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爲人處世的基本技巧: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

爲人處世的基本技巧: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爲人處世的基本技巧: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

爲人處世的基本技巧: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

世界上只有一個方法,可使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你有沒有靜下心來,想過這件事呢?是的,只有這樣一個方法,那是使人自願去做那一件事。

記住,再也沒有其他方法。

當然,你可以用一把左輪手槍,對着一個人的胸脯,那人會乖乖地把手錶給你。你可以用恫嚇解僱的方法在你尚未轉身過來前,叫一個僱用的人跟你合作。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恫嚇,讓一個孩子做你所需要他做的事。可是這些粗笨的方法,都有極端不利的反應。

我能叫你去做任何事情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把你所需要的給你。

你要些什麼?

維也納一位20世紀最享盛譽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博士曾這樣說: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於兩種動機,那是性的衝動和能成爲偉人的慾望。

美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杜威教授,對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見解。杜威教授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動,那是“成爲重要人物的慾望”。

記着“成爲重要人物的慾望”這句話,是很重要的。

你要些什麼?並不是很多的東西,可是真正所需要的幾種東西,你不容拒絕地堅持着要追求。差不多每個正常的成人都想要:

一、健康和生命的保護。

二、食物。

三、睡眠。

四、金錢和金錢所能買到的。

五、生命的後顧。

六、性生活的滿足。

七、子女們的健康。

八、自重感。

差不多所有這些慾望都能滿足,可是其中有一種慾望,同食物、睡眠一樣,既深切,又難以滿足,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成爲偉人的慾望”。也就是杜威所說“成爲重要人物的慾望”。

爲人處世的基本技巧: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

林肯有次寫信開頭就說:“每個人都喜歡受人恭維。”威利·賈姆士也這樣說過:“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爲人所重視。”他並不是說“希望”,或“慾望”,或是“渴望”,而是說了“渴求”爲人所重視。

這是一種痛苦的,而且亟待解決的人類“飢餓”,如果能誠摯地滿足這種內心飢餓的人,就可以將人們掌握在手掌之中。

尋求自重感的慾望,是人類和動物間,一項重要的差別。

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那時我是密蘇里的一個農家兒童,我父親飼養一種品種優良的豬和一種白臉牛。那時我們常在牲口展覽會上,展示我們的豬和白臉牛,我們曾經獲得幾十次的頭獎。

我父親把藍緞帶的獎章,用針縫在一條白布上,當有親友們來我們家時,父親就拿出這條白布來,我握着這一端,他握着那一端,將中着頭獎的藍緞帶,讓親友們來觀賞。

豬、牛並不在乎它們贏得的藍緞帶,可是父親卻十分重視,因爲這些獎品,替他帶來了一種“自重”的感覺。

假如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自重感”熾烈的衝動,我們不會有文化,就跟其他動物差不多了。

就是這種自重感的慾望,激起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在一家雜貨店工作的貧困店員,翻遍了整個堆滿雜貨的大木桶,找出他用五分錢所買的幾本法律書籍,痛下決心去研究。你或許聽說過這雜貨店的店員,他的名字叫“林肯”。

這種自重感的慾望,激發了狄更斯寫出他不朽的名著。這種自重感的慾望,使華倫完成了他的設計。同時由於這種自重感的慾望,使洛克菲勒積存了他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也就是這種慾望,使城裏的鉅富,建造一座他所需要的大房子。

這種慾望,能使你穿上最新穎的服飾,駕駛最漂亮的轎車,談談你自己聰明伶俐的孩子。

也就是這種慾望,使一些青少年成爲盜匪。前任警察總監瑪羅尼曾這樣說過:“如今一般年輕罪犯,充滿着對虛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後他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閱讀把他們寫爲英雄的那種不上流的報紙。他只要能看到自己的相片,就像跟愛因斯坦、林白、託斯加尼、或羅斯福等名人,一樣在報上佔到篇幅時,就根本沒有想過,進受刑室坐電椅是怎麼回事了。”

