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吳曉波評劉強跳樓自殺:我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了剋制

吳曉波評劉強跳樓自殺:我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了剋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吳曉波評劉強跳樓自殺:我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了剋制


2015年7月24日,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逍遙劉強,因爲本輪股災中在高位滿倉做多期指和配資買股票,最終導致破產,在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臺跳樓自殺,商界噓籲。

轉載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對劉強跳樓身亡的一篇評論文章:我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了剋制

上週五,劉強跳樓身亡的耳語已經傳遍金融圈,他是瑞林嘉馳對衝基金的基金經理,出生於1979年,之前在期貨界頗有點名聲。

2015年四月,劉強出版一本名爲《期貨大作手風雲錄》的自傳體小說,書名致敬另一本著名的傳記《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後者的傳主利弗莫爾是美國20世紀初期最傑出的對衝基金經理,曾在1929年大股災中,做空獲利一億美元,十多年後,利弗莫爾因交易破產而自殺。今天,劉強與他的偶像以同樣的方式結束生命。

在得悉這個消息後,我給黃徽發了一條微信:你認識劉強嗎?

黃徽是藍獅子的一位作者,我所有關於對衝的知識幾乎都來自於他。

十年前,黃徽在華爾街進入對衝基金行業,在2007年,他參與負責的基金被《彭博市場》列爲全球宏觀基金前十名,彼時他年方29,可謂少年才俊。2010年,中國開始有了可以作爲對衝工具的股指期貨——那年因此被稱爲“對衝元年”,黃徽用生動風趣的筆調寫了《對衝基金到底是什麼》,交由藍獅子出版,這應該是國內第一本關於對衝基金的普及讀本。

在本輪股市大潮之前,由於市場波動有限,對衝基金業務並不引人注目。然而,自2014年中期之後,股指猛烈動盪,套利空間陡然放大,各種股指產品集束式出現,再加上場外配資的猖獗,基礎於槓桿的對衝基金很快成了市場的寵兒。

根據有關協會的計算,到2015年5月底,全國已登記備案的私募管理機構爲5067家(不含VC、PE),管理基金7487只,其中,以對衝策略爲主的基金,約爲三分之一,資金管理規模爲1.1萬億。A股行情的火爆,帶來了對衝基金業績大幅飆升,規模內生性增長,而業績的上漲,也帶來了老產品的持續認購,總規模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在剛剛結束的股災中,很多在一夜之間清盤出局者,皆使用了高額配資槓桿,或是對衝基金產品的購買者、操盤手,劉強之死,據傳便與此有關。

黃徽在收到我的微信後,很快寫了回覆:“在最近幾天之前,我完全沒有聽說過他,他選擇自殺,實在是遺憾的事情。利弗莫爾的傳奇畢竟發生在近一百年前,與那時相比,投資組合理論和金融市場的風險理論都發生了本質性改變,況且,中國市場又是一個非常扭曲的非典型市場,因此,無論在觀念層面還是實操層面,投資者都需要有新的清醒認識。”

利弗莫爾和劉強

經歷本輪股災,中國資產市場的基本面發生了幾個顯著性的變化。

其一,從產業資本時代進入金融資本時代。

在過往的三十多年裏,先富起來的財富羣體大多出現在實體經濟及消費服務經濟領域,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通路被政策遏制。自去年三季度之後,隨着上市公司併購限制的放寬,以及新三板等新興公開市場的火爆、股權衆籌制度的獲批,產融通道被突然打開,實體企業的證券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直接導致了財富積累模式的革命性迭代。

其二,從簡單泡沫時代進入複雜泡沫時代。

在過往的很多年裏,中產家庭的理財手段非常單一,要麼買房,要麼炒股,別無他途。然而,今日的中國資本市場結構已經變得日漸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及槓桿工具迅速增加,幾乎到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2014年2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開始施行之後,私募基金獲得明確的法律地位,這使得私募基金行業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每日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以日均約20家的速度增長,資產泡沫化的複雜程度非昔日可比。

其三,“散戶主力”與“政府之手”構成最不穩定的常態性格局。

中國資本市場的散戶主力特徵,迄今未有改變,在美國,股票市場和對衝基金的主要投資人均來自於機構,而國內私募的資金的主要來源還是個人投資者,整個金融行業的中介佣金高得離譜,充分暴露了這是一個很不有效的市場環境。與此同時,政府對股市的強勢干預,又構成另一重的風險存在。在過去的兩個多月裏,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博弈及非理性動盪,已經很刺激地上演過了。

上述所及,便是所有中國中產階層面對的一個資本宿命:你正在步入一個資產大膨脹的新時代,資本泡沫正變得越來越複雜,你必須積極地去擁抱它,同時忍受它帶給你的所有不適和痛苦。

黃徽真是一個認真的人,在接到我的微信後,轉頭細讀了劉強自殺前寫的股市反思博文,在給我的回覆中,他分析說:

我看他的股災總結:第一條,“忽視了技術面的風控提示”;第二條,“風險來臨時,保命最重要”。因此我猜測他的問題也是在於,雖然知道風控這些概念,但是對風險的深刻認知不在他的認知模式的核心層。劉強總結的第三條是“獨立思考”,這當然是最重要的,不過我懷疑他最終選擇自殺,最大的原因是因爲他的偶像利弗莫爾當年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這種強烈的模仿和移情,也是悲劇的所在之一。

學習對風險的敬畏,真是每一個人應當學習的功課。

詹姆士·西蒙斯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曾與陳省身創立了Chern-Simons幾何理論,他投資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是對衝基金公司中的另類,其所有交易策略全部來自量化模型,而就是這位數學天才和億萬富翁,卻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每天早上去公司,看看今天的運氣怎麼樣。”

面對不確定性的謙卑,也許纔是人性成熟的標誌之一。

與大數學家西蒙斯相比,好萊塢影星馬龍·白蘭度當然要率性得多,不過到了晚年,他卻說過一句非常理性的話,這位著名的浪蕩子說——“我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了剋制。”

推薦閱讀:

吳曉波:去日本買只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