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故宮文物小故事

故宮文物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故宮文物小故事

故宮文物小故事

導語:北京故宮被譽爲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作爲遊覽勝地,每天接待着國內外上萬名遊客。故宮裏的文物也是非常之多,很引人注目,今天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故宮文物的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故宮文物小故事

故事一:陳洪綬《升庵簪花圖》:楊慎貶謫期間的放浪形骸

明末著名畫家陳洪綬在這幅絹本中,描繪了明朝唯一川籍狀元楊慎在貶謫期間放浪形骸的故事。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因“大禮議”之爭,流放雲南。他心中苦悶,譏諷時政,曾醉酒後以白粉塗面,雙髻插花,攜妓遊行於市中,一時傳爲美談。

如果你不知道楊慎是誰,那你一定聽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臨江仙》詞的作者,便是人稱“有明第一博學者”的楊慎。

四川新都人楊慎出生於書香門第,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參與修繕《武宗實錄》,並承擔過明世宗朱厚熜的“經筵講官”,一時風光無限。但由於他爲人比較正直,一言不合就敢說真話。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嘉靖帝以外藩親王身份繼承帝位之後,執意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爲皇考,不少朝中大臣主張禮順人情,支持皇帝胡鬧,而楊慎父子堅持原則,父親楊廷和告老還鄉,楊慎被施以廷杖,兩次被打得皮開肉綻,謫戍於雲南永昌衛。

也是楊慎運氣不佳。明代皇帝大多短壽,而嘉靖帝卻是例外,他在位長達45年之久,對楊氏父子的恨始終未消。楊慎被貶後,嘉靖帝常問閣臣:“楊慎最近怎樣?”閣臣要是回答楊慎病了、非常頹廢,嘉靖帝纔會覺得滿意。面對偏執暴戾的嘉靖帝,楊慎也不得不僞裝自己,敷粉簪花,懷擁歌伎招搖過市,一副醉生夢死的樣子。

在這幅畫中,楊慎身後除了侍女還有一棵老樹,樹身有許多窟窿,枯枝殘斷,雖然飽經風霜卻頑強地活着,象徵主人公的身世。楊慎身着寬大的衣袍,雙手掩袖,頭微微上揚,一副清高孤傲的姿態。他的頭上插着幾朵牽牛、野菊等小花,雙目圓睜,似醉非醉。若想看懂這幅畫,需要結合一同展出的楊慎《李端詩》扇面,上書唐代李端樂府詩《妾薄命》,漢武帝劉徹的皇后陳阿嬌得寵復失寵,色衰而愛馳的故事,正是楊慎一生“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隱喻。

故事二:金甌永固杯:大年夜皇帝開筆禮器

乾隆皇帝到了而立之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下旨命內務府製造金盃一件,杯上刻“金甌永固”四字爲名。“甌”本指杯、盂一類的飲器,後來古人常以“金甌”指代國家政權,“金甌永固”,寓意社稷永保、江山永固。

這個金酒杯,一面書“金甌永固”,另一面刻“乾隆年制”,外壁飾滿寶相花,花蕊由珍珠及紅、藍寶石鑲嵌而成。杯子兩側各有一個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珍珠。卷着鼻子的大象腦袋構成了杯子三足,長牙卷鼻,頭頂和雙眼也鑲嵌了珠寶,奢華無比。金盃此前從未離開故宮。

金甌永固杯的製作情況,在清《內務府活計檔》中記載詳細。這個杯子與“玉燭長調”的蠟臺同時開工,從設計圖樣到製作過程,每個環節反覆上呈御覽並修改,直至乾隆皇帝滿意爲止。到了乾隆六十二年,也就是乾隆退政、嘉慶繼位後的第二年,金甌永固杯業經傷損,乾隆又下旨着交造物辦重新打造。僅此一件杯子,就從庫房領取了黃金20兩、珍珠11顆、紅寶石9塊、藍寶石12塊。

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酒杯,而是大年夜的時候,皇帝在開筆儀式上使用的禮器。

在西南角“明窗”小隔間,皇帝親手點燃名爲“玉燭長調”的蠟臺,向“金甌永固”杯中注入屠蘇酒,再從紅漆雕雲龍盤上拿起“萬年青管”筆,先蘸朱墨在灑金箋上書寫幾句諸如“天下太平”“福壽長春”之類的吉祥語,然後再瀏覽呈進的新年曆書,以象徵授時省歲之意。“金甌永固”杯堪稱國寶,被清代乾隆以後的歷朝皇帝世代相傳。

故事三:徐陽《平定金川戰圖》:看看乾隆的“十全武功”

乾隆晚年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爲“十全老人”,並下令鐫刻碧玉龍紐“十全老人之寶”。所謂“十全”,是指乾隆年間的十次戰爭勝利。

