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王石對話張一鳴,50後與80後創業路上的迷茫與誘惑

王石對話張一鳴,50後與80後創業路上的迷茫與誘惑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王石對話張一鳴,50後與80後創業路上的迷茫與誘惑

2016年4月12日下午,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與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在今日頭條主辦的房地產大數據發佈會上進行了一場對談。

65歲的王石和33歲的張一鳴,代表了中國50後與80後的兩個創業羣體,他們交換了不同時代的不同創業路徑,以及自己創業道路上的迷茫與誘惑。

王石說自己最羨慕張一鳴的產權清晰,而自己創立的萬科到今天仍在爲這個煩惱。他說,房地產一開始也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建議迷茫的年輕人不必過於糾結喜歡不喜歡,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在張一鳴看來,與王石一代企業家相比,如今的創業者更爲幸運,不需要像王石那樣通過賣玉米來賺取第一桶金,然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因爲風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整理了王石和張一鳴進行現場對話的文字,分享如下:

50後與80後創業路上的迷茫與誘惑

——萬科王石對話今日頭條張一鳴

“談創業路徑:萬科到現在還在爲產權煩惱

王石:我是販賣玉米出身,1988年之後開始多元化經營。雖然經營什麼都賺錢,但是我發現在哪個行業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1994年我決定從多元化向專業化發展。

我知道一鳴會經常跳槽,不斷的創業,你會發現他是連續性的,就是上一次做的工作經驗對下一次工作的積累,這個痕跡非常非常清晰。

他的創業有互聯網時代或者共享經濟時代的一個特徵,因爲技術、需求的變化非常快,而給你帶來了這樣一個市場當中不同的組合。

所以一鳴不斷的重新組合和我這裏多元化之後走向專業化,應該從某種角度來講異曲同工,所不同的是我們那個時代比較笨,什麼東西都是自己做。像現在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更多的是一種小的組合,做完了之後積累經驗,再成爲一個新的組合,再重新做。

你要創建一個企業非常簡單,但是你要把它抹掉非常困難,實際上萬科從多元化到專業化過程中,走的是一條「彎路」,因爲不同生意之間它是沒有關聯的。我們原來計劃五年,實際上用了九年才轉化完成。

和一鳴不同,他剛開始在產權的關係上就非常清楚,我要不就是打工的,我要不就是創業者,從一開始就有健全的產權制度,實際上萬科到現在,我們還是被困擾,這是80年代企業起來的一個特點。

張一鳴:我做的事情更偏自己的興趣,所有經歷過的幾家企業都跟數據分發、搜索、社交有關。

我創業沒有過走彎路,也沒有第一桶金。

因爲我們在創業之初就拿到風險投資,風投很好地規避了啓動的問題。你憑着興趣做這樣一個事情,社會的各種要素,人才、資本也能夠彙集。

當然,這是整個市場更發達,市場要素更發達帶來的,所以我不需要做很多東西,也不是機會導向。

這確實是時代的差別。

“談迷茫與誘惑:創業困惑了,可以做一年義工

張一鳴:誘惑、迷茫還是有的,比如要不要在早期的時候接受戰略投資?要不要追求短期利益?但這過程中也有很多機會,看你是不是按照興趣做,你追求短期還是長期,

也會有困惑,但是越到後來,當你條件越具備,你就會越按照企業使命做事情。我自己的迷茫都不太長,最長也就是兩個星期,後來越來越短。

王石:現在的年輕人問我迷茫過嗎?我當然有。

迷茫、困惑就是年輕人的特點。你不迷茫,不困惑,你沒有更多的選擇。

頭一個十年,萬科一不小心成爲了國內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又一個十年,不小心成爲了全世界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爲什麼說兩個不小心?因爲我本身就不熱愛房地產,所以才說和不小心連在一起了。那你怎麼讓房地產做的這麼大?這就是迷茫,我不喜歡房地產。

你不喜歡房地產你爲什麼做房地產呢?因爲喜歡不喜歡這是一回事,但是你做什麼,選擇做什麼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喜歡做馬明哲的保險,做馬蔚華的銀行,但是我告訴你保險、銀行都是特許經營的,我拿不到特許經營證,喜歡有用嗎?沒用。我喜歡成爲計算機專家,做柳傳志的計算機,但是我不懂計算機,喜歡有用嗎?沒用。

當時做房地產並不流行,但是跟中國家電行業的發展有關係,你會預計住宅商品化是必然趨勢,這個市場大得不得了。而且,這個行業沒有門檻,沒有特許經營,沒有壟斷。

所以,你一定要把你喜歡做什麼和你的職業做什麼分開。當然像一鳴他喜歡這個,又做的這個的人不多,他很幸運。

當然,後來,我也愛上了房地產這個行業。那時我已經五十多歲了,我認真研究了古埃及、古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的建築之後,考察過來之後你才發現房地產行業,牽扯天文,地理、美學等等各個方面,你突然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幸運,選擇了這樣一個包羅萬象,學也學不盡的行業呢,我就開始熱愛它。

我這裏想說的是什麼呢?年輕人困惑的時候不要緊。真的想不通而且家裏又有一點積蓄的話,可以去做一年義工。不要想着春播秋收,要耐着性子,三年、四年纔能有收穫,而不是半年。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後工業時代,還按着農業時代的思維,已經過時了。

張一鳴:對,不要只想着做春播秋收特別有道理。

我最近看了很多企業傳記,我發現特別偉大的企業都是堅持最優化發展,比如說亞馬遜一直保持低空飛行,包括阿里巴巴2012年之前都沒有什麼利潤。

以前我們講春種秋收,要很快見到成效,但這個時代的變化就是,你不需要有特別急着收穫的想法。你要去想如何把優化的目標推到儘可能遠。要去想,你最終想做的事情可以推演到多大。像建築,其實它影響到城市,影響到社會。家電,電商影響到消費方式;現在谷歌從搜索到社交,到安卓操作系統,現在到人工智能。

所以我覺得,現在能夠勝出的企業都已經把優化的目標推得很遠。如果只考慮說怎麼樣六個月能拿到融資,但是再往下就沒有競爭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