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精選8篇)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K 次

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真實創業勵志故事(精選8篇),歡迎查看!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精選8篇)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1

劉強東創業史:初戀女友父母認爲我是恥辱

他曾是一個夢想有幾百條船,讓父母不再辛苦的少年,也曾經是女朋友父母眼中的恥辱。他是“西紅柿”門的男主角,他是約架蘇寧的挑戰者。而現在他是京東之王,中國B2C教父。是誰改變他的人生?是互聯網、是萬千用戶、是資本市場、是京東上萬辛勤的員工……本文介紹褪去光環後的劉強東,是一個通過創業改變命運的人。

有人說他強悍、偏執、激進,視他爲“要速度規模不要命”的草莽之徒。也有很多人說他直率、誠信、謹慎、保守。過去10年,他的商業帝國跨界擴張,多半是以挑戰巨頭的方式完成:2010年與噹噹網、2012年與蘇寧先後挑起的價格大戰,讓電子商務領域硝煙瀰漫。

每年,他至少有一天穿上工作服去做送貨員,他說,這樣纔可以更好地瞭解配送人員的艱辛,掌握配送當中不好解決的問題。他是京東CEO劉強東。

開飯店

員工好酒好菜負債20萬

1992年,劉強東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大一時接了三分錢抄一個信封的活,月收入兩千元;大二,他又抱着2.5折進價的精裝書去寫字樓推銷。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計算機編程,這項自學的技能爲他賺取了十幾萬元。

大四那年,學校附近的一個餐廳恰巧要轉手,劉強東從親戚手裏湊了些錢,加上自己的積蓄—24萬元換來了一段艱辛的創業歷程。

這個飯館的店員以前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時老闆只給他們吃快要變質或者客人剩下的菜,老闆親自採購和收銀。劉強東接手後,把所有店員的薪水上調一倍,改善住宿條件,每頓飯都是兩葷兩素新鮮食材做的菜,由店員採購和收銀。因爲要上課,每週只去店裏兩次。誰知,接手之前盈利的飯店,不到一年時間,不只賠光了他賺來的第一桶金,還搭上了借來的錢。劉強東這才發現,員工平時吃飯,不光吃好菜,還要喝好酒;採購員爲了賺錢,報賬時多報;收銀員爲了自己賺錢,瞞報營業額。

“餐廳倒閉時,我欠了20多萬元的債,可以被評爲負債最多的大學畢業生了。”劉強東後來回憶說,“20多萬元對於一個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揹負20多萬元的債,劉強東不得不將創業夢想暫時擱置。

畢業之後,他選擇進入一家外資企業,並有意識地在輪崗過程中將公司電腦信息化、物流、採購上上下下摸了個遍。兩年之後,外債還清了。1998年,劉強東離開外資企業再次創業。他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個時尚的名字“京東多媒體”,實際是在中關村站櫃檯賣電腦配件。

當小販

免費培訓知識吸引客戶

最初,劉強東既是老闆又是員工,愛面子的他一直瞞着父母,說自己還在外企上班。直到2001年,母親感覺不對勁,突然有一天打兒子電話,說自己已經到了北京西站,要他過來接,劉強東創業的事情才露了餡。

看到劉強東創業,母親很自責,認爲自己沒有教育好他。在她看來,一個人大的畢業生沒有選擇公務員、出國深造,也沒有在外企內部向管理層攀升,反而成爲一個賣光磁產品的“小販”,是走下坡路,是在做錯誤的事情。母親的態度讓劉強東很痛苦,而這種痛苦不僅來自母親,還來自劉強東的女友。

劉強東曾回憶,創業時女朋友很看不起他,當時正在讀研的女朋友去櫃檯看他,時常問他三個問題:難道你一輩子就要這麼生活下去嗎?爲什麼我們不能一塊出國呢?你爲什麼不能考研呢?女朋友的父母也堅決反對,認爲劉強東沒出息、“只認錢”,創業更是很恥辱,堅決反對女兒和劉強東來往,不能跟這麼沒有出息的人一起生活。

在他看來,作爲一個外地人來北京創業,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人,任何苦與累都不算什麼,最痛苦的莫過於周圍的人不理解。

