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互聯網觀察:柴靜穹頂之下霧霾視頻各方爭議的全面彙總

互聯網觀察:柴靜穹頂之下霧霾視頻各方爭議的全面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互聯網觀察:柴靜穹頂之下霧霾視頻各方爭議的全面彙總


互聯網觀察:柴靜穹頂之下霧霾視頻引發各方爭議的全面彙總

2015年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被柴靜吸引,原因是2月28日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時隔一年,她帶着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春節前夕博士生回鄉記錄引發的鄉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之後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現在,大家擡起頭來看柴靜。

柴靜宣稱自掏腰包100萬拍攝霧霾紀錄片,這並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熱心環保,曾經虔誠地閱讀環保聖經《寂靜的春天》。霧霾對於她確實是心嚮往之的主題。

在節目中,柴靜爲所有觀衆講解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見”的一切:在霧霾中生活一天,一個白色的採樣儀變爲黑色,從中檢測出來15種致癌物質;隨環保部門在中國大氣污染嚴重地區以無人機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廠,揭開鮮爲人知的“褐煤”對污染的巨大影響。她還深夜來到北京的延慶,調查柴油車排放不達標並大面積造假現狀;回故鄉尋找十年前山西污染節目當事人,探尋能源結構背後工業化城鎮化之路,抨擊體制問題帶來的嚴重危害,拜訪中國能源領域權威人士,探索未來能源體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別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柴靜在視頻開篇用親生孩子故事起興,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腫瘤要動手術,全麻。出院時候身爲媽媽的柴靜才感覺霧霾那麼嚴重,想要用手帕擋着嬰兒鼻子,但這會讓寶寶哭泣。柴靜說這是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柴靜沒有說孩子是因爲霧霾患上腫瘤。但是,作爲資深媒體人,她不會想不到媒體將會怎樣利用“私人恩怨”的噱頭。果然,以騰訊新聞爲代表,標題《柴靜自費百萬拍霧霾紀錄片初衷因女兒未出世患腫瘤》立刻就將兩件事情鎖定在一起,引發普通中產讀者巨大的同情和焦慮。

《穹頂之下》在互聯網上產生了爆炸性影響。

首先當然是如約而至的一片讚美聲。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是:比起和香港人吵架,這纔是重要的事情,我們該爲霧霾治理做點什麼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這是經常激盪於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

知乎上的環境系男生同樣表達了這種欽佩,批評自己一直耽於行動,怕得罪人。“我想柴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爲一個學了七年環保的人,(只知道)那個出門帶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爲勇敢,就是一陣號角,號召你要醒過來。”

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被感動了,許多人表示準備行動。柴靜給出的個人行動方案主要就是舉報,以及少開一點車。所以相關部門要準備好了,可能會像微博隨手拍解救流浪兒童那陣子一樣,短期內會收到好多投訴電話。

更全面更專業的讚揚當然也已經提前準備好。視頻甫一發布,騰訊大家、南都評論、人民網等就幾乎同時推出了評論、訪談、回顧文章。

南都記者汪濤,一直專注大氣和環境健康領域報道。他回顧了視頻發佈前夕的心情:

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柴靜,互留了聯繫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污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繫方式。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注霧霾的話題,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注。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污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看到報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他的演講提意見是,我才明白柴靜爲何要花一年時間,爲何要採訪那麼多人。”“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扎着倆小辮,伏在窗前,看着霧霾籠罩的世界。”

人民網專訪柴靜,談及母親的身份,記者坦言“覺得特別親切”,柴靜說正是對孩子健康的擔憂,成爲她一年以來行動的“基本動機”,這樣的人之常情更讓記者對這一年以來的行動“不僅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着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籲:“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志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她居於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爲的治霾行動。”“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僱員的身份瞭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信息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鑑。網民不必居於渠道信任,而是出於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讚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可想而知,微博上的大V們也紛紛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嶽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羅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對柴靜的敬意和對污染的關注。

和菜頭則特別強調了柴靜的互聯網思維及其對環保產品的推動。“我花了10年時間才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終於採取了應對行動。那麼對於海量的大衆來說,也許要花更長的時間,爲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讓足夠多人正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僅僅是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讓人們行動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許多人還在熱衷討論什麼是“新媒體”、“互聯網思維”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們已經悄然做出了他們的新媒體產品,而且免費發佈到了全網。在我看來,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頂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頭更大膽預測:波瀾壯闊的霧霾公關攻防戰這才揭開序幕而已。

著名財經人士江南就此奉勸筆者:少羅嗦,趕緊多買一點環保題材股票。

然而,柴靜隱退的一年,也正是微博退潮,各種專業意見媒體興起的時期。在專業人士和獨立思考者越來越多的時代,即便是柴靜,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收穫一邊倒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