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大全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篇一: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大全

“因爲他們相信未來,所以我們擁有現在。”

“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好的片子,全場只有我一個人,雖然哭的很爽但爲片方心酸。”在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的微博話題區,一位網友如此感慨道。

這部9月3日上映,講述抗美援朝時期老兵故事的紀錄電影目前豆瓣評分8.7,在今年上映新片中名列前茅。但在冷淡的大盤下,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該片首日排片1.2萬場,佔總排片的3.8%,到這週一時下滑到3453場,佔總排片的1%。

9月5日中華慈善日,片方宣佈將該片首週末106.9萬元票房中歸屬片方的22.7萬元全部捐獻給幫扶志願軍老兵的公益組織。這意味着本就無多少商業空間的紀錄片,回本的希望更加渺茫。

當天#1950他們正年輕票房捐老兵#衝上熱搜,截至毒眸發稿日,該話題閱讀量6702萬,排片也從週一的1%上升至週四的1.6%個百分,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該片累計票房300.7萬。

但相比市場回報,這部紀錄片更重要的評價維度是社會價值。在幾位主創看來,這部電影或許可以作爲年輕人瞭解歷史的一個契機,讓更多人對這段歷史產生興趣。

導演宋坤儒介紹,爲記錄這些平均年齡近90歲的老兵故事,影片經歷了和“時間賽跑”的過程。受制於製作成本、疫情等原因,電影經歷4年才登上大銀幕,這個過程中不少老兵相繼離世。

“整個抗美援朝時期倖存、健在的老兵,全國範圍內就剩三四千人了,這是一個搶救式的拍攝。”《1950他們正年輕》主出品公司少年派影業創始人劉仕儒告訴毒眸。

在這幾年主旋律電影的拍攝大潮中,大多數還是強調劇情的故事片,紀錄片所佔角色很小。紀錄電影本身具有一定的觀影門檻,一部與老兵有關、年代久遠的戰爭題材的紀錄電影,想要吸引年輕人更爲困難。

但作爲一部“非典型”紀錄片,《1950他們正年輕》在年輕羣體中收穫的不少正向反饋,或許能給“主旋律”創作提供了一些借鑑。

一個“搶救記憶”的過程

2018年,在拍攝《崇尚英雄,精忠報國》宣傳短片時,宋坤儒開始接觸老兵羣體。四川省榮軍院一位名叫“葉發坤”的老兵,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老人永遠都是腰板站得特別直。”

後來在葉發坤家中,宋坤儒被一張“奇怪”的照片吸引:照片中的葉發坤不過20歲左右,“右肩膀上有一隻手,很奇怪。”追問之下他得知:這隻手是當年葉發坤戰友的,在拍完這張照片當天,戰友就犧牲在葉發坤面前。老人不願再回憶這段往事,就把這張照片摺疊了過去,再也沒有打開。

“我當時就覺得心被撞了一下,這些老人隱藏着很多我們在教科書上看不到的、有溫度的小事。”也就是此時,宋坤儒開始萌生出“紀錄他們青春故事”的想法。

2018年4月份,宋坤儒和搭檔李牧開始自費在瀋陽、成都等地尋找抗美援朝時期的老兵。最開始是老兵間互相介紹,也有一些家屬主動聯繫到他們。隨着採訪素材越來越多,宋坤儒手裏彙集了一批珍貴的“非官方、非英雄主義”影像,開始考慮製作一部紀錄電影。

但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這已經不是他們自掏腰包可以完成的事,資金和審查立項等流程問題,都讓他們“難以掌握”。

在長達一年時間裏,傾聽老兵羣體回憶的宋坤儒也開始思考:做這個片子的意義是什麼?“他們傾訴的語言像炮彈一樣砸在我身上,我沒有地方傾訴、消解,很痛苦。”出於精神和現實的雙重壓力,這部片子在2019年上半年一度停滯。這段時間裏又有不少老人相繼離世。

