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柴靜霧霾調查視頻推出後人民網訪談:爲什麼要調查霧霾

柴靜霧霾調查視頻推出後人民網訪談:爲什麼要調查霧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5K 次

柴靜霧霾調查視頻推出後人民網訪談:爲什麼要調查霧霾


柴靜霧霾調查視頻推出後人民網訪談: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

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一度成爲了2015年初網絡上的熱議話題,有網友說“這幾天,柴靜刷屏了!”

霧霾調查視頻《穹頂之下》播出後,柴靜接受人民網採訪時的採訪,訪談中,柴靜說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爲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以下是柴靜接受人民網採訪是的訪談內容全文

問:你告別央視之後,爲什麼選了霧霾這麼一個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爲孩子生病,我辭職後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問:你怎麼想到公之於衆的?

柴靜:一開始沒有想要公開,只是自己找資料,找專家問,想解開一些迷惑。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麼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04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於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霧。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感作爲傳媒人的一員,也有責任,因爲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渾然不覺。我做過不少污染報道,總覺得好象看到煙筒,看到廠礦纔會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裏就無知無覺。

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迴避,就是儘量說明白。因爲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鉅和複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儘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樣有改變,爲治理大氣污染做一點事。

問:這一年你都去了哪裏?

柴靜: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問:發現了什麼?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所以這次我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作爲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結果,可以回答“霧霾從哪兒來”。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爲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我們怎麼辦”是有路可尋的。從英美的治理經驗可以看到,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污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放在那裏,證明污染可以解決,而且不必那麼久,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峯值,碳排放與霧霾同源,有協同減排效應,這個峯值的倒逼,意味着未來只能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產業結構都會隨之改變,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創造者是抓住先機的人。

問:是什麼讓你覺得大氣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這一年我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爲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而且認識的深度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羣,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這麼長的時間裏,他們毫無回報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給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說過,這個人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爲公之心對我是一個感染。即使他批評的人也很尊重他,因爲這個人出自誠意。

去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說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係,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衆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他也很坦誠。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爲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