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精選10篇)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7K 次

用自己的認知去評論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別人,人人都不達事宜。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與人爲善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精選10篇)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1

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只讀過幾年書,後來做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同樣是他,這個有些倔強,一身傲骨的毛頭小子,當他揮手離開人間的時候,已成爲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擁290億人民幣身家,可以和李嘉誠比肩的華人鉅子。他就是被媒體譽爲紅色資本家的霍英東。然而,老人留給世界的,不僅是讓人豔羨的萬貫家財,更是他頂天立地的做人風範。

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

當霍英東成爲富豪之後,曾有人問他是否擔心被綁架。霍英東坦然地回答說:“我從不擔心別人會綁架我,因爲我這一輩子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對人說,無論是從政還是做生意,無論你屬於哪個行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東早年在和一個合作者共同開發新項目時,對方公司突然出現危機,急需現金,霍先生主動並巧妙地將利潤重新劃分,不僅不露聲色地幫助對方渡過了難關,還保護了對方的尊嚴。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裏,當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後代都將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東是香港超級富商中唯一一個敢不帶保鏢獨行的人。數十年來,市民們常常能看見霍先生獨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還不時和熱情的市民們打着招呼。

“做人,關鍵是問心無愧!”霍先生不僅是這樣說的,並且用其一生爲後人做出了榜樣。霍英東叱吒商界半個世紀,至今,尚未聽過關於他的商業行爲或其他任何行爲的負面傳聞。霍英東一生都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在很多時候,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和利益。他認爲,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贏得人們更多的尊敬。而這樣一個處處得到人們尊敬,人人都願意爲他盡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難!

霍英東坦蕩的胸懷,毫不做作的爲人,真誠的處世方式,爲他贏得了無數的朋友,也爲自己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不惹事,也決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與人爲善,但同時也堅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線與原則。霍英東先生是商人,與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氣的商人。廣州著名的洛溪大橋是霍英東無償捐款所建,而當地某政府部門卻肆意收取過橋費,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憤怒。於是,霍先生委託別人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明自己並沒有收到過一分所謂的“過橋錢”,以此“敲山震虎”,通過人大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當地政府部門認識了錯誤,還了霍先生一個公正。

一滴雨露可以折射整個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檢驗人的品格。有些商人爲了討好相關部門,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錢用起來不大幹淨,捐款的商人也不會有絲毫計較。而從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麼高貴,如同他的身價一樣。身價與人品等值,這纔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歷險無數,嚐遍人情冷暖卻從未放棄,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不低頭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華男兒

霍英東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實幹家,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愛國主義者。當年,西方國家對大陸進行封鎖,霍英東先生冒着巨大的危險向大陸提供緊缺物資。當後來有人談起這段歷史時,半開玩笑地問大陸給了他什麼好處,霍先生當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陸當然給我好處了,沒有大陸,就沒有身爲炎黃子孫的我,我一生都爲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當年來到廣州建設白天鵝酒店時,霍先生被同胞們貧窮的生活狀態深深震撼了。那一次大陸之行,讓一向堅強的霍英東落淚了。從那之後,他便以個人名義不停向祖國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東基金會”以來,霍英東已經先後向內地捐款達40億港元。

酷愛體育運動的霍英東,每次在世界性的競技比賽中,看到祖國的五星紅旗在國外的奧林匹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都激動萬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霍先生每次大賽過後,都要拿出鉅款來嘉獎和表彰運動員的成績。而每一次獎勵,霍先生都儘量低調處理,絲毫沒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於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站在時代潮頭的霍先生有着無數傲人的資本:財富、地位、名譽、事業,然而霍先生對這一切卻有很獨到、很透徹的見解。他一生追逐財富,卻不爲財富所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裏,霍先生一直用一種淡然的心態看待過往雲煙。霍家子孫從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懇做人,整個家族都崇尚儉約樸素、勤奮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談到自己的孫子與一些演藝圈兒的當紅女影星交往時,霍英東語重心長地說道:“她們出名,有自己的實力,也有媒體的元素。別人出名是別人的事情,我只會教育我的子孫遠離名利場,做個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東一生謹慎做人,時時刻刻不忘教誨子孫低調處世,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灑脫,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他用一生的足跡告訴我們: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寫的人!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2

大家叫安託希·蘇欽斯基傻子、白癡,他是個烏克蘭農民。他對有生命的萬物都敬之惜之,連一隻蒼蠅都不忍心打死。波蘭與烏克蘭邊境上的扎布羅夫村全村子的人都嘲笑他。

1941年,希特勒的軍隊攻入該村,把村子裏的猶太人一車車運到滅絕人性的集中營去。傻子蘇欽斯基這時再也不能袖手旁觀了。

他僅憑兩隻手,在自己的農舍下面掘了個地洞,在地洞裏把蔡格一家人掩藏了兩年,蔡格家有一對夫婦和兩個兒子。

一次,蘇欽斯基聽說納粹分子將要帶受過尋人訓練的狗到農莊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廁所的'糞便鋪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氣息。德國人來了,但他們沒有找到蔡格一家。