這時候,與宋坤儒曾有過合作的劉仕儒,看過這些影像後決定加入,“雖然畫面相對粗糙,但老人所講述的那個真實感的東西十分打動我。”劉仕儒回憶道:“如果一段特別珍貴的歷史讓我們有這個機緣碰到了,我覺得就應該擔起這份責任。”

在少年派影業加入後,曾出品過紀錄電影《二十二》的五洲傳播中心也參與其中,幫助影片立項。在經過一段艱難的籌資歷程後,影片正式開始籌備。

因沒有紀錄片製作經驗,宋坤儒最初嘗試尋找專業紀錄片導演來執導,但看過這些訪談素材後,多數導演以“更適合做一個電視訪談節目”爲由拒絕了他。

於是宋坤儒組建了十幾人的拍攝團隊,並計劃在2020年初外出拍攝,但計劃被疫情打亂。2020年6月,疫情得到控制後,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的拍攝。

因最初素材有些畫質及聲音清晰度上有瑕疵,所以拍攝團隊在2020年6-8月集中補拍了一些鏡頭,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老人的去世,也使宋坤儒意識到時間的緊迫。

如團隊曾先後採訪過4次的邯鄲老兵“薛英傑”:2019年薛英傑家人找到宋坤儒稱老人已患癌症不願接受治療,希望他們能勸說老人。宋坤儒和老人第一次見面聊了5個小時,而等到2020年7月份第4次見到老人時,老人消瘦地已與兩年前判若兩人。“現場完全是失控的,那一次老人情緒最激烈,可能他心裏也有一些預感,採訪之後不到半年,老人就走了。”宋坤儒說。

在影片中曾對導演說出“你要再來得晚一些,我可能就走了。”的女兵劉素謙,也沒能等到影片上映。

等到影片上映時,影片中26位出境的老兵中已有3位不在人世。

一部“不專業”的紀錄片

影片立項後,宋坤儒曾向一些專業紀錄片導演請教創作方法,但他們的一些觀點“都特別紀錄片”,這讓此前拍攝商業廣告片及國家宣傳短片的宋坤儒感覺“擰巴”。之後的拍攝和剪輯,大多基於宋坤儒以往工作經驗和對紀錄片視聽風格的理解。

“我們內心並不想做一個紀錄片,雖然現在它的形態是這樣的。”宋坤儒說。

從何種視角切入這段歷史,是影片需要思考的重點。在宋坤儒看來,以往的紀錄片更多從宏觀結果以及數據去描述這場戰爭,“但數據是缺乏溫度的,老兵口述自己經歷的故事是有溫度的。”影片最終挑選了呈現親歷抗美援朝的26位老兵故事。

從人的角度進行歷史記錄,真實尤其重要。在拍攝階段,人物選擇及人物間的場景都沒有特殊設計。如影片中出現的三位女兵劉素謙、熊朝瑞並非特意挑選的結果;老兵任紅舉和戰友湯重晞時隔30多年的一次微信視頻通話,並非前期策劃,而是偶然發覺兩人當年曾在同一個部隊,現場撥通的電話。

團隊也沒有設置具體的採訪問題,“因爲我也不是一個專業的訪問者,所以儘可能不設問題,就是讓他們去說,塑造一個不介入的記錄。”宋坤儒說。

爲了電影能讓年輕觀衆接受,宋坤儒也從敘事結構、視聽風格進行了嘗試。

在敘事結構上,宋坤儒和團隊最初打算按照時間線,拍攝一部歷史敘事性的紀錄片。但由於採訪素材、預算限制,最終他決定完全放棄以時間和事件爲線索的敘事方式,以更“純粹”的方式記錄這些人的青春年代。

在敘事節奏上,宋坤儒借鑑了故事片創作中經典的“三幕式結構”。

影片開場,唯美的風景的畫外音後是老兵任紅舉講述的、戰場上一位女兵被炸碎,只剩兩隻麻花辮纏繞在河中石頭上的故事,迅速將觀衆帶入影片所要講述的故事氛圍中。“它在結構上形成了特別強烈的對撞,一個美景跟一個殘酷的語言的暴力。”宋坤儒說。

