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勵志人物故事(精選28篇)

勵志人物故事(精選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勵志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不管多厲害的人都讀不懂,學不精,進而形成一個獨立學科"勵志學"。勵志學,不僅僅是要激活一個人的財富慾望,更要激活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勵志人物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勵志人物故事(精選28篇)

勵志人物故事 篇1

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參加會試的曾國藩,又一次落第了。生性沉穩的他,並沒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需要加倍努力。他剛過26歲,以後的機會還多着呢。

會試榜單公佈以後,曾國藩就平靜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運河上的運糧船,啓程返鄉了。走到南京的時候,糧船停留補給,曾國藩走到南京街頭逛書市。他走進一間書店,就看見赫然排列半面牆的“二十三史”,從《史記》《漢書》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齊備,這讓愛書如命的曾國藩怦然心動。平時,由於要應考,看書自然以《四書》《五經》爲主,閒暇時,他也看歷代史書、唐詩宋詞以及名家散文。

“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幾百兩銀子才能買到的。別說是印刷業還不太發達的古代,即便是現在,要買齊這二十三部史書,也得花不少錢。想起自己囊中羞澀,這令曾國藩很是爲難。一番糾結之後,他便提着行李去了當鋪,把自己在北京時禦寒的棉衣,全部給當掉了,換來幾百兩銀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購齊,末了,這些古籍竟裝了滿滿幾大箱。

對於這件事,曾國藩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回到老家湖南,這些棉衣用不着了,還不如換點更加有用的東西。不過,以後進京趕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曾國藩沉浸在遨遊知識海洋的喜悅中,對此,也沒有多想。

回家以後,父親曾麟書看到曾國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圖書往家運,又聽曾國藩訴說事情原委,他並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鼓勵他這種做法。他對曾國藩說:“你典當棉衣買書,我自然很支持,我會借錢去把衣服贖回來。不過,這些書既然買了,希望你用心研讀,不要把這筆財富白白浪費掉。”聽了父親的話,曾國藩淚如泉涌。

對於屢試不第的曾麟書而言,中舉做官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不過,他把這種傷痛,轉化爲培養幾個孩子成才的動力,尤其在對老大曾國藩的教育上,更是不遺餘力。曾國藩自幼便跟隨父親唸書,可曾麟書自知天分不高,沒有什麼心得捷徑供曾國藩參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從早到晚,他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驗,要求曾國藩一字不落,將所學知識背出來。這樣一來,曾國藩慢慢就練就了紮實的功底,往往能舉一反三。

經過兩年刻苦努力,再加上曾國藩對史書的悉心研讀,1838年,曾國藩再次應考,順利高中進士,併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內則大學士、尚書、侍郎,外則部督、巡撫,進了翰林院,可謂是“一步登天”。這時,曾國藩剛剛28歲。

不過,曾國藩深知,爲給自己贖回棉衣,湊足考試用的盤纏,家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東家借,西家求,該跪的人跪了,該拜的人拜了,最後,終於給曾國藩湊齊了三十三吊錢。一路上,雖然省吃儉用,可開銷仍然很大,到了京城之後,曾國藩手上就只有三吊錢了。對他來說,這次應試,無疑是孤注一擲。幸好,曾家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培育出了精通文史、勤於國政的一代名臣。

勵志人物故事 篇2

時至今日,成龍不光是功夫巨星,也是慈善明星。

有人問他,藝人做慈善是不是爲了作秀,有沒有假的?很尖銳的問題,成龍答得更乾脆:“有!我就是從假的做起的。”坦誠得讓人吃驚。

成龍剛出道時,給別人做武打替身,高風險低收入,還被人瞧不起。忽然一朝成名,片酬從3000元猛漲到480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夜暴富”。幸福來得太快,那時他才二十出頭,以前過慣了窮日子,一下子有了這麼多錢,都不知道該怎麼花。他一口氣買了七塊不同品牌的世界名錶,一個星期有七天,正好每天換一塊。然後,他天天呼朋喚友,喝酒唱歌,挖空心思向別人炫富。

名氣越來越大,很快有人邀請他參加公益慈善活動。他說,我不去,沒時間。的確沒時間,他白天要拍電影,晚上要喝酒跳舞,自己都忙不過來,哪有閒工夫管別人的事。人說,我們都安排好了,不要你做什麼,只要你去就行,就一天時間,而且對你的形象和電影都有幫助。好說歹說,他總算勉強答應了。

那天的活動是看望殘障兒童,看到成龍出現在眼前,孩子們都高興極了,大聲喊着他的名字。

助理告訴孩子們:“成龍大哥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在想着你們,他昨天晚上沒睡覺,今天就抽空看你們來了。”別人把他捧得越高,成龍就越心虛,他本來是不願來的,昨晚沒睡覺其實是在舞廳過夜。“成龍大哥還給你們帶了禮物呢。”孩子們立刻歡呼雀躍,成龍卻傻了,都是別人事先安排好的,他根本沒想過要帶禮物,甚至不知道禮盒裏裝的是什麼。

每個孩子都得到了禮物,一一上來跟他說“謝謝”!看到那一張張稚嫩而又純真的笑臉,他忽然感到無地自容,自己明明欺騙了這些孩子,換來的卻是最真誠的回報。他不敢暴露心思,只好把假戲繼續演下去,裝着表情自然的樣子,接受孩子們的道謝。

“你想我那時有多壞!”許多年後,成龍這樣解剖自己。

那天臨別之時,一個孩子拉着他的手問:“成龍大哥,明年你還來嗎?”他說,我來。第二年,他帶上了精心準備的禮物,如約而至,欠了一年的心債總算了償。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每次都有嶄新的體會,成龍就這樣走上了慈善道路。當他第一次很不情願地參加慈善活動時,本以爲是一場很快就會結束的作秀,沒想到竟成了一生的事業。

這些事,他自己不說,永遠沒人知道。說出來,我們對他的敬佩有增無減。

《資治通鑑》記魏國國君安王問孔斌,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安王卻不贊同,說魯仲連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的回答很經典:“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管他真心還是假意,只要這個人不停地強迫自己做好事,慢慢地習慣成自然,到最後弄假成真,就成了真正的君子。

孔斌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人有時會誤入歧途,也可以走入善途。做一件善事,不見得非要有多麼高尚的動機,哪怕是作秀,那也是善良的秀。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只要你去做,就比那些袖手旁觀說風涼話的人高尚得多。

成龍說:“在我做慈善的過程中,一些人也慢慢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好人不是聖人,也會不斷地成長,需要自我完善的過程。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和鼓勵,少一些苛責,這樣好人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給別人一個做好人的機會,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功德無量。

勵志人物故事 篇3

1931年夏,吳伯簫從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來到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爲“國立山東大學”),在校長辦公室當了一名事務員。1935年,吳伯簫離開青島,先後到濟南和萊陽任教,暑假期間回到青島,與老舍、王統照、洪深、臧克家、王亞平等創辦《避暑錄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青島危在旦夕,王統照要離開青島去上海。吳伯簫當時正任萊陽鄉村師範學校的校長。他感覺打起仗來,自己會流落到什麼地方難以預料,便把自己大學畢業後6年來寫的文章,剪貼成冊,在他們分手前,就像“託孤”一樣交給了王統照。他激動地握着王統照的手,說:“你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印就印,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裏吧。”當時吳伯簫對自己作品的出版,並沒有信心,所以連個書名也沒有起。

1938年4月,吳伯簫長途跋涉來到延安,投身革命,對於託付給王統照代爲保管的那個散文集子,他似乎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對吳伯簫說:“你的一本書出版了。”吳伯簫聽了一愣,心想:我會有什麼書出版呢?那人說:“上海一家雜誌上還登了別人爲你的書寫的序言。”那人還拿出那本雜誌給吳伯簫看,上面果然登着《羽書》的序言,作者是“韋佩”,可吳伯簫並不知道“韋佩”是誰。當他讀了序文的開頭:“伯簫此集存在我的亂紙堆裏已兩年半了……”這才恍然大悟,“韋佩”是自己的好朋友王統照。王統照以文章《羽書》篇名作爲書名,正好適應抗日戰爭初期的形勢。吳伯簫翻看着序文,爲作品的問世而激動,更爲朋友深厚的情誼而感動。

勵志人物故事 篇4

蒲家莊就是一個莊,和北方的任何一個農莊沒什麼區別。雖然出過蒲松齡這樣一個大文豪,但似乎沒沾上文豪什麼光,莊戶人家世世代代還是過着種地打糧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個名人,小貓小狗都以這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孫孫都發著名人的財。若果真是那樣,那這條路該叫蒲公路,這煎餅可叫做鬆齡煎餅,這飯店可叫做聊齋飯店,喝一通留仙酒,揮一把劍臣扇,豈不可大造名人經濟?可這地方除了出一種柳泉啤酒,好像沒什麼拿老祖宗來做文章的。

事實上也沒什麼文章可做的。蒲松齡沒做過官,一輩子是個窮教書的,教書之餘寫點鬼呀神呀的東西,也就是現在二流三流寫點地攤文學的業餘作家之類,大概生前有過話: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讀書人,讀書人君子固窮,然而人不改其志,兒孫們給我記住了,我死了之後你們誰也不許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發祖先的橫財!

