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導讀:沒有人會爲你的貧窮負責,卻有人爲你的富有而喝彩!所以不要活在別人的嘴巴里,做好自己!有路,就大膽地去走;有夢,就大膽地飛翔;前行的路,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下面是小編爲你推薦的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今天有機會來華師大看了《高考1977》這部電影在上海的試映。想着這樣一部主旋律的片子時,心中還是多少有些顧慮的,可隨着影片中這些在伊春的冰凍土地上揮灑熱血青春的年輕人幾次心潮的起起落落後,如果要給電影一個五星評分的話,儘管還有不足,但我還會毫不猶豫的給她四顆星。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我坐在電影院裏,看最早的一場,情節時不時地扎着我,提醒我:你該是多麼幸福的小孩啊!

當我回來告訴每一個遇到的人,這部片子必看時,他們顯得有點驚訝:你一個壓根沒有這段歷史記憶和經歷的人哪來的共鳴?沒有共鳴又哪來的感動?

我回答什麼呢?只能一遍遍地催促他們:無論如何一定要看。

這個世界還是人情味重要,陳瓊他爸不和老遲談人生理想政治大義,他們談感情,談做父親,在身份情感上潛移默化你;

也如後來老遲問改卷處的領導,關於陳瓊她爸私刻圖章:如果是你孩子,你會這麼做嗎?領導回答“會”,老遲賊賊地一笑:我也會。

這當然是虛構的,但我寧可看到這樣摻假的美,多溫馨啊。這世界並非什麼都是講理的,還要講人情味。

這樣有歷史背景的民生大片有幾個套路,比如說肯定會有一兩個人是要死去的,其中又有幾個高潮起伏的,光是記錄性質也不是個事兒,女人要顯一下的,這樣才顯得主題深刻宏大敘事又不乏一點說頭,本片也不例外。

但劇情還是讓人牽腸掛肚,強子滿懷信心去徐彙區高考報名處報名,卻被告知得原工作單位開證明,可這一來一去就會耽誤考期。我開始爲他擔憂,十分理解當晚傻坐在牆角的強子。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要再等一年。而那些有志青年已經等不起了,11年蹉跎歲月啊。

再就是一夥人懷着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坐拖拉機趕火車去考場,卻不想拖拉機中途故障。他們一路奔跑一路掙扎,摔倒的不讓同伴扶,掉東西的自有同伴幫忙撿起,狂奔呼喊,簡直到了生死關頭。火車,到了時間就要開,阿三和老婆都朝火車站長的老爹跪下了,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依舊趕不上。他們頓時倒在地上,我相信這一刻的他們腦子一片空白,看着前腳剛離開的火車,汽笛聲,濃煙飄,趕不上,只能再等一年。

我一度以爲事情就這麼發展了,或許是再等一年。當我已經做好準備看悲劇時,轉機出現了。

先是黑龍江農場給強子發來了電報,說是給他報了名要他速回赴考;然後是當大家都絕望時,老遲開了車來接他們了,準時把他們送到考場。

那一刻,我哭得唏哩嘩啦。

這是等了太久憋了太久又極有才華的一代人,他們握着白色的准考證,穿着厚重的大棉衣,心急火燎地進入考場。可如今的我們呢?

我想,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當年的高考。我卻幾乎沒怎麼想,可能是沒有相似處吧,然而我知道,要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氣喘吁吁的話一定是考不出來的,老師家長也會千交代萬囑咐,從容進場答題,看來時代真的變了,高考早已不是那件驚心動魄的事了。

有好多話想說,不得不提孫海英,老戲骨的實力快要遮住了所有年輕演員的光芒,將影片中這位一口東北腔的語言幽默頑固到可愛的革委會場長髮揮的淋漓盡致,爲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現場帶來好幾次的笑聲,有觀衆一次次的熱淚盈眶,有最後女主角考入北大後觀衆爆發出的由衷的掌聲,當然也有坐我後排的幾個疑似香蕉人的中途退場(這幾個滿嘴英文的中國孩人中途退場,電影對他們似乎沒有吸引力,我更願相信他們是因急事離去)。

感謝電影導演有決心和想法去觸動一個時代的話題,去解開長久的藏於老一代人們心中的一個心結,去喚回他們那段回憶。然而我更想談另一個話題,關於親情關於父愛[]。動容於女主角陳瓊和她父親間的戲,久久不能忘記。當女主角怒吼着喊出無法原諒自己的父親的同時,我有些懷疑這一幕的真實性,就算看完很久仍然心存疑惑,一位父親到底該不該被原諒?