影片行至中途,敘事節奏舒緩下來,老兵開始回憶自己年輕時在戰場上或有趣或恐怖心理體會。如任紅舉回憶了自己潛入敵人內部成功“偷取年糕”被記功開慶功會的場景。影片第三部分則將鏡頭對準老兵們的當下生活、以及他們的“希望找到當年戰友骸骨”的願景。

爲還原老兵的少年時代,宋坤儒在剪輯方式及背景資料的補充上也做了一些嘗試。

影片中不時出現的空鏡頭,就有“轉場、休息、抒情、留白”等功能。在宋坤儒看來,當這些平均年齡在17、18歲的戰士第一次出國時,出於年輕人對周圍世界的好奇,一定會在腦子裏留住一些影像。此時的景色空鏡頭就有提示觀衆進行聯想回憶的作用;而面對一個沉重的話題,觀衆也需要一定的情緒緩衝空間。

此外,英國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有關“青春是彩色的”設定給了宋坤儒一定啓發,於是團隊將部分黑白歷史影像進行了AI彩色修復後再使用,但因爲財力有限,僅修復了3分鐘。“光是這三分鐘,我們的預算已經見頂了。”宋坤儒介紹。

影片同樣引用了新影廠有關當年戰爭實錄的一段歷史資料,同樣預算原因,僅能購買到其中一小部分。

年輕人需要怎樣的“主旋律”紀錄片?

“票房捐老兵”熱搜當天和其位置差不多的是一條國內粉絲爲某韓國偶像生日應援定製飛機、1小時內集資230萬的新聞。“說實話我有點‘羨慕’他們。”宋坤儒略帶無奈:“前期我們做了那麼多宣傳,三天票房也不過120萬。”

在宋坤儒看來“現在的年輕人需要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他把《1950他們正年輕》看作對歷史的一種“搶救”,要搶救的不僅僅是逐漸逝去的老兵們,還有一種傳承的記憶。“課本上的數字是沒有溫度的、只有真正當鮮活的生命對你進行講述時,纔有價值。”

“其實現在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有極大的熱情和善意,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更符合現在年輕人的語態和進入姿態的東西,或許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宋坤儒認爲隨着時代的變化,年輕人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此時給年輕人的作品,不能爲一個太過宏大、類似新聞宣傳片的作品。

而在劉仕儒看來,“深入淺出,化繁折簡,把門檻先拉低,讓更多年輕人先進來”是主旋律電影的一個創作思路。

劉仕儒也認爲,國內年輕觀衆並非不喜歡看紀錄片。根據B站數據,紀錄片區的年輕觀衆從2019年底的6000多萬上升至2020年底的9000萬。

此前2017年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電影《二十二》也曾取得1.71億的票房成績,其中47.2%的觀衆年齡在20-24歲。《1950他們正年輕》的觀衆年齡在24歲以下的比例也佔到近50%。

從某種程度上講,並非年輕人不需要“主旋律”紀錄片,而是目前國內的紀錄片製作環境未能支持紀錄片的創作。

對於年票房在600億左右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紀錄片在其中僅佔很小的一部分。拓普數據顯示,2019年一共25部紀錄上映,累計票房過千萬的僅有4部;2018年這一數字分別爲14部、2部。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對於紀錄片資金的投入必然不多,《1950他們正年輕》籌資的艱難便是例子。

但相對於商業電影更注重市場價值,“紀錄電影其實在社會效益這個事情上承載更大的作用。”劉仕儒認爲未來紀錄電影會成爲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後紀錄片上院線可能會越來越多。”

