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

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

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

導語:人生就像一道漫長的階梯,任何人也無法逆向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的進程中,偶爾轉過頭來,回望自己留下的蹣跚腳印。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激勵高三的勵志的小故事

一、《給我一雙夢想的翅膀》

秋涼的舒爽在十月姍姍到來。伴隨着好天氣,我們慢慢進入學習狀態,曾經遙遠的目標漸漸清晰起來。同樣,我們也在旁人的專注和堅韌裏,開始真正感受到高考帶來的壓力。

一位廣東的考生對我說:“我成績太差,想放棄。或許拿一張高中畢業證就夠了,然後我自考新聞學。”他說學新聞專業是他的夢想,但感到考上大學的希望渺茫。還有我的一位學生,當初爲留在南開中學讀高中,放棄了另一所學校的重點班而選擇讀這裏的平行班,高考臨近,日益爲自己的“普通生”身份感到失落。

我不敢斷言249天能否創造奇蹟,5985個小時能否逆轉乾坤,我只是認爲每個人都不應該放棄追逐夢想的權利,即使困難重重也要堅持到底。我曾經也是物理奧賽、化學奧賽的獲獎者,可因爲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沉迷於足球和遊戲,在期末考試中以物理50分、化學60分、數學70分、英語80分、語文90分的成績排到年級千名開外,當時各科滿分都是150.這是很難啓齒的往事,但也是這讓我感到無地自容的經歷激發了我的鬥志,我相信只要努力,不管在怎樣的環境都有希望挽回局面。最終我在高考後進入了一所名牌大學。面臨挑戰和困境我們依然是有選擇的,逃避和自卑會折斷追夢的翅膀,而每天踏踏實實地走一步,都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點。

當然,我們也可能“失敗”,也總有人避免不了“失敗”.比如你被分到了平行班而沒有進入重點班,甚至你最終沒有考上一所廣爲人知的名校。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們內心對夢想的追逐。兩個月前我受邀到哈爾濱參加第四屆“90後”作家聯誼會,最小的會員還是高中生,雖然就讀的學校不夠好、成績不夠好、不是重點班學員,但有着對文學的喜愛,他們一點不消極自卑,也絲毫不願放棄。參會的還有雞西大學、肇慶學院、太原城市職業學院的學生,若單以成績論英雄,他們絕對算不上拔尖者,但與我相對而坐時,我看到的是他們的成熟和認真,他們對今後的人生也有明確的規劃。高考不是終點。

每一種方式都是爲了夢想的實現,每一個階段都是走在追夢的途中,只要我們堅持。這正是本期特別策劃《重點班VS.平行班不得不說的校園祕密》想要告訴同學們的道理。汪峯的《光明》寫道:“也許征程的迷惘會扯碎我的手臂,也許迷途的惆悵會扯碎我的腳步,可我相信未來會給我一雙夢想的翅膀。”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找到前行的目標和動力。

二、《做一個笑在最後的人》

高考成功,是不是就可以盡情大笑了呢?如果你僅僅把“考上大學”作爲你的終極目標的話,那自然可以,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考上大學”與成功之間還有着長長的距離,這一距離有時甚至就是一輩子。我們已經見慣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也看多了大學生給僅有小學或中學文憑的老闆打工的現象。我們提這個問題不帶一點偏見,只是爲了說明一但是多少人對此視而不見,他們仍對文憑抱着狂熱的執着,這一點中外皆然。美國曾出版了一本叫《羊皮紙偏狂症》的書。因爲美國的大學畢業證書是用羊皮紙做的。書中批判了那種拘泥於一張“羊皮紙”的“病態的人”。日本教育家伊藤隆二也指出:要想從日本人當中找出不拘泥於學歷的人是極其困難的。人們爲什麼要追求學歷———而且又要追求畢業於“一流大學”的標籤呢?“學歷病患者”相信,畢業於“一流大學”纔是實現“功成名就”可靠的通行證。看來在對文憑的看法上,各國倒有着驚人的相似。