那時候,電腦知識並不普及,很多客戶購買了京東的商品卻不懂得使用。劉強東多次提及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山西大同的客戶,花了三天時間才學會在移動鼠標光標的時候不把鼠標凌空拿起來。於是,他從中發掘了吸引購買的門道—爲客戶免費培訓電腦知識。

彼時,在劉強東腦海裏,已經勾畫出了“全國IT連鎖”的藍圖。他曾對下屬表示,“京東要像國美一樣,在全國開1000家ITSmallShop。”公司的發展也按部就班,2003年,全國連鎖店達到12家時,“非典”來了。

做電商

用戶投訴對我是種煎熬

“非典”讓中關村洶涌的人流消退,劉強東不得不關店歇業,利用互聯網方式處理存貨。

京東網站上的小論壇成爲根據地,公司沒錢給論壇請管理員,劉強東就親自上陣當版主。他每隔一個小時會回覆一些客戶評論。員工私下都說,老劉不睡覺啊。後來才發現,那個時候他就在辦公室地板上將就一下。

當“非典”得到控制,京東線下業務恢復正常的時候,劉強東卻被線上業務發展的速度深深擊中。2004年1月1日,京東正式來到線上。當時,公司只有3個人,產品共98種。

彼時,劉強東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看網上的客戶留言。那幾年,隨着業務量的增大,最讓他鬧心的是物流。“每次看到用戶投訴,對我都是種煎熬。”京東三次融資近2億美元,起碼有一半用來改善物流、客服、售後的服務能力。

對京東內部的成本,劉強東則控制得很嚴,大到物流配送,小到辦公用紙,都有明確要求。例如,經過精心計算,每個配送員每天負責46-70件貨物能實現最優配送成本,紙張雙面打印能節省50%的辦公用紙等。就連劉強東的辦公室裏,燈具也是節能的,空調是低氟環保的。

每年,劉強東至少有一天穿上工作服去做送貨員,“這樣我纔可以更好地瞭解配送人員的艱辛,同時也能知道配送當中不好解決的問題。”

這樣的表態與其針對天貓的“反壟斷”論調相似—戰書專挑“王者”而下。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2

80後小夥回鄉創業“互聯網+”模式發展觀光農業

看過電視劇《家的N次方》的朋友一定對劇中男主角的DIY小農場不陌生,一個低碳環保的生態農業園,市區白領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擺脫城市的喧譁,週末一家人來到郊外體驗農家生活,呼吸的是清新、寧靜的空氣,吃的是綠色健康的蔬菜水果,感受着大自然的樂趣……

重慶市銅梁縣水口鎮青年創業者王志成便有這樣一個令人嚮往的農場——石佛山生態觀光園。

石佛山生態觀光園位於水口鎮,距離縣城30分鐘的車程,海拔接近1000米。去年,王志成與人合夥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當地100畝田地開闢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鄉村休閒旅遊,並結合電商平臺銷售生態特色農產品,依託“線下+線上”的模式帶動旅遊業發展和當地村民致富

從工程預算員到“農民”

2010年,從學校畢業的王志成跟隨親戚到成都從事工程預算工作,幾年時間下來,王志成覺得“打工不僅辛苦,也沒有自由,而且發揮不了自己的能力。”

不甘心爲別人打工的王志成辭掉了工作回到家鄉,他看好前景良好的鄉村旅遊市場,決定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有那麼多項目,你爲什麼選擇生態觀光農業?”

王志成透露,2013年的一天,財經頻道報道了一位都市白領辭掉高薪工作,回家發展生態農業並創業成功的新聞,這個故事一下擊中了他的內心。想到自己家鄉水口鎮氣候條件優越,環境優美,距離雲陽新縣城很近,近幾年,國家也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換髮出蓬勃生機,目前家鄉從事生態觀光農業的人很少,有較大的市場空白。

發現這一商機後,王志成馬不停蹄地到各地考察,成都的鄉村旅遊發展成熟,他便四處參觀別人的生態農業項目,學習他們的經驗,重慶鄉村旅遊有名聲的區縣,他都走遍了。通過考察學習,王志成和人合夥承包了佛安村的100畝土地,2015年5月1日正式啓動鄉村旅遊項目,7月建立源峯電子商務平臺。