實際上蒲松齡也不可能說過這樣的話,你蒲松齡是啥人?說出來不夠讓後代臉紅的,18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於是再去參加鄉試,想中舉人,想混個一官半職,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連考了8次,是著名的復讀研究生,吳敬梓的《范進中舉》,是不是以他爲原型?故居里有明確記載的是兩次,那時候是科舉,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嚴格的要求,蒲松齡寫着寫着不知怎麼多翻了一頁,留出一頁空白,不符合規格,被判爲零分卷;於是來年再考,誰知正當開考的時候,他犯了大病,真是天不助我也!老婆劉氏說:“算了吧,認命吧,咱天生就沒有那個做官的命!”

於是蒲松齡就認了命,捲了鋪蓋到了幾十裏外的畢家。畢家藏書萬卷,蒲松齡也就是在這裏飽讀了詩書,爲他以後的創作打下良好基礎。可蒲松齡有憂,恨老天無眼,讓他這個胸有大志之人,到頭來只能跑到人家家裏搞家教,做一個塾師,他對兒孫嘆道:“寧願三年不打糧,此生不當孩子王。”無奈啊!於是蒲松齡又捲了鋪蓋回家。回家幹啥?在滿井旁擺個茶攤賣茶。滿井就是柳泉,真是個好地方,柳樹堆煙,這滿井滿而自溢,使百棵柳樹更加蔥鬱。蒲松齡自然喜歡這片環境,鋪了一圈蒲團,誰來誰往這兒一坐,都不準走啊,喝我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講一個故事。那山東農村的故事可真是多呀,都是傻光棍娶了一個白仙子之類,於是蒲松齡取得了狐仙鬼怪的大量素材,開始創作通俗文學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然而是越寫越窮,寫了又不能發表,不像現在的暢銷書作家,一本書就可成爲百萬富翁,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個字沒發表出去,他死過50年後才得以刻印出版,這時候蒲松齡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

蒲松齡真是窮呀,窮得就只聊齋那一間房。郭沫若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可就是這“高人一等”的蒲松齡,是靠着畢老爺的贊助,纔有一方牀榻和一架掛衣帽的架子,至於他的臥室就更簡陋了,一張牀。妻子劉氏去世後,蒲松齡憂鬱成疾,在76歲那一年,倚窗而卒。

像這樣一個一生窮困潦倒的蒲松齡,有什麼可給後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齡是不幸的,半輩謀取功名,可一生與功名無緣,到了71歲那一年,才援例得了貢生,是個老秀才;可蒲松齡又是幸運的,試想假如蒲松齡做了官,在吟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遭砍頭的那個大興文字獄的清初社會裏,他糊里糊塗成爲統治階級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這樣清風朗月獨步其間來得自在。給後人留下一部《聊齋志異》,傳揚海內外,一生一世,有什麼能比這更幸福的呢?

窮人蒲松齡,窮得乾淨。

勵志人物故事 篇5

一張條案告訴我:有的人一見他,你就會自卑;有的人一見他,你就會自傲。陳樂民叔叔和他夫人資中筠阿姨,每每見到,都讓我侷促不安,感到自己的矮小無知。

稱他們叔叔阿姨,我有些攀親附高,可和他們女兒陳豐友情篤甚,又覺稱其先生老師,似乎遠疏散淡,也就長期這樣攀着叫了。究竟起來,我算是陳豐的一個作者。她居法國生活二十年,在那博士畢業之後,就留在巴黎繁忙,其工作之一項,是在出版社做中國文學叢書策劃。緣於彼此對文學的同道,終於成了可以遞心坦誠的朋友,也就有機會到她家裏充做客人,見到我仰慕已久的學者資中筠阿姨。

資阿姨的學識與氣度,常常對我有一種震懾之功,每次和她相處———儘管她總是和善地微笑,也讓我覺得在她的善良與笑容中,有着正氣之凜然,反倒比那種被權勢支撐的威嚴,更有某種力量和征服感。對於陳樂民叔叔,並未那麼具體熟悉,只知他原是社科院的歐洲專家,英語、法語都極爲練精,關於歐洲政治、外交、文化的著作,洋洋灑灑,約有十幾卷。還有,就是他在他家陝窄的客廳裏,坐在輪椅上,瘦削、潔淨、沉穩的面容,總讓人覺得,命運把一個思想奔放的人,固定在了牢籠般的空間裏,似乎把一個可以在世界圖書館中奔跑跳躍的健將,鋸去雙腿後,讓他只能流血低蹲在某個書架下或者書堆邊。

第一次見他時,他的腎病已經相當嚴重,必須每週兩次頻繁往復於醫院透析。這樣十年之後,彷彿一個樂觀於生命的老人,每三天一次,去上帝那兒求得一些吝嗇的日月,藉以居室的窗口和陽臺上的日出日落,好和書籍、筆墨交流對話。史鐵生也是這樣的生活———在透析中思考生命與存在。和史鐵生相處交流,讓人感到生命的沉重和虛無。而陳叔叔在透析中和透析後,似乎思考得更多的不是生命,而是世界。史鐵生思考生命的世界;陳叔叔思考世界的生命。孰重孰輕,孰多孰少,彷彿生硬地比論石頭和樹,誰長得更好,更爲有用一樣。

有一次,我陪陳叔叔去醫院透析,扶他上車、下車間,他望着北京崇文門那兒的樓廈變化,臉上平靜淡然,彷彿望着一隅失落的世界,說了一句悠長平靜的話:“變化這麼快,難說是好事壞事。”他的語調輕緩,近於自語,但從他的語句中,讓人體會到他對世事和世界綿長的擔憂。也就是那次透析,我與資阿姨約好,等大家合適的時候,一道去通州的高碑店一趟,爲陳叔叔買一張他滿意的條案書桌。因爲,他們終於搬了家。

終於,她家兩三處的碎房兌換成了一套大舍。所謂的大舍,只是那些小套的集中,有四間臥室,一個大廳。這對中國最爲硬骨氣節的知識分子,終於有了相對寬敞的住處,有了他們各自的書房。

書房對於普通的讀書人,似與農民之於土地一樣。他們一生研究、著述、翻譯,家裏卻從來沒有過寬敞高大的書架;一生思考這個世界的境遇,卻永遠都在擁擠屈身的斗室之間。現在,他們各自有了自己的書房。尤其那個三十平米左右的客廳,雖然擺上餐桌、沙發和一排書架之後,並未顯得寬敞到天南地北,但在那客廳,已難離輪椅的陳叔叔,卻也有了一條輪椅的通道。

大家爲這一處新居高興。爲書架、多寶格、電視櫃擺在那兒更爲節餘空間並恰如其分而再三商磋討論,併爲可以滿足各自一生並未顯得不可或缺、但卻一生都掛在心上的某種基本的願念而感謝世界。