成都博物館文物資料中心負責人杜康介紹,金川位於四川大渡河流域,是以藏族爲主的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各土司之間爲爭奪人口、土地、財富時常戰爭紛起,因此乾隆不得不兩次出兵,討伐挑起戰亂的金川土司。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出兵攻掠小金川,並殺傷駐守在那裏的清兵[]。乾隆帝決定征剿,先後派張廣泗、訥親、傅恆率兵6萬討伐,歷時兩年餘,耗銀1100餘萬兩。但戰事不順,損兵折將,他不得不再派嶽鍾琪前往金川,勸降收兵。乾隆把平定金川列爲“十全武功”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領兵之將嶽鍾琪是四川成都人。乾隆十三年,金川戰事吃緊,62歲高齡、已被廢黜還籍的嶽鍾琪重新得到重用。因平定有功,他被乾隆帝贊爲“三朝武臣巨擘”。嶽鍾琪之墓,在現在的金堂縣,成都金沙一帶有個“嶽公橋”的老地名,就是爲紀念嶽鍾琪而命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進攻臨近土司,與清軍交戰。乾隆帝下詔二徵金川。他先派溫福統兵進剿,兵敗果木,後改任阿桂爲帥。戰事持續5年,用銀7000萬兩,最終平定了大小金川,誅戮滋事土司索諾木等人。平定兩金川后,乾隆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派任流官,設鎮安營,派兵駐防,金川及其臨近地區得以安寧。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常以大量的詩文和圖畫來彰顯自己的文成武德,他命宮廷畫家徐揚繪圖紀念金川戰役的勝利。《平定金川戰圖》冊一共16開,此次送來成都展覽的剛好是“一頭一尾”。第一開“平定小金川”描繪了定西將軍阿桂率三路官兵全面進攻小金川,八日攻克全境的盛況。另一幅“紫光閣賜宴”,描繪了乾隆在西苑紫光閣設宴款待有功將士的歌舞昇平。

故事四:《十六羅漢像》:進貢者和“國泰貪污案”

此屏共16扇,邊框和裙板均爲紫檀木製,屏心髹黑漆。正面用和田白玉片鑲嵌出十六羅漢像,各尊羅漢狀貌怪異,生動傳神,上方有其名號及乾隆帝御題讚語。背面爲描金四時花卉,有梅、蘭、竹、菊及蓮花、芭蕉等。

《十六羅漢像》爲五代時前蜀畫家、詩人、書法家貫休所畫,他曾其靈感源自夢境,絹本已不復存在,現在存世的多爲後人的摹本仿品,國內目前能見的僅是石刻本及其拓片。

1757年春,乾隆二下江南至西湖行宮,到祖父康熙南巡時的行宮聖恩寺禮拜,見到寺藏的貫休十六羅漢圖,讚不絕口。他親筆題字畫上,並跋文交代故事,旨原畫藏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川大臣國泰斥巨資進貢了這塊紫檀木嵌玉十六羅漢屏,乾隆龍心大悅,當即把雲光樓上所供圍屏盡數撤銷,把此屏風供奉於上。直到他駕崩以後,這套屏風便一直封存於樓上。

不過這位國泰,並沒有像名字這麼安泰。他是四川總督文綬的兒子,滿洲鑲白旗人,是個臭名昭著的大貪官。他任山東巡撫後,與前大學士于敏中之弟布政使於易簡勾結在一起,“貪縱營鬆,徵賂諸州縣”。沒幾年,鬧得各州縣全部虧空。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也就是國泰進貢屏風5年之後,監察御史錢灃彈劾國泰貪得無厭,乾隆帝派和珅、劉墉與錢灃一起審辦此案。國泰原是和珅黨羽,和珅有意包庇,便派家僕赴山東爲國泰通風報信,結果被錢灃察覺,並扣留了他們的來往密信。到山東後,錢灃堅持要查庫,後來國泰的罪行終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乾隆帝一怒之下,將國泰處死。國泰貪污案是乾隆後期吏治腐敗的一個縮影。

故事五:鹿角椅:警示子孫“馬上得天下”

康熙皇帝愛好騎射,曾把他親自狩獵的鹿脫角及骨製成椅子,一對鹿角構成線條優美的椅背,藉此警惕子孫勿忘“馬上得天下”的勇武精神。鹿角的自然形態與椅子造型渾然天成,鹿角椅流傳至孫輩乾隆帝時,成爲他的深愛之物。

鹿角椅的創始人是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由於長期馳騁沙場,他練就了驚人的臂力和高超的武藝。據清初史料《滿文老檔》記載,天聰五年(1631年),在包圍大淩河城的戰役中,皇太極曾在自己的御營裏親手捕獲了一頭大鹿。依照女真族的民俗,人們在野外狩獵、駐營期間,如果意外獲得飛禽走獸,他們往往將此視爲吉兆,哪怕將獵物食用之後也常保留角骨。因此,皇太極這次俘獲的大鹿之角,很有可能被當作吉祥之物帶回瀋陽,製成御用鹿角椅,現收藏於瀋陽故宮。

乾隆十九年(1754年),弘曆東巡盛京,他在觀覽皇太極所制鹿角椅後詩興大發,御筆一揮就寫下了“彎弧曾逐鹿,制器以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庫藏常質古,山養勝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作完詩文之後,乾隆皇帝尤感不足,便命內務府工匠將其詩雕刻於椅子靠背之上,甚至將自己常用的“乾”“隆”圓、方連珠印也刻於椅背。

皇太極的這把鹿角椅,除了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恭瞻拜謁的對象,它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後代皇帝制作鹿角椅的“模板”。此次送來成都展覽的鹿角椅,是康熙皇帝所制,雖然從外形上與皇太極的御用鹿角椅不盡相同,但其中的尚武精神則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