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晨會激勵小故事精選三篇

晨會激勵小故事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晨會激勵小故事精選三篇

晨會激勵小故事精選三篇

導語: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晨會激勵小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晨會激勵小故事精選三篇

篇一:

歸去來,野心勃勃的少年

想必您已經看到過很多在商界取得成功的傳記,但大多都是別人寫的,而依自己寫成的傳記的人卻不是太多。而陳年算爲數不多的一個,他曾在幾年前出版過他的自傳體小說《歸去來》。提起陳年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已經不清楚他爲何人,但提起他創辦的凡客,估計應該還有些印象。

今天我們不妨聽一聽關於這位財富人物陳年的一些陳年舊事。

1969年4月,陳年出生于山西省聞喜縣薛店鎮豐樂莊。豐樂莊地處黃土高原,當地地勢叫作“塬”,村民在塬上挖窯洞做居所。陳年的父親是聞喜縣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學的大學生。他的母親出身北京高幹家庭,與他父親是大學同學。在他父親在老家已結婚的情況下,他的母親帶着身孕來到豐樂莊,在陳家生下陳年。

當時陳年父親在武漢接受知識分子再教育,陳年母親天天盼着他回家,白天等不着晚上接着等,問陳年奶奶“媽,他晚上回來過沒有?”但是,陳父沒有回來,可能是因爲接受再教育中途跑回家的話,會遭到處理。

在陳年出生25天之後,久等他父親不歸的母親離開了豐樂莊,將他留給了他奶奶。

陳年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歸去來》一書中寫道,直到19歲,他纔在北京第一次見到他母親,才知道母親長什麼樣子。

奶奶既當爹又當媽地一手拉扯大陳年。那時候孩子沒奶吃,陳年奶奶弄來一隻羊,煮羊奶給他喝。他長得瘦小,大腦袋支在細脖子上,晃悠悠的,好像會輕易折斷。他和另外三個沒媽的堂兄弟跟着奶奶長大。

奶奶每天給他們做麪條、蒸饅頭吃。家裏窮,沒有白麪,是黑黑的高粱面,更吃不到肉。在陳年小學老師張金桃的印象裏,陳年經常生病發燒,總夾着一隻體溫計。張金桃家和陳年家是鄰居,她的丈夫和陳年父親是發小,兩家有幾代人的交情。陳年不到一歲時,她曾去過天津看望陳年母親,她告訴後者: “奶奶管得挺好的,你別操心了。”當時陳母提起自己的兒子就掉眼淚,託張金桃帶了一大堆當時最時髦的營養品煉乳回鄉。

陳年的小學同學暢金娟記得,老師問大家:你們最愛的人是誰?同學們都說爸爸媽媽,陳年寫的是奶奶和爺爺。“那次我看他一個人坐在凳子上發呆,看起來很可憐。

陳年在中學時一度去大連,與生父和繼母居住在一起。他沒有怎麼讀高中,就跑回了家。村裏人猜測,畢竟和繼母隔了一層,不好處。回老家後,他做了薛店鎮中學的英語老師。教了一陣子書,他又返回大連讀高中,考上了大連理工大學,在大學又中途結果輟學。之後,他去了北京,追逐他的文學青年夢。

據陳年大舅媽(實際是他堂兄的大舅媽,陳年亦稱呼大舅媽)回憶,陳年90年代初到北京,沒地方住,在橋洞裏睡了半個月,每天買些榨菜、方便麪吃。他給奶奶寫信說沒錢,奶奶賣了家裏的糧食,湊了一百多塊錢,寄給了他。這是奶奶去世後,一年清明節陳年回來,講給大舅媽聽的。說起這事,陳年眼睛都紅了。

在去現在小米手機CEO雷軍創辦的卓越網之前,陳年的朋友、專欄作家許知遠問:“爲何非要做生意?”陳年說,這個社會太勢利了,在這個時代證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掙更多的錢。

他再問陳年,金錢對你意味着什麼?他說:“金錢是遊戲規則,更多的金錢意味着,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過得富足。金錢是最公平的。”

擺脫貧窮,是陳年渴求成功最初的動力。即使在他符合社會通常的“成功”定義的時候,他也沒有裝腔作勢地說,我不是爲了錢。錢能解決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困居塬上窯洞的少年最樸實的想法。

篇二:

萬般滋味獨自感受

作者:金世佳

1

在成爲演員之前,我是浙江游泳隊的一名運動員,主攻自由泳,2003年拿過全國青年游泳錦標賽的亞軍。2005年,隊裏收到了備戰北京奧運會的大名單,包括我在內的幾名隊員即將開始爲期3年的封閉式訓練。也許是多年來一直在泳池裏泡着,所以頭腦比較容易冷靜。那年,19歲的我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清楚以自己的實力也許在國內可以衝擊名次,但是在奧運賽場上取得成績的概率微乎其微,很有可能經過3年的苦練只換來水立方的“一輪遊”。於是,在2005年那個喧囂蒸騰的夏天,我對自己說:金世佳,該是尋找一條出路的時候了。

在那之前我看過一部由日本演員田村正和主演的電視劇,叫《美人》,他飾演的外科醫生像王子一樣風度翩翩,帶着滄桑憂鬱的深情,讓人眼光迷離,無法自拔。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音像店,攢了滿滿一抽屜他的作品的光盤和錄像帶,拿腔作調地模仿他的表演,甚至續寫他的劇本。現在想來儘管慚愧,卻也十分有趣。

於是2005年的夏天,那個尋找出路的少年想到了他祕密基地裏的寶藏。於是像很多歪打正着的劇情一樣,他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

2

大學畢業那年,我在《愛情公寓》裏飾演陸展博,本以爲只是一部臨近畢業的紀念之作,沒想到大獲成功[]。就好比買飲料,你買的是一瓶,打開一看,瓶蓋上寫着:再來一箱!

還好,多年在泳池中浸泡得來的清醒頭腦在我得意忘形之前再次發揮了作用,我找到院裏一位敬重的老師求教,他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

表演是一門藝術,但演員是一份職業。演員既希望自己能出演名利雙收的作品,又希望能通過角色在藝術上有所追求。你的一生會出演很多作品,可能有幾顆像珍珠般光華耀眼,也會有一些,像砂石一樣磨人,但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自己有多強韌。如果你現在猶豫不決,不如換個環境去體驗生活,你還年輕,不怕輸。

當時我似懂非懂,只有最後一句聽得比較明白:趁年輕,去折騰,不怕輸。

於是我就真去折騰了,拿着老師的親筆推薦信,暫別了《愛情公寓》,踏上了前往大阪藝術大學舞臺表演研究所的旅程。

3

現在回想起來,初到日本的記憶只有一種:自來水的味道。

去日本求學沒有獲得爸媽的支持,所以留學申請、學費等一切花銷全靠自己的積蓄。但當學費等大項開支付出之後,積蓄就所剩無幾了,生活變得極爲貧困,除了填飽肚子已經沒有任何奢求。最潦倒的時候,連續三天只靠自來水充飢。

也許是飢寒交迫出靈感,也有可能是自己血量不多自動釋放大招。在這期間我寫了一封給田村正和的長信,關於我如何欣賞他每一部戲的表演,和他探討如何成爲好的演員,以及什麼纔是真正的表演等一系列高深莫測的話題。在經歷了反覆糾結,幾易其稿之後,我終於在冬天來臨之前把這封信謄寫工整,裝進信封,然後塞進了包裏。這一塞就又是半個月。

寄信的那天我正送着報紙,冬天的第一場雪降臨,在零星飄雪的青色天幕下,路邊的一個郵筒毫無徵兆地出現在視野裏,“幹。”我在心裏默默地念了一句,把信快速地塞了進去。

4

爲了填飽肚子,我開始找工作。先是出沒於大阪各個招工網站,後來直接在住處附近的商業街上毛遂自薦。有天早上我收到一條短信,附近有家酒吧讓我去做試用酒保。我大喜過望,懷着應聘調酒師一類高端炫酷職位的心態來到了酒吧,結果,事實證明我想多了,我的工作只有一個——洗杯子。

洗杯子也並不簡單,要經過沖洗、蒸汽消毒、擦拭三個步驟,最難的是把一整盤(大概20只)搖搖欲墜的高腳杯從高溫蒸汽消毒機裏端出來,再用乾布擦到老闆要求的“水晶一樣剔透”。那家酒吧大概有300只杯子,有一隻花紋獨特的馬天尼杯我起碼擦了6次,所以我猜那晚我可能刷了將近兩千只杯子。凌晨三點筋疲力盡的我從酒吧回到家,夢裏全是晶瑩閃爍的玻璃杯和氤氳不定的水蒸氣。

