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飲酒心遠地自偏哲理

飲酒心遠地自偏哲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K 次

飲酒心遠地自偏哲理

飲酒心遠地自偏哲理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心遠地自偏哲理

【註釋】

選自《魏晉六朝詩選》。《飲酒》詩共20首,大約寫於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的秋冬之際,時陶淵明五十三歲。因爲這些詩都是酒後題詠,所以總題爲《飲酒》。本篇原列第五首。詩人寫了自己在欣賞自然美景中領悟到的生活情趣和美的感受。詩的關鍵詞是“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樂趣都是由於他超脫世俗才能享受到。

[結廬在人境]居住在人世間。結廬:蓋房子。人境:人聚居的地方,人世間。

[車馬喧]車馬來往的吵嚷聲。此處指世俗的紛擾。

[問君何能爾]請問你(作者自問)怎麼能夠這樣呢?君:這裏是作者自稱。爾:如此。

[心遠地自偏]因爲自己的心早已遠離世俗,所以覺得如同居住在偏僻的地方。

[南山]這裏指廬山。

[山氣日夕佳]傍晚山間的景象很美好。氣:氣象,景緻。日夕:傍晚。

[相與還]一個個地結伴飛回來。

[此中有真意]此中:小的範圍是指此時此地的情境,大的範圍是指田園隱居生活。有真意:人生真正的意義。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言語來表達了。實際上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

【賞析】

《飲酒》一詩歷來爲人稱道。前四句道出了一個哲理:心遠地偏。在喧囂嘈雜的俗世上,利祿之徒孜孜以求富貴功名,而詩人之心由於能遠離塵俗,仍可有地偏之感。“心遠地偏”之理,是魏晉名士探求的勝義,它同道家的崇尚自然之說和漢末以後興起的玄學大有關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一直爲人讚賞[]。其妙在無意見山,心與物遇,進入物我兩亡的境界。“山氣日夕佳”四句,表達出詩人從“飛鳥相與還”這幅自然圖景中悟得的真意。鳥日出而出,日夕而返,完全委運自然,那麼我像飛鳥一樣,縱浪大化中,以盡百年之限,不也欣然自得嗎?這就是詩人悟得卻又不願細析的真意。

全詩融說理、抒情、寫景於一體,樸素而形象地表現了陶淵明歸至田園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作者厭棄世俗,陶醉自然,有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一面,表現了可貴的操守和志節,同時也流露出一種迴避現實,在平靜中求得解脫的消極情緒。本篇貌似平淡,卻蘊含深厚;不假雕飾,卻詩意盎然,耐人尋味,顯示了陶詩獨特的藝術風格。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歎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名句賞析】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這裏,我們看到了一位遠離塵俗,超凡灑脫的隱士。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全身心投入到賞花采菊之中,驀然見到了南山。

這是心靈與自然的邂逅,是生命與自然的握手,是佛家開悟的喜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來之句。不是嗎?當你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時,驀然遇到了靈感,打開了一扇久久打不開的門時,你是否有“悠然見南山”的喜悅?尤其“悠然”兩字,淡泊、輕鬆、超脫、喜悅之情,均在其中,是全詩的“泉眼”所在,涌動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採菊的時候,驀然遇到南山。)這南山真的美極了,可到底美在何處?你叫我說出來,我卻說不出來。用語言來表達複雜的心靈感受,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蒼白無力。其實,說不出來,就不說,是一種更高明的表達。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就詮釋了其中玄機。