明知是“坎”也要往下跳

“創業確實需要勇氣,當初說要搞生態農業,大家都覺得我瘋了。”王志成說起當初的選擇,很是感慨。“我老丈人聽說我辭了職要回來發展農業,都跟我急了,三天兩頭的打電話來或是跑家裏勸說。”王志成說。

“沒聽過誰搞農業賺錢的,家裏負擔不輕,不能是坎也要往下跳啊。”老丈人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王志成的孩子才一歲多,一家三口一個月生活費最少四五千元,自己的辭職創業意味着家裏不僅沒有收入來源,還要投入鉅額資金,而發展農業的效益誰都不能預期。

最終,合夥人的不斷鼓勵和妻子的信任讓王志成堅持了下來,他堅信自己對未來的判斷。“如果我放棄了,而別人卻幹成功了這件事,那我肯定是要後悔的。”王志成說,“我相信鄉村旅遊有很好前景。”

自開始創業以來,王志成勤勤懇懇,每天很早就往山上、項目部跑,經常凌晨纔回家。對於沒幹過農業的他來說,很多東西都需要學習。規劃項目、設計圖紙、網站的建立、設計等都需要他親自參與,不懂的,他便跑去問行家、查資料。他還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致富帶頭人”等相關培訓,學習創業知識。

“創業時,很多你不曾設想的問題都會接踵而至。”王志成說,他承包了佛安村農民的田地,爲了便於對園區的管理,他們打算修建圍欄和公路,而此舉遭到了村民的反對,一是認爲圍欄擋路了,二是在園區修路,被認爲破壞了土地。

“和村民打交道要設身處地從他們角度考慮,最大程度地方便村民。”王志成和合夥人主動上門與村民進行溝通交流,把計劃告訴村民,他們還請政府工作人員幫忙牽線溝通說服村民。王志成還聘請了村民在園區打工,打理蔬菜基地或是果園,讓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

“創業過程雖然很艱苦,但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很多事情看起來不切實際,但只要一步一步在做,把每件事做好了,那些看起來不切實際的東西就都能成爲現實。”王志成說。

跳出農業做農業

“傳統的農業模式經濟效益較低,所以我就想跳出農業做農業,通過互聯網給農業打開不一樣的窗子。”如今,王志成和合夥人建立了石佛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實體項目和源峯電子商務平臺,依託“線下+線上”兩個平臺發展農業。

線下,即集合有機蔬菜、生態養殖、農業觀光與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生態觀光農場實體經濟;線上,則通過互聯網整合銷售當地農戶的農特產品、推廣鄉村旅遊。

目前,石佛山生態觀光園已經初具規模。在觀光園內,一排整齊的木製避暑房掩映在一片小花叢中,湖水相伴左右,廣闊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風味。

“在我們這裏,遊客一整天都有耍頭。”王志成介紹,觀光園內設置了開心農場、瓜果區、賞花區、垂釣區、露營區等,還種植有藍莓、果桑等多種特色水果,可同時接納上千名遊客遊玩。

源峯電子商務平臺作爲線上平臺,將觀光園自產的蔬菜、水果、肉類及合作農戶的農產品搬到網上進行銷售。“現在園內種植的李子、瓜果快成熟了,隨時放到網上銷售,有很多在外打工的雲陽人喜歡通過網站購買家鄉的農產品。”王志成說,通過“互聯網+”發展農業,當地農產品銷量大大提高,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目前,王志成的觀光園還在不斷完善中,將於7月下旬正式對外營業。對於未來的規劃,王志成希望能打造成一個鄉村迪士尼樂園,遊客們在他的觀光園內能實現吃喝玩樂遊等多位一體的體驗,既能享受鄉村的寧靜,又不會孤獨無聊。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3

