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湖南衛視《中國》紀錄片觀後感三篇

湖南衛視《中國》紀錄片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21K 次

導語:12月8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集《衆聲》,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衆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裏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裏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爲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湖南衛視《中國》紀錄片觀後感三篇

近日,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其宣傳陣勢夠大,所以我看了第一集《春秋》、第二集《衆聲》、第三集《洪流》、第四集《一統》。

這是今年湖南廣播電視臺換帥之後,旗艦平臺湖南衛視急於擺脫“娛樂立臺、嘻哈媒體”公衆印象的一個舉措:在黃金時段暫停堅持多年的青春偶像電視劇,播出自制歷史人文紀錄片。對於多年來形成的收視定位,這是一個冒險。但是,情勢所迫,湖南衛視也不得不試圖轉型。但這種轉型值得肯定和鼓勵。

從已經播出的四集來看,主創團隊在呈現形式上是下了功夫的,畫面構圖不錯,色彩調得也非常成功,道具、場景也儘量還原時代,多采用長鏡頭、大景深,拍出了電影質感。但可惜的是,紀錄片本身使用《中國》、第一集使用《春秋》這樣的一個宏闊的地理和時代概念來講述春秋的一個文化、政治活動的支流-孔子追求周禮、規勸君主實施仁政的理想顯然有問題。春秋的主要史實是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廣攬天下英才,合縱連橫抗秦之時。紀錄片不唯大而全,獨求精而美。第一集細節呈現也不夠,表現孔子“喪家之犬”的失魂落魄全爲田野戶外鏡頭,卻不見朝堂之上孔子被各國君臣肆意嘲笑的難堪。孔子的“喪”不在鄉野而在朝野,這是孔子周遊列國的史實。紀錄片的魅力在於細節真實,而不是演繹成爲僅僅只有唯美畫風的超現實主義的散文詩和情景再現。另外,第一集還有一個細節硬傷:一隻寵物狗從孔子的中年41歲一直出現到暮年的73歲。導演顯然是沒有養寵物的經歷。第一集給我的總體觀感是:業餘觀衆看不懂,專業觀衆覺得淺。

第二集《衆聲》講百家爭鳴。墨家、道家、儒家、兵家等諸子在戰國時代粉墨登場,發展拉攏各自的粉絲。“十年寒窗苦,貨與帝王家”。諸子夢想最終的目的是要參與政治,改變社會。遺憾的是,紀錄片對諸子思想與社會實踐只是做了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介紹,並沒有呈現出百家爭鳴是先秦中國人思想最爲活潑最爲自由的黃金時代的光彩。不管是士子學人還是鄉野村夫,那種激昂、衝動、喧囂、無所顧忌,爲生民立命,無畏無懼的的姿態,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能量均引人萬千遐想⋯⋯

而後千年的歲月中,在法家主導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之下,中國人開始了漫長的精神苦旅。除了魏晉時期狂放不羈的迴光返照之外,中國人的人文哲學思想由豪邁走向猥瑣,由開放走向封閉,再也沒有熠熠發光過。從第一集、第二集來看,內容呈現方面實在是欠了火候。百家爭鳴這樣難度極大的題材,主創人員需要具有極強的歷史人文穿透、洞察和凝鍊能力,否則不要輕易去觸碰。如果純粹爲了炫耀電視畫面技巧,不妨去拍中國版本的《動物世界》。

第三集《洪流》的敘述方式稍好一點,以一個故事進行了鋪展:大儒荀子收了兩個並不虔誠的信徒,一個是李斯,一個是韓非子。因爲秦國的迅速崛起,這兩個儒家子弟都成爲了法家的擁躉。特別是李斯,以楚國人的身份向贏政鼓吹滅掉包括自己母國在內的六國。

“大公無私”最終使得李斯成爲了強秦的宰相,而昔日學弟韓非子也被認爲是秦國吞併韓國的阻礙被李斯所殺。李斯和他的前任商鞅一樣,是爲了成就帝王霸業而不擇手段的人。這就註定了李斯和商鞅同樣的命運結局:商鞅被車裂,而被謀反的李斯則和兒子同赴腰斬的刑場。臨刑前還長嘆多想回到楚國故土牽着黃狗出城門去打獵的那段逍遙時光。