其實所有對文憑狂熱執着的人,並不是相信文憑就等於成功,而是迷信文憑能帶給他們意想中的成功。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都證明了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英國利物浦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個18歲的美國小夥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個小夥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件。因爲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制路徑轉換問題。但科萊特委婉地拒絕了。

10年後,科萊特成爲哈佛大學計算機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個退學的小夥子也是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攻讀,拿到博士後學位;那個美國小夥子的個人資產,在這一年則僅次於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1995年科萊特認爲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了;而那個小夥子則已繞過Bit系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它比Bit快1500倍,並且在兩週內佔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着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

就學歷來說,比爾?蓋茨與科萊特是無法相比的——前者是大學僅讀一年而後者是博士後;但就成功來說,科萊特與比爾?蓋茨同樣是無法相比的--當然這種成功絕不僅僅是就財富而言。

因此,看淡高考,視金榜題名爲“外加的一條藕”,這樣我們纔會擁有成功的良好心態。一旦高考這個目標被異常地放大了,就擋住了其他很多可能更加遠大的、更加有意義的理想,使得它們不能被發現(至少暫時不能);如果我們的理想超越了“高考”,我們就會自然地認爲“考上大學”以及“上大學”無非就是實現理想過程中的一步而已,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通過“高考”這一關,從而以一種非常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學習迎考。

三、《高三,不相信傳說》

我也高三過。上高三之前,我對高三所有美好的傳說,都賦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課,晚自習還睡覺的學生,會考上北京大學;我不信任平時交白卷的學生,高考忽然靈光乍現,考了滿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過專心致志的學生;我不信任翻圍牆去上網的,學功課最靈光;我不信任家長從不過問的學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經某位名師點穴,明天就逃出昇天;我不信任高考會提供作弊的空間;我不信任高考會給予超常發揮的機會,我不信任腦白金腦黃金……

上高三之後,學校開了場“高三動員會”。在我看來,前面要加個“運”字——“運動員會”。我上清華後,認識一個同學,他在高三前,一直是個運動員。上高三之後,成績排名在30多位。高三畢業時,高考成績卻全班第一。問其奧祕,他說:“我當運動員的時候,教練說,只有你流的血汗,不會欺騙你。”

我對高三沒寄予任何幻想,甚至對大學將要給予我什麼,也沒過多的期待。高三是個競技場,你是個運動員。一切的藉口,一切的傷痛,一切的眼淚,一切的軟弱都無人喝彩。不要說什麼過程最重要,只有大學《錄取通知書》是王道。

如果你沒有退路,不能退到國外的大學、父母的攤點、復讀學校……那麼,來到這條起跑線上,就儘快打消幻想吧。沒有奇蹟,所有的奇蹟都是一步一步發生的,只是最後那一步引起世人關注而已。

做題的辛苦,在高考中終於得到了迴應。

高三的老師說過很多好話,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數重要。二、補弱科。三、不喜歡做題的學生,不是愛學習的學生。

上高三後,學校組織了第一次摸底考試,我考出了一個超級好的分數,數學高達142分,文科總分超過620分。老師說,這是爲了讓我們“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試。我不關心自信心,不關心分數,只關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個起點名次。而高一的時候,因爲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總成績,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數只會讓我迷惑,名次才能給我自信,讓我平靜,讓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下去。

成績排名被認爲是反教育規律的,現在正被人性化地抨擊。但我以“運動員”的思維,認爲成績排名是天經地義的。空口鼓勵沒有用,數據纔是硬道理。這樣,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後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標定位。纔不會在自己蝸行龜步的時候,妄想着拿世界長跑冠軍。

考了幾次之後,我逐漸知道了自己成績區間,在570~590分之間。我的名次從沒有跌落到班裏第七名之外。不過要超過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數學和地理。我積攢的一點體能和毅力,幾乎都給了數學;我的方法是做題、做題、再做題;我積攢的優勢,給了語文和外語,我的方法是隻參加考試,不交這兩科的作業;我積攢的智慧,給了歷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筆記,畫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竅門。還有地理,我一直沒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亂的調整中跟緊別人的步伐。

