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精選8篇)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1K 次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爲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以下是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精選8篇)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1

曾參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着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爲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等着,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爲生活的榜樣。

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2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

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3

立木爲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

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4

季路一言

《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

《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着,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後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

示例 此事君親見之,惟季路一言,無他言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伯言》)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5

孫武斬姬演兵,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吳國爲將時,主張以法治軍,曾率兵攻破楚國,使吳國強大起來。他所著《孫子兵法》一書,總結了古代的作戰經驗,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之一。春秋末期,出生於齊國貴族的孫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吳國。吳王闔閭爲了爭奪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請一位能夠領兵作戰的將軍。恰在這時,他得到了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讀完之後十分着迷。

於是派人把孫武請進王宮(一說是孫武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着他所著的兵書進見吳王)。吳王闔閭見了孫武后,很客氣地說:“您的《兵法》我已經拜讀過了,其中的見解很精闢,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實際演示演示呢?”孫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說:“當然可以!不論男的女的,經過我列陣演練,都可以成爲勇武善戰的好兵!”“從未見過戰陣的嬌弱女子,您也能把她們訓練成爲好兵嗎?”吳王似信非信地問。“能!”孫武斬釘截鐵地回答。這一天,吳王把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他想考察一下孫武的實際指揮能力,就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臺上觀看。孫武開始演練,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着,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衆宮女回答:“知道!”她們也好奇地揭看看孫武究竟要怎麼操練。只聽孫武嚴肅地說:“現在,由我擂鼓發令。

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對的方向進擊;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後,就朝着背的方向後退。你們能做到嗎?”,衆宮女說:“能!”孫武又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衆宮女平時只會唱歌跳舞,哪裏曉得軍法的厲害。尤其是那兩個隊長,仗着吳王的寵愛,根本沒有把孫武放在眼裏。因此,當孫武發出軍令後,鼓聲咚咚,令旗揮舞,衆宮女不但沒有依令進退,反而嘻嘻哈哈鬧個不停,把隊形都搞亂了。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大家第一次參加操練,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沒有講清楚。”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覆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孫武把宮女們的隊形整理好以後,再次下令擊鼓向左進擊。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兩個隊長依然笑得前仰後合。隊形又被搞亂了。這時,孫武威嚴地宣佈:“我已經講明軍令和操練要求,可是隊長卻帶頭不聽軍令,依法應當斬首!”

於是,他下令把擔任隊長的兩個吳王寵姬綁了起來。坐在高臺上觀看演練的吳王闔閭聞聽此言,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傳旨要求赦免二姬。孫武斷然回答:“現在我是主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堅持下,兩個寵姬被斬首示衆。衆宮女見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操練時再也不敢怠慢。一會兒鼓聲又起,令旗揮舞。衆宮女奇蹟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調整齊的隊伍:前後左右,臥倒起立,就是在泥濘的'草地上,也是按照軍令進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點差錯也沒有,嘻嘻哈哈的吵鬧聲更是聽不到了。通過這次演練,孫武顯示了他的治軍才能。吳王闔閶儘管心疼他的兩個寵姬,但更慶幸發現了一位很有氣魄和膽識的將才。於是,他正式任命孫武爲大將軍。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個規矩,實質就是做事的“規範”,就是規章制度。既然立了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果立了規矩,又不去認真執行,那麼這些“規矩”就只能是“一紙空文”,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而這樣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麼大事的。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這是他重要的治軍之道。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6

言而有信

曾子,名參,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軻,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參被儒家尊爲“宗聖”。

曾子殺豬取信於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國廣爲流傳。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着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好乖乖,你別哭,你在家裏等着,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變更不隨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着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纔同孩子說着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麼當真了?”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學會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於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你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後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於孩子。於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爲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幹什麼?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麼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還得,再晚也要還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着把兒子送出了門。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並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准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着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着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係,爲什麼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麼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衝衝地喊道:“你這是幹什麼?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衆斥責我,是因爲楚國人多勢衆。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爲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裏。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裏,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麼斥責我呢?"

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麼辦。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裏,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軍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燬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爲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於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爲了趙國,也是爲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共同抗秦!”

於是,趙、楚兩國歃血爲盟。楚趙結盟後,平原君帶着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爲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於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爲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爲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擡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爲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裏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爲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金石爲開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裏,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着一隻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隻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着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鑽進石頭裏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爲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7

①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着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②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爲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爲楊素所佔,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③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佈: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爲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8

士爲知己者死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範、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裏說:“唉!志士爲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爲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裏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爲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爲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爲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爲知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只是說:“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爲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爲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爲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爲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爲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爲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爲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後,果然是豫讓。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中行氏嗎?知伯滅了範、中行氏,你不但不替範、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爲什麼如此替他報仇呢?”豫讓回答說:“當我侍奉範、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於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嘆說:“唉!豫讓啊,由於你爲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爲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於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爲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爲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裏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裏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裏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爲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王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爲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