如果你告訴我,你是如何得到你的自重感,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人。確定你的性格,對你來講,是件最重要的事。

有這樣一個例子:洛克菲勒捐錢在中國北平建造最新式的醫院,照顧了許多他沒有見過面,同時也永遠不會見面的貧民,藉此得到了他的自重感。

反過來說,狄林克做土匪、搶銀行、殺人,也是在滿足自重感。當警方人員搜捕他時,狄林克奔進人家農舍裏……他以他是第一號公敵爲榮,所以他大聲地說:“我是狄林克……我不會殺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是的,狄林克和洛克菲勒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如何獲得自己的自重感。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爲了自重感掙扎的有趣事例。甚至於華盛頓,都願意有人稱他是至高無上的美國總統;哥倫布向皇家請求獲得“海洋大將”和“印度總督”的名銜;女皇凱瑟琳拒絕拆閱沒有稱她“女皇陛下”的信件;林肯夫人在白宮對格蘭特夫人像只母老虎似的吼叫:“我沒有請你之前,你怎敢坐在我面前!”

有一些百萬富翁,資助“白特”將軍去南極探險,附帶一個條件,就是用他們的名字爲一些冰山命名。而那個“夫古”,甚至希望把巴黎改稱成他的名字。

人們會爲了取得同情、注意和一種“自重感”而故意裝病。

麥金利夫人,強迫她任職美國總統的丈夫放下國家的重要事務,要他依偎在她牀邊,摟抱着她,撫慰她睡去。這樣每次需要數小時的時間,麥金利夫人藉此得到了她的自重感。

麥金利夫人堅持麥金利在她醫牙的時候,陪同她在一起,藉此滿足她的牙痛時被注意的慾望。有一次麥金利和強海有約,不得不讓她一個人留在牙醫那裏,這樣便使她大發脾氣。

琳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年輕能幹的少婦,爲了要得到自重感,而裝成一個病人。琳哈特夫人說:“有一天,這婦人不得不面對一種事實……或許是年齡的關係,使她永遠不能結婚的事實,想到孤獨的晚年就將在她面前展開,可期望的事,實在太少了。”

琳哈特夫人又說:“她躺在牀上有10年的時間。她年老的母親,每天上下3樓,捧着盤子去侍候她。有一天,這位年老的母親由於過度的疲勞,終於倒地去世,牀上的這個病人,沮喪了數星期後,她穿衣起牀,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有些專家宣稱……人可能真的會發瘋,爲的是要在瘋狂的幻境中,尋找冷酷的現實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在美國醫院中,患精神病的人數,要比患其他病的總和還多。如果你年紀在15歲以上,又住在紐約州這地方,你可能有1/20的機會,在你的一生中要住7年以上的瘋人病院。

精神錯亂的原因是什麼?

沒有人能回答出那樣籠統的問題,不過我可以知道有若干的疾病……像性病,會摧殘腦細胞,結果導致癲狂。實際上,約有半數以上的精神病,可以歸源於這類的生理原因,像酒醉、中毒和由於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腦部傷害。

可是另外那半數……這是令人惶恐的部分……那其他半數瘋狂的人,明顯的,他們腦細胞機構中並沒有任何病態。在他們去世後解剖檢驗,用最高性能的顯微鏡研究他們的腦細胞組織,發現他們的腦細胞,完全跟我們一樣健全。

爲什麼這些人會精神錯亂?