資阿姨把她那總是處於角落的舊鋼琴處理加價,換了一臺新的鋼琴。陳叔叔希望能有一寬敞的寫字檯,讓他擺上同生命一樣珍貴的筆墨紙硯。而且對這寫字檯的要求,不是老闆桌的現代式樣,而是那種帶有傳統古舊氣息的書桌。

這樣,我們就相約去了趟高碑店的仿舊傢俱街。

那是十月的一天。一家挨一家仿舊的傢俱店鋪,似乎把時光拉回到了明清時期。我知道,陳叔叔是非常“西化”的學者,對歐洲文化之通達,宛若一個人熟悉自己的指紋條理。可那天在明清古舊傢俱街上走轉時,他的神情一直興奮光彩,步履輕便,彷彿一個完全健康的老人。我們看書架,看書桌,算計新居空間的尺寸和傢俱大小的搭配吻合。整整在那條街上逛有兩三個小時,雖然最後終因他臥室的空間有限,沒有買到恰如其分的書桌,但把理想壓縮之後,還是看上了幾張可以取而代之的條案。且最爲重要的,不僅是條案桌子,而且還有資阿姨望着陳叔叔不常有的輕便腳步,有些激動地說道:“他已經好多年沒有這樣興奮過了,好多年沒有到外邊走過這麼多的路了。”

1958年的陳樂民和資中筠

那一天,我在陳叔叔的身後,就像一個不會寫作業的孩子,跟在一個並不教小學的大學者的後邊,雖不敢多問一句有關學問的問題,卻是體會了一個西學甚好的老人,爲什麼又那麼熱愛傳統,通達國學。爲什麼愛喝咖啡又酷愛書法、繪畫,可以把自己的餘生,放在國學及書法和國畫上去。

“治西學者不諳國學,則漂浮無根;治國學而不懂西學,則眼界不開。”這樣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怕是隻有他這樣東西達通的人,才能感悟和體味得到,才能寫出《文心文事》、《學海岸邊》、《臨窗碎墨》、《春泥集》、《陳樂民徜徉集》(三卷)等那些以西見認識中國,以國學感悟世界的真正文化、厚重的書籍。而如我這樣號稱爲作家,有一大堆故事、文字的人,在他和他的學識與對中國與世界的見解面前,只有羞愧和沉默。

就在那次陪他去了高碑店的舊街之後,回到家裏,陳叔叔再次病倒了。爲了讓他從醫院出來,在新居家裏看到新舍、新置,也看到他心儀的那張條案,資阿姨從往返家與醫院的空間,把看上的書架、飯桌等舊式傢俱,都儘快地運回擺好。自然,爲了迎接他出院的喜悅,我們特意地再次去了高碑店的那條舊街,把反覆看過的那張棕色慄木條案,不由貴賤分說地買將回去,讓它在陳叔叔的臥室一側,得體安靜地立着等待最需要它的人,病癒之後,在它光滑暗亮的案面上寫字、繪畫,記下他對中國和世界的比較與思考。

條案如期所願地擺在了那兒,而它的主人———那位最需要它的學者,卻再也沒有從醫院走出來。他既沒有在那條案上擺下硯臺,握着毛筆,寫一個書法漢字,也沒有在那條案上鋪開宣紙,創作一草半鳥,一隅詩界畫世,更沒有在那兒寫出一篇他滿腹中西經綸的思考文章。甚至說,他很快住進重症的監護室裏,就是親人也不能接觸言語,結果是,他連生前終於擁有了一張期待的條案也不曾知道。

現在,在那張他生命的最後終於擁有的那張可以書寫、繪畫的條案上,擺了他的遺像、骨灰和筆墨。一個少有的西學專家,永遠地和中國傳統的條案相廝相守在了一起。他們每天都在以他們的清寂交流、對談着各自的命運,對西方、東方的認識與理解,思考着一個民族在世界中的擴展與扭曲,舒展與未來。而留在條案上和周圍空白、清寂的疼痛,則每天每時,都在言說、記錄着一代知識分子對世界認識、表達的渴望和無奈。

勵志人物故事 篇6

行進在冰原雪域40多年,踏遍祖國60多條冰川,視冰川凍土事業爲生命的“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2月13日在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93個春秋。視甘肅爲第二故鄉的施雅風先生,因其對甘肅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一、施雅風生於江蘇海門,1958年來到甘肅,先後任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務,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58年6月,施雅風主持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當年7月1日,他率隊在祁連山腹地柳條溝地區的托賴山脈,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點。這一天是黨的生日,他們把這條冰川命名爲“七一冰川”。這是中國人自己發現並命名的第一條冰川,是中國冰川科學的奠基石。

初戰告捷,施雅風又指揮考察隊兵分七路,考察了10個冰川分佈區,描繪和計算了冰川的形態和儲水量。在施雅風的主持下撰寫了考察報告。1959年初,《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出版,這部43。6萬字的考察報告,是中國冰川學第一部區域性專著,成爲中國冰川學的一個里程碑。

1974年4月,施雅風帶隊前往巴基斯坦巴托拉冰川進行考察,爲恢復被山洪沖毀的中巴友誼路的通行,提供了科學數據。其創新的計算方法和準確的預報結果,在冰川學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冰川學家邁爾教授爲此中國冰川學者沒有利用計算機等先進設備,能作出如此精確的預報,是非常出色的成就。此次對巴托拉冰川問題的成功解決,成爲冰川學在應用領域中的典範。

1978年,施雅風組織中國冰川學家開始了中國冰川目錄的系統編制工作。經過24年的艱苦工作,完成了12卷23冊的鉅著《中國冰川目錄》,獲得了我國49206條冰川包括名稱、位置、長度、面積、儲量等30多項參數的系統信息,從而使中國成爲世界各冰川大國中惟一全面完成冰川目錄的國家。

二、施雅風開創的我國寒區旱區科學研究始於甘肅,在惠及西部、產生國際影響的同時,也爲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生前說過:“我的大半生在甘肅度過,這裏養育了我,爲甘肅做點事是我的心願。”雖出生於江南水鄉,但自踏上甘肅土地的那一刻起,施雅風就做好了紮根第二故鄉的準備。

在施雅風的籌備下,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成立。

按照當時省委提出的“河東靠引洮,河西靠冰川”的思路,施雅風先後組織和領導了祁連山冰雪水資源利用、河西水土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甘肅工礦和交通泥石流防治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僅推動了我國寒區水文和乾旱區水資源學科的發展,而且爲甘肅泥石流災害防治和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三、施雅風在學術上取得重要建樹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他親自選拔和培養的著名科學家有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國棟、秦大河、姚檀棟等。他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在他的身後,羣山般屹立着數以百計的中堅力量,有的已兩鬢染風霜,而更多的年輕人已加入到這支隊伍,繼續傳遞着中國冰川事業的接力棒……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主任王寧練研究員說:“施先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爲人正直的高貴品質,睿智而有遠見的科學目光,慈祥而樸實的人格魅力,是我們的財富,是我輩學習的光輝楷模。他是一位始終將生活高度融入自己熱愛事業的師者,是一位始終執著堅持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是一位傳遞優秀科學家品質的踐行者。”

施雅風先生的學生、中科院寒旱所冰芯室葉柏生研究員含着淚說:“去年夏天我去探望時,他還在家裏寫一個發言稿,說一定要來蘭州參加會議。年前在南京探望時他已經在重症監護室,沒想到這是見老師的最後一面……”

勵志人物故事 篇7

某日,我開車拉着葛優去北影,途中遇熟人叫停寒暄。熟人問葛優:“幹嗎去呀,葛爺?”葛優笑答:“拍戲呀。”熟人頓時面露驚愕,繼而豎拇指大讚:“葛爺真是太平易近人了!演戲您還親自去呀?”葛優正背詞默戲無心閒扯,點頭堆笑匆匆道別。車開出很遠葛優才反應過來,對我說:“這是誇我嗎?廁所我都親自上,演戲我還不親自來?”

