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陳濤勵志故事

陳濤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K 次

財富的密碼

陳濤勵志故事

關於財富,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瞭解了很多,有時候,卻又覺得自己瞭解的很少。二十世紀的著名學者房龍,在《寬容》一書中講過一個關於文化流傳的故事。

公元527 年,一個幾乎一字不識的農民成爲了東羅馬的統治者,他的名字叫弗雷維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

這個文盲皇帝上臺之後,做了很多事,比如說,關閉了唯一的一座埃及寺廟。

那個寺廟可以說是普通的小廟, 也可以說一點也不普通。因爲那裏是理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唯一場所。在那座廟裏,有幾個教士正在做着其他任何地方早就已經不做的工作。

這個寺廟位於一個名叫菲萊的小島上,在尼羅河的第一個大瀑布附近,歷史極爲悠久,是爲古埃及最著名的女神愛西斯所設。它的年代久遠的幾乎不知道起源的年代。在查士丁尼的命令下,這座神廟的一切成爲了國家的財產,廟中的神像什麼的被運送到了君士坦丁堡。那些教士們,則被關於監獄。房龍寫到:等最後一個人由於飢寒交迫死去以後,具有悠久傳統的象形文字工藝便成爲絕代失傳的藝術。

由於查士丁尼的這個命令,我們今天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極爲困難。一個古老的文化傳承,就是這樣被認爲割裂的。

對於財富,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和查士丁尼別無二致。

我們分不清財富是什麼,爲什麼會被創造出來,創造出來做什麼。正是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我們很多人破壞了財富的本質,甚至讓財富成爲了一種邪惡的東西,讓人望而生畏,而且望而生厭。但是,我們卻不一定知道我們做的那些事的後果。

但是,財富本來不是這樣的。財富是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而出現的。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雖然爲了財富,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充滿了血腥味,但是,財富卻依然爲人類照亮前進的道路。

隱藏在財富背後的,是我們對自己的愛,是人間的至愛,是人類的大愛。財富對於每一個人,本應該是公平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下了自己對於財富本質的看法,他認爲,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即財富,是要分流到大衆手中的,不應該被少數人擁有。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亞當·斯密談到的,都是財富最本源的一面,也是對於所有人都最有利的一面。一個富人,無論他爲了財富做出過什麼樣的努力,付出過多少心血,他所擁有的財富都不是他應該完全得到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過多的財富。他所拿走的那些鉅額財富,不過是由於分配原則出了問題才導致的結果,當一個富人“不正當”的擁有了過多的財富,會出現什麼結果呢?結果一,就是歷史上不斷反覆進行的“均貧富”運動。所有這些運動,都是暴力血腥的。每一次,都會造成大批的有錢人身死家滅。我想,這不是一個富人想要的結果。

結果二,就像華爾街的那些人一樣,無論他們認爲自己是用多麼正當而且合法的方式賺到了鉅額財富,都不會影響佔領華爾街那些人對他們的看法。這種事情,我們甚至有一個名詞來形容,這個名詞叫做“仇富心理”。

無論有多少的各種專家認爲“仇富心理”不正常,都不能否認,有很多富人沒有被仇視,甚至還沒有受人愛戴,並且這和這個富人富有到什麼程度沒有關係。

財富是不是那麼不可捉摸? 顯然不是。

有時候,財富是很簡單的。只要然過財富回到它的本源,回到它被創造出來的原始狀態,就很簡單。

想破解財富的密碼,這是唯一的辦法。

無知之幕後

當我們面對財富問題的時候,面對創造財富應當爲誰所用,面對應當如何創造財富的時候,總有一些更基本的問題需要面對。亞當·斯密在分析自由市場經濟原則更能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時候,無數次的提出,商人是琢利的,而且,商人爲了逐利是什麼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的。在商人逐利過程中,是沒有什麼道德可言的。

但是,偏偏人類又是一種需要道德的動物。道德是人類社會可以平穩發展的基石。雖然人類歷史上各地關於道德的觀念可能豪不相同,但是隨着歷史的發展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共同點。當道德和財富碰撞到一起的時候, 便出現了正義的問題。中國曾經有句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這個“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並不是十分清楚,而且會隨着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追尋這個道,去不違背正義的原則,去正當地獲取我們的個人財富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即使江湖,也有江湖的規矩,即使黑社會,也要講道義。我們經常會在有黑社會的影視裏看到,老人們紛紛感到,年輕人太不守規矩了,把江湖道義全都破壞掉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爲什麼這些東西這麼重要?