1944年,蔡格一家人移民到美國。

此後多年,蔡格家經常寄食物及衣服給蘇欽斯基。蘇欽斯基既不識字,更不會寫,只好畫朵花請鄰居寄給蔡格家,表示東西收到,他很感謝。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末,蔡格家就再也收不到這些表示感謝的信息了。他們去打聽,但得到的消息是,扎布羅夫村沒有安託希·蘇欽斯基這個人。

直到1987年初,巳成爲新澤西成功商人的蔡格的兒子雪萊,才獲悉蘇欽斯基與他家聯繫中斷的原因。原來蘇欽斯基得了一場大病,患病時搬到了鄰鎮,由鎮上一個侄兒照應。他恢復健康後纔回到扎布羅夫村。

1987年底,雪萊·蔡格因爲商務去莫斯科,通過朋友的關係得到了老人的一張近照,一位85歲的老人站在一所破舊不堪的農舍前,那老人就是蘇欽斯基。

"我一下子愣住了,"雪萊·蔡格回憶說,"我當時不知如何才能向那些捨己救人的人表達,他們從不曾被忘記。"

他寄了一張短箋給蘇欽斯基,蘇欽斯基通過朋友復了信,僅僅一行字:"你無法想像我多麼渴望見到你們。"

雪萊·蔡格回到美國後,打電話給母親和弟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們,接着便着手策劃一次歡愉的團聚。

終於,蔡格一家人於44年後再次回到扎布羅夫村,全村的人手持鮮花在街上列隊歡迎。他們由鎮長領路,驅車前往他們當年僅靠甜菜和一點點麪包活了兩年的那個地洞。

蘇欽斯基手捧着一條麪包,上面覆蓋着一塊傳統的烏克蘭布,迎接蔡格一家人。雪萊·蔡格遵照風俗習慣親吻了麪包。村民們齊聲歡呼,場面熱鬧非凡。

"從他們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雪萊·蔡格回憶說,"安託希·蘇欽斯基,這個傻瓜,村裏的白癡,現在己是公認的英雄人物了。因爲在這些人當中,是他做了應該做的事。"

蔡格一家人離開扎布羅夫前,給蘇欽斯基買了一臺電視機,這在小村子裏是件寶物。他們還滿足了他惟一的要求:給他一本《聖經》和一本英文詞典。

蔡格一家繼續按月寄生活津貼給他,蘇欽斯基許願,他們一家下次探訪他時,他會用英語迎接他們。

"他的恩情我們是永遠報答不完的。"雪萊·蔡格說。他已經採取行動,把蘇欽斯基的名字放在以色列紀念600萬死於大屠殺猶太人的紀念碑上--把他視爲曾冒生命危險救過猶太人的一個正義者。

"不過最重要的是,"雪萊·蔡格說,"這些事給世人以啓示,就是善有善報,爲善者將使人永誌不忘。"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3

“司機,麻煩您開快點,我要趕去上課。”我的語氣中帶着幾分怯懦和懇求。他只是回頭看了看。

車子在路上比停的顛簸,我又看了看錶,只剩20分鐘了,卻不好意思再開口去催促他。心想,哎,怎麼這麼倒黴,今天的早課恐怕是來不及了。一面又暗暗地叫苦,這司機可真“黑心”,他又在慢騰騰的招攬乘客了,全然不顧我的焦急。全車共有7個座位,還空4個,我本想說沒人的座位我付錢,讓他開車馬上走了。可一想到我拿的是爸媽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只得委屈的打消了這個念頭。都說讀書不容易,誰沒個兒女的,可只司機就是一副愛搭不搭的樣子。可我轉念一想,哎。算了吧,人家風裏來,雨裏去地陪笑臉,拉乘客,也挺不容易的。

一圈又一圈,當他在街上兜到第三圈沒拉帶一個人上車時,我終於剋制不了了(因爲距我上課僅有10分鐘,而從這趕到我的學校,最快也要30分鐘)。“哎,司機您別轉了,我都遲到了”“你別哎,我馬上就走了”

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穿過街道林立的小城,車子駛入了高速公路,一束陽光射入車窗,斜刺着我的眼睛。我最終還是沒能趕在它升起之前到達,心中不猶有些許不快。這讓我想起了曾經一次相同的經歷。

那次我也是請假回家,準備次日趕早客車回校,趕去上早課。記得那次的情形是:我着穿着一身中學生校服剛搭上車,司機就問:“你趕着上課,是吧。”