爲了讓年輕人能夠更多的看到影片也需在宣發上做努力,但對於一部沒有多少商業價值的紀錄電影來說,這個過程也並不容易。

早先《1950他們正年輕》原打算在7月底打算開展爲期一個月左右的路演,但隨着疫情的反覆,線下路演僅有4天,口碑並未得到好的發酵;片方在線上也做了一些努力,如抖音、視頻號等其他自有媒體,熱度也有限。

但在捐款行爲之後,越來越多的官媒、自媒體和影視從業者開始進行影片的傳播,使電影的熱度得以小幅度提升。

劉仕儒希望這段歷史被更多人看到,“290萬人次入朝,19萬人犧牲,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70多年過去了,我們希望更多觀衆能走進影院,看到這部片子,記住這些老兵。”

篇二:

9月2日,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以及遺物回到祖國懷抱。9月3日,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109名志願軍烈士英靈,在祖國的大地上安息。同日(9月3日),抗美援朝題材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正式在全國上映,該片上映首日便收穫熱烈好評,不少青年觀衆紛紛表示被打動,自發在網上推薦本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部以抗美援朝爲題材的戰爭鉅製《長津湖》,該片宣佈定檔9月30日,其製作規模、拍攝時間跨度、動用的演職人員數量都創下了中國影史之最。

相信大銀幕上這些“最可愛的人”,會讓我們從中看到信念、收穫勇氣。

觀衆:因爲他們相信未來,纔有了我們的現在

70多年前,百萬青年跨過鴨綠江奔赴戰場,當年的戰場究竟有多慘烈?在軍力物力懸殊的那場戰鬥中,這些年輕人想的是什麼?回來了的人現在怎麼樣了?《1950他們正年輕》歷時4年拍攝製作,主創團隊以“真實、珍貴、熱血青春”的創作初心出發,走訪了近50位志願軍戰士,其中26位被收錄在影片中。該片從不同軍種、不同維度書寫了志願軍戰士的無悔青春。

區別於以往其他同類題材影片,《1950他們正年輕》以最爲生動的,普通士兵口述的形式來呈現那段歷史,許多真實、寶貴的細節非常打動觀衆。“電影裏雖然是講戰爭年代的事,但每一個老人都有自己可愛的一面,怎麼跳上桌子要報名參加戰鬥,年輕的女戰士們在愛美的年紀怎麼適應戰鬥生活……讓我們更看到了戰爭中的人物,是一個與其他抗美援朝紀錄電影不同的角度。”

許多青年觀衆被影片深深打動。社交平臺上,許多年輕網友紛紛留下對影片的感想,自發推薦這部影片。“正是因爲他們相信未來,纔有了我們的現在。”“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我卻看得幾度落淚,這些真實的講述,往往是最爲動人的。”

不少觀衆對片中的戰友情印象深刻。廣州觀衆劉先生告訴記者:“老兵們在戰場上的友誼令人動容,我看哭了好幾次。例如,白清林老戰士想起戰友會控制不住地流淚,周繼成老戰士生動地回憶起了自己與戰友黃繼光共同戰鬥的時光。”有網友寫道:“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薛爺爺講述他一直未了的心願——把戰友的遺骸帶回祖國。他們那種同在一個戰壕經歷生死的革命情感,現代人無法感受,卻能夠理解。”

導演:希望把和老兵面對面的現場感帶給觀衆

影片導演宋坤儒在拍攝公益廣告時認識了一些老兵,拍攝之餘出於好奇和他們聊天,然後就產生了做採訪的想法,想了解當時戰場上的細節。隨着採訪的深入,他越來越被這些老兵的經歷打動。很多次在聽他們的敘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流淚,也由此希望能有更多人聽到他們的故事,更加深入地去了解那段歷史。

宋坤儒表示,《1950他們正年輕》是第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普通人情感和故事的紀錄電影。影片放棄了用時間線、章節、第三方旁白等形式作爲引導的主線結構,選擇用故事做鏈接,希望把和老兵面對面的現場感帶給觀衆。

