嘗進言討浙之不可,足下亦有力主和平之回答;然墨跡未乾,戰令已發,同時又進兵奉天,扣留山海關列車,杜絕交通,是果何意者?足下近年爲吳佩孚之傀儡,致招民怨……因此,將由飛機以問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後之回答。”宣佈:“謹率三軍,掃除民賊,去全國和平之障礙。”

並派人到杭州向盧表示本人一定派兵入關,又給盧永祥匯去300萬元,作爲軍餉。

9月4日,孫中山在大本營召開籌備北伐會議,決定北伐。遷大本營於韶關,親督各軍,命各軍分路入江西、湖南。任命譚延闓爲北伐軍總司令,宣佈“援浙即以存粵”。於次日發佈《討伐曹吳對粵宣言》,下令討伐曹吳。

4.衆寡懸殊,逃亡日本

牽一髮而動全身。江浙問題,已經引起全國的關注。至10月13日,由於衆寡懸殊,盧永祥戰敗,逃亡日本。後輾轉來到奉天。

張作霖非常關注日本對直奉二戰的態度。於是,向軍事顧問本莊繁探詢日本政府的意向:一是直軍打到東三省時,是否予張援助;二是張希望以親日派之手統一中國,日對此有何想法;三是張腹背受到直軍和俄國的壓迫,日本有何想法。日本政府答覆,對直奉戰爭“採取不干涉的方針,嚴持公正態度”。但駐奉天總領事船津則要求“發相當強硬的警告”,並主張引導張作霖援助段祺瑞出山。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即9月4日的晚間,在張作霖大帥府召開旅長以上緊急會議,決定出兵討伐曹吳,組成鎮威軍。13日,京奉線停開普通列車。15日,奉軍分別向山海關和熱河方向移動。

雙方的總兵力有差距。奉軍的總兵力,約有二十五萬人。直軍的總兵力,約有三十餘萬人,還不算其他的援軍。從總兵力上看,直軍佔有絕對的優勢。但經過兩年的整軍經武,奉軍官兵的鬥志旺盛。奉軍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把三省軍隊編成6個軍:張作霖

第一軍軍長:姜登選,副軍長:韓麟春。

第二軍軍長:李景林,副軍長:張宗昌。進軍朝陽、凌源之線,出冷口。配屬空軍1個隊。

第三軍軍長:張學良,副軍長:郭鬆齡。

組成第一、三聯軍司令部,攻擊山海關正面,至九門口迤北之線。配屬空軍兩個隊。

第四軍軍長:張作相,副軍長:汲金純。駐興城、綏中一帶爲後備隊。

第五軍軍長:吳俊升,副軍長:闞朝璽。進軍赤峯,出承德。

第六軍軍長:許蘭洲,副軍長:吳光新。出建平、平泉之線,威脅直軍側背。

9月10日,曹錕以百萬火急的電報,召吳佩孚來京;17日,總統曹錕任命直軍吳佩孚爲討逆軍總司令,王承斌爲副司令兼直魯後方籌備總司令。下分爲三個陸軍。第一軍,以彭壽莘爲總司令,陳兵于山海關正面,作主攻部署;第二軍以王懷慶爲總司令,出朝陽;第三軍以馮玉祥爲總司令,出赤峯,繞擊奉軍後背。張福來爲援軍總司令。除彭壽莘部原駐紮在灤州、榆關一帶外,其餘各軍同時出發。吳佩孚除了在前線佈置了陸軍三軍,在後路佈置了陸軍十支部隊外,還任命杜錫珪爲海軍總司令、溫樹德爲副司令,向遼東海灣活動。空軍組成4隊:第一隊駐北戴河,第二隊駐灤縣,第三隊駐朝陽,第四隊住航空處。合計飛機七十餘架。這一部署就是著名的吳佩孚“四照堂點將”。四照堂是中南海國務院辦公室,因四面都是玻璃窗而得名。不過,曹吳直系內部矛盾重重,已顯分崩離析之相。外部三面受敵,處處捉襟見肘。從戰略上看,曹吳已經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吳佩孚原來的戰略部署是,籠絡浙盧,穩定長江,少數防粵,全力對奉。現在張作霖抓住時機,突然發難,間不容髮,他只得強打精神,勉強應戰。吳佩孚似乎已經覺察到前景不妙,因此,只能用“一個月取勝”的狂話,來麻醉自己並矇蔽下級官兵了。

1924年9月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係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5年11月,所部郭鬆齡反戈,迅佔錦州、新民等地,瀋陽告急。張以犧牲南滿、東蒙的權益換取了日本的出兵干涉,得以轉危爲安。事後與吳佩孚棄嫌修好,又聯合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重佔天津、北京。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處決了共產國際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人。

5.就任元帥,北洋覆滅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爲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爲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

6.皇姑被炸,梟雄歸天

由於他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包括開礦、皇姑屯事件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日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燬,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