“哦”

“你們是8:00上,我一定提前送你到學校”。

車子駛到了交費點的時候,那兒已經排了許多車了,他把車子駛入了人行道(那兒不攔卡),我知道他不是逃稅,因爲在這個地方跑車的,都是交月費的,不存在逃稅的現象。我看到他剛岔過去,又停了下來,他跳下車去了,我往車窗外一看,是有一塊交通牌擋住了馬路,他在費力的挪,我忽然就覺得很內疚,因爲他除了是在爲我節省時間之外,找不出其他的理由去繞道了。那時我真想說一聲謝謝,因爲陌生,我卻始終沒有將那兩個“多餘”的字說出口。他讓我覺得很溫暖,一個來自陌生人的溫暖,來自凌晨七點半的溫暖。

過了那段窄窄的人行道,車子又駛入了正確的路道。車窗外,天濛濛在亮了,車速似乎也加快了。兩個陌生人,一路行程寥寥數語,車廂裏卻充滿了暖流。

有空的時候,或是碰到什麼事,我就會想想那個出租車司機,心中始終充斥着一股暖流。

而今面對眼前的這位司機,我便不在多語了,一路上默默地看者窗外的陽光,也不再覺得那麼刺眼了。是啊!陽光是很溫暖的。

與人爲善,與己爲善。車廂裏沉默許久之後我終於到了學校。

又是一路陌生的行程。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4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蠋,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裏。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5

從前,一位老和尚與徒弟去大將軍府應供。席間,發現在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肉,老和尚的徒弟故意把肉翻出來,老和尚立刻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肉翻出來,打算讓大將軍看到。

老和尚再度把肉埋在菜下,並且對徒弟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飯後老和尚辭別大將軍,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纔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爲什麼把肉放在素菜中,我只是要讓大將軍知道,處罰他而已。”

老和尚說:“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如果大將軍看見了肉片,盛怒之下把廚師殺了或懲罰,這都不是我所願見,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6

故事:元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孔子不僅自己如此,他的學生們也深受影響。

有一次,顏回跟孔子到北方去遊玩農山,同子路、子貢辯論着各人的志願,顏回說:“我願意遇見一個賢明的君王,幫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親的教訓子女要有義方、做母親的要慈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謹、做兒子的要孝順,並用禮樂去化導人民,叫百姓們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溝池,家裏的人沒有離散的愁恨,過了千百年也沒有戰爭的患難,這樣說來,那麼子路的勇敢,沒有地方可用了;子貢的口才,也沒有地方可施了。”

孔子聽了他的一番話,很佩服地說:“顏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費錢財,不害百姓,不勞口舌,顏家的兒子具備了這幾種美德。”

因此,孔子和他的學生終生倡導用禮法而非暴力治理國家。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7

李二下崗後,在市場上租了個攤位,做起了水產品的買賣,由於不善經營,生意冷冷清清。這天,李二擺好攤,眼巴巴盼了一上午也沒開張,而旁邊攤位上的張亮卻是顧客雲集, 忙得熱火朝天,張亮一邊忙賣着鯉魚一邊又稱着弄好的魷魚,這情形讓李二既羨慕又妒忌。真不明白,張亮近期的生意怎會越來越好呢?午飯時候,李二奇怪的問道:“自己的生意還忙不過來,你怎麼還有心情照料別人的生意?”

張亮笑了笑,說道:“什麼呀,都是我自己的生意。”

“你的生意?”李二頗爲驚訝。

“沒錯!確實是我的生意。”

原來一個外省人曾在李二的攤位上賣魷魚,李二說是影響生意,不顧對方苦苦哀求,凶神惡熬地把他趕走。張亮見狀,主動讓外省人把魷魚擺放在自己的攤位上銷售。外省人的魷魚泡發得非常好,價格也不貴,魷魚的銷量很是驚人。增添了新品種,顧客日漸增多,雙方互惠互利,生意十分興隆。

裝什麼高尚行爲,簡直是別有用心!李二冷冷一笑:“現在你不是用手段把他趕跑了嗎?”

“根本沒有的事!”張亮解釋說,“外省人年歲也高,思鄉心切,回家鄉不再做生意了。”

“那他......”李二將目光移向了所剩無幾的魷魚。

“是的!他臨走之前,把如何泡發魷魚的技巧教給了我。”看到李二有些失落的樣子,又說道:“其實這事還真要感謝你。”

李二瞪着眼睛,不解地問道:“感謝我什麼?”

張亮認真地說:“要不是當初你一攆二轟,讓他無處落腳,我怎能有今日生意的興隆呢?”

李二聽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想到與貴人失之交臂,心裏又氣又恨,簡直把腸子都悔青了......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8

一個窮苦學生,爲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 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裏只剩下一個小錢。

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 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 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

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而且問說,應付多少錢?