談及網絡,金玉柱滔滔不絕.他說感謝網絡,自己非常幸運選中了慧聰這個平臺,可以說,不走網絡這條路,金玉柱或許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金玉柱在部隊退伍後,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憑着在部隊學到的修理知識和修理絕活,他的廠子規模漸漸壯大.在維修中,金玉柱看到維修廠對汽車配件的需求特別大,但單純的維修只能接觸到國內的一些廠家,他開始不滿足於單純的修理,設想自己開一個汽車電器廠。

1999年,金玉柱看中了汽車配件需求旺盛的東北,在全國聞名的"電子城"丹東成立了環球汽車電器廠,在經歷了很多波折和不斷的努力後,環球汽車電器廠很快發展起來,所生產的部分車型的"發電調節器"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生意越做越紅火。

金玉柱在和兒子的一次交談中,瞭解到可以把產品放到網上來銷售.2004年,通過朋友的介紹,金玉柱選中了慧聰這個平臺,建立了電器廠的網上商鋪,對網絡一竅不通的金玉柱僅用一週的時間就掌握了網上商鋪使用和維護的基本操作,如今,金玉柱每天晚上都要上網查詢汽配發展情況,閱讀國際汽車產品的新動向,瞭解外商在國內求購哪些產品。

兩年來,憑藉網上貿易,金玉柱打開了南昌、成都、北京等地方的汽配市場,目前已與國內外200多家經銷商合作,所生產的汽車配件遠銷到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

目前,環球汽車電器廠的年銷售額達到400多萬,其中單純的網上貿易佔到銷售總額的30%,在全國已經樹立了"環球牌"、"環球車寶牌"等知名品牌。

在慧聰開設商鋪初期,金玉柱並沒有想到採用網上銷售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當初採用網上銷售時金玉柱只是爲了擴大知名度,然而,僅半年時間,金玉柱體會到網上貿易的便利和優勢,使用網上商鋪減少了銷售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金玉柱簡單地算了一筆賬,如果把用於傳統行業的人力資源所耗費的資金投入到網上商鋪的建設和管理中,每年可以省掉50%的開支(10萬元),而且縮短了新產品投放市場的時間,加快了缺貨產品的補貨速度。

汽配行業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加快新產品的投放市場的速度,金玉柱說,新產品發佈後,在傳統營銷模式中,銷售人員對產品推廣銷售至少要一個月時間,而通過網上商鋪,經銷商當天就可以看到產品詳細信息,而且不用通過銷售員就可以直接收到合作廠家反饋的信息。

有了慧聰這個專業的電子商務平臺,再加上誠信經營的原則,金玉柱在電子商務的圈子裏很快樹立了良好的企業信譽度和美譽度.如今,金玉柱自信地對我們說:"我在汽配行業幹了近30年,而且我幸運地接觸到了網絡銷售,相信幾年後,所有企業商家提到國內的汽車配件企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環球"。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4

近日,9年前名動一時的上海“莊媽媽”莊紅衛來到濟南,低調地與濟南大家園家政服務中心洽談項目合作事宜。這位曾經戴着光環創業的創業者,在經歷了創業的種種坎坷後,洗盡鉛華,爲自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她的故事,提醒着創業的朋友們: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創業道路。

1996年,上海市二十八歲的下崗女工莊紅衛從工商部門領到了全國第一張以處理家務爲職業的營業執照,從而使得家政服務在中國正式成爲了一種職業。她因此成爲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也因此成爲了上海的再就業明星。九年時間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位下崗女工也在這九年的時間裏獲得了很多她不曾料想到的榮光,也經歷了很多她不曾預見的艱辛。

耀眼的光環

1996年5月,下崗工人莊紅衛藉資3萬元起家,帶着4個下崗工人創出了“莊媽媽淨菜社”的牌子,經營洗菜、配菜和送菜等業務。

這是個可以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新行業,因此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在社會的關心和扶持下,莊媽媽得到了無息貸款,更得到了當時很緊張的菜籃子車和各種優惠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她將淨菜社的規模迅速做大,1997年位於建國西路居民樓下的“莊媽媽淨菜分社”開始工作。

一年以後,淨菜社又改成股份制。在淨菜社最紅火的時候,吸收的下崗工人最多時超過100人,每月的營業額可以達到近20萬元,莊紅衛本人也成爲申城家喻戶曉的再就業模範人物。