戲外的葛爺待人友善,懂事,通情達理,沒架子。這些都是值得稱讚之處。但最可愛之處還在於他的“小富即安”,不貪。一切榮譽在他看來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沒敢惦記。舉個例子。《大腕》拍完後,《紐約時報》的人想採訪他,葛爺推說有事一再謝絕。我們問他:“你有什麼事?”他說:“去大鐘寺給父母家的陽臺買塊地板革。”我們說:“這事我們幫你辦了,你還是接受人家的採訪,《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對你在海外的發展非常有利。”葛爺說:“咳,我到海外發展什麼去呀?我連英語都不會說,我把中國的觀衆伺候好了就成了,讓他們省了這份心吧。”葛爺確實不貪,放在別人身上這叫目光短淺,而放到葛爺這兒就叫“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恰恰就是這種不貪的心態,使他非常心平氣和,做起事情來就比較從容。對於葛爺來說,沒有什麼是志在必得的,因此待人接物也顯得自然大方,既不會被利益驅使過分地貼上去獻媚,也不可能因爲失算了,彼此見面連招呼都不打。

《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羣衆見到葛優都親熱地叫他“冬寶”,就像我的女兒永遠管趙薇叫“小燕子”。葛優也因爲在這部戲裏的精彩演出獲得了由觀衆投票產生的“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記得在紐約拍攝《北京人在紐約》時,有一個場景是在艾未未的家裏拍攝,那時紐約的華人里正在流行《編輯部的故事》。未未那裏也有一套,姜文發現後拍戲間隙拿出來觀看,輪到拍他的戲了,仍不肯放手,他說:“你要不讓我看完了,我心裏鬧得慌。”

看完一集,姜文對我說:“李冬寶這個角色的確非葛爺莫屬。我要當評委,評最佳演員這項獎時,條件只有一個,就是看這個演員演出這個角色是不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什麼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屬。”

寫《編輯部的故事》之初,飾演李冬寶的人選在我腦子裏就只有一個人——葛優。劇本出來以後,按說作爲編劇我就算交差了,可當時的導演金炎打算從軍藝表演系物色飾演李冬寶的人選,聽到消息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要找英俊小生,起碼也是文縐縐的那種。這和我們筆下的李冬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知道沒有人比葛優更適合這個人物了。我找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主任鄭曉龍,一方面希望正在籌備《皇城根兒》的導演趙寶剛能和金炎聯合執導,因爲寶剛是最瞭解我們創作意圖的人,也知道這齣戲裏的人物都應該是什麼“嘴臉”;另一方面我力主請葛優出演李冬寶。曉龍馬上就說:“必須這麼辦,你去找葛優吧。”

那時我和葛優不熟——不是不熟,是根本就不認識——只是因爲看了他在影片《頑主》裏的演出,頓時覺得耳目一新,神交已久。我叫上王朔一起去找葛優,王朔雖然也和他不熟,但畢竟有過幾面之交。那時王朔也真是好說話,叫他去他擡屁股就去了。撂現在,如果不是他親自導演的戲,讓他去登門請演員是難以想象的事。

那是一個下午,我們按照王朔模糊的記憶摸到葛優住的那幢樓,到那兒才發現原來就在我曾經住過的樓的隔壁。因爲不知道具體門牌號碼,也沒有葛優的電話,在樓裏幾經打聽才找到他住的單元。敲門,沒人應,再敲門,鄰居家走出一位女士,是葛優媳婦的嫂子。問明來意後,嫂子告訴我們,葛優外出,估計快回來了。

我們回到樓下坐在我的摩托車上等,印象中後來還下起了小雨。大約等了一兩個小時,王朔指着遠處走來的一個人影說:“來了。”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葛優本人,他穿一件咖啡色的風衣,戴一頂帽子,看上去很瘦,所以顯得風衣特別肥大,走起路來“踢哩突嚕”。

見到葛優我就想笑,迫不及待地一個箭步迎上去。他認識王朔,王朔把我介紹給他。和在《頑主》裏的神色類似,現實中的葛優也不是不熱情,但顯得很謹慎,你笑他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樣子。王朔不是急赤白臉的人,沒怎麼多說話。我急着要說明來意,他讓我們先等一下,在樓下的小鋪裏買了盒金橋牌香菸。

我們一起上樓,從等電梯到乘電梯到12樓,穿過漫長的走廊,來到葛優家坐定,我已經一口氣把來意說了個大概。之後,葛優表現出了矛盾的心情。

他說:“我已經答應了張曉敏,上她的《大沖撞》,正好和你們的時間衝突了。”我問他:“你在那部片子裏演什麼角色?”

他說:“就演一個賓館的經理,小配角。”

我說:“那我們這齣戲請你演的是主角,一號人物,劇本就是照着你寫的。”

他想了想又說:“能不能兩部戲協調一下,都上。”

我說:“這不大可能,天天都有你的戲,你一走了,全劇組就得趴窩。”

他真的爲難了,說:“要不就算了,我都先答應張曉敏了,不上,就把人家得罪了。我也知道你們的戲有意思,咱倆初次見面不熟悉,王朔我知道,肯定寫得錯不了,可那也不能因爲上一個戲得罪朋友啊。”

我趕緊說:“你對我是不熟,不算朋友,王朔得算你的朋友吧。你上我們的戲得罪張曉敏,那你就不怕上了她的戲得罪這撥朋友嗎?”

他忙說:“我也不願意得罪。”

我說:“那就好辦了,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權衡利弊吧,兩害相權取其輕。上張曉敏的戲,你得罪了我們,卻只演一個配角;上我們的戲,你得罪了張曉敏,演的卻是一個絕對的主角,而且保證戲一出來就‘炸’了。主意你自己拿,我們等你的信兒。”

事後,鄭曉龍開玩笑說:“他要不上咱們的戲,咱就封殺他。”

勵志人物故事 篇8

巴金喜歡喝茶,卻沒有太多講究,家家戶戶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的方法也簡單,和農夫村婦一樣,抓把茶葉,用開水一衝,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巴金喜歡把茶葉順手丟在書櫃裏,這樣一來,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實在難以下嚥。

好友許四海是制壺大師,對喝茶很是講究,實在看不下去老舍這樣糟蹋茶葉。於是,他送了巴金一隻自制的仿曼生壺,還專程從家裏帶了一套紫砂茶具,爲巴金表演茶藝。還別說,制壺大師確實有一手,用特別的手法沖泡的茶,還未喝,香味已經在房間裏瀰漫,巴金喜不自禁,一邊喝一邊感嘆:“沒想到這茶還真聽許大師的話,說香就香了!”一口氣喝了好幾杯。

勵志人物故事 篇9

老舍認爲喝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有一次,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爲他準備了一個熱水瓶。老舍頗爲開心,趕緊泡好一杯茶,準備慢慢品茗。沒想到,剛喝了幾口,一個不注意,服務員居然端起杯子給倒掉了,氣得老舍大發雷霆:“難道她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實,這還真不怪那服務員,這是東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爲老舍喝剩了,很體貼地倒掉呢。

後來,愛茶如命的老舍先生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價高漲,“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他真正戒茶。

勵志人物故事 篇10

郭沫若不僅喜歡飲茶,還擅長寫茶詩,題茶字,就連劇本里都少不了泡茶的情節,11歲就曾寫下“閒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可見對茶的喜愛是從小就培養的。

他到全國各地考察工作,都少不了品茶的環節,遇到好茶,他一開心,忍不住就題首詩寫個字什麼的,結果,這詩一寫就不得了,那茶從此就紅遍全國了。所以啊,給他封個“茶大使”一點都不爲過。

爲了傳播茶文化,郭沫若連劇本都不放過,借主人公的口,說出自己的泡茶心得:“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它一遍,然後再把茶葉放進這壺裏面,要放大半壺光景。再用開水沖茶,衝得很滿,用蓋蓋上。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開水從壺蓋上衝下去,把壺裏冒出的白泡沖掉。”真夠細緻的,簡直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書。

勵志人物故事 篇11

林語堂喜歡喝茶,而且不是一般的講究,首先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伴,一個人喝太無味,然後還得有個好的環境,不然,再好的茶也大打折扣。同伴還不能多,一兩個足夠,不然太吵,環境也得清靜幽雅才行。“如果此時身邊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是,即十分敗興,也正如在雨天或陰天去採茶一般的糟糕。”