很簡單,因爲這些是我們行事的規則。我們需要根據規則來確定我們的行動。就像一個自由市場上,我們會根據市場上一種商品的價格、勞動價值和供需比來確定是不是要經營這種商品,來確定如果經營這種商品的話我們應該如何定價纔會既有競爭力又可以滿足我們獲利的需求。如果在一個混亂的市場,我們如何操作? 完全沒有辦法,只能去賭。這對我們創造財富是完全不利的。雖然其中存在着暴富的機會,但是更多的是血本無歸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行業有各種行業的潛規則。那些其實都沒關係。對於商人來說,只要有規則就好辦,無論什麼規則都沒關係。怕的知識沒有規則,或者有人故意破壞規則。

有時候,我們也確實會碰到沒有規則的事。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很難辦,因爲我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能想各種辦法一種種去試。至於能不能試到一種有用的,沒有人心裏有底。

就像我們辦企業,如果我們提升員工、獎勵員工完全沒有規則可尋,會嚴重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每一個員工都希望能很好的完成工作,掙到更多的錢,升到更高的職位,最好還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他的那些理想完全沒有希望實現,因爲他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實現,他會怎麼辦?認真完成工作不能實現,不認真完成工作也不能實現,討好領導不能實現,這一份工作他還會繼續下去嗎?規則是重要的,好的規則是更重要的,能夠有利於我們,或者至少不會有害於我們的規則是重中之重。

對於如何考慮這些問題, 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有一個辦法,他在《正義論》中論述了一種叫做“無知之幕”的設計。

羅爾斯的看法就是,只有當所有人都位於無知之幕之後做決策時,產生的公認的社會契約纔是正義的,也就是最符合每一個人利益的。

這個無知之幕,指的是,一個人處於其後,是完全無知狀態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社會有什麼特殊之處,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決策時對自己更有利還是對別人更有利,不清楚自己所處的階級,沒有關於自己社會地位的信息,甚至沒有一個確定的道德感,沒有明顯的性格特徵。這種狀態,是羅爾斯認爲的必須的初始狀態。因爲無知之幕不是單純的一個幕,是要打開的,幕後所做的決策時要實施的。

在無知之幕後,一個人就可以開始決策了。出於對自己最基本利益的考慮, 他一定會做出至少是對自己無害的決策。他的決策,不會傷害到每一個人。因爲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受決策所害的人。他會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即使需要做出的決策一定是會傷害到所有人的,他會選擇傷害最小的那一種。如果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利的事情需要他決策,他一定會不偏不倚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同樣的利益,因爲他有可能會是那個被他自己所決定的獲得最少利益的那個人。一個正常人在決策的時候是不會然給自己成爲那個得到最少利益的人得。甚至,因爲考慮到更復雜的情況,他做決策的時候,還要把自己看作是處於最悽慘境地的那個人,對自己的悽慘境遇做出適當補償。

在做決策的時候, 每一個人可能都要考慮兩種方案,一種從程序性正義原則出發,一種從補償性正義原則出發。當需要對待的人基本處於同一狀態時, 簡單的程序性正義原則,即平均分配原則就可以結局問題。當需要對待的人處於不同狀態時, 尤其是可能境遇差別具有巨大數量級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合理補償就會極爲複雜。

應用到公司環境中, 就是在幾乎做相同的工作的情況下,處於惡劣工作環境的人是一定要得到比處於舒適環境的人更多的報酬,不然,就沒有人會去做哪些惡劣環境下的但是必要的工作。

以上這個例子是如此簡單,但是在現實中葉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我們經常聽到得生意場上,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句話,“我是爲你考慮的”,用這種原則簡單檢驗一下就可以了。就是讓說這句話的人換位一下。這不是簡單的換位思考,是讓人更加客觀理性、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把成吉思汗拉到無知之幕後,讓他決策,他應該如何打仗? 如果他做出和他做過的事一樣的選擇,結果無知之幕拉開,他和他的家族全都成爲被他屠城的那些人,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知道這個結果之後他還會斬釘截鐵地做出最初的那個決策嗎?