一時間,她身上集滿了“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自強不息再就業先進個人”、“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再就業工程的帶頭人”等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一夜成名的莊紅衛,頓時被包圍在鮮花和閃光燈中間。作爲一個下崗再就業的典範,莊媽媽會議纏身,應酬不斷。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5

草根也能創業嗎?這是一個大家都會有疑問的事情,沒有什麼學歷、沒有什麼經驗的人也能創業?鄰居的老張就是這樣一個人老張以前家在東北的農村,前幾年老伴有病去世了,兒子不放心他一個人在老家,就把他接到城裏居住,可是進城後,老張就覺得自己每天都閒得很,在農村忙碌慣了的他一點也不適應這種清閒的生活。以前幹那麼多農活都腰不酸腿不痛的,現在成天呆在家裏是腰痠背痛的。

每天老張都會看到小區裏有人騎着三輪車來收廢品還有舊家電什麼的,價格當然是非常便宜的了,出去打聽之後才知道,在小區收完的廢品還可以高價賣給廢品收購站和舊貨商行的,利潤很客觀的。跟兒子商量後,兒子也覺得父親呆在家裏快悶出病來了,怕他不舒服就同意他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前提是不能太累,適當活動還是可以的。

於是兒子給老張買了一輛小型的三輪車,從那以後老張就經常去附近的幾個小區收廢品和舊家電,收回來的廢品和舊家電簡單歸歸類就直接送到廢品收購站和舊貨商行去了,每天賣完廢品,老張都是興高采烈的回家,心情非常的好,兒子見了也挺欣慰的。時間長了老張發現回收舊家電和舊傢俱利潤比較高,而再轉手賣出去利潤還是挺高的。於是就和兒子商量看能否也做這個。兒子覺得父親要是有個固定的店鋪也省得東奔西跑了。就把小區內自己的車庫收拾出來給老張當了舊貨店鋪。

老張的舊貨店鋪正式開業了,雖然每天都按部就班的就店裏看着,忙着收舊貨,但老張覺得生活充實了,活得也滋潤了。因爲店鋪開在小區裏,生意一直都還不錯,第一年就盈利了一萬多,老張欣喜的和兒子說,沒想到自己也當上了老闆,希望老張的舊貨店生意越來越興隆。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6

蒙牛文化的主根是“德”,其有三大“支柱”:“經營人心”,“與自己較勁”,“種自己的田”。

經營人心

通常人們創業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賠和賺,而蒙牛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賠和賺。

1999年,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確立了自己的創業綱領:“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員工參與爲收入,合作伙伴需賺錢,父老鄉親盼稅收。”同時,隱含一個先決條件:追求消費者利益最大化。

“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財富分配的和諧。可以說,蒙牛在7年前創業伊始,就發表了自己的“和諧宣言”,就開始締造“和諧蒙牛”。

蒙牛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世界上沒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剝奪別人的利益,甚至明天也可以繼續剝奪,但後天你將得到苦果。一個企業如果只想活一年兩年,那就罷了;如果想長命百歲,沒有“長壽基因”是萬萬不能的。

創業伊始,牛根生所請的第一個人,就是現爲公司黨委書記的盧俊。

牛根生曾說,黨委在民營企業中的作用,實際上比在國有企業還大!他的論據是:國有企業本身就是國家的,員工中不容易滋生對立情緒;而民營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都不代表國家,所以,調停他們之間的利益,就需要一個公正的“第四方”,才能站在所有“利益圈子”之外,處理好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

盧俊說:“蒙牛堅持成立黨委,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想讓企業從成立之初,便能充分利用黨的內部監督機制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避免走入家族式管理的歧途。”蒙牛給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簡明扼要:經營思想。或者說,經營人心。

在蒙牛,請吃飯、送禮物、拜大年,是有規矩的。這個規矩就是:掙錢多的請掙錢少的,職位高的送職位低的,當官的拜當兵的……反之,則被視爲違規。也就是說,蒙牛的經營人心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