而她的答覆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爲善事要求回報。

於是他說:那麼我只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郝武德凱禮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對天主與對人的信心也增強了起來。

他原來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的。

數年後,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 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 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生來診斷。 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輝。 他立刻穿上醫生服裝,走向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

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 他立刻回到診斷室,並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

從那天起,他特別觀察她的病情。 經過一次漫長的奮鬥之後,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 最後,批價室將出院的帳單送到醫生手中,請他簽字。

醫生看了帳單一眼,然後在帳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帳單轉送到她的病房裏。

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爲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但最後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帳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目。 她看到了這麼一句話: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 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生。

眼中氾濫著淚水,她心中高興地祈禱著:天主啊!感謝您,感謝您的慈愛,藉由衆人的心和手,不斷地在傳播著。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9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崇尚與人爲善,以和爲貴。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傳着很多關於友善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很直觀的讓我們體會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親去世以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歡舜,時不時的挑刺、找茬,總想置他於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來,然後再出現,然後對待家人更加友善、謙恭、有禮。面對家人的百般刁難,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計小怨,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化干戈爲玉帛。正是因爲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讓堯下定決心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個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爲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爲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麼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爲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不二法門。

第三個故事叫做將相和。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爲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爲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爲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爲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爲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友善,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別人如沐春風,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睦,能夠減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煩,有助於社會團結,有助於社會進步。因此,我們都需要繼承中華民族與人爲善的優良傳統,對家人、鄰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一起爲了家庭、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與人爲善的勵志故事 篇10

公交車上,一位小女孩靦腆地站起來。

她讓剛上車的一位伯伯坐下後,小女孩就靠在座椅的旁邊。我坐在後排觀察她,一開始,她爲做了好事而快樂,還有一份因被人關注而生的羞怯。漸漸地,她似乎在想個心思,幾次欲言又止,我感覺她終究會表達出來。

果然,在她將要到達的一站。她動了動那位伯伯的胳膊。聲音很小,但讓聽者的心爲之一怔。她說:“伯伯,你怎麼就不說一聲‘謝謝’呢?我一直等了三站呢,你連對我笑都不笑一下。爲什麼?”

旁邊的人都笑了。唯獨這位老男人不笑,眼睛直直的,彷彿未聽明白,無動於衷。

我對這位老男人頓時沒有一點好感。社會上像這樣的人很多,無論別人爲他做了什麼,他們都是眼睛直直的,沒有一點感覺。對友善沒有一點應有的迴應,對幫助沒有一點應有的感激,彷彿他們心靈的行囊裏,沒有“謝謝”二字。

小女孩並不是等待一種回報。她在等一種迴音或者回應,來解決她心裏的疑問。我想,她的心中是有個疑問懸而未決,這位伯伯怎麼啦?怎麼就不說一聲“謝謝”?或許她的老師教她,受到別人幫助時,一定要說聲“謝謝”。而眼前這位伯伯,怎麼連微笑都不會呢?

小女孩的鬱悶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春風來了,沒有一朵花響應而開,沒有一棵草破土而出,春天又在哪裏呢?這個春天,小女孩一定找不到。

一位朋友資助一位學生讀完大學,直至參加工作。其實他也並不富裕。妻子沒有工作,只憑他的一點稿費。後來,他跟我說,真是有點心寒。我開始誤解了他。一句話直逼他的內心,我問。你難道需要什麼回報?

回報?他淡淡一笑。需要什麼回報呢?只是需要一個答案。這麼多年,他沒有給我發過一個短信,從來沒發一個短信。哪怕只發一個字。也能從這個字去揣測他心裏的感受。我心裏總是有個疑問。這孩子怎麼啦?是不是因爲接受了幫助變得格外自尊,所以刻意迴避我,可他怎麼就不考慮我的感受呢?這是爲什麼?我心裏一直很納悶。我需要的不是回報,而是一個答案。

友善的言與行,無疑是美好的,猶如一聲呼喊,它同樣需要回音。冷漠與冰涼,只會消磨友善者的美好初衷和道德激情。

每時每刻,我們都在享受着這個世界的給予。這是一個人心靈與生活的需要。美好的生存,均拜他人所賜。

當這個世界對我們如此友善時,當它給予我們許多新鮮美好的事物時,比如,每天早晨工人們送來新鮮的牛奶和晨報,麪點師提供的熱氣騰騰的早餐。打開電視機播音員送來的遠方新聞,我們感受到了它們帶給自身的愜意和溫馨。不要讓這個世界心存懸疑。不要讓友善者的心變得冰冷和疲憊。

頷首致意,微笑並且感恩——這就是我們給予友善最起碼的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