我曾向一位瘋人病院的主治病師提出那樣的問題。這位醫師擁有淵博的精神病理方面的學識,獲得最高的榮譽。他誠懇地對我說,他也不知道人們如何會精神錯亂[]。可是他卻作這樣的解釋,許多精神錯亂的人,在他瘋癲中找到了真實世界中所無法獲得的自重感。這位醫師告訴了我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現在有個病人,她的婚姻是一出悲劇,她需要愛情、孩子和社會上的聲望。可是現實的生活,卻沒有賦予她夢幻中的希望。她丈夫不愛她,甚至於拒絕跟她一起用餐,她丈夫強迫她服侍他在樓上房間吃飯。她沒有孩子,沒有社會地位。這終於造成了她精神錯亂,在瘋癲夢幻中,現在她已跟丈夫離婚,恢復了少女時的姓名。她現在相信自己,已嫁給英國貴族,並且堅持要人家稱她是史密斯夫人。

至於她所希望的孩子,現在她幻想中也已經有了。每次我去看她時,她說:‘醫生,我昨夜生了一個孩子。”

這故事悲慘嗎?我不知道。那位醫師對我說:“如果我能伸出我的手,去治癒恢復她的意識讓她清醒,我也不願意那樣做,她現在似乎獲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樂。”

從整體來講,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快樂。既然許多人以瘋癲爲快樂,他們爲什麼不這樣呢?他們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簽出一張百萬元的支票給你;或者給你一封介紹信,去見一位有名的人物。

在他們所創造的夢境中,他們能找到他們所期望的自重感。

如果有人對自重感這樣的迫切飢渴,甚至於爲獲得它而精神失常,試想若是在人們尚未瘋癲前,就給他真誠的讚揚,那時你我的成就,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奇蹟?

據我所知道:有史以來,年薪百萬元的只有兩個人——克萊斯勒和司華伯。

安德魯·卡內基爲什麼要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或是三千餘元一天呢?安德魯·卡內基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是由於司華伯是位優秀的天才?不,不是的。是由於司華伯對鋼鐵的製造有特殊的專長?不,也不是的。

司華伯曾這樣告訴過我,有許多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在鋼鐵的製造方面比他知道得多。司華伯有這樣高的薪金,是由於他有特殊待人的能力。我問他是怎麼做的,這裏就是他親口告訴我的情形……這些話應該刻在能永久保留的銅牌上,把這面銅牌懸掛在全國每個家庭、學校、商店、辦公室裏。這些話,在當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背誦下來……如果我們真能照着這些話去做,你我的生活方式,跟過去就完全不一樣了。

司華伯這樣說:“我認爲,我有激發他們熱誠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的最大的資源……我充分發掘每一個人才能的方法,是用讚賞和鼓勵!”

他又說:“世界上最容易摧毀一個人志向的,那就是上司所給他的批評。

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只給人們工作的激勵。我是急於稱讚,而遲於找錯,如果說我喜歡什麼的話,那就是誠於嘉許,寬於稱道。”

那是司華伯平時所做的,也正跟一般人相反的。

一般人不喜歡一件事,會盡量的挑剔錯誤;如果真的喜歡,他會一句什麼話也不說。

司華伯還這樣說:“在我一生的廣闊交往和與世界各地知名之士見面中,我還沒有找到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偉大,地位如何崇高,被讚許比在被批評的情形下,更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是的,他所說的,就是安德魯·卡內基驚人成就的一項顯著的理由。安德魯·卡內基並非私下的,而是公開地稱讚他的同仁。

安德魯·卡內基甚至於在他的墓碑上,還稱讚他的助手。這是他爲自己所寫的碑文:“埋葬在這裏的,是個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聰明的人相處的一個人。”

誠懇地讚賞,是洛克菲勒待人的一個成功的祕訣。例如有這樣一件事……當他的一個夥伴——倍德福,措施失當,在南美做錯了一宗買賣,而使公司虧損了一百萬元時,洛克菲勒對他並沒有任何批評或指責。

他知道倍德福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同時這件事已告結束。所以洛克菲勒找些可稱讚的事來,他恭賀倍德福,幸而保全了他投資金額的60%。洛克菲勒這樣說:“那已經不錯了,我們做事不會每一件都是稱心如意的。”

齊格飛,這位閃耀於百老匯,最具驚人成就的歌舞劇家。他屢次把人們不願意多看一眼,很不出色的女子,改變成在舞臺上一個神祕誘人的尤物。

齊格飛很實際,他增加歌女們的薪金,從每星期30元,到175元。他也重義氣,在福利斯歌舞劇開幕之夜,他發出賀電給劇中明星,並且贈予每一個表演的歌女一朵美麗的玫瑰花。