有一位駐外幹部兩年前出國,購回一些化妝品,回來後給總部的幾位好友(平級或比他級別高)每人送了一份。結果“事發”,收的人如數退款,送的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牛根生提出一個“關心下三層”的規則:關心你的下級、下級的下級、下級的下級的下級。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財動輒幾萬、幾十萬、上百萬元。

幹部們所採取的散財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這位助手過意不去,象徵性地返了2萬元。還是這位主任,2004年初,從個人紅利及年薪中拿出錢,向每位部下發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獎金。

一位部長,2004年初給每位部下發了1000元獎金。

一位副總2004年拿出5萬元給部下買襯衫。

一位副總2005年提出將個人期權的1/5分給手下。

關心下屬,以人爲本,這正是蒙牛事業成功的基石之一。

2002年末,蒙牛的維修工李生茂在上海蔘加了一個大型設備培訓班。培訓班即將結束的時候,和他一起參加學習的兩個企業的設備部經理,先後找到李生茂:“小李,你的學習成績不錯,跟我們幹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給你高薪!”李生茂說:“我當時沒有回答他們,扯開上衣讓他們看我胸口這道疤。我說人不能爲錢活着,不能違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給的,哪能離開蒙牛!”

原來,2001年,剛到蒙牛工作幾個月的李生茂,被確診爲心臟病,需要手術治療,手術費用4。6萬元。李生茂家境貧寒,父母狠下心說:“孩子,家裏實在沒法子,你自己看着辦吧。”李生茂走投無路,找到了自己的主管領導。

蒙牛公司黨委獲知這件事情後,立即發出倡議:挽救李生茂的生命。

牛根生帶頭捐出1萬元,員工們紛紛解囊,一共捐了3萬多元。

李生茂的手術非常成功,像這樣被救助的員工,幾乎每年都有。

蒙牛在評企業內部勞模時,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向一線勞動者極度傾斜,基層幹部很少,中心主任以上幹部更是“有勞無模”、“與模無緣”。

公司工會通過摸底調查,爲每一位特困員工建立了特困檔案,對特困戶的家庭供養人口、工資收入、造成困難原因等,做到了心中有數。

在慰問活動中,牛根生滿懷深情地對18戶特困員工說:“28年前,我和你們一樣也是特困戶,每到年底都會向單位申請特困補助,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只要我們大家思想不滑坡,兢兢業業工作,就一定能脫貧致富。”

與自己較勁

人的工作狀態可以劃分爲三種:賣嘴,賣力,賣命。一個人究竟採取這三種狀態中的哪一種,關鍵的影響因素,除了個人素質,就是企業哲學。企業哲學的高尚程度決定着員工的高尚程度。

黨委書記盧俊受糖尿病綜合症影響,一隻眼睛原來看不見。公司上市前,做了復明手術。當時上市事務多,她下了手術檯就開始工作,而任何人都不知道。給她彙報工作的員工,見她戴着墨鏡,心裏不免詫異。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蒙牛走出了先創市場、後建工廠的經營道路。早期的市場開發顯然成了一項相當艱難的工作,而在艱難困苦面前,蒙牛市場開發者卻譜寫出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液體奶事業本部的楊文俊總經理回憶道:“記得一次我們從福州去廣州,大家連火車都捨不得坐,就選擇了比較便宜的中巴。當時天氣炎熱、潮溼,車廂裏乘客塞得都快溢出去了。我們就是在這滿是汽油味和汗味的車裏坐了整整16個小時到了廣州。”

在河北張家口,冰淇淋事業本部的孫玉斌總經理爲了節省開支,住宿找最便宜的小旅館,6個人擠一間。在包頭僅1個月,孫總就瘦了5公斤,他開玩笑說:“這是一個減肥的好機會。”

助理總裁孫先紅說:“在深圳,爲了省錢,牛總與大家一起,在我的廣告公司辦公室打地鋪,蹬着自行車出去找市場。”

蒙牛人的精神造就了蒙牛的傳奇。

海外上市前的“路演”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來不及吃飯,顧不上找水,剛剛撤離這一場,馬上奔赴那一站。牛根生說,我們每天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天最少開9個會,最高記錄是一天12個會。

