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高考勵志電影《高三》觀後感

高考勵志電影《高三》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高三》是由周浩執導,王錦春等人主演的一部紀錄片。於2005年11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講述了高三同學們忙碌卻又十分充實還收穫了友情與師生之間最深厚的情誼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的電影《高三》的觀後感,歡迎瀏覽!

高考勵志電影《高三》觀後感

  高考勵志電影《高三》觀後感一

《高三》紀錄片描述的是福建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在高三一年裏的奮鬥歷程,看了片子,相似的場景,相似的話語,彷彿又出現在我的身邊,影像的重述功能真切地讓我重溫了當初的歲月。

片子一開始就是班主任在訓斥寢室內的學生的場景,瞬間將我們帶入了高三這一非同尋常的氛圍之中,想當年我們在寢室,那老師相較而言還算客氣的,當然其實也是懶得去管,只是例行公事罷了,老劉逮到本“禁書”也只是“和顏悅色”地說:"到這時候了,還看這樣的書!”接着把書拿走,欲知書去何方,我們也做過ABC等假設,但終未能求得正解。片中哨聲、鈴聲、廣播聲的響起時,學生們匆匆衝出寢室,想來幾個月前我也是這人流中的一員,當初就有許多同學捧着書本趁着做操前的幾分鐘“空閒”時間在晨讀,回想起來,那還真是“戰鬥”的日子啊!

接着畫面呈現的是剛進入高三的動員會,班主任對學生慷慨賦詞,要求學生要拿出“半條命”來奮鬥,做好吃苦的準備;老師對家長也要求要把這當做這一年的“頭等大事”來抓,要排除萬難,盡一切能力爲學生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想離婚的,等考完再說”;縣裏的領導也對此表示及其重視,親自接見學校的領導與教師代表。可見整個社會都極其關注高考這件頭等大事,換言之,是整個社會在參加一次高考。對於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人來說高考不單單是升學的事,而是改變家庭命運的關鍵一戰,他們不希望他們的子女和他們一樣重複他們走過的路,正如其中的一位農民講的樸實話語:“要讓他們往上爬,不要像我們一樣種田,要到政府裏面做工”,於是每個中國學生揹負着如此重的擔子踏上高三的征程。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頂受住這樣的壓力,尤其是對那些在學業上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年輕人,片子就描述了兩個十點鐘翻牆而出,溜進網吧的學生。當班主任勸導他們的時候,他們也顯得很抗拒,即使班主任以“就算爲我讀書好不好?”這樣近乎哀求的口氣來規勸他們時,他們也只是低着頭勉強聽着,這樣的談話自然是無效的,發展到後來學校方面叫來了他們的家長,三方面對面的談。在訓責面前其中一位學生甩下一句“我隨便學校怎沒處分,可以了麼?”然後揚長而去,當然他走的並不輕鬆。如果我們只是將他看做一位衝動的少年的話,那就錯了。接着,片子又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畫面,那位學生竟然侃侃而談,原來他上網是爲了通過網絡遊戲賺一些錢,而且他也向往“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從他的言談舉止中你會覺得其實他們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都是富有激情,天真,熱情的。只是高考對他們來說是一條陌生的路罷了。

有誤入歧途的,也有心理脆弱的。有一位學生因心理壓力太大,覺得聽課很痛苦,高考又是那麼可怕,因故借酒澆愁,班主任親自到他家鼓勵他堅強的面對生活的挑戰,然而一方是老師的循循善誘,而另一方是抽泣到全身癱軟的學生,觀者也只能無言以對。後來鼓勵是沒能奏效,離考試還有十來天的樣子,他竟然留下書信後,不辭而別,說要去廈門,班主任又跑到車站,尋覓一番,在一小旅館截下了他,好說歹說,勸慰了一番。後來呈現的畫面是他笑着出現在班上,但內心滋味如何,不得而知。據說是因爲“燒了香,還走了走”,想當年,我們老師也“號召”我們拜拜佛的,結果嘛……

最後那一天終於到了,在班主任一番豪言壯語之後,像送入屠宰場的豬一樣,學生們進了考場,決定他們命運的那天到了,而出來後,人們表情各異,內心滋味,五味雜陳。最後,片子又轉到這位班主任在新一屆高三的學生面前作自我介紹,彷彿迴光返照的循環似的,一切依舊。然而片尾的字幕上那一長串的復讀名錄卻真實地告訴我們現實的殘酷。

遙想放榜當年,在所謂“光榮榜”下人們指指點點和妄加評說,他們可曾知曉我們這些經歷過高三的考生的心事?