“電影中的他們雖然是近90歲高齡的老人,但講的是他們的青春故事,因此片名爲《1950他們正年輕》。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要做成電影在院線放映?我覺得,做成電影是我能做的、對他們最高的致敬。”

篇三:

一部影片,將觀衆瞬間拉回到七十年前“抗美援朝”的炮火連天之中,去感受戰場的殘酷,去感受曾經一代年輕人的浴血奮戰,這樣的題材的影片,這樣的觀影感受,並不多。這部影片便是於9月3日公映的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

歷史上的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在8個月內,先後連續進行5次大的戰役,共殲敵23萬餘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而這一場場戰爭的背後,是無數志願軍戰士們的流血與犧牲,才換來了這場保家衛國之戰的偉大勝利。由宋坤儒執導,宋坤儒及李牧編劇的的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便是用紀實的手法,爲大家重溫這段難忘的記憶。

時至今日,戰爭的傷痛依然存在,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和平的理想依然任重而道遠,而當年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們,也在陸續“回家”:2014年,首批437具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離開祖國60多年的烈士英靈終於得以迴歸祖國大地。在今年的9月2日,第八批志願軍烈士遺骸將回國。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定檔於9月3日公映,無論是內容的稀缺性,還是題材的珍貴性,以及公映的社會意義,這部影片,都值得我們走進影院,來感受先輩們的平凡與偉大。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還原戰爭,除非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夠承載戰爭,除了戰爭本身”,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採訪到多位在71年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輕人,來爲我們講述那個年代的年輕的他們,是怎樣的所感所想、所作所爲。

他們來自不同的家鄉,加入不同的兵種,在不同的時期參戰……可以讓觀衆們從一個客觀又真實的視角,來緬懷曾經的過去,來激盪內心的共鳴。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夠勝過最真實的講述,和當年的紀錄畫面,來的更觸動人心。更重要的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在世的志願軍老兵們也將越來越少,《1950他們正年輕》的拍攝有強烈的稀缺性和緊迫性,儼然是在搶救性的挖掘採訪素材,這本身就意義重大。

包月祿老先生,是影片中衆多接受採訪的抗美援朝戰士的其中一位,他是當年奇襲白虎團特別行動小組的成員,勇奪白虎團團旗,在記者問他對我們熟悉的那部《奇襲白虎團》電影是怎樣的看法的時候,他說“電影都是編的”、“自己也沒感到什麼英雄”。要知道,當年的“奇襲白虎團”是算是世界戰爭史上,出奇制勝的經典戰例,但當年的戰鬥英雄,卻覺得自己只是完成了一件理所應當的戰鬥任務而已。這便是我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英雄,他們的謙虛、平和,無疑更讓人感動。不僅包老先生,其他接受採訪的志願軍戰士們,也都如此。

當年,他們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距離這場戰爭過去了七十多年,他們也都成了耄耋老人,但只要一回憶起曾經的崢嶸歲月,依然能夠記得清許多的細節,那裏有戰爭的勝利之光,有戰鬥過程的艱苦與危險,也有爲戰友們前仆後繼、流血犧牲的遺憾與哀痛。有多位老人都表示,很多時候,不想回憶,一想起來,就忍不住流淚。不止他們,當我們坐在影院中,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又何嘗不是眼中時時飽含淚水呢?我們被影片深深感動,被他們這些共和國最可愛的人感動,更是被那場正義之戰所感動。正是他們,用對祖國最深沉的愛,和對敵人最切齒的狠,維護了世界的正義與和平。

在觀影過程中,更讓人感到震撼的,是穿越這七十年的歷史長河,幾代年輕人在精神追求層面的碰撞。一代年輕人有一代年輕人的責任,當年他們以年輕的身軀投入到那場舉世矚目的戰爭之中,如今,他們已經垂暮,而我們卻正當年輕,帶着先人的期盼,帶着前輩的囑託,是不是也應爲祖國、爲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呢?這應是在觀影《1950他們正年輕》之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