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大全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大全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大全

導語:故宮一直是我國的一個著名景點,和故宮有關的紀錄片很多,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卻是和故宮中的人有關的。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歡迎閱讀。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有感大全

篇一:

文物修復師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特點

這兩天看了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片子首次把鏡頭對準了故宮裏的文物修復師。由於這個羣體平時“深藏不露”,紀錄片甫一播出,好評如潮。同名電影和書相繼推出,我還沒有看,這裏不加評論。紀錄片的確不錯,看了以後,改變了我對文物、對匠人和對職業的認識。

文 物

我以前的看法,文物是珍貴的,因而往往藏而不露的,也是“不近人情”的。偶爾的謀面,它們也總是藏於厚重的玻璃罩內,靜靜的陳列,一幅“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狀態。這部紀錄片改變了我的這種看法。文物是有生命的,有和人一樣的生老病死。它們是可以被觸碰、被親近的。修復師們就可以近距離感受它們的美貌和脾性,也可以親手爲它們體檢治病。

文物是人們創造的,也在被親近、被觸摸、被修復、被體悟的過程中塑造着人們自身。它們在與修復師的“互動”時,一方面延續着自己的生命,同時深刻地影響着修復者的情趣、審美、品味、人格,乃至生命。修復後的文物,也更好地傳遞着美感,讓觀賞者更便於認知和感悟。這些正是文物本身生命力的彰顯,也是現代意義所在。

匠 人

近兩年,“工匠精神”是個熱度很高的詞彙。但是,什麼是匠人,什麼又是工匠精神,在我的頭腦中一直沒有形成準確的概念。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我清楚地意識到,這些修復是顯然就是我正尋找的匠人,他們身上的特質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詮釋。

首先,他們有“匠技”。這些修復師或者擅長裝裱、臨摹幾百年上千年前的書畫,或者可將木器、銅器修復得盡善盡美,或者可以讓宮廷收藏的各類鐘表重新煥發活力。總之,他們都掌握着一門世人難以企及的絕技。

其次,他們有“匠心”。面對繁重的修復任務,或者十分棘手的難題,他們通過縝密的思考,總能獨運匠心,用創造性的方法加以解決。正是由於他們用心、專心做事,才能使一件件國寶得以修復、有機會再現於世。

最重要的,他們有“匠德”。片子中講述了修復師們的身世,我瞭解到,他們中的很多都幾十年如一日,甚至幾代人做着同一件事。他們之所以有這般定力,肯花這麼長時間去堅守,是因爲他們深愛着自己的手藝,深愛着這份事業。愛,讓他們任勞任怨,讓他們無怨無悔。

職 業

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並不知道在故宮裏海油這個集體,也並不知道在我看到的展覽文物中,很多都是經過精心修復的。這種默默無聞,也許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畢竟他們所從事的,是一份“不足爲外人道”的職業,他們的業績也“不可爲外人感”。若外人從文物中看出了修復的痕跡,恰恰說明修復師的工作是失敗的。對於某些文物,修復師也許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們看到它們時,只會認爲它們原本就是這個樣子[]。

他們的職業,除了要有這種默默奉獻精神外,還要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集中體現在對技藝的傳承上。畢竟,修復師往往通過收徒的方式延續事業,徒弟的技藝和品德如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傅。他們爲了避免讓技藝失傳,便有了地傳承的極強責任感。就像片中一位修復師所說:“我得想着,我們的職業生涯能留下點什麼給後來人。”我的立即,這句話中的“後世”,不僅包括那些繼承衣鉢的年輕人,也包含着走進展覽館欣賞文物的後來者。

我們在工作中,也需要這樣的思考。對崗位的繼認者,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創新創造,使工作效率更高、工作方法更多。對於我們工作的服務對象,也要想着如何讓他們有更好的服務體驗,以及在接受服務時有更多獲得感。

篇二:

從敘事上來說,片子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裏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麼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裏,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羣人堅守着。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衆最感動的點,也在於此。

說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羣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爲一種責任。

片子裏說,有的人認爲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瞭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裏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篇三: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着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着工匠精神,復甦着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衆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裏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纔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爲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爲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

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衆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