即使我們今天不用面對,遲早有一天也是要面對,如何創造財富,這些財富可以爲誰所用這兩個問題。

就像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出來混是要還得”。如果在無知之幕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無論是什麼還法,無論要還什麼,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榜樣的力量

比爾·蓋茨是美國首富, 沃倫·巴菲特是僅次於比爾·蓋茨的美國超級富豪。但是,蓋茨卻是巴菲特的仰慕者,而非相反。

巴菲特有“股神”之稱,但是他選股票進行投資的決策很簡單,不但長期不變,還廣爲人知,在這種情況下,卻從來沒有人在這一方面超越過他。

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巴菲特對於投資有三個不要:不要貪婪,不要跟風,不要投機。

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如果沒有驚人的意志力,完全做不到。

貪婪是人的本性,跟風是人得天性,而投機簡直是快速致富的不二法門。但是巴菲特把這些全都屏蔽掉了。

對一個企業進行深入的瞭解,瞭解它的產品,它的經營策略,它的市場對象,它的管理人員的素質,它的股東的訴求,它的市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案,都是巴菲特要做的事。一條簡單的規則背後,有無數基礎工作需要去做。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菲特的成功是不是那麼的容易複製?比爾·蓋茨仰慕巴菲特, 並不僅僅由於巴菲特在投資上具有極爲精準的眼光。作爲被美國政府優待的超級富豪,2011年8月15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停止寵愛超級富豪》一文,認爲像他這樣的符號享受特別減稅優惠,而那些窮人和中產階級卻在阿富汗爲過作戰,是不公平的事。

對於因爲財富分配不公正而成爲富豪的人,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富起來的真正原因? 僅僅因爲自己勤奮、聰明,就可以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財富?

巴菲特關於財富的眼光, 和他創造財富的眼光一樣精準。他不僅是比爾·蓋茨的偶像, 也應該是其他很多人得偶像。

當然,看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和比爾·蓋茨一起環遊世界宣傳慈善,巴菲特沒有自己打自己的臉。

可能會有人說, 巴菲特如果把自己宣傳慈善的錢捐出來,難道不比他去宣傳更有效果嗎? 類似的問題李連杰也遇到過。這位出生於中國,成長於中國的功夫巨星,爲了慈善創辦了壹基金,面對問題的時候回答的是,慈善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他是希望可以將慈善的理念更大範圍的爲人所知,這遠比一個捐出自己所有的財富要重要。

我自認爲不如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我也相信比我有錢的人即使在中國都有很多,但是,我仍然建立起一支慈善基金。我認爲的慈善理念就是,不是一個捐出的錢越多就代表他對慈善更爲熱心, 慈善只是回報這個社會的一個手段,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

在我建立慈善基金之前, 我也曾爲慈善捐過不少錢,但是我覺得那些錢都不多。不是我不願意多捐,是因爲我覺得,相比起那些我不認識,我也從來不知道的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員工,他們纔是最需要我的幫助的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極爲苛刻,在外界形象再好又有什麼用,這種行爲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花錢買名聲嗎?