紀錄片《高三》以平淡的手法真實的反映出了高三一年學生的情況,本片通過抓住高三學生的點滴細節,把決定命運的一年紀錄了下來,並通過家長與老師的同期聲對話,真實的表現出中國高考對普通家庭的影響。

在表現手法上本片採用紀實的方式,老師去喊一個逃課睡覺的學生起牀上課時,老師罵了學生,編導紀錄了老師罵學生的全部內容,而兩個男生翻牆偷着跑出去上網,幾個男生在宿舍吸菸,這些高三學生出現的問題,編導也全力的紀錄了下來。

本片所反映的是一個很社會性的問題。正如老師在開頭時說的一樣,要想走出去就只有高考,同時編導通過同期聲方式採訪幾名學生家長,貧窮的家庭狀況要想脫貧也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可以尋求,而在高考開始時學生家長都瘋狂的給學生補身體,家長所希望的就是孩子走出去。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高考一考定終身,尤其是地域偏遠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正如片子開頭老師對着鏡頭說的一番話:“這個片子播出後可能引來一些教育家的不滿,但這確實反映了真實的高考”。

在拍攝手法上本片的特寫鏡頭較多。學生天還沒亮就坐在教室裏早讀,編導通過對學生的特寫看到每一個學生早讀的刻苦,而在家長會上老師與家長交談時。編導用一個個特寫鏡頭拍出了每一位家長眼神中的急切。而當兩個逃學上網的學生被學校領導和家長教導時,同樣的特寫手法表現在了學生和家長兩代人身上,兩代人的眼神中,一種是迷茫一種是急切,那是對兩代人最真實的紀錄。

在故事情節的設置上,編導先是在開頭對老師進行了採訪, 通過與老師的對話爲片子設置了些許懸念,在以後的故事發展中編導通過一個女孩子的獨白來反映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這樣可以使本片更具觀賞性,也提高了紀錄片的藝術性。

高三對於每一個參加高考的人來說都是記憶深刻的,在求學的路上,走在成長的路上,通過高三一年的成長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正的長大。

  高考勵志電影《高三》觀後感二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爲我開着,我曾以爲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裏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分天涯……”聽着朴樹的這首《那些花兒》的旋律,有感觸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識裏流轉,紀錄片喚醒了隱藏了二年的記憶。猛地,覺得那些日子實在是無比珍重的,那些畢業時候就哽咽在喉頭的語言,有一股噴涌出來的衝動,讓我不得不寫下來。不是關於這一部叫《高三》的紀錄片的觀後感,而是寫給我們實實在在經歷過的高三日子,以及我們青春裏有過的“那些花兒”。

《高三》,從它的拍攝技巧來說,並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之所以獲獎,可能是它對於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他的人文和社會價值。一直以來對於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爲這是一羣在真誠說話的人,從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注,一種對錶現進行深入探討的精神。現在因爲節奏的加快,五花八門的東西已經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而對於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處真實的社會存在缺少了認識,而我認爲這些頗有價值。

