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車,就是1.2元/公里的時候。但是漲價後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機多收我一塊錢的“燃油漲價費”,我恍然大悟,這纔是聰明的辦法。

爲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這麼好的辦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員想不到呢?雙敗的結局,是我這樣的稍微懂一點經濟學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還有很多能人在報刊網絡上有指出, 爲啥我們的政府官員想不到呢?

二、爲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爲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解釋:

a.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

b.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c.涉嫌對大身材顧客的歧視。

三、背雙肩包時,我們都知道同時背兩邊要舒服,爲什麼很多時候還是隻背一邊。

解釋:

兩邊輪流換着背,流換着休息。

四、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之:劣幣驅動良幣

我收到很多硬幣找零,隨手放在褲兜裏一般很容易丟, 就把它們放在家裏的一個籃子裏,不知不覺積累了很多,各種送貨的來了,我就把它們當零錢找出去。 一毛的硬幣有兩種, 而我習慣性把一種質量看起來很差的,90年代鑄造的找出去,把看起來比較漂亮,沒有毛邊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籃子裏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幣, 想起經濟學上的名詞,劣幣驅動良幣。原來這種現象很自然就發生了。 劣幣驅動良幣本是說:古時候,因爲工藝的差別很大,質量好的銀幣都被大家收藏了,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劣幣驅動良幣還有很多引申意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能夠發現這種現象,故意賣個關子,希望你自己去發現。

五、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之二室一廳一倉

在農業經濟時代,地主家總是有餘糧,所以地主有一個特徵就他們家有大大的倉庫。裏面好象啥都有,當然,最多的就是糧食。每次農民起義,開倉分糧,總是小時候小人書裏面的經典畫面。有多大的倉庫,裏面藏有多少糧食,某種程度上,還是財富的象徵。

時鐘飛快的旋轉到二十一世紀初,正在城市化中國,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按理說,城市裏的新新人口,可能會保留原來家裏有倉庫的習慣,房地產開發商,更應該針對消費者推出二室一廳一倉之類的產品。但是,你翻看晨報,日報,晚報中各種各樣的房產廣告,有一室一廳,二室一廳,二室二廳,……就是沒有二室一廳一倉的產品介紹。

這是因爲城市經濟裏有一個重要的特徵,那就是擁有大的市場,大的貨架。只要你有錢,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滿足的,有些超市還24小時營業,什麼時候你都可以去“開倉購糧”。

自家的倉庫,早已經轉化爲公共的貨架。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手裏有“通用貨物”,簡稱通貨,就可以到貨架上去換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倉庫了。二室一廳一倉,這樣的房產廣告,永遠也不會出現在商品充裕,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

只有很特殊的情況,人們纔會去購買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倉庫情況。這個時候,不是經濟上出現問題,就是社會上有事情發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時候,因爲心理的恐懼,很多人就把自家變成了一個小倉庫。另外,改革開放之後發生的幾次搶購風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廳一倉的虛構案例思維發散一下,我們不修建倉庫存儲糧食了,因爲我們有了通貨。那我們是不是應該修建一個另外的倉庫存儲金錢呢?

還真有這樣的案例,上世紀80年代老有這樣的報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錢儲藏在菜地裏面,結果壞了,爛了……

這樣的故事,如果今天發生,也還會是新聞。因爲,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把它們送到市場上去交易,到貨架上去流通,然後換回我們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已經是現代經濟社會的基本規則。同樣的道理,我們通過交易得到的通貨,也就是錢,市場上也有了公共的倉庫,這些倉庫的名字叫金融機構,其中我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銀行了。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裏面,需要的時候,再取出來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這輩子要花的錢都帶在身上,這和我們不用把這一年要吃的糧食都買回來存儲是一樣的道理。

市場這個大倉庫,讓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會物品配置的優化,並且效率更高。因爲家裏的倉庫,變成了公共的大倉庫,管理大倉庫這個人,一定會想辦法讓倉庫的利用率達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樣的,金融業這個特殊的倉庫,也會想辦法把我們給他們的貨幣效益最大化,利用率達到最高。這樣,達到全社會的貨幣配置的優化,效率更高。

現代家庭中,唯一有倉庫效應的是女人的衣櫥。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會再穿,資源利用率很低。誰能想到一個辦法讓他們貨架化,一定可以發財。

推薦閱讀:

18個經濟學段子,最接地氣的經濟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