父愛如山

幾個十年到底能不能將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對於那段不願被提起的混亂不堪的歷史,我慶幸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難以想象那該是什麼樣的一個十年啊,是血雨腥風嗎?是人性被極度扭曲?人作爲一個個體所受到的屈辱和踐踏到底有多嚴重,我不敢去想象,但我想知道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難,該不該去怨恨一個人,尤其是當這個人還是身養自己的父母。是該劃清界限還是咬緊牙關支持着對方。女主角那麼糾纏的始終不肯原諒父親的,是父親被打爲反革命分子所帶給自己的苦難,或許會有人說當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纔可以這樣評判,“黑五類”所承受的不公正與歧視是時代給予你的傷而不是你那位同樣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親人失去生活幾乎失去了一切的父親,作爲飄萍般的個體在歷史的車輪面前顯得如此的無力和渺小,或許一個小小的插曲就會如蝴蝶振翅般帶來完全不同的結局。這樣的艱難時世下,連最親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起相慰藉,還有什麼更大的傷?

最後,我想片尾也許會是這樣結局吧,一種像《百萬寶貝》那般給人一個鬱悶的想罵孃的結尾,一夥年輕人無望的看着火車開走,彷彿有人在上天嘲笑的說“你丫再努力也照樣完蛋!”;另一種,場長開着拖拉機送他們進入考場,他們終於趕上了這場人生中重要的考試,鏡頭拉長,隨着老場長目送着他們走進考場,出字幕。這時結束也算給人一個充滿希冀的結尾;然而感謝導演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溫馨的結尾,從場長與招辦負責人間關於陳瓊成分問題的祕密對話,讓我再次感受到長輩對晚輩的期待之情,“私刻公章這種罪你敢不敢幹?爲了我女兒我就敢”那種發自真心的生怕下一代再被耽擱的呵護溢於言表。

在《高考1977》中,裝有高音喇叭的高架,是導演設計的一種象徵,象徵着威力巨大的組織。高音喇叭掉下來砸死人,象徵着這一力量最終會帶來災難。但是讓小根寶挺身而出救人並死亡,缺乏鋪墊和邏輯性。挺身而出救人,是來不及思考的,只能是一種本能。小根寶有這樣的本能基礎嗎?他平時有過類似的仗義行爲嗎?他和被救對象的關係特別鐵嗎?沒有,至少沒有很清楚地交代過。

也許讓一直挑戰組織的張國強(周大勇扮演)去死,更符合邏輯(他就站在高架下面),也更富有象徵意義(挑戰組織沒有好下場)。

中國的電影有個毛病:喜歡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同樣死一個人,也要選擇死於英勇搶救別人,而不是死於普通意外事故。

在影片的最後,潘志友(王學兵扮演)提前離開考場,放棄高考,連老遲都覺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來和老遲一起建設農場。即使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這種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況這違背了整個影片的邏輯。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紮根建設農場,難道就不能去讀大學了嗎?讀了大學掌握了科學知識,不是能夠回來更好地建設農場嗎?中間不就離開三四年的時間嗎?所以,編劇設計潘的這個舉動也是爲了塑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結果反而破壞了影片的真實性,損害了影片本來的教育意義。

導演對於老遲(孫海英扮演)的臺詞不斷引起笑場覺得難以理解。實際上,老遲讓孫海英來扮演是個敗筆,或者說孫海英刻意假裝出來的拿腔拿調是一個敗筆。

老遲這個人物本來應該是很出彩的。老遲的轉變也是有鋪墊的,被陳瓊的父親(趙有亮扮演)訓斥;願意讓潘報名高考,卻拉不下面子,於是把圖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讓潘自己在報名表上蓋圖章;小根寶死後沉痛的表情,大喇叭從此停止廣播,等等,其轉變還是有邏輯、有基礎的。

老遲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語的人,但一字千鈞,不容置疑,不容挑戰。少言,反而能夠產生一種懸念,一種無形的壓力,人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知道他下面會做出什麼舉動。這樣反而能夠體現組織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現在一個喜劇式的趙本山式的演員破壞了這種意境。

藏於影片中的一個個小細節也如涓涓細流般沁入人心,兩個偷書的年輕人被抓進警局,被放出來時一名警察還給他書包時在裏面偷偷塞進教科書,片尾老場長那段如自言自語般對着空蕩的農場廣播高考成績時,那種如自家孩子評上三好學生向鄰居顯擺時明明心裏高興,還要捎帶的罵上幾句“這個小犢子不成氣”的恨鐵不成鋼的父輩纔有的得意之感,真是讓人面帶笑容的時候還能心生溫暖,感謝那些默默的在他人危難之時能一伸援手的人,感謝那個時代中讓人溫暖的人類所有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