第二天我又去酒吧上班,老闆卻告訴我不必再來了。原來那天刷杯員病休,我被以試用爲由當了替補,更讓人無語的是,試用期間的工資自然也是沒有的。

經過這次“杯具的試練”,似乎老天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劇情慢慢出現了逆轉,我開始了全新的打工生涯,從送報紙、送牛奶、端盤子、做飯糰之類常規兼職工作,拓展到了修路、搬家,甚至幫寺廟裏的和尚做法事的神奇工種。經濟狀況也有所改觀,從一貧如洗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唯一的遺憾是始終沒有操作過挖掘機。

或許是因爲當時的簡單和毅力,我的學業和舞臺劇演出也逐漸走入順境。跟同學們表演的舞臺劇還在當地的社區加演了幾場。

5

2009年扮演陸展博的時候,我的體重還是90公斤,因爲日本生活的清貧,畢業回國的時候瘦到74公斤,有了之前一直缺少的“凌厲感”,頭髮也長得像是搞地下音樂的搖滾歌手(因爲剪頭髮貴)。爲了省錢,回國的時候我坐了兩天的船,媽媽遠遠看到我的時候,手開始抹眼睛。

沿着這條文藝之路,機緣巧合認識了陳建斌老師,在寒冬季節的大西北拍了一部文藝片,凍到感冒停不下來,幸運的是這部片子在2014年獲得了五項金馬獎提名,而我則是《一個勺子》裏面那個勺子,意思是傻子。

6

一直覺得我們的一生應當分爲四段,每二十年一輪,分別是尋找、奮鬥、不惑和百味。

而這一切的諸多變動,小時候進入游泳隊,青年時代轉行學習表演,稍有名氣的時候放棄一切孤身在異國他鄉喝自來水度日,抑或是爲別人送報紙,洗杯子,卡着秒錶去拿第二塊飯糰(老拿第一塊太不謙讓,拿晚了第二天就沒有伙食了),再次出演男一號……也都會像那柄湯勺,浸染了足夠多的味道,變得沉重,支撐起一個有內容的生活。

演員是我的職業,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依舊會坐公共汽車,乘地鐵,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最大的愛好是種苔蘚……有時會期待十年後自己的樣子。

哦,對了,差點忘了說田村正和的回信,翻譯過來大意如下:

“Kim桑,非常榮幸能得到你如此的支持和喜愛,我也很高興你投身了表演事業,並且來到日本深造。關於你的諸般際遇,那是你的人生,經歷之後都是財富。我只是個一直在演戲的演員,人生太過複雜,我也不是萬事明瞭,能送給你的只有四個字:好好感受。”

篇三:

馮友蘭

哲學家馮友蘭與梁漱溟是好朋友。當年,梁漱溟給他講過《印度哲學》。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後,在美留學的馮友蘭給梁漱溟寫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見。梁漱溟很感動,將此信收藏了60年,足見他們的諍友情深。

不過,兩人的友誼也有出現裂痕的時候。1973年,馮友蘭發表了一些“批孔”的文章。梁漱溟看到後很生氣,認爲馮友蘭違背了原則,沒有立場。1985年,馮友蘭九十大壽,他的女兒宗璞按照父親的意思,打電話請梁漱溟光臨,梁漱溟回信批評了馮友蘭當年“批孔”一事,果斷拒絕了。

對此,馮友蘭不僅沒有生氣,反倒覺得梁漱溟很直率,隨後還給他寄去了自己的《三公堂自序》一書,並附信道歉:“來書直率坦白,甚爲感動,以爲雖古之遺直不能過也,故亦不自隱其胸臆耳……”梁漱溟收到書信後,見老友意識到“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譁衆取寵。寫文章只能寫實際見到的,說話只能說真想說的”後,他改變了態度,主動回信表示希望見面。1985年12月24日,馮友蘭來到梁漱溟家裏與他相聚。這次見面,氣氛友好,兩人相談甚歡。梁漱溟還特意將自己的著作《人心與人生》送給馮友蘭,並親題贈言。

面對好友的“絕情”和直言批評,馮友蘭沒有心存芥蒂,而是虛心接受,並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馮友蘭誠懇的態度,自然也贏得了梁漱溟的諒解。馮友蘭主動化干戈爲玉帛的這種行爲,折射出的是一種觀念,一種態度。這種交際方式和交際心態,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精妙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