我曾經有一次爲“流行”的絕食所迷,有6個晝夜沒有吃東西。那種情形並不困難,到第6天時,似乎比第2天還不感到飢餓。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有人使他的家人或是僱員,6天內沒有東西吃,那就犯了罪。可是他們卻會6天、6星期或是60年不給家裏的人或是僱員所期盼中像得到食物一樣的讚美。

當年,“愛爾法利特·侖脫”在“維也納的重合”劇中擔任主角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我最需要的東西,是我自尊的滋養。”

我們照顧了孩子、朋友和員工們體內所需要的營養,可是我們給他們自尊上所需要的營養,卻又何等稀少。我們給了他們牛排、馬鈴薯等食物,培植他們的體力,可是忽略了給他們讚賞和那些溫和的言語。

有些讀者看到這幾句話時,可能會這樣說:“這是老套、恭維、阿諛、拍馬屁,我都已嘗試過那些了,一點也沒用……這些對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是沒有用的。”

拍馬那一套,當然是騙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膚淺、自私、虛僞的,那應該失敗,而且常常失敗。可是,有些人對讚賞,出於內心的讚賞,簡直太需要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屢次結婚的狄文尼兄弟倆,爲什麼在婚姻方面會有這樣炫耀的成功?爲什麼這所謂“公子哥兒”的狄文尼兄弟,能與兩位美麗的電影明星——一位著名的歌劇主角和另外一位擁有數百萬家產的哈頓結婚?那是什麼原因?他們是怎麼做的?

聖約翰在自由雜誌中,曾這樣說:“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這許多年來,是人們心裏的一個謎……”

他又說:妮格雷這女人能識別男人,也是一位藝術家,有一次她向我解釋說:“他們瞭解恭維、諂媚的藝術,比我所看到其他所有人的都成功。這恭維的藝術,在這真實幽默的時代中,幾乎是一件給人忘了的東西,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或許就在這上面了。”

讚賞和諂媚的區別——那很容易識別出來,讚賞是出於真誠,而諂媚是虛僞的。一個出於由衷,一個出於嘴裏。一個是不自私的,一個是自私的。一個是爲人們所欽佩的,一個是令人不恥而摒棄的。

最近我去墨西哥城的吉伯爾鐵匹克館,看到奧伯利根將軍的半身人像。半身像的下面,刻着奧伯利根將軍的名言:“別怕攻擊你的敵人,提防諂媚你的朋友。”

不!不!我不是叫人去諂媚、恭維,那相差遠了,我是在講一種生活的方法,一種新的方法。

英皇喬治五世有一套格言,共有6條,懸在白金漢宮書房的牆上。其中有1條是說,“教我不要奉承或接受卑賤的讚美”。“卑賤的讚美”,就是“諂媚”的解釋。我曾經看到一句關於諂媚的話,很值得寫在這裏,那是“諂媚是明白地告訴別人,他想到他自己的種種”。

利夫華爾特·愛默生說:“你用任何的言語所要說的,總離不開自己的種種。”如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恭維、諂媚,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都可以成爲“人類關係學”的專家了。

當我們不在思考某種確定的問題時,常用我們95%的時間去思考自己。而現在如果停止一刻不去想我們自己,開始想想別人的優點,我們就不必措辭卑賤、虛僞,在話未說出口時,已可以發覺是錯誤的諂媚了。

愛默生又說:“凡我所遇到的人,都有勝過我的地方,我就學他那些好地方。”

愛默生這樣的見解,是非常正確,是值得我們所重視的。停止思考我們自己的成就和需要,讓我們去研究別人的優點,把對人的恭維、諂媚忘掉,給予人由衷、誠懇的讚賞。人們對你所講的,將會重視和珍惜,終生藏之背誦……即使你已把這件事忘了很久,可是他還牢牢記着你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