我的數學老師說:“你是我見過的做題最多的學生。”有一個章節,我沒有搞懂,於是去網上下載了有關這個章節所有的試題彙編。打印出來,一共是600頁。每天晚自習近四個小時,我都在埋頭做題中渡過。做完了之後,我常常覺得頭已經不在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題,幾乎都不是老師佈置的——老師絕不會佈置這麼多題。我的題,全都來自教輔書市場。每個星期,我都會去補充和更新試題。我是個“教輔書原教旨主義者”,我知道在市場上能找到教輔書的名稱、優劣、出版週期。我不會傻到做所有的題。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篩選出對我有效的那一部分。

做題的辛苦,在高考中終於得到了迴應。我的數學,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強勢的一科。

 不要抱着“鍛鍊鍛鍊”的想法,那隻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經心,缺乏誠意。

上高三之前,老師對我說:“你的目標是清華和北大。”我知道,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我有上北大或清華的可能性。這不是句空話和豪言,而是種規劃和實施。

從暑假開始,我就在爲自主招生做準備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準備了三個多月,前後裝訂出了一個冊子。這期間,我個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還有清華大學和其他大學,都在規則範圍內做了大量努力。最終,在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在規則最寬容和最謹慎的60分優惠條件下,我進入了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我的高考分數加上自主招生的優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從沒有放棄希望,也沒有錯過機會。

後來,有很多人向我諮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並非這方面的專家,自己也不具備示範效應。但我看到很多家長,常常是在最後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資料。那些資料大多是慌慌張張湊出來的,他們連打印紙都臨時借,獲獎證書也不知塞到了哪裏,甚至還說:“就弄個假的證書,不會有人查的。”對於面試,他們說:“哎呀,無所謂,只當是鍛鍊鍛鍊吧,說不定就過了呢。”

奇蹟也許會從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不要抱着“鍛鍊鍛鍊”的想法,那隻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經心,缺乏誠意。

參加自主招生前,我閱讀過很多大學的自主招生簡章,也登陸過很多大學的招生論壇。在那裏,接觸到一些大學的招生人員。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開的,也是歡迎考生去諮詢的。比如如何準備個人資料,如果寄錯了資料該怎麼辦?具體該找誰聯繫?招生組負責人的行蹤,什麼時候可以當面諮詢?這些,對於開放的大學,並不是些什麼保密信息。如果學生的上網時間不能保證,可以委託給家長或者親友。儘可能地早做準備,儘可能地獲取信息,儘可能地符合招生簡章上的條件。證書齊備,蓋章齊全,耐心等待。

那是一段短暫的“運動員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榮與夢想,也感受悵然與失落……

怎樣過一個快樂的高三?我沒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學生,沒有誰還能保持所謂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慮、煩躁、嫉妒別人比自己好,擔憂未來,抱怨父母,痛哭發泄,暴食減壓,患得患失,這都沒有什麼可怕,這就是競技心理,每天都纏繞着高三學生的病態心理。

在高三的那個漫長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負面情緒:看不到未來,沒有一個好消息,覺得苦海無邊,孤獨,變醜,任何一點點小挫折,都讓人崩潰非常。我的唯一方法,是給自己寫小紙條,給自己做心理按摩,自我暗示。這些紙條,如今已攢了一抽屜,現在翻出來看,甚是好笑,都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寶劍鋒出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的大俗話。開春之後,我的情緒隨着成績的穩定也漸漸穩定了。因爲該來的總會來的,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過的。告別時也非常平靜,我不會涕泗交流,不會撕書泄憤,不會跳樓自殺,不會徹夜狂歡。不會過於懷念高三,也不會全盤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暫的“運動員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榮與夢想,也感受悵然與失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