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三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三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三篇

導語:有一批文物修復師們靜靜地待在故宮幽深角落,他們與喧鬧的世界隔絕,但走出故宮,又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在歷史的河流裏,逆流而上。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歡迎閱讀。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三篇

篇一: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有一種類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於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籤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內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爲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

你隨着鏡頭來到故宮,看着四合院裏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幹活。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着自行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爲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裏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裏領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彷彿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裏都是有着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的敬畏,對每一件經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心發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錶的師傅,在展館裏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裏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裏的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

不爲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爲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裏面描述的“初心”。專注於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關於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感受到了禪的藝術,以及它帶給我內心的平靜與平和。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修行。

篇二:

還是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介紹,後來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薦,然後在我沒劇追的時候想着去瞟兩眼。但是看了,哪兒只是瞟兩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猶未盡。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傳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國》《互聯網時代》,現在又多了個《我在故宮修文物》。

有人說那是最好的一個職業,工作在中國地價最貴的地方,接觸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國寶,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點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爲五點以後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線不好。 還有人說它就是故宮的招聘宣傳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記的是,鐘錶組的王師傅修理鐘錶的時候專注的神情,逛展館的時候看到自己花費大半年修復的鐘表呆呆的在櫥窗裏不能動的時候的傷心,還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稱爲臻品的鐘表文物時的落寞。王津師傅帶着徒弟去參加鐘錶屆的博覽會,一個大叔向王師傅展示他收藏的懷錶一直強調自己的表是伊麗莎白女王送給其女兒的禮物時,王師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紀錄片讓人看到了一個鐘錶工匠傳承着的中國匠人精神,認真,負責,儒雅,內斂。所以王師傅已經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

還有 陶瓷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學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麼叫勝在氣質。她騎着自行車走在故宮院牆裏面時,旁白道: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溥儀。還有木工組去打杏子,拿着蓋過文物的紙去接故宮裏面長熟的杏子。故宮院裏面的貓,老師傅開過每天必經的七道院牆門給這些野貓喂貓糧,據講這些貓是宮廷御貓的後代。幾百年的時光,一個王朝覆滅了,曾經壁壘森嚴無比輝煌的宮殿成了人們遊玩時候的去處,曾經的貴人現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着故宮的竟然是這羣貓。

書畫組的師傅又幽默又樂觀又懂得生活,工作閒暇之餘還會彈彈吉他。看着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感覺無比自豪,看着自己的徒弟感覺後繼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經的前輩馮忠蓮先生花費十年臨摹了《清明上河圖》,現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圖》也成了一件國寶。他們看着面前書畫的修復痕跡就可以看出上一個修復這幅畫的人有什麼樣品性甚至什麼樣的相貌,他們在和歷史對話。修復曾經的畫絹,通過現代的高科技儀器看到了曾經修復過的部分和原畫材質明顯的區別,師傅開玩笑說,這個匠人把畫修成這樣,被皇上發現那肯定要砍頭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個年前的匠人讓現在的儀器找出了不認真工作的證據。

篇三:

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吸引了衆人的眼光。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裏的故事,神祕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複的修補和整飾,這羣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錶修復工作。讚歎古人鐘錶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於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錶重煥光彩。“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願。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

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爲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爲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於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峯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着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爲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着。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於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聯繫,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傳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瞭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