財富不應該是這樣被使用的, 尤其是我所擁有的財富,是我和我的員工們一起創造的,我的員工們理應優先得到這批財富的一部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從榜樣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自己想擁有卻還不完善或者不具備的東西。我的幾乎所有的對於財富、道德、人生等等的認識,都是學習而來,再從榜樣那裏參照不足。

如果說,巴菲特給蓋茨樹了一個榜樣,所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都爲我樹立了榜樣。

一個人最初的那些認識,基本都是從父母那裏得來。我感謝我的父母。我今天所做的,我覺得所有無愧於心的.那些事,所有那些讓我某一天也可以成爲榜樣的那些事,我是爲了我的兒子而準備。

當他有一天成長起來的時候,當他有一天比我更爲傑出的時候,我希望,我無愧於我的兒子,我希望他能夠說,他是以我爲榜樣而那麼傑出。比爾·蓋茨是這麼做的,沃倫·巴菲特也是這麼做的。如果說,連他們這些幾乎從來沒有招致惡評的超級富豪們都在這麼做的時候,我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如果有比他們更好的存在,我也會修正我的目標。但是在此之前,我的方向是如此明確,會指引着我一路向上。

陳濤如是說

對於財富,大部分人都有類似的見解,如果他們對財富做過一番瞭解。恩格斯的話,其實就可以代表大部分對財富又有研究的人的看法:卑劣的貪慾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一一不是社會的財富, 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如何快速的獲得個人財富,雖然有祕密,但早已不是祕密,就像美國學者邁克爾·帕倫蒂說的一樣:獲得財富的祕密並不是努力工作,而是讓他人爲你努力工作。這也解釋了爲什麼那些在工廠或辦公室辛苦一輩子的人,退休後卻所獲甚少甚至沒有財富可言,而那些富人則擁有相當可觀的財產。

努力獲取財富,不是一種罪惡。在這裏,我要再引用一次孔子的話: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

對於個人財富的追求, 在道德上本來不應該是低級的。

正是無數個個人財富的增長, 才使得全社會的財富得以增長。

只不過,是不是能夠得到鉅額的財富,不是一個人努力就一定能夠得到的,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富人,從來都是一個社會中的少數派。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財富,不努力應該是一定得不到的纔對。

“財富不是最神聖的權利。當一個富人成爲窮人時,這是一個不幸,但它在道德上不是罪惡的。當窮人一貧如洗時,這就是一個道德上的罪惡,它會給社會和道德帶來傷害。因此,作爲最後的補救措施, 窮人對富人的財富享有某些權利,只要這樣做能使他們免於道德上和貧困上的墮落就行。”這是歷史學家阿克頓關於財富的一個論斷。這也是我們爲什麼經常會覺得財富是一種罪惡的原因之一。

對於財富,美國的見過者之一傑斐遜認爲:富人死了就不再是富人,不應再佔有土地和財產。窮人的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註定要窮一輩子。

爲了讓每一個人再獲得個人財富的道路上都更加平等,有無數的傑出人士做了數不清的努力,但是,結果仍然是今天這個樣子。在電影《國家寶藏》中,主角對美國現狀說了一句話,大概意思是,現在那些人早已忘記了這個國家建立的初衷,那些建國時的理想也早已沒有人再提起過了。

哈佛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再公開課《公正, 該如何做纔好》中也提到,雖然號稱的是每一個人再出生時時平等的,但是出生後,每一個人便已經不再平等。

對於這一切,我們現在人得認識其實並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亞當·斯密寫出長篇鉅著,就是要解釋,財富的問題,有關人類福祉,但是一個人獲得過多財富,這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尤其在大多數人只能獲得極其有限的財富的情況下。

但是,無論一個人多麼有名,無論一個人說過的話多麼擲地有聲,無論一個人的名言流傳多麼廣泛,多麼久遠,都會被人忘記,需要有人將同樣的話不斷重複,不斷重複,以希望還有人能知道這些話。

人生,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想要獲得更多的個人財富雖然不容易,但也沒有那麼難。再具體的方法上,世界上存在過,並且仍然存在着那麼多的成功企業,每一家都有成功經驗,即使那些失敗的企業也會爲我們提出一些應該避免的教訓。不過,無論這些經驗是什麼,無論怎麼簡單易學,大多都不是學了之後就會立刻發生奇效的。着需求積累,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