有這般苛刻的要求,自然也會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來。林語堂確實品出了與衆不同的味道,最著名的就是“三泡”說:“茶在第二泡時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爲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如此看來,“紅袖添香夜讀書”中的“紅袖”並不專指美人,也可以代表茶啊。

勵志人物故事 篇12

陳之藩撰文《在春風裏》,卒章顯志:“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文中的“春風”特指胡適,這樣的春風乃是長者之風。

北大教授溫源寧作名人小傳,稱讚胡適,上課時總記得爲衣裳單薄的女生關緊教室的窗戶,以免她們着涼。這個細節很細微,卻彰顯了胡適的紳士風度。

1948年,胡適將自己珍藏的《紅樓夢》甲戌本借給燕大學生周汝昌,他對周汝昌的品行一無所知,借後從未索還。周汝昌與其兄周祜昌錄下副本,然後寫信告訴胡適,胡適欣然贊同。周汝昌要做更深入的研究,爲曹雪芹的原著恢復本來面目,胡適仍鼎力支持,他又將珍藏的《紅樓夢》戚蓼生序本借給周汝昌,周汝昌如虎添翼。

1954年,張愛玲從香港郵寄長篇小說《秧歌》給胡適,不免忐忑。胡適讀完後,通篇圈點且題寫了扉頁,將它寄還給張愛玲。她翻看時,“實在震動,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張愛玲在美國定居之初,頗得胡適照拂。他們都喜歡《海上花》中精彩絕倫的蘇白(吳語白話),在文學上多有共鳴。胡適呵護晚輩,從不溺愛,而是慈中有嚴。女兵作家謝冰瑩請胡適題詞,胡適的哲語敲擊心坎,鼓舞精神:“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莫更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胡適愛才,惜才,獎掖晚輩,提攜後進,樂意做青年人的朋友,他常用易卜生的名言“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把你自己鑄造成器”來激勵大家。“平生不解掩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胡適對許多人都有知遇之恩,他不在意對方的政治立場,只留意他們的才華和學問。如季羨林、楊聯陞、沈從文、毛子水、鄧廣銘、千家駒、羅爾綱……不少才俊經胡適栽培,成爲國家棟梁、文化精英。

胡適性情溫和,但他的主見很鮮明。葉公超說:“有一時期,我們常常有所爭論,但是他從不生氣,不譏諷,不流入冷嘲熱諷的意態。他似乎天生有一個正面的性格。有話要主動地說,當面說,當面爭辯,絕不放暗箭,也不存心計……刻薄是與適之的性格距離最遠的東西。他有一種很自然的醇厚,是朋友中不可多得的。”

幫助同行,是胡適的習慣作爲。林語堂到哈佛進修,由於官費未及時發放,陷入困境。他打電報回國告急,胡適傾盡私囊匯寄兩千美金,助其完成研究。林語堂回國後才知箇中情形,自然很感動。

唐德剛稱道胡適:“他可以毫不客氣地指導人家如何做學問,他有時也疾言厲色地教訓人家如何處世爲人。但他從無‘程門立雪’那一派的臭道學氣味,被他教訓一頓,有時受教者還會覺得滿室生春,心曠神怡!”好一個“滿室生春”,誰不受用?

胡適對臺北街頭關心政治的賣餅老人袁瓞語重心長地說:“社會的改造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只能有零售,不能有批發……許多人做事,目的熱、方法盲,我們過去有許多人失敗的原因,也是犯了有抱負而沒有方法的毛病。”春風是愛物的,長者是愛人的,胡適愛人以德。

十二歲少年餘序洋患有糖尿病,他讀到陳存仁的《津津有味譚》,對名醫陸仲安治好胡適糖尿病的故事頗感好奇,便寫信去向胡適求證。胡適毫不怠慢,回信說明那個故事純屬謠傳,不足取信。在寫信和覆信這一點上,若論熱心程度,胡適與蔡元培難分伯仲。

健談者多半好客。南宋理學家朱熹喜歡與客人聊天,雖在病中亦不改積習,弟子勸他少見人少講話,他怒不可遏地說:“你們懶惰,也教我懶惰!”胡適富有人情味,他比朱熹溫和,在好客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胡適不願將人拒之門外,他有點像東晉名士和大臣王導,身上具備天然的親和力,應對周旋遊刃有餘,來者皆喜,滿座盡歡,無論對方是誰,居高位者如是,處底層者亦如是。

勵志人物故事 篇13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之間齊白石遷居北京已經快10年了。這10來年,是他含辛茹苦、艱難奮進的10年,也是他繪畫藝術不斷超越、大放異彩的10年。特別是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日畫展,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說是中日畫展,實際上簡直成了中國畫展,甚至可以說是齊白石畫展。帶去了那麼多他的畫,僅3天時間就被搶購一空。他的名字不僅震動了日本畫壇,還傳到了歐洲、美洲、大洋洲。許多不同膚色、操着不同語言的國際友人遠涉重洋,千里萬里,奔赴北京,千方百計地尋求他的畫。

京城古玩字畫店的老闆突然發現,平時不太爲人們注目的齊白石的畫,突然被一批又一批黃髮、碧眼、白皮膚的外國人搶購一空。他們來到畫店,拿着一張寫着“齊白石”三字的紙,嘴裏嘰哩哇啦,指名非要買他的畫不可。於是,老闆們就把齊白石的畫價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可是仍然滿足不了這些操着不同語言遠方來客的需求。京城古玩字畫店,都出現了這種在世俗眼光看來簡直是神奇的現象。

齊白石的家,那個曾經冷落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院落,突然熱鬧起來了。古玩字畫店老闆的態度,一夜之間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們親自上門請齊白石畫畫,一個個笑容滿面、彬彬有禮、態度謙和,而且潤筆費也不斷上漲。

所有這一切的轉變,齊白石當然知道是爲什麼。作畫,是他畢生爲之嘔心瀝血的事業。這不止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養育了自己的祖國的榮譽。對東京畫展的成功,他自然是欣喜的。他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着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寸紙衆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但是,面對東京畫展的成功,面對許多人對自己的態度驟然間由冷落變得異常熱情,面對自己在海內外的聲名越來越大,齊白石的頭腦更是清醒的。

1930年,齊白石度過了67歲生日。這年夏季的一天,豔陽高照,天氣炎熱,人們揮汗如雨。他到照相館,不顧盛夏酷暑,翻穿皮馬褂,手裏拿着白摺扇,照了一張相。他在白摺扇上題詞曰:“揮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禦寒;二者均須日日防,任世人笑我癲狂。”

當時這張照片陳列於海王村照相館,很快傳遍了京城。不少人都不理解,甚至議論紛紛:“哪有既穿皮襖,又搖摺扇的道理呢?”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從齊白石的“癲狂”裏,看到了他對當時社會世態炎涼的譏諷與抨擊,也看到了他知人與自知的大智慧:“熱”時,要防人趨炎附勢;“涼”時,要防人落井下石。他把親身經歷和體驗的酸、辣、苦、澀,絕妙地凝聚在這一幀穿着皮襖搖着摺扇的小照上。

勵志人物故事 篇14

雷恩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舞臺劇演員,曾在一出很成功的劇目中飾演一個貴族的角色。迷個貴族被軟禁丁20年,在最後一幕中,國王的信使拿着國王的一封特赦信上場,然後將信交給由雷恩飾演的那位貴族。這個劇目因爲大受歡迎,所以已經連續上演了幾十場。儘管每場戲雷恩都得念一遍那封信,但他還是堅持要求將信的全部內容都寫在信紙上。