在秦國,三人交耳即可定爲謀逆之罪。互相揭發,一人有罪,三族九族而滅亦是商鞅的發明。信奉法家的秦制對中華古典文明造成了嚴重的摧殘。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強秦二世而亡。賈誼在千古名篇《過秦論》中就無情鞭撻了秦國慘無人道的暴政,曰秦二世胡亥“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紀錄片不僅沒有交代李斯的悲慼結局,反而把依靠殺戮建立起來的秦朝描述爲“建立起了新型的國家和人民的關係,人們都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新的開始。”(大意如此)腳本如此描述,這顯然就不是主創人員認知膚淺的問題了,而是歷史價值觀出現了嚴重偏差。

這顯然也是受了所謂“正史”的影響:商鞅變法和秦統中國是時代的進步。其實,秦滅六國是封建時代的結束,中國隨後進入千年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這是色彩絢麗的中國變得灰暗陰沉的開始,是百鳥和鳴變得萬馬齊喑的開始。做如此厚重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主創團隊不僅僅是需要知道和智識,更需要有突破庸俗的良知。非此,還不如像我一樣安靜地做個觀衆。

第四集《一統》講述了秦王朝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把封建社會轉變爲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改革、實施的“書同文、車同軌、量同橫、行同倫”的社會治理改革。紀錄片一如既往地像任何一本中學生歷史教科書一樣予以褒獎和肯定。

當然,從傳統的“正史”角度來評價,秦帝國的這兩項改革對於推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始皇帝推動這兩項改革的動機並非是爲了國家強大和民衆富強,而是爲了鞏固帝國的統治權力。同時,書、車、量、行皆以秦國的標準爲標準,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與殖民無異。

與之佐證的是,面對儒生也好、方士也罷的批評,一開始故作斯文的始皇帝便顯出了暴虐的本來面目。“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動機不純,戰亂再起。即使專制政治連民衆說什麼的話、看什麼樣的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都想統一,但那隻能是所有專制者的一廂情願而已。

一部當今時代製作的紀錄片,如果只能循規蹈矩地按照“正史”提供的標準答案或觀點來表述沒有任何意義,無法給人們提供新的認知能量以及引導人們尋找自己的答案的座標。一部歷史人文紀錄片,在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媒體平臺播出,如果不能爲觀衆提供有益的、獨特的歷史價值觀,那就與盜竊觀衆們的寶貴時間無異了。

這部紀錄片是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受中國政府之邀來到中國拍攝關於新中國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曾被中國政府猛烈批判,認爲它看到的是“不正確”的中國。從客觀的角度講,一些不符合人們生活習慣的鏡頭,放在今天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話又說回來,或許安導本人的態度並非如此。他所拍攝的普通百姓明顯比中國自己拍的那些紀錄片更生動活潑,甚至更純真快樂。

只是,他的中國之行,不是爲了增進對中國的瞭解,更不是爲了增進中意兩國人民的友誼,而是懷着對中國人民的敵意,採取別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這次訪問的機會,好像專門蒐羅可以用來污衊攻擊中國的材料,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攝的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反映我們偉大祖國的新事物、新氣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經過惡意歪曲了的場面和鏡頭集中起來。侮辱了我們中國人民,更是醜化了當時的新中國。其實,作爲一個從那個時期過來的中國觀衆,一眼便可以看出什麼是安排給外國人看的內容:那些學校、工廠、幼兒園、包括公園,人們整齊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臉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兒童們天真爛漫,歌聲清脆嘹亮。紡織廠的女工們甚至在下班之後還不願離去,她們自覺地在工廠院子裏圍成小組,學習毛主席語錄,討論當前形勢。

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過鍼灸麻醉、對一位產婦實施剖腹產手術的全過程,幾乎像科教片那樣詳細周到,從如何將長長的銀針

插到產婦滾圓的肚皮開始,一直到拽出一個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如果不是有着特許,這樣的拍攝毫無疑問存在個人隱私的問題。也最爲讓我們揪心。

中間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鏡頭拍攝,卻都是一代而過。例如,在林縣,聞名中外的紅旗渠一掠而過,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縣河山重新安排後的興旺景象。銀幕上不厭其煩地呈現出來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獨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這部紀錄片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詆譭和污衊是多方面的。從城市建設到人民生活,從文化教育到體育運動,從醫療衛生到計劃生育,以至幼兒園,統統沒放過。