在蒙牛餐廳門口,立着一塊牌子:“如果你打算剩飯,請不要在這裏就餐。”如果剩了怎麼辦?向公共事業捐款50元。如果你在食堂發現一隻蒼蠅,那就可以向食堂經理老趙“賣”50元錢。老牛說,這也是一種“與自己較勁”。本來是大家的責任,但我們就讓老趙一個人捐;捐的次數多了,大家就會自我反省:“不能再讓老趙替我捐了……”就憑這一點,也得把蒼蠅消滅乾淨。

在蒙牛,遲到了,開會響手機了,着裝不符合要求,都以捐款來約束。違反規定即自動向公共事業捐款,25元到100元不等。

種自己的田

牛根生常常講,蒙牛的衣食父母是“三民”:市民,農民,股民。

市民飲奶。農民供奶。股民投資奶。

農民,大概是他“三民情結”中最敏感的一結。他經常講到一則“典故”:有一年,有位副市長回農村老家過年,當農民的舅舅問他,你們在報紙上天天講“市場要啥就種啥”,那你告訴舅舅,明年市場到底會要啥?結果當副市長的外甥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所以,牛根生說,西部農民苦,首先苦在找不到市場上,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解決市場問題。龍頭企業就是農民的市場。讓認識你的人受益,還不能算好;讓不認識你的人也受益,那纔是真好。

牛根生還說,我們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老農民、老牧民,至今沒進過縣城,可是,全球化一下子把他們拋到了美國農民、加拿大農民面前,讓“鋤頭化鐵鍬化”與“機械化信息化”同臺比武!他們可憐得不知道種什麼好,種出來了又不知道怎麼賣出去,賣出去了也落不上好價錢。所以,我們有責任爲他們當好這個前鋒。蒙牛經營的'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子,通俗的說法,把它叫做產業鏈,更形象的說法,應該稱它爲“企業生態圈”。從最前端的種草養牛,到中間的乳品製造,到後端的市場營銷,處處都講生態平衡。蒙牛人把“企業生態圈”這樣一個概念,視爲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

同時,在中國乳業界,蒙牛始終視同行爲“隊友”,而不是“對手”。蒙牛深信,讓鍋裏的飯增加10倍,遠比你在我碗裏搶一勺飯、我在你碗裏奪一塊肉來得重要。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7

脫下職業裝,換上工作服,24歲的許勝傑完成了從“給人打工”到“給自己打工”的轉變。她在大學食堂裏做起了小吃生意,她認爲,這次“並不華麗”的轉身讓自己知道了創業的艱辛。

鍛鍊自己 她辭職當小老闆

個子不高的她戴着近視鏡,身體略顯單薄,如果不是身上穿着帶有“後勤集團”字樣的紅色T恤,她與周圍的大學生並無兩樣。學市場營銷專業的許勝傑是大連市莊河人,畢業於鐵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她的男朋友同年從遼寧大學畢業,目前在瀋陽一家機牀公司就職。

隨許勝傑來到該校三食堂,她租下的攤位挨着食堂北門。倆攤位,一個經營麻辣燙、擔擔麪和土豆粉,另一個經營着各種炸串。

談起自主創業的經歷,許勝傑說:“我表妹從遼大畢業後,就經營着這個攤位,後來她到校外去經營另一家店面,就來遊說我接手。”

許勝傑說:“起初表妹經營小吃時,我就極力反對。她來遊說我接受,我更不答應了。後來她又找我男朋友做我的工作,慢慢地我也就不那麼反對了。”

許勝傑認爲,辭掉貿易公司月薪兩三千元的工作自己幹能得到鍛鍊,而且收入要比在貿易公司高,於是,拿定了主意接手錶妹的攤位。

今年3月,許勝傑從表妹手裏接過攤位,“和自己新開一家沒啥區別,各種手續和健康證都要辦理,我的手藝也是後學的。”許勝傑說。

許勝傑說:“兩個多月過去了,我遇到了很多困難,這在以前無論如何是想不到的,但我咬牙堅持着。”

經營遇困 用積蓄支持攤位

許勝傑坦言,現在的經營狀況讓自己壓力很大:攤位租金每月4000元,電費每月700元,3名僱工每月工資2900元,“現在每個月虧3000元左右,我和男友用前幾年的積蓄在支持着攤位。”

許勝傑說,已經想了一些辦法扭轉不利局面,增加小吃種類,提高服務質量,不能一味地等秋季新生入校時就餐人數增加。

你學習市場營銷專業,現在卻賣起了小吃,是不是覺得“虧了”?