一天晚上,飾演國王信使的同事萊特決定與雷恩開個玩笑,看他反覆演出這麼多場後,是否已經將信的內容背熟。

最後一幕戲開演了,雷恩飾演的貴族獨自一人坐在一間昏暗的囚室裏。這時,飾演國王信使的萊特上場,手裏拿着那封意義重大的信。萊特走進囚室,將信交給雷恩。雷恩激動地接過了信,當他打開信紙後卻愣住了。信紙上沒有像以往一樣寫着信的內容,而是一張白紙。雷恩忍住心中的惱怒,假裝向萊特道謝,同時也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他。萊特卻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雷恩馬上明白了:萊特在考驗他。他既着急又生氣,因爲他的確記不全信的內容,但在舞臺上又不能發作。雷恩盯了信紙幾秒鐘後,眼珠一轉,對萊特說:“光線太暗,我眼睛又不好使,麻煩您幫我讀讀陛下給我的特赦信。”說完,他把信遞給了萊特。萊特一個字也記不得,只好說:“大人,這兒的光線的確太暗了,我得去把眼鏡拿來。您稍等片刻,我的眼鏡就放在外面的馬車上。”話還沒說完,他就匆匆跑向後臺。

一會兒,萊特重新登臺,戴着一副眼鏡,手裏拿着往常使用的那封信。他走到雷恩面前,大聲地念丁起來。

勵志人物故事 篇15

有一天,魯迅穿着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髮院去理髮。理髮師見他穿着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髒,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髮。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裏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髮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髮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髮了。理髮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髮,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爲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髮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爲什麼。魯迅笑着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髮,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理髮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勵志人物故事 篇16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學家。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着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爲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爲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魯迅勵志人物故事3:魯迅對對聯

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私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一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一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

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讚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爲“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魯迅雖小卻語驚四座。

勵志人物故事 篇17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大師。1952年的一天,詩人艾青前來拜訪已經88歲高齡的齊白石。此次登門,艾青還帶來一幅畫,請求他鑑別真僞。齊白石拿出放大鏡,仔細看了看,對艾青說:“我用剛創作的兩幅畫跟你換這幅,行嗎?”

艾青聽後,趕緊收起畫,笑着應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換。”齊白石見換畫無望,不禁嘆了口氣:“我年輕時畫畫多認真呀,現在退步了。”原來,艾青帶來的這幅畫正是齊白石數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後,齊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裏,兒子起來上廁所,發現父親沒在房間。正要四處尋找時,看到書房的燈亮着,走進一看,原來父親正坐在書桌前,一筆一畫地描紅。兒子不解,便問道:“您都這麼大年紀了,早就盛名於世,怎麼突然想起描紅了,而且還描這麼初級的東西?”

齊白石搖了搖頭,不緊不慢地答道:“現在我的聲望高,很多人說我畫得好,覺得我隨便抹一筆都是好的,我也被這些讚譽弄得有些飄飄然了,無形中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幾天,我看見自己年輕時的一幅畫,才猛然驚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實之詞矇蔽了,所以還要認真練習,自己管住自己啊。”

此後,即便年齡越來越大,齊白石還是堅持每天畫畫,而且從不敢懈怠。有時爲了一幅畫,他甚至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

不被讚譽衝昏頭腦,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也許正是這位書畫大師成功的原因。

勵志人物故事 篇18

馮小帥,2001年出生在河南汝陽。

5歲時,在最貼近他的3張面孔中,有一張不見了,那是他學着喊過但不大清楚也難以記下的“爸爸”。從此,兩個女人的臉貼他更勤更緊,苦命的媽媽和苦命的外婆。

媽媽決定將他留給外婆,自己去洛陽打工,爲此幾天沒讓他離懷,不停地說、不停地問、一遍遍地親,他哭過撒嬌過求過,他當然不想讓媽媽離開他。

小帥已經比別的孩子懂事了,外婆只要看見有一個孩子比他吃得好穿得好,就一定馬上讓他擁有,他完全明白自己的幸福是怎樣得來的,他完全明白媽媽寄的錢是用什麼換來的……

他當然知道自己該怎麼回報,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他在校樣樣拔尖,學習成績偶爾成了第二時,他也會對外婆哭說:“對不起……”他成了學校的獲獎大王,他成了全才神童,他的書法和繪畫三次獲國際大獎……

當然,寵愛所帶來的隱患在小帥身上也是有的,比如,他很怕醫院,見血就會“哇”的一聲嚇暈過去。比如,他很怕疼,打一次針如遭屠宰,忍住不哭不叫也會暈死過去,讓醫生也嘆:“這麼怕疼的孩子怎麼活下去啊……”

12歲,他考上了重點中學。

就在這時,小帥讓所有人嚇了一跳,他決定不上學了,救媽媽!

小帥從外婆一句藏頭漏尾的話裏明白了一切,媽媽很久沒回家,並不是有了高薪要職而是患白血病住院了,他完全知道白血病是怎麼回事,也完全知道這病是怎麼治的以及希望在哪裏。

他以大人的口氣對外婆說了一番話,讓外婆驚呆了半天卻說不出一個反對的理由。

外婆不得不帶小帥來洛陽,先不敢讓孩子的媽媽知道,因爲,深知孩子怕疼怕到什麼程度的媽媽,要用骨髓救她,要經受連堅強大人也無法經受的錐刺骨穿,她寧肯死一萬次也不會答應!

面對一位又一位醫生和負責人,外婆只是愧痛哭泣,而小帥的成人氣色和無人可勸的理據,讓這些白衣天使不得不震撼、不得不考慮,小帥說出的許多正當理據中的親情理據:“沒媽就沒孩子,媽不在孩子無法存在!能救媽的孩子不來救,活着也只能是生不如死!”面對12歲的孩子,這些大人只能流淚,然後服從!事實上,危急中的孩子的媽媽,眼前也只有孩子的骨髓和她完全匹配,救命之事不可遲疑。

12歲的孩子,鑽骨抽髓,無法麻醉更無法減輕的人間的極限疼痛,有多少人經歷一次便一生顫抖地疼痛,醫生不忍一連換了三位,12歲的小身軀固定在手術檯上,孩子竟一直清醒着,沒哭,沒掙,沒暈,只是咬斷牙齒的聲音有過幾回,只是大顆的冷汗無法掩飾,只是孩心還是孩心,從牙縫裏一次次擠出兩個字:“媽媽……媽媽……媽媽……”

疼痛也是不宜細說的東西,手術的醫生的眼淚也要人不斷地去擦,而且,這酷刑不是一次,是一次一次又一次……

略去不宜細說的過程,只說結果:媽媽得救了。

最後,這位媽媽吼開了所有人,也吼開了她的媽媽,只剩下孩子軟臥在自己懷裏,她開始了有關媽媽的一次涅槃。孩子渾身的肉沒有一絲血色,孩子斷了數顆牙齒的口中還在流血,孩子吃力地睜着眼睛拼命地微笑着,孩子掙扎着想擡起一隻手擦她的淚……她摟住孩子,用孩子的臉擦去自己的淚,沒再哭,只是緊緊摟着,好久好久。最後,她說了一句:“媽錯了……”

孩子完全懂這句話,所以沒說什麼,只是微笑。

人類最殘忍、最可怕卻也最常在的東西不是別的,是孩子的疼痛,一個拼命掙錢只爲讓孩子站到人前的媽媽,最後也在孩子的疼痛中醒悟了,孩子於疼痛中昭示的親情,足以讓漸行漸遠的她乃至許多父母轉身迴歸!

勵志人物故事 篇19

誰也不能否認,趙本山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小品王”,他的表演精彩,語言幽默,神情豐富詼諧,舉止誇張搞笑,每一個小品笑料包袱都層出不窮,被人譽爲國寶級的表演藝術家和東方的卓別林。而在圈內圈外,趙本山的人品也被衆口一致地稱道,他擁有許多真誠的朋友與熱心的粉絲,絕佳的人緣讓人驚歎。那麼,他是如何與人交往獲得如此讚譽的呢?

