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選3篇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篇一:

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選3篇

9月3日,一部紀錄片電影橫空出世,開播就獲得了8.7的高分!但這部紀錄片排片少的可憐,上映6天,卻只有230萬的票房,甚至因爲票房不理想快被影院下映。

終於,在網友的廣大呼籲下,這部紀錄片被越來越多人看到,它就是《1950他們正年輕》。

《1950他們正年輕》通過不同軍種、不同時期參戰的老兵的回憶,講述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普通年輕人的故事。抗美援朝的電影很多,但很少有吸引人的佳作,因爲影片的還原度並不足以展示戰爭的真實情況。

而它,《1950他們正年輕》拍攝團隊歷時四年拍攝製作,走訪50位志願軍戰士,最終選取了26位收錄在影片中,將戰場畫面真實還原。

71年前,一羣風華正面的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奔赴他國,爲祖國而戰,用血肉爲祖國築起了一面城牆。有些人回來了,有些人卻永遠地留在了那個地方,而那時,他們正年輕!

《1950他們正年輕》邀請了各種兵種的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親身口述自己的經歷。沒有經歷戰場的我們,卻從老兵口中感受到戰爭中最真實的人性。

當時只有17歲的老兵湯重稀在行軍途中,遭遇美軍飛機,而他的右手只在一瞬間就消失了。“敵人的一顆炮彈,就改變了我的命運,”夢想當一名手風琴演奏家的他,夢想也隨之葬送。

71年前,老兵薛英傑曾和戰友賀殿舉相互許諾,誰犧牲了就把對方的遺體帶回國。這位老兵在2021年4月24日與世長辭,臨終前依舊念念不忘犧牲的戰友,希望把自己戰友的遺體找回來。但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老兵講述一個文藝兵女戰士被炸斷雙腿,戰友把她負在身上往山上爬,她仍在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還有一位戰士,只找到一條胳膊,手裏還牢牢捏着小提琴弓。戰爭殘酷,沒有人性可言,可那時,他們正值青春!

老人們回憶起當年的戰鬥,依舊心潮澎湃。想起犧牲的戰友,則像孩童一樣掩面痛哭。

而就是這樣一個紀錄片卻無人問津,難道電影的市場趨向只有明星商業片?

正如導演所言“時間對於我們和這些老人的緯度是不一樣的,對這些爺爺奶奶而言,每一分鐘都是與這個世界的倒計時。”而我們,只是時間的傳遞者。

終於,有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互相傳遞,更多影院也願意排片。雖然幸福來之不易這句話已經聽膩了,但我們所處的時間,正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幸福。那時,他們正年輕!

《1950年他們正年輕》發文稱將把票房的片方分成全部捐贈出去!以電影之外的另一種形式,報答240萬名志願軍戰士,告慰197653名忠烈英魂。

他們當年爲我們拼了,我們今天爲他們捐了!

篇二:

莊嚴的時刻,敬慕的氛圍,我們用崇尚的心迎接英雄回家。9月2日,我國迎回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109名烈士的遺骸以及1226件遺物返回故鄉。2014年至今,已有八批825位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離開祖國多年的烈士英靈終於魂歸故里。他們離別時滿目戰雲密佈,歸來正是繁花似錦。在“去”與“回”的輪迴之間,早已換了人間。禮兵護送、戰機護航、“過水門”,祖國以最尊崇的方式迎接他們——這是對英烈的崇尚,這是對英靈的致敬,更是對那一場“立國之戰”的不忘。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抗美援朝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勝利不是輕輕鬆鬆得到的。71年前,許許多多花一樣年輕的戰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戰場,有些人回來了,而有些人永遠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9月3日,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在全國影院上映。影片用全新的視角聚焦71年前參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輕人,通過不同軍種、不同時期參戰的老兵的真人講述,以一句句平實細微的話語呈現出他們曾經熱血的青春與夢想,也還原了最真實的戰場,給當代的年輕人帶來觸動內心的震撼與共鳴。

“雖然我長到19歲,但背個人還是太費勁了,我都不知道那個勁是哪裏來的……”“今天連明天在不在都不知道,那我得幹啊,我是戰鬥員。”沒有人能真正還原戰爭,除了經歷過戰爭的人。《1950他們正年輕》用鏡頭對準當年還都不到20歲的志願軍戰士,他們披上戰衣,蛻變成戰士,在最好的年紀寫下了民族永恆的記憶。從藝術角度來看,《1950他們正年輕》沒有和傳統紀錄片一樣,執着於用時間軸、章節劃分來進行主線把握,而是更偏向於用內在情感的連結來爲整個電影搭結構。畢竟,對於這些當時15至18歲的故事主人公來說,一場血與火的戰爭就此劃分出人生的巨大轉折——有人不幸倒下,有人繼續前進。影片以大篇幅聚焦於一個個鮮活的人,呈現了戰爭背景下的個人命運。在時代的宏觀敘事之下,每個真實的個體都不能被忘記,“因爲那段歷史,需要有人銘記、以史爲鑑。”