許勝傑:大部分知識用不上了,但上貨、定價這樣的環節還是能用上專業知識的。我沒失去什麼,創業收穫很大,學到了很多東西。

給別人打工和自己創業完全是兩種感覺,以前我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就行了,現在生意雖小,可大事小情都得考慮到。很累,但很充實。

如果讓你把創業經驗與大學生朋友分享,你怎麼概括?

許勝傑:腳踏實地,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相信自己會成功!

真實創業勵志故事 篇8

他叫龍海,在2006年的時候加盟左福右安時尚布鞋店布鞋店。目前在湖南市擁有兩家布鞋專賣店。在發現傳統布鞋商機的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座標。還在龍海上學的時候當看到同班的同學穿着擦得亮亮的皮鞋,他都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到很多的錢買一雙自己最喜歡的皮鞋,再也不穿媽媽做的布鞋。

1980年,龍海出生在湖南省蔞底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與當地所以的孩子一樣,在他長大穿的第一雙鞋是母親親手縫製的布鞋。在他讀書的歲月裏,總是母親做的布鞋一直的陪伴着他。那時候的布鞋基本都是白邊黑色的。看上去不那麼的好看,每每看到同班的同學穿着擦得亮亮的皮鞋,龍海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到很多的錢買一雙自己最喜歡的皮鞋,再也不穿着黑黑的布鞋。但他卻沒有想到,最終這小小的布鞋,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2001年大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名中學的教師。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一份十分安穩的工作,但他的身體裏似乎有着年輕人不安分的因素,讓他不安於現狀,時時渴望打開命運的另一扇窗。在他做老師的同時也有過許多的想法如開飯店、開書店等等,卻最終都因一些原因放棄了,但他對財富和事業的渴望卻從來沒有減弱過。

“80元一雙”,當這幾個數字在他的腦海中掠過的時敏感的他馬上知道財富的大門已經向他敞開了。 2006年的春天,他來北京同學這裏的旅遊,走在大街上,她驚奇地發現街上很多人都穿着布鞋。一向熱衷時髦的北京人竟然喜歡穿布鞋!他覺得不可思議。“北京怎麼有這麼多人穿布鞋啊?”龍海好奇地問北京的同學。“這布鞋可養腳了,穿起來特別舒服,是北京人最喜歡的鞋了,特別是越有錢人越喜歡穿。”好奇的他又詢問了一下價錢,但當他聽說這普通的布鞋在北京要賣到80多元一雙的時候,她真的有些不敢相信——80元在蔞底可以買到10多雙布鞋啊。在左福右安店裏,他仔細地欣賞這些布鞋,發現在鞋幫的上面多加了幾道花紋。於是,原準備在北京呆七天的龍海將自己的行程延長了三天。

從北京回來以後,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向學校遞交了辭職申請。隨後,用手中的5萬元做起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商。手工布鞋,精緻是根本,左福右安布鞋都是由手工完成。一雙好鞋的針眼大小都是一般大,並且每條線的粗細也是一樣。廠家在這一方面嚴格把關。

在開張後,他布鞋店的產品在當地方非常的暢銷,時常出現斷貨的情況,龍海在加盟半年後決定追加投入,在鄰近的縣裏,有開了一家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店。

隨着左福右安布步鞋店的不斷髮展壯大,他的事業也在一天天壯大。2007年初,他的事業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認可,一個德國人在湖南旅遊的途中,走進了他的店,並且非常喜歡他的產品,一口氣買了5雙說是要帶到德國送給朋友。從起初的人民教師,到現在鞋店的老闆,龍海腳上依舊是那雙千層底,只想現在的他對布鞋的理解又多了很多。成功就在腳下,腳下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