勵志人物故事 篇20

徐正超在認識趙本山之前是一個自由撰稿人。2004年年底,他爲遼寧電視臺撰寫了兩個小品劇本,儘管這兩個小品最終都沒有被採用,但他的靈氣引起了趙本山的注意。2005年5月,趙本山把徐正超“請”到了本山傳媒集團任編劇。徐正超到了趙本山的麾下後,非常勤奮,有多部小品和劇本得到了趙本山的肯定,並搬上了劉老根大舞臺。

2005年12月,徐正超再次被委以重任——爲劉老根大舞臺的情景劇《今日升堂》寫腳本。也許是壓力過大,他總覺得思路閉塞,有時坐在電腦前搜腸刮肚一整夜,卻敲不出一個字。趙本山一看,也挺着急,但他知道:創作是逼不出來、急不出來的。他決定給徐正超釋釋壓,一天夜裏,他拎着一瓶“二鍋頭”和幾包滷菜,敲開了徐正超的房門,笑着說:“老弟,今晚我們什麼都不幹就痛痛快快地喝酒。”徐正超一聽,連忙站了起來,愧疚地說:“趙董,我讓您失望了……”趙本山搖了搖頭,說:“創作這東西,不能逼迫自己,隨性自在才能出好作品。另外,以後別叫我董事長了,就叫我大哥。今晚,大哥是來找你喝酒的。”

隨後,徐正超小心翼翼地陪着趙本山喝起酒來。趙本山說到做到,一句工作上的話都沒有提,倆人只是天文地理、國內國際地神侃起來,讓徐正超感到從未有過的放鬆。說來也奇怪,那天晚上趙本山走後,徐正超茅塞頓開、靈感頻閃,一直在電腦前敲了大半夜。凌晨1點,他想到外面透透氣。推開門,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趙本山居然裹着棉大衣,蹲在門外。看見徐正超,趙本山笑呵呵地說:“今晚是聖誕節,我擔心有人來打擾你,替你把把門……”徐正超一聽,一把摟住趙本山,禁不住熱淚盈眶。

或許正是受趙本山這種無聲的激勵,徐正超文思泉涌,後來創作了《策劃》《火炬手》《不差錢》等紅遍全國的小品,而張藝謀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也由他編劇。但無論在什麼時候,徐正超都說:“趙本山是我的恩師。”

勵志人物故事 篇21

有一年,趙本山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甘肅慰問演出,演出在一個露天廣場進行。當他即將壓軸登場時,偏偏天公不作美,原本陰沉沉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主辦方提出等雨停了再演出,趙本山不答應:“因爲一點雨自己推遲演出,而讓觀衆在雨中苦等,怎能對得起廣大忠實的觀衆?這會讓人恥笑的!”衆人沒辦法,給他拿了一件雨披讓他穿上,並安排一個人負責爲他打傘,趙本山謝絕了,一臉不悅地說:“這是幹什麼?觀衆期待近距離看到一個真實的我,又是穿雨衣又是打傘,那還不如回家看電視呢!”

沒有任何防雨措施,趙本山一連演唱了兩首歌曲,應觀衆的強烈要求,又臨時加唱了一段戲,精彩的表演使掌聲不斷,讓演出達到了高潮。結束下臺時,趙本山渾身上下被淋得精透。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演員也都堅持冒雨演出。

原計劃第二天一早離開的趙本山,當晚突然發起了高燒,不得不入院治療。當地的羣衆聞訊後,特地製作了一面“德藝雙馨”的錦旗,紛紛前去探望,醫院排起了長龍,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宣傳報道的焦點。

對此,趙本山總是淡淡地迴應說:“我的榮譽都是觀衆給的,那只是我應該做的。能爲觀衆服務,再苦再累我都很樂意。”

勵志人物故事 篇22

籌拍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時,張藝謀親自飛赴瀋陽,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打電話給趙本山:“本山,我找你有點事,我想找你的徒弟拍電影。”沒想到,趙本山立即爽快地答道:“你的電影無論選誰,包括我在內,都是無條件的,隨叫隨到。”趙本山協調主演小瀋陽的檔期問題,還爽快地答應了在電影中客串一個只有幾十秒的捕快角色。

趙本山原計劃十月份進《三槍拍案驚奇》劇組拍攝,可是九月份在上海拍攝《鄉村愛情3》的時候,由於突發腦溢血住院治療。當張藝謀打電話關切地詢問他的病情時,他念念不忘客串事情,說病情好轉後一定如期趕去參加拍攝,讓張藝謀放心。張藝謀勸慰道:“身體要緊,你就安心養病吧,那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我再找個人就行。”趙本山特別認真地說:“做人不能言而無信,既然答應你了,哪有不演之理!”

在家人和醫生的精心照料下,趙本山身體康復很快。當他如約趕到片場時,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感動不已,張藝謀更是激動得一把緊緊抱住趙本山,連聲說:“老大哥,謝謝你。真的非常謝謝你!”影片首映禮時,趙本山更是百忙之中不辭辛苦,從上海《鄉村愛情3》的片場趕到北京爲張藝謀捧場。

後來,張藝謀在接受楊瀾訪談的時候,提起這段往事,動情地說:“本山大哥是一個真正值得深交的君子,能結交這樣的一個朋友是我一生的榮幸,在他面前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勵志人物故事 篇23

割葦子是生產隊的大喜事兒。葦子園在縣城東北角。發芽時是一眼看不到邊的嫩綠,繼而是塗了蠟一樣的翠綠,再而就是凝重的黛綠或墨綠了,這時的葦子園最有生氣,遠遠望去,就像海水一樣在陽光下涌動着,一會兒倒向西,又一會兒傾向東……

葦子園是小城的一景,讓清清河水綠了,讓河邊土地綠了,讓小城人心綠了,綠得水靈而厚重。夏秋之交,葦子園最美。葦因水而媚,水因葦而澈,自有許多的韻致。若是月夜,那風清葦動中便是滿目的婆娑之姿和朦朧的詩意。蛙兒在清晨或傍晚唱得最歡,如同金屬的奏鳴。看守葦子園的老人,在葦岸上壘一座坯屋,屋前的棚架上,爬滿南瓜、絲瓜和葫蘆青青的藤蔓。門前的石桌邊,總是蹲着那隻豎直了耳朵的老黃狗,時時都伸出好長的舌頭警惕着過往的行人。老人時常是巡視一番之後,就甩出長長的魚鉤靜靜坐了,讓悠閒的時間去逗那饞嘴的魚兒。這時,那綠葦紅日和土屋老人,就活脫脫一幅好看的畫兒了。

小時候常去葦子園裏掐水芹菜。水芹棲水而生,綿延茂盛,不一會兒就掐一大籃子,回家醃了就能下飯,比家芹的味道要烈一些厚一些。掐了水芹菜並不急着回家,總喜歡坐在老人屋前看飛來飛去的鳥兒。那鳥兒唧唧喳喳開音樂會似的。鳥兒站在葦梢上時,就隨風搖動起來,像盪鞦韆,一搖一擺中會撲扇着翅膀,或箭般衝上天空,就像藍天下一朵朵飛翔的音符……

葦子園裏有好多的趣事兒,但我記不大清了,記得最清楚的就只剩下割葦子了。

割葦子前好幾天生產隊就要下通知。於是,左鄰右舍都一片嚓嚓的磨鐮聲。這時,人們的臉上都一片喜色,連走路的腳步都比過去有勁兒,連彼此招呼的嗓門兒都比往日響亮,連那些彎着腰的,拄着柺棍兒的老頭兒老太太們,也都十二分地精神了。

於是,小街東頭那個鐵鐘噹噹一響,街道里就響起撲撲騰騰的腳步聲,一撥一撥兒涌向葦子園,繼而那高高胖胖的葦子就被鐮刀刷刷地放倒了。然後被一捆一捆運到路邊兒的大馬車上,一輛輛都裝得小山似的,車把式拿長鞭在空中“叭”一聲甩個炸響,再一聲“駕——”就有了“”的馬蹄聲。

這時候,生產隊部的大院裏已支起幾口大鐵鍋。鍋裏燉着肥豬肉肥羊肉,一溜的大案板前那幾個壯實的大嬸兒正擀着寬寬的面片兒,每個人的臉上都淌着汗水,也淌着快活的笑容。院子裏不一會兒就擠了一堆的小辮子,一堆的煤火蓋兒,一雙雙饞貓一樣的眼睛。於是,大嬸兒就朝這些娃娃們喊:“起起起,還不到吃的時候哩,急啥?一邊兒去。”話雖這樣說,可刀下卻刷刷刷幾下,一人一小塊肉就塞娃們嘴裏了……一到割葦子的人回來,那就真的是熱鬧了,全隊的大人小孩兒都拿着碗筷去會餐。這時候,人人都可以放開肚皮吃,沒有任何限制,一個個直吃得肚子溜圓,還不停地打着飽嗝兒。這時滿街都是誘人的香氣兒和快活的笑聲,說是比過年吃得都過癮,要是天天都這樣可就共產主義了。但這會餐只有兩頓兒。於是,割了葦子的人們就開始盼着來年割葦子的時候了。