影片再現當時的外交政策,中國觀衆也從這部影片中還可以瞭解到那個時候外國人是怎麼看中國的,某種看法也許至今也沒有改變,那就是“謎一般的國度”。在影片中對中國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進行了令人不能容忍的醜化。他企圖通過影片製造這樣的假象,似乎中國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地位,沒有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也是沒有熱情的。

全世界都看到,已經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安東尼奧尼卻把中國人民描繪成愚昧無知,與世隔絕,愁眉苦臉,無精打采,不講衛生,愛好吃喝,渾渾噩噩的人羣。將當時的人們生活,精神,思想,描寫的一無是處。如果是爲了兩國的友誼。那些好的發展趨勢,好的環境,也同時應該出現在安導的鏡頭裏。可是,讓我們後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對當時新中國的醜化。這

也證明了,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是經歷多少的冷眼污語,才得已成功的。

現在,之所以讓這部紀錄片呈現出來。我想,是告訴人們。在目前國際國內的大好形勢下,必須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世界上總有敵視中國人民的勢力,還存在着尖銳複雜的鬥爭。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當然,中國人民也將堅定地沿着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12月8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集《衆聲》,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衆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裏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裏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爲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墨子:實用主義,“兼愛”“非攻”出身平民的墨翟,對機械技術和自然科學懷有異於常人的熱愛與鑽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卻又漸漸成爲儒家的批評者。在墨子這裏,儒家華而不實的觀念並不利於社會發展,能夠廣泛應用的精巧器械才更能順應時代需求。

墨子的技術經驗派上了用場。當聽聞楚國要對宋國發動戰爭時,墨翟長途跋涉十日來到楚國,憑藉一己之力,九次戰勝了魯班的模擬進攻,澆滅了楚王心中的戰火,化解了宋國的滅頂之災。墨子並不是宋國人,是心中堅持的“兼愛”“非攻”的信念,讓他以天下爲己任,不計個人得失,爲正義,爲蒼生,赴湯蹈火,死不回頭。而墨家的品德,在後世兩千年間,也成爲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令人肅然起敬。

孟子:犀利好辯,主張“仁政”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孟軻留下的千古名言,這也是他跌宕人生的真實寫照。

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中心,孟軻憑藉犀利的言辭在這裏聲名鵲起。作爲儒家繼承者,他將孔子的 “仁”,發展成“仁政”,認爲執政者應該親民,與民同樂,主張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仁心治理國家。但是,孟軻未曾受到齊威王的啓用;循循善誘的道理沒有得到魏惠王的肯定;堅持的“仁政”也沒有得到齊宣王的推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樣的珍貴理念,在時代背景下顯得那樣不合時宜。

但孟子從未放棄,反而走上了一條與先師孔子相似的,悲壯且豪邁的道路。趕上了一個崇尚武力的時代,是孟軻的不幸。然而,他卻在世事沉浮中,依舊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的君子之風,成爲讀書人的畢生追求。他與弟子編撰的《孟子》,與《論語》一起,成爲後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他的“仁政”思想,更是爲後世的統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條比較完整的道路。

莊子:以“道”悟世,寄情自然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有一個人顯得尤爲不同。他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在天地中窺見了自然的奧祕。這個人就是莊子。他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身無長物,卻逍遙快樂;他愛與好友惠施辯論,卻認爲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什麼都不說;他推崇人與人之間平淡、質樸的關係,認爲“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說,孟子教會了讀書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中堅守赤子之心,那莊子則是爲失意者開闢了一條心靈的通途。他思想中的智慧與機鋒,他用意象構建的哲學世界,讓中國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去猜測,去領悟。莊子的思想與理論,對後世的文學、宗教學、傳統戲曲等影響巨大,後人贊:“才華橫溢、言辭之美、飄逸灑脫者,莫過於莊周。”

或許那是最壞的時代,是一段征戰殺伐,顛沛流離的日子。但那也是最好的時代,中國多樣的思想波瀾起伏,蔚爲壯觀。各家學派在思辨中創造出精妙絕倫的故事,留下了恆久流傳的精神。他們的思想,成爲了中華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音,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沉寂,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