電影,最終是以眼走心的藝術。在社交媒體上,很多觀衆反饋看到影片預告,感受到了熱血和溫情。有網友說,“被《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電影感動,我爺爺奶奶也曾是志願軍戰士,當年他們跨過鴨綠江,爲了民族未來去戰鬥,197653名志願軍戰士的生命換來如今山河無恙盛世繁華。”相對於觀衆的觀影熱情,製作者們認爲這個影片的關鍵詞之一是“珍貴”。導演宋坤儒說,“紀錄他們的故事,再不拍就來不及了”。1956年,四川榮軍院中傷殘抗美援朝老兵有兩三千人,到去年,就剩下了9個老兵還健在。本來少年,此去一生。把健在的英雄搬上銀幕,於每一個後來者而言,是榮幸,更是責任。

《1950他們正年輕》,紀錄一首“青春”的戰歌。雖然面對鏡頭,老人不承認自己是英雄,但他們確實曾用血染的青春換來安寧的盛世。電影終究是忠實的記錄者,隨着光與影的延伸,一個個令人敬仰的形象站立在眼前,一段段歲月可證的歷史越發清晰起來。無數觀衆也得以看見,那場戰爭不僅僅是愛國精神的勝利,更是中國人樂觀、不服輸的民族精神的勝利,以“鋼少氣多”戰勝敵人的“鋼多氣少”正是抗美援朝的勝利之道。有熱血青春這麼一股子精氣神在,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打敗!還有什麼勝利不敢奪取!

篇三: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唱着最悲壯的戰歌,最可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們,把家鄉背在身後,向着危險出發了。

真正到了戰場,實際的危險比他們想象中的更危險,戰爭的殘酷比他們想象中的更殘酷。

中國人,可能無法唱出完整的抗美援朝戰歌,但都能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增添了滿腔熱血和激昂。

看了好多表現抗美援朝的影視劇,讀了好多關於抗美援朝戰士的文字,但聽到《1950,他們正年輕》裏的老兵們講述那段歷史,沒有嘶吼的口號,只有平靜的哽咽,他們口中看似蒼白無力的文字,卻像鈍刀子剜心一樣,讓人感到滴血地疼。掛滿他們胸膛的勳章,在我們看是榮譽,在他們看來,卻是沉甸甸不願提及的回憶,是戰友們殷紅的鮮血和永遠停滯的青春。

七十多年過去了,曾經十幾歲的少年,都成了八九十歲的垂暮老人,戰爭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太遙遠了,以至於老兵們在給兒孫們講抗美援朝的經歷時,兒孫們卻不太相信。

還好,《1950,他們正年輕》的製作團隊,找到了這些老兵,他們想盡量還原最真實的歷史,他們要與時間賽跑,因爲抗美援朝老兵們不多了,並且還在減少。劉素謙老奶奶說:你們來得正好,你們再不來,我可能就沒了。

得益於《1950,我們正年輕》,我們才能看到二十六位不同兵種的老兵,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還原最真實的歷史。

有怕鬼的偵察兵任紅舉,在陰森的小磨坊,發現了腸子流出來,血已流乾的指導員,了了指導員的心願,把指導員埋在異鄉,爲了自己的良心,用鋼筆在枯樹皮上爲指導員寫上英雄的墓誌銘:李振唐。

有《奇襲白虎團》的原型包月祿,在他的描述中,並不覺得那場戰鬥有多麼了不起,就是服從命令,聽到聲響就打,打完就走,也不知道白虎旗是什麼東西,纏在腰上,繼續走,他說:打仗,命都不是自己的。

有被最好的戰友罵“怕死鬼”的薛英傑,冒着敵機運送物資,戰友氣不過他的謹慎,罵他是“怕死鬼”,因爲慪氣佔了他的位置,一屁股給他拱進了車裏,敵機正好掃在戰友身上,最好的戰友死在了他的懷裏,他找遍了烈士陵園,卻找不到戰友的名字,哭着對鏡頭說:希望能爲老兵說句話。

有愛臭美愛照相的劉素謙,她知道自己的狀況不是太好,說:你們再晚來幾天,我可能就沒了。她捧着一本相冊,相冊裏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的容顏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紀,他們的青春留在了最慘烈的戰火裏。

有老兵輕蔑地說:“美國佬他們身上穿着防彈背心,防個屁彈,還不是被打死。”

有老兵平平淡淡地說:“我殺了好多人,我膽子大我不怕。”

... ...

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有的膽大,有的膽小,有的有文藝夢,有的愛臭美,他們也會鬧情緒,也會吵架,他們被裹挾在戰爭中,他們討厭戰爭,但他們相信未來,他們不希望再有戰爭,但他們決不投降,他們打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他們做的是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

《1950他們正年輕》,他們的精神永遠年輕

影片的最後說:他們相信未來,我們纔有現在。

老兵們正在離我們而去,歷史也在離我們遠去,但我們怎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