這部片子拍攝的是福建省武平縣重點中學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學生在班主任王錦春的帶領下一年的緊張校園生活。94分鐘的紀錄片看下來,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當中,又彷彿將自己帶回到高三那個火紅的年代。一部真實得無可挑剔的影像銘刻,反映了小城鎮高三學生最質樸的生活狀態。片子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二年前的時光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影片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敗的宿舍訓斥逃課學生的鏡頭,而且光線非常暗,運用了隱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絕對是灰暗的一年。從高三歲月馬上切換到剛入學時軍訓的鏡頭,運用閃回蒙太奇向我們述說着一屆屆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斷得輪迴中。十八歲的青澀日記,用一個個連續蒙太奇向我們展現。開家長會的時候作者運用一個個家長臉部的特寫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對比蒙太奇呈現給我們一批農民家長們對教育的一種無知與無奈。好多次出現學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將她的獨白用特別的剪輯和一些畫面結合在一起,產生聲畫分立的效果。還有作者以一種隱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攝到三次出現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極力表現出中國學生處於怎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帶有一點諷刺性!對於教室裏學習氛圍的表現作者是用了俯拍、重複蒙太奇,多次展現學生學習的壓力。在該紀錄片中作者主要以參與互動式的方法採訪到了四個學生及其家長,多次運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換蒙太奇以及連續蒙太奇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片中很少的幾個家長單獨的鏡頭裏,都能體現出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及關懷。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學費要二千多元,那也許是父母親幾年的積蓄,但父母都是堅定地支持子女上學,只要子女願意學習、只要子女能夠走出去,這些父母都是砸鍋賣鐵、變買家產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國落後的農村的普遍現狀吧!家長都把自己當年沒能實現的理想或願望,寄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個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孩子們能沒有壓力嗎?因此片中有些同學在壓力下,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壓力太大,高場心情緊張,發揮失常。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爲高考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園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早戀、學生沉迷於網吧、學生養成吸菸等生活惡習,學校對此還是儘量作到教育、挽救爲主,這些落後學生不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幫助他們,這令我十分感動。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學率,放棄這些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那樣的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爲學生制定各種計劃,考試安排。他和他的同事們,可以說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業,這業讓我非常地感動,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班主任文章高三勵志電視:紀錄片《高三》觀後感出自,轉載請保留此鏈接!。在片中,作爲班主任的王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他還要帶高三班的語文課)、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班級的學生生活、學習的動態,還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對落後的學生,王老師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並沒有拋棄他們,哪怕是到最後的高考來臨地時刻。片中王老師是一個有着非常豐富經驗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從開學給學生和家長的動員,拉緊學生和家長大腦裏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準備高考。到高考前夕,給學生減壓,告誡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已,採用了積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現出王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值得學生尊敬的人民教師。總之,我覺得周浩(該片的導演)對於高考,張興旺,鍾生明,林佳燕,莫曉蘭……以及老師王錦春,解讀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爲了喚起我們對於高三的記憶,導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我們對中國教育制度與當今時代是否相符的一種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錦春一開始就說:如果是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圈內人,他們肯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但那些專家、學者對我們也許會有看法。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教育,因爲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就對不起學生和家長。因爲在教育的磁場中,吸附着老師、學生和家長:老師爲的是升學率,學生爲的是前途,家長爲的是兒女的幸福。老師錯了嗎?學生錯了嗎?家長錯了嗎?都沒有錯。那麼,我們的教育錯了嗎?答案是:教育沒有錯,只是和時代步伐不一致。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敏思好學,家長尊師重教——讓我們的雙眼直視堅硬的事實:升學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老師的頭頂,學生面臨着要麼讀書而成爲天之驕子、要麼成爲如父輩一樣的農民、工人、農民工或者“社會閒散人員”的嚴酷事實,而家長,則要通過自己的孩子來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承載如此重負的,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或者說,教育的重負正是這個時代重負的縮影。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命價”,升學率的高低決定着他們的一切;學生的未來是家長的“命價”,他們要累死累活才能負擔的起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學費。滿耳讀書聲,滿耳升學率,這是什麼?這是悲哀。因此“中國”的高三,這羣人的集體奮鬥有一種悲壯和淒涼感。想起當時身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對於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開始就被學校,家長灌輸的大學夢之外,別無其他。看着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學生訴說着自己的理想是那麼得不純粹,他們揹負了太多責任負擔了。可以想象,中國多少農民,中國學生,通往大學的門票又是多少。而農民爲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再把他們送進天之學府,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自己了。在中國的教育中,學生是沒有個性可言的。很想問一句:什麼時候“高三”學年留給每一箇中國人不是痛苦的經歷呢?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衆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衆。對於《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裏,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鬥着,所爲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