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教育孩子交往適度而不是限制其交友

教育孩子交往適度而不是限制其交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教育孩子交往適度而不是限制其交友

教育孩子交往適度而不是限制其交友

在孩子的各類朋友中,有的是同性朋友,有的是異性朋友。當孩子與同性朋友在一起學習、遊戲時,父母往往比較放心;而一旦發現孩子和某個異性朋友單獨往來,就會視爲早戀。其實,在孩子們的世界裏,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朋友,彼此的友誼都是純潔的。有時,孩子跟異性朋友在一起,也許只是爲了幫助自己的學習,或者在某方面需要異性朋友的幫助。

面對孩子交友,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把握好交友的度,而不是嚴格地限制他們交往的權利。在學校裏,有的老師還會將男女同學安排爲同桌,做實驗活動時會將男女同學分配在一組,目的是促進同學之間的協調配合,加強合作能力,在學習上還能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

在做遊戲時,有時我們也會發現,男孩只和男孩玩,女孩也只找女孩玩。其實,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從小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就要鼓勵孩子去結交異性朋友,這樣有利於孩子融入集體,在小朋友們中間更合羣。

另外,父母不要爲了怕別的孩子將自己的孩子帶壞,而禁止孩子交友。把孩子鎖在家裏,不允許別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開放式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無論跟什麼性格的孩子在一起都能玩到一起去,相處會更和睦。

1.不能把孩子的活動範圍限制在家裏

有些父母從安全、怕麻煩、怕孩子在一起會發生衝突等原因出發,禁止孩子與同伴之間一起遊戲、活動,把孩子的活動範圍限制在自己家裏或與父母在一起。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之間的交往,需要從與同伴之間的矛盾、衝突中學會互相理解、溝通,學會講規則、秩序,學會關愛他人和與他人合作。對於孩子而言,社交能力正是通過與同伴的玩耍、遊戲建立的,過度限制孩子的交往,會對他們今後的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引起孤僻、自卑傾向或自閉症。

親子之間的關係,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友誼關係,是社會交往中完全不同的關係。如果把孩子的遊戲空間限制在自己的家中,限制在與父母共同活動中,而不爲他創造更多的社交鍛鍊空間,會使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識產生扭曲。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應認識到孩子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對孩子性格培養、能力發展的重要性,應通過各種渠道促進孩子與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對於性格內向、有些孤僻的孩子而言,與同伴的交往更加重要。

教育孩子交往適度而不是限制其交友

2.正確對待孩子與異性同伴的交往

當孩子與異性夥伴交友時,很多父母往往會存在以下誤解。

誤解一:孩子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後的事。其實,成長包括很多方面。讀書求知主要涉及智力發展,只是成長的一個方面。學會與人交往,包括與異性交往,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它也是學生學習的任務之一,是一門意義重大的功課。這門課不在升學考試的科目之列,卻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後纔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爲缺乏鍛鍊而成爲這方面的“困難戶”。

誤解二:孩子還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與異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實上,一個沒有學會與異性交往的人很難說是一個成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學習與異性交往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

誤解三: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研究發現,一個與異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與異性交往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可能還有積極作用。

誤解四:與異性交往很容易發展爲早戀,使中學生犯錯誤。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異性交往的動機多種多樣,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爲了談戀愛。即使是一對一的男女約會,也不能與戀愛畫等號。雖然青少年還不成熟、容易衝動,但是,他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自制能力,在戀愛問題上一般會相當慎重。

誤解五:如何處理異性關係不需要別人指導,到時自然就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與異性交往是一個全新的領地,有很多的疑問和困惑。資料表明,即使是在社會風氣十分開放的美國,都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學生把與異性交往當作一個難題。在觀念相對保守,而且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充滿偏見的中國,不難想象青少年在這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更多。據一些心理諮詢專家反映,我國青少年來電來信所尋求幫助的問題中,與異性交往有關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正面管教祕訣】

現在的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性成熟提前,早戀現象在中學已很普遍,父母適當地過問孩子與異性的交往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父母同時應該明白,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渴望與別人交流心裏的感受,渴望別人的關注、認同,他們渴望友誼就像植物渴盼陽光一樣,他們不但喜歡同性別、同年齡、同志趣的朋友,更渴望結交異性朋友。

3.孩子只喜歡同性小朋友不能視爲不正常

瑤瑤今年15歲,是一個初三的學生,和同伴娜娜很要好,最近娜娜的媽媽在自家窗戶外,發現兩個女孩子在摟摟抱抱,氣得娜娜的媽媽把娜娜叫進屋就是一頓暴打,還說了一些比較重的話。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萌動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誼,同時,他們又正處於對異性的排斥階段。在學校裏,異性學生之間不能大大方方交往,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在與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結識年齡稍長的,能保護、瞭解和愛護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則願意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往,特別崇拜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事業有成的“哥哥”。開始時是效仿,進而發展成爲愛慕和依戀。這種情結的發展在兩性疏遠期是十分自然的。因爲在這一階段,異性之間的交往和親近最容易受到同學們的注視和非議,而同性間的接近和親熱,則顯得自然和安全,這種同性的友誼也容易帶有愛慕色彩,進而出現依戀情結。這種青春期同性依戀畢竟與同性戀有區別,我們絕不能把學校裏的男女同性間比較要好或親密的現象一概視爲不正常。

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成長到兩性愛慕期。同時,同性依戀並不等於同性戀,兩者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儘管如此,對少年時期這類同性依戀現象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爲同性之間過分地依戀,容易喪失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的人格,產生社會交往的不適應感,將自己囿於狹小的人際交往圈中。

爲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可在溫馨親切的氣氛中,採取循循善誘的方法,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識地介紹幾個志趣相投的男女同齡人給孩子,讓他們共同學習、娛樂、交往,以逐漸減少與特定的同性之間的依戀感。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應告訴孩子:同學之間關係親密很正常,不過即使兩個同學之間沒有問題,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爲能否被周圍環境認可。同性間的交往,還是順其自然爲好,這樣,周圍的人也纔會感到自然。同時,要注意以獨立的心態、獨立的人格來進行活動與交往,不要對對方言聽計從,要讓孩子學會保持自我,擺脫對朋友的依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