割葦子,是我們生產隊的一件大喜事兒。

勵志人物故事 篇24

畢業後,李湘聽父母的話回到湖南老家。“當時湖南衛視正好改革,我就留在了湖南。”

《快樂大本營》開始招主持人的時候,節目組讓李湘即興表演一個叫《快樂星期天》的開場白,因爲李湘當時覺得自己沒希望,所以特別放鬆,很隨意地表演了一下。後來節目組給李湘打電話,說現在也沒有合適的主持人,你就先試試吧。很快,她就成了《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

沒想到李湘在湖南衛視一待就是7年,7年時間一期節目也沒有耽誤過。“當時我們每天都要錄節目,星期天也不能休息。”李湘回憶道。1999年到2004年是《快樂大本營》的黃金時期,也是地方電視臺節目中唯一一個能夠跟中央電視臺《綜藝大觀》叫板的節目。

主持《快樂大本營》時,李湘在“鐵三角”(李湘、何炅、李維嘉)中最有經商頭腦,她說:“這點他們絕對不如我!有一次我和何老師在上海做節目,我跟他大談金融啊、投資啊。他說,我發現你怎麼要改變一種生活了?他每天都在做節目,很多東西都不關心了。”但李湘一直在努力學習中,無論是金融、房地產還是股票。

2007年,李湘開始買股票。剛開始,她的股票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入,但2008年金融危機讓她賠了一大半。“即便如此,仍堅持不退出,我相信當時我手中的藍籌股一定會升值,我要拉長線,長期作戰,勝利就是屬於堅持者的。”李湘說,她最擅長的就是理財,“這是我從小就有的一個特性,我的眼光就是穩、準、狠,甚至能夠把所有的銀行利率都記住”。

勵志人物故事 篇25

在《快樂大本營》待到第8個年頭,已經年收入過3000萬元,擁有千萬身家的李湘開始覺得“癢”,執意開創自己的新舞臺。“不要把自己禁錮住,把自己的能量埋沒掉。”李湘說,是一則新聞啓發了她——美國有個專家去敬老院問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你最遺憾的是什麼?他們說:最遺憾的是好多事還沒有做。年輕時因爲膽怯,不做這個不做那個,錯過了很多體驗。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體驗的,體驗過才能知道其中樂趣。

而她身邊的人,也給了她動力。湖南臺的汪臺長以前是臺裏的司機,老是開車送大家去拍片子,如果他的夢想只在那裏,他就會永遠是司機。“年輕就是資本,我現在在另外的領域裏,覺得自己非常年輕,剛開始。比如說投資,這是我現在比較擅長的事情,我做很多投資,有影視的也有金融的。”

但成了“企業家”的李湘有段時間事業和生活都陷入瓶頸:2004年,李湘在北京創辦快樂星文化有限公司,製作並主持的《李湘星運動》收視不佳停播;入主北京衛視《每日文娛播報》反應平平;與“鑽石王老五”李厚霖閃婚又離婚,可謂風波不斷。

剛開始做公司,李湘什麼都不懂,怎麼註冊、要請什麼樣的會計、怎麼理賬,甚至連帶要給員工交“五險一金”都一竅不通。“絕對是摸着石頭過河,經常會出這樣那樣的洋相。生意上的事我就問媽媽,法律方面的我就諮詢爸爸。我的一生貴人很多,我爬不起來時總會有個人出來幫我一下。”

2008年,李湘遇到了機會,通過投資電影《十全九美》大收5000萬元;2009年,她執掌的快樂星文化有限公司與湖南衛視合組芒果影業公司,投拍了《熊貓大俠》《一不小心愛上你》等多部影視劇;2011年,經過兩年的準備,她的公司聯手博納影業在長沙開設了五星級影院——芒果博納影院,正式進軍影院業,成立自己的院線。

如今,她的事業版圖正在以我們看不見的速度擴張。“做大公司規模,不能太單一。比如,電視劇我們會跟湖南衛視定製。芒果影業是湖南衛視控股的公司,所以一定要做與湖南衛視有關係的東西。臺裏實現公司化運作對芒果影業來說也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在投資過程中就會想:在這個流水線上,哪個是最賺錢、不賠本的?答案一個是電影院,一個是發行公司。我們投資方收益不穩定,有時可能會賠個底朝天,有時可能賺個盆滿鉢滿,都有可能。投影院和電視劇,我都要打一個穩妥的基礎,接下來纔會選項目,然後再來做。”

勵志人物故事 篇26

因爲在商界愛“折騰”,李湘開始從主持轉做幕後,身兼數個幕後管理職務,之後又得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湖南衛視特別助理”職位。雖然職位相當於處級待遇,但是對事業心極重、有野心的李湘來說,這很難接受。

2013年7月22日,李湘更新了微博——“我是該調整下我的生活方式了”,似乎有一語雙關之意。

就在大家還在猜測的時候,李湘辭去“特別助理”一職,擔任深圳衛視副總監,並將工作和生活重心放到深圳,全家搬了過去。“在那裏我有很多很多朋友,也有很多很多夢想。”

其實,從2013年3月起,李湘已開始擔任深圳衛視《男左女右》節目主持人,加之多年好友、深圳衛視副總監易驊的引薦和鼓勵,她覺得是時候在事業上做出新的調整和規劃了。易驊說,李湘此次“裸辭”,許諾的條件“跟錢無關”,主要是深圳衛視目前的業內影響與未來5年的節目創新計劃吸引了她。對於老東家湖南衛視,李湘喜新不忘舊:“畢竟跟湖南衛視合作了17年,有感情在。”

勵志人物故事 篇27

《瘋狂的石頭》讓小電影一下子紅透半邊天,李湘決定投資200萬元圓自己的電影夢,沒想到投資的首部電影《十全九美》狂賺5000萬元。

李湘投資影視劇的另一個經驗是起用新人,節省成本,這一度成爲“芒果劇”的特色。繼《一不小心愛上你》後,李湘掌舵的芒果影業投資的偶像劇《另一種燦爛生活》也成爲力推新人以及每年都製作一部青春偶像劇的範本。“現在成名演員的片酬居高不下,而我投拍的又是青春偶像劇,新人不僅貼近角色還很便宜,也是給影視圈輸送新鮮血液。”

相比於電影,李湘現在更青睞投資電視劇,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電視劇不用像以前做電影那樣大肆宣傳,比較穩妥,利潤也可觀。電影是風聲大、雨點小,盈利模式比較弱。你去問問,日子過得最好的還是做電視劇的公司。”

勵志人物故事 篇28

工作上,李湘是十足的工作狂,生活裏,她又是個十足的購物狂。她說:“所有女人愛的我都愛,我家裏買的衣服一個櫃子根本裝不下,要經常淘汰一些舊衣服,不然衣服更新太快根本沒地方放。”這種購物熱情不僅在衣服上,更多的是在買房上。

李湘對房產的投資熱情可謂癡迷,目前已經在北京買房N套。她在微博裏曬自己的購房經:“我喜歡投資房產,因爲長期在北京居住,北京大部分樓盤都看過,下手的概率也高,具體數字記不清,但是投資房產的成就確實很可喜。”多次投資房產的經歷讓李湘在房產投資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並且屢試不爽:她選擇的房子都是地段最好、品質最好、樓層最好的房子,隨時出手都有人買,不會有任何風險。

南下深圳前,李湘已經開始在深圳看房,她最看重的是物業,認爲能不能享受到貴賓級的服務,是判定豪宅的標準,其次纔是地段。在投資上,她堅持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買一期的產品,買地段好的房子,